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风波-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尚会意,立即出班上奏:“启奏皇上,在朝的众位大臣,都是跟随皇上十几年,出生入死的老人,对皇上忠心耿耿。在对抗唐朝的战斗中全力以赴,立下了不世之功。御史大夫严庄,才华横溢,跟随皇上十多年,为皇上出谋划策,立有奇功。是担任宰相的最好的人选。臣上奏,严庄大夫担任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安禄山听了之后,双眼盯着严庄站立的地方,这一段时间,他的视力一直在下降,只能看到一个人影。他挪动一下不舒服的身子,调整一下坐势。在脑子里对严庄的能力进行了一番评判,摇了摇头,没有马上回话。

    张通儒上奏:“启奏皇上,治理国家需要行政经验,严庄大夫虽然能出谋划策,但行政之能如何?不得而知。治理国家需要的是经验,从来没有理过政的人,不适合担任中书令。”

    安禄山说道:“今天是朝议,大家畅所欲言。朝堂上讨论,说出的话都是对的。如果涉及个人的事,下堂之后不准报复。2yt。org不要有顾虑,都要大胆说话。”

    严庄说道:“启奏皇上,今天三个唐朝的大臣,投奔到皇上的麾下,这是大势所趋。他们虽然是唐朝的重臣,有一些理政的经验,但无尺寸之功,不便委以重任。臣请奏,任命陈希烈为洛阳留守、张均为荥阳太守,张垍为陈留太守。等他们有了业绩之后,再委以重任。”

    达奚珣上前请奏:“启奏皇上,陈希烈是前朝宰相,张均担任过刑部尚书,张垍是驸马都尉,翰林院首席大学士。任命他们担任太守,屈才了。臣奏请,他们三人在三省中任职。”

    陈希烈和张均张垍内心高兴,但严庄和高尚两人反对,他们也感到有压力。为了取得多数人的支持,他们在表面上不能不礼让一番。

    陈希烈说道:“雄武皇帝雄才大略,军事上节节胜利,先是击溃了高仙芝封常清的主力,接着又全歼了唐朝主力二十万。现在唐朝的气数已尽,离灭亡不远了。燕朝开始中兴,皇上礼贤下士,摩下人才济济,我等初来咋到,又无尺寸之功,怎好身居高位?”

    张垍说道:“唐朝如此不堪一击,一方面是雄武皇帝指挥得当,帐下人才济济。另一方面是唐朝**透顶,唐玄宗贪图享受,不理朝政,将大权交给奸佞之臣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人不懂治国,只知道整人,把好好一个唐朝弄乌烟瘴气。燕朝才能势如破竹,燕军才会所向披靡。今日来到燕朝,看到济济一堂,站的全是栋梁之材,我等不好强占高位。投到燕朝,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新朝廷的中兴出一份力。”

    张均说道:“唐朝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关键是唐朝皇帝用错了人,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人,都是不读书,不懂法之人。他们不按法典办事,全凭个人的好恶来管理国家。长期下去,那有不出乱子的。雄武皇帝帐下有的是人才,我们新来,无功不受禄,岂能抢夺别人的差事呢?我们投奔雄武皇帝,愿意和燕朝的大臣同舟共济,为大燕的中兴出一份力。”

    安禄山说道:“昔日汉高祖有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他们各有所长。高祖用人所长,推翻秦朝击败项羽,建立了四百年汉朝。朕也要学会用人所长,才能保证燕朝的中兴。严庄献计策可以,治理国家还需要历练。希烈和张氏兄弟与朕同朝为官十几年。朕还不知道你们的本事吗?,你们就不要谦虚了。通儒和达溪两位宰相,你们举动让贤,辞去宰相的职务。按照惯例,应该推荐人来接任啊。”

    张通儒心领神会,立即上奏:“启奏皇上,臣推荐张均为中书令,张垍为尚书右仆射,陈希烈为侍中。”

    严庄私下里对高尚说道:“皇上的心里还是以官为标准,我们俩为他出谋划策十几年,也进不了三省,这三个人一来,就把三省占满了。你这个中书侍郎,要听中书令的,不觉得别扭吗?”

    高尚说道:“自古以来,官就是官,民就是民,皇上也摆脱不了。我们已经争了,皇上注意力都在这三人的身上,再争会引起他的反感,且看看三人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安禄山知道下面有人低声议论,便对台下说道:“众位爱卿,可有异议?如有不同意见,请当面上奏。”没有人吭声。

    安禄山说道:“战争已经进入尾声了,朝廷的官员应该作些调整。任命张均为中书令,除了负责中书省的事务之外,还要主持新朝廷法典、法律和法规制订事项。任命张垍为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吏部尚书;任命陈希烈为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达奚珣为户部尚书,兼河南尹,张通儒为兵部尚书,兼西京留守,管好京城的防务。”

    这个朝廷官员的调整,引起了严庄和高尚的强烈不满,为燕朝高层的争斗,留下了隐患。

第一百三十七章 众臣拥戴新皇帝即位 同罗出逃崔光远策反1() 
    

    潼关六月热风吼,汉家三军遭躏蹂。

    唐朝太子向西进,整顿军马登皇州。

    在裴冕、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七月九日,太子李亨终于到了灵武。直到这时他的心情才真正的安静下来,手上已经有了五万边防军,心里就踏实多了。

    杜鸿渐将大元帅府安排在朔方军的元帅府上,便将朔方军六品以上的军官集中在一起,集体参见李亨。帅府大堂站满了军官,这些身穿绯袍的绿袍的军官,按大小顺序排列,站在李亨帅案的对面,一齐跪下,齐声高呼:“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见到面前跪着一大片军官,李亨的内心之中,有着说不出的高兴。他第一次偿到了权力的滋味。连忙站起来说道:“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大家都起来吧。这房间里的座位不够,我们就站着说话好了。”

    杜鸿渐上前,面对那些军官说道:“我们今天来参见未来的皇上,现在的太子,天下兵马大元帅。是向殿下表明,我们朔方军,永远忠于唐朝,听从太子殿下的指挥。太子殿下到我们朔方军来,是我们朔方军镇的福气。今天我们就在元帅府向太子殿下表示忠心。从今以后,我们全力保护太子殿下,殿下指向那里,我们就打到那里。”

    军官们齐声说道:“殿下指向那里我们坚决打向那里。”几百人同时发声,都是拼尽力气,喊出来的声音,将房顶都震动了。

    李亨说道:“谢谢大家,我到朔方军来,就有一种亲切感。叛军现在十分猖獗,他们残忍之极,到处杀人放火。叛军占领区的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解救他们,解救那些生活在魔掌下的父老兄弟。我要大家团结一致,集中力量,向叛军冲击,直到彻底的消灭他们为此。”

    裴冕走到前面来说道:“现在众位将军,在这里表忠心,从今以后,我们跟着大元帅殿下,征讨叛军,收复失地,没得话说。但是目前的形势十分严峻,天下兵马大元帅不足以号召天下军民同心抗击叛军。只有太子殿下马上登基,着皇帝位,才能登高一呼,将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我们现在就请殿下登基,尊成都的皇上为太上皇。”

    军官们又齐声高喊:“请殿下登基,请殿下登基。”李亨的心中别提有多么高兴,但是如果登基做了皇帝,他就成了焦点人物,李隆基能不能接受很难说。还有众多的王子,很可能跟着李隆基一起反对他。唐朝内部出现分裂,力量就会减弱,平叛就不可能了。一时之间犹豫不决。

    杜鸿渐说道:“为了彻底消灭叛军,收复失地,我们请太子殿下现在即皇帝位。”他带头跪下,所有的将领一齐跪在地上,口中高喊:“请太子殿下立刻即皇帝位。”

    看到跪下的一大片身穿菲色和绿色军服的将军,李亨的内心有着说不出的高兴。但是他的担心也在不断的提醒他要冷静。而且还觉得这样做似乎是太急了一些。刚到朔方,就将父皇推到一边,这与政变没有两样,朝廷的官员都在成都,他们要是群起而攻之,怎么办?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所以不能操之过急。

    他向众人挥挥手,装模作样的说道:“谢谢大家,感谢大家的信任。都站起来吧。但是目前我不能称帝,现在的朝廷在蜀地,父皇正在组织全国的军队、官员和老百姓抗击叛军。我是父皇任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我的职责就是带领你们,抗击叛军,收回失地。其他的事情,都不要讲了。”

    李亨已经明确拒绝,裴冕和杜鸿渐也不好再坚持了。当下就带着众位军官,离开了元帅府。

    扶风太守房琯听说太子在朔方镇,立即赶来参见。李亨在元帅府接见他,房琯进门便行大礼:“扶风太守房琯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李亨说道:“你是第一个来参见我的地方主官,我现在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我的任务就是要平静叛乱。你当太守多年,对朝廷说句实话,我们怎样才能平息叛乱。”

    房琯说道:“启禀殿下,几年来杨国忠欺骗皇上干了不少坏事,已经失去了信任。朝廷要平息叛乱,必须从头开始。臣奏请殿下登基,领导全国平叛。”李亨说道:“回去做好你的工作,要组织兵源,有兵才能歼敌。”没有明确反对登基。

    次日杜鸿渐和裴冕两人再次进了元帅府,他们正式向李亨上表。二人跪在地上,同时说道:“启奏皇上,我二人已经准备好了皇上登基的仪程,请皇上早日登基,即皇帝位。”

    李亨上前亲手将两人扶起来说道:“我现在十分愿意承担责任,恨不得一天之内将叛军剿灭。昨天扶风太守又向我提及此事,为了唐朝的基业,应该挑起重担。但现在父皇在成都,朝廷的官员都在那里,我在这里擅自登基,有政变之嫌,不可为之。我在马嵬除去杨国忠,是要劝父皇来朔方,继续组织平叛。并不是要取代父皇,做出抢班夺权的不孝行为。由于陈玄礼临时倒向父皇一边,而未能如愿。现在父皇在成都,我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其任务就是组织军队,全力抗击叛军,早日收复两京。”

    裴冕和杜鸿渐都听出了李亨话中的含义,没有进一步坚持,汇报了当时招收新兵的情况之后,便离开了帅府。

    只过了一天,两人又向李亨上奏,请求他登基。李亨说道:“怎么又提这事啊,我上次不是说过了吗?不考虑登基的事,只组织平叛。”

    裴冕说道:“殿下登基,就是为了更好的组织平叛。名不正则言不顺啊,现在是非常时期,殿下不登基,就没有号召力,对平叛不利。”

    杜鸿渐说道:“我们请殿下登基,是为了平定叛乱。当今皇帝年轻时很有作为,创造了大唐盛世。现在老了,已经力不从心了,为了社稷,殿下当仁不让啊。”

    李亨很想登基,但擅自登基是非法的,不能操之过急,还是应该推辞一番。他对二人说道:“现在父皇健在,不谈继承大统之事。”

    只过了一个时辰,裴冕和杜鸿渐又来了,两人再次上表奏说:“现在皇上远在剑南,无法指导平叛战争,陛下登基有利于指导平定叛乱。从国家的利益着想,殿下登基越早越有利于国家社稷。”

    李亨回答:“高祖传位太宗、皇祖传位父皇都是高祖、皇祖亲自下旨,现在没有父皇的旨意,怎能擅自登基?此议不妥。”

第一百三十七章 众臣拥戴新皇帝即位 同罗出逃崔光远策反2() 
    

    裴冕、杜鸿渐等人第三次上表劝进,李亨仍然推托。两人计议,裴冕说道:“殿下口上推脱,内心则十分向往。可能是认为劝进的人少了,力量不够。”杜鸿渐说道:“这个好办,我们串联一下,拥护的人就会多了。”

    两人分别动员,组织一帮人第四次上表。这次不止是裴冕和杜鸿渐两人,还有西北地区的一大批文臣武将。

    李亨见支持的人多了,对他们说道:“既然大家有这愿望,就派人将这个愿望报送父皇,在征得父皇的同意之后再行仪式。”

    杜鸿渐、裴冕联合崔漪联系更多的人第五次上表,众人跪在李亨的面前上奏说:“现在叛军十分猖獗,要想遏制胡羯,对外必须联合回纥、吐蕃,对内必须统一思想,整理军戎。而且时间非常紧急,如果上奏皇上,往返巴蜀,旷时日久,难免生变。请陛下以归中外之望,尽早登基,与临国交好,在北方征集劲旅,在南面守住城池,迅速收复二京,雪社稷之耻,下安苍生,不要拘泥于旧制。”

    看到面前跪着一大群文武官员,李亨认为时机成熟了,对众人说道:“众位爱卿平身。平定叛乱是头等大事,为了早日平定叛乱,朕顺从众位爱卿,立即举行登基仪式,由裴冕和鸿渐负责筹备。”

    杜鸿渐裴冕都很熟悉帝王的陈布仪式,君臣朝见之礼,便按照以往的礼仪,布置好登基仪式,在城南设坛壝。准备好了以后,他们向李亨奏报。李亨说道:“圣君在远,寇逆未平,宜罢坛场。可按奏报之议,行事尽量节俭。”裴冕和杜鸿渐等人,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庙号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年。唐玄宗被推尊为上皇天帝,这一年唐肃宗四十五岁。

    接下来的事是建立朝廷,任命官员,唐肃宗任命裴冕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杜鸿渐授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事,朔方节度判官崔漪为吏部郎中、知中书舍人事,这三人成了唐肃宗王朝的首任行使宰相职权的人。

    因为朝廷的尚书、侍郎都在成都唐玄宗的身边,现任宰相韦见素还在履行宰相的权利,因此李亨只能按照传统的惯例,任命低职位人员,代行高职位的职责。

    他让杜鸿渐管理兵部,崔漪管理吏部,军事和人事这两个最要害的部门有人管了。小朝廷就能进一步组建了。让裴冕掌管中书省,进行决策,宰相府的官员有了配置,新朝廷就能运作了,就能发号施令行使皇帝的权力了。2yt。org但面对叛军,唐肃宗必须考虑自身和新朝廷的安全,任命李泌为侍谋军国、元帅府长史,李泌成了他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

    建立新朝廷,必须行使朝廷的职权,而且有人保护新朝廷。因此唐肃宗又对灵武郡的地方体制和官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任命蒲关防御使吕崇贲担任关内节度使,并将治所迁到安化。任命河西兵马使周佖为河西节度使、陇右兵马使彭元晖为陇右节度使。任命房琯为户部侍郎主管钱粮。

    提拔前陈仓县令薛景仙为扶风郡太守兼防御使。任命陇右节度使郭英乂任天水郡太守兼防御使。任命张镐为谏议大夫。这些人都是拥护肃宗的有功之臣,也有李亨逃亡路上觉得可靠的人。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一跃成为朝廷重臣,有的升了几级。

    唐肃宗小朝廷算是建立起来了,接下来是要领导全国的抵抗叛军的战争,使之成为全国抵抗叛军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然而,就目前而言,唐肃宗的新朝廷是非法的,因为目前的朝廷在巴蜀,唐玄宗才是真正的皇帝。

    从法理的角度上看,这是一次没有流血的政变,因为他不是唐玄宗亲自授命的,而是擅自成立的。如果唐玄宗不承认,就会出现两个朝廷。如果对立,后果不堪设想。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唐玄宗同意,承认他所做的一切。当天,肃宗就写好了奏折。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上奏此事,报告这一消息。

    房琯上奏:“启奏皇上,上皇天帝远在成都,对陛下的登基不甚了解,单靠一纸奏折,恐难使圣上安心,臣愿送奏折到成都,向上皇天帝奏明。”李亨大喜,当即授权,让房琯赴蜀。

    唐玄宗到达剑南后,几天没有出寝宫一步,思想极其消沉。在他垂墓之年,不但丢了江山,还丢了美人。接连的双重打击,使得这位七十二岁的老人的心灵创伤无法修复,时不时的捧着杨贵妃的画像观看。

    高力士在旁劝说道:“贵妃娘娘确实不该归天,但为了皇上和朝廷的安全,她作出了奉献,这是她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她应该感到自豪。皇上也应该将对她的思念转到国家社稷的安定上。”

    唐玄宗痛苦的说道:“现在国家已经破碎,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那胡羯猖獗得很,朝廷要员死的死,逃的逃,剩下这几个人,能成事吗?我们到剑南已经几天了,除了剑南留后李宓来朝见过之外,其它地方三品以上的朝廷官员没有一个来面君的。不是我意志消沉,实事上是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了。”

    韦见素以及兵部侍郎崔涣和李麟等人走进寝宫,他们现在是唐玄宗最信任的官员,出入寝宫不用报告。皇上与高力士的对话,他们已经听在耳朵里了。

    李麟跪在地上:“启奏皇上,朝廷顺利到达蜀地,不能没有作为啊。现在要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