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风波-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廷迁徙剑南,人心惶惶。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有士兵、宫女杂役、高级低级官僚逃跑。而且天气炎热,中暑的人很多,打摆子的,拉肚子的、发烧的、呕吐的大有人在,各种病患流行,因病死亡的人也不在少数。

    一路颠簸,六七千人的队伍,到达成都之时,官吏军士和宫廷人员总共只剩下一千三百人,去了八成。两百多名宫女仅仅剩下二十四人,可见路途的艰辛,官员对朝廷的不信任。好在身后没有遇上追兵,路上虽然艰辛,他们吃了不少的苦头,但是能够平安到达蜀地,唐玄宗也十分满意。当时也想再展宏图,与叛军血战到底。

    太子的情况更差,比起唐玄宗来,还要艰苦得多。李亨分兵后的境况更是极其窘促。不但兵员少,而且给养严重不足。因为靠近长安,叛军就在附近,地方官早就跑得无影无踪。老百姓都是惴惴不安,一有风吹草动,就躲得不知去向。

    李亨带领随行人员从马嵬出发,向西北前进。一路之上,不但要担惊受怕逃避叛军,而且要筹集粮草,到处弄吃的。其时燕军已经进驻长安,孙孝哲的部队,正向长安以西的地方运动,叛军都在附近出没,这更加增大的先进的困难。草动风吹,鸟雀惊飞都要引起一阵骚动,惊出他一身冷汗。

    虽说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但身边的军士和随行人员加上家眷也不过三千人。而且大都低级官员和家属,真正能上阵打仗的不过一千人。几个儿子成了主力军,十八岁的长孙李适也成了探路先锋。

    这多的妇孺,如果遇上叛军,那是死路一条。但是已经到了绝境,李亨已经没有退路。要体现他皇太子的价值,就得到抗击叛军的前线,拉起天下平叛大元帅的旗帜。

    他们不敢走大路,走的尽是偏僻小路,好在他们这一行人都很年轻,年富力强之人体力上不存在问题。宣节校尉张镐虽然武艺不是很高,却表现得异常活跃,总是在前面探路,担任开路先锋。

    前面一群百姓在跑,李亨的长子李俶说道:“百姓在躲避叛军,我们这点兵马,如何抗敌。请示父王,我们向何方向逃奔。”李亨看了一眼百姓逃跑的方向,对李俶说道:“向渭水的方向撤退,尽量不与叛军接触。”

    张镐一马当先,在前探路。一边打听叛军的位置,一边向后面报告情况,躲避燕军的行进方向。正往前赶路,突然发现了一小股燕军,迎面而来,敌人的总数不过几十人。张镐报告李亨。李亨犹豫不决,李倓说道:“几十人,也敢行动,我们将他们歼灭了再走。”

    李俶说道:“敌人虽少,一定是他们的前锋,如果被他们缠住了,就不易脱身。还是避其锋芒,躲藏于林中为好。”李亨命令:“所有人员,全部躲藏于山林之中,让开大路,等叛军过后,再向渭水进军。”

    人员都藏匿于密林之中,这一队燕军走了过来,只有五十人,为首的青袍校尉在路中央站住,所有的士兵都停下来了。一名军士说道:“刚才远远的看到这里有人,怎么不见了。”李亨的心提到喉结了,生怕他们搜山。

    青袍人四周观望了一阵,然后说道:“可能是躲避的老百姓,雄武皇帝严令禁止扰民,就由他们吧。”带着军队大摇大摆的走向前面。李亨松了一口气,正准备出来,张镐说道:“让我前去打探一下,这伙兵向那个方向走,殿下好反方向行之。”

    张镐从林中向外走,远远的看到那队军士,在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在那里做饭。急忙向李亨报告:“太子殿下,那队叛军正在做饭,是消灭他们的最好时机。”李亨想了一会说道:“不可轻举妄动,敌人虽少,但后援很强,如果发生战斗,我们的行踪就暴露无遗,再想摆脱就难了。还是忍耐一下,等到了灵武,再重新组织力量。”

    一千多唐兵躲在林子里不敢出来,直到这队小股叛军吃过饭之后,从容的在大路上经过,向原路返回之后。他们才走出树林,看看天色,已经到了黄昏。李亨不敢做饭,饿着肚子连夜赶路。

    他们一路狂奔,几经周转,到达渭河南岸。李亨清点人马,原来跟随的大约三千人马只有两千人了。沿途有三分之一的人开了小差。李亨也顾不得这些了,当时只想尽快过河,到达北岸。但不巧的是,当地的人,为了阻挡叛军渡河,将渭水上的桥梁都拆掉了。

第一百三十五章 玄宗反思父子分道行 太子艰辛君臣达目地5() 
    河流拦在李亨的面前,要摆脱追兵,必须过河。李倓沿河边找桥,除了一座断桥外,没有其他桥梁。李亨决定涉水过河,刚刚下过一场雨,河水比较湍急。没有船舶,两千人过河,困难重重。其中有不少妇孺,他们看到滔滔的河水,直往后退。

    为了躲避叛军,他们必须过渭河继续向北。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鼓起勇气。张镐带领前军试探水深,当先上了对岸,李亨只得放下太子的架子,在孙子李适的陪同下与军士和随行人员一起涉水过河。而许多妇人见到水就害怕,站在河边不动。张良娣见许多人怕水,带头下河涉水,广平王妃沈氏紧跟着下水。在他们两人的带领下,妇孺都跟着下水,顺利过河。

    李亨十分感动,对二人说道:“捍御非妇人之事,何以居前?”张良娣回答说:“今大家跋履险难,兵卫非多,恐有仓促,妾自当之,大家可由后而出,庶几无患。”李亨上前握住她的手,投去感激的目光。好在天气炎热,打湿的衣服很快就干了。刚刚上了对岸,有一群百姓向北逃难,看到军队,以为是叛军,大声呼叫:“叛军来了,叛军来了﹗”向大山深处仓皇逃命。

    李亨听到,怀疑叛军就在身后,带领随行人员向北急行军,路上又有不少掉队。经过几天的奔逃,好不容易到奉天①。奉天的官员早已跑得一个不剩,一帮人吃饭都成了问题,军士们只好挨家挨户的找粮食。好不容易弄到一些吃的,虽然是粗粮,那些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皇子皇孙妃子太监们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因为他们太饿了。

    饭还没有落肚,李亨对李辅国说道:“叛军可能就在附近,赶快西行。”大伙顾不得休息,继续向西北方向逃窜。好不容易逃到了永寿②,因为兵荒马乱,信息不通,李亨不敢久留,急速北上。

    一些年老的军士和随行人员不断的掉队、逃跑,人数在不断减少。到达新平③时,已经只有不过千来人了。与从马嵬驿出发时相比,损失了三分之二。这时的李亨已成了惊弓之鸟,听说叛军追来了,也不管是真是假,为了躲避叛军,带领随行人员一口气连夜跑了三百里路。一口气跑到安定④,才心情稍安,但随行人员所剩已不过数百人而已。

    到达安定之后,李亨休整了两天,收留一些掉队人员。李倓对李亨说道:“父王一路西行,总算是逃脱了叛军的追赶,但是还没有脱离危险,离灵武还有八百里路程,六七天时间应该可以到了。”

    李亨说道:“灵武乃朔方军的大本营,军事重地,不可贸然进入。现在是战乱时期,我们只有这几百人,如果人家说我们是冒充的,要拿下问罪怎么办?”

    李倓说道:“父王的计划是去灵武的,现在不能去,该到那里去呢?没有人支持,天下兵马大元帅就是空的。”李亨说道:“不是不能去,而是不敢去,非常时期,一定要谨慎,先观察当前的形势,试探一下人家的态度,如果又出一个安禄山样的人物,我们也不致于全军覆没。”

    李亨制作了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大旗,树立在队伍的前端,军士们大声鼓噪,一路向西北前进。在乌氏驿⑤休息一天,征收军粮,补充军需物资,同时大造舆论,安定民心。经过两天的行军,李亨到达彭原⑥。元帅府在彭原呆了两天,灵武方面没有动静。

    陈仓县令薛景仙带着物资到彭原慰劳军士,李亨大喜,让他跟随元帅府,筹集军粮物资。薛景仙说道:“太子殿下打起了平叛的大旗,灵武是朝廷的军事重镇,殿下北上进驻灵武,将元帅府设在那里最好。”李亨说道:“朔方态度不明,我们西行到平凉郡⑦招兵买马。组建军队,再杀回长安。”

    在平凉郡,李亨遇上了朝廷派往垅佑的左庶子兼御史中丞裴冕。裴冕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到垅佑传达唐玄宗的圣旨,完成任务之后,返回京城。在路上耽误了一些时间,由于信息不通,不知道长安已经陷落叛军之手,到达平凉才知道朝廷已经迁出了京城,他有些不知所措,住在平凉城观望。

    看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太子李亨的大旗,立即来到他的马前跪拜:“左庶子裴冕,参见太子殿下。”。李亨知道他虽然是杨国忠任命的御史中丞,但他原来是太子府的人,喜出望外。虽然杨国忠一直在拉拢他,但他暗地里还是支持太子。现在他第一个投靠太子的麾下。有朝廷重臣支持,李亨当然高兴。

    裴冕说道:“太子殿下可以将元帅府暂时设立在平凉城,立即张贴榜文,开始招兵买马,组建军队。”李亨说道:“这个建议很好,这些一直跟随我的军士就驻扎在平凉城内。组建军队的事,你来负责。这一路之上,多亏了张镐,他虽然只是一个小官,异常活跃,让他帮你。”裴冕说道:“尊殿下旨意,臣立即开设衙门,认真办理,迅速为殿下组建一支军队。”

    李亨结束了逃亡的生活,榜文发出的第二天,就有大量的民众报名参军。当天就得到士兵数百人,军马数百匹,各种军械物资上千件,来势很好。更令李亨高兴的是蒲关防御使吕崇贲也带领部分守关的军士来投靠他,有了这支生力军,他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不再是光杆司令了。

    李亨回想与父皇唐玄宗马嵬分手之后涉渭河,经奉天、新平、安定等地辗转来到平凉城的经过。二十天来担惊受怕,吃尽了苦头,现在终于有了落脚点,不由得感慨万端。他对裴冕说道:“虽说我们现在账下只有三千人马,与我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头衔极不相称,但这已经有了好的开端。”

    裴冕说道:“接下来只要殿下登高一呼,西北军民都会来拥戴殿下,平叛的军队就会成倍增长。”李亨说道:“我现在最向往的地方是灵武,只有得到朔方军的支持,我这个大元帅才算是名正言顺了。”

    注①:唐朝地名,陕西乾县

    注②:唐朝地名,今陕西永寿县

    注③:唐朝地名,陕西彬县

    注④:唐朝地名,今甘肃泾川

    注⑤:唐朝地名,今甘肃泾川东北

    注⑥:唐朝地名,今甘肃庆阳西南

    注⑦:唐朝地名,原为治甘肃平凉,唐天宝时改为治原州,今宁夏固原市

第一百三十五章 玄宗反思父子分道行 太子艰辛君臣达目地6() 
    李亨的担心,裴冕心领神会,他内心向往朔方,也担心朔方军倒向叛军。这时候人心不稳,一旦出了问题,便无法挽回。对李亨说道:“殿下的处境十分艰险,现在要考虑下一步的行动了,臣建议先将大元帅府撑起来,试探一下朔方军的态度。如果他们派人来接,则可安之。”

    李亨说道:“你说得对,是要开始行动了。这二十多天来,惊心动魄,多亏了老三表现出色,他一路之上组织安排,多方探听叛军的动向,适时掌握叛军动态,在叛军行动的间隙中行军,躲避过不少的危险。在仓皇颠沛,惊魂难定,整日里提心吊胆的日子里,能够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确实不易,为我担了不小的担子。再就是途中遇上的隐士李泌,此人才华出众,精通史籍,颇有谋略,一路之上出谋划策,解了不少的难题。而今虽然已经摆脱了经常没有饭吃,不能休息,受尽折磨的逃亡生活,但面对气势汹汹的叛军,我们目前这区区三千人的军队,能有多大的作为,我心中确实没底。”

    裴冕说道:“有了李倓和李泌辅佐殿下,在今后艰难的平叛道路上,他们可以独当一面,为殿下分担一部分重担,殿下还要大力招揽人才,招募军士,才能与叛军周旋。”李亨说道:“现在最要紧的是朔方军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不明,我的压力不减,内心不安。”

    朔方留后、支度副使杜鸿渐在灵武得知皇上撤离长安之后,认为朔方是朝廷搬迁的最隹地方,以为机会到了。他是宰相杜暹的儿子,而且是进士出身。从军多年,文才武略都很突出,有了这样的好机会,安能放过。

    派探子多方打听,可是唐玄宗迁往剑南,使他大失所望,以为大唐从此没落。突然接到报告,朝廷在马嵬驿杀了杨国忠,皇上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管平叛之事,他的心又活跃起来。

    当打探清楚太子到了平凉之后,他对节度判官崔漪说道:“平谅地方偏僻,缺乏兵源,不是太子长久坐镇的地方。你立即召集六城水运使魏少游、支度判官卢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等人到帅府商量。”

    几个人很快到了,杜鸿渐在会上说道:“今胡羯乱常,二京陷没,主上南幸于巴蜀,皇太子理兵于平凉。然平凉散地,非聚兵之处,必欲制胜,非朔方不可。若奉殿下,旬日之间,西收河、陇。回纥方强,与国通好,北征劲骑,南集诸城。大兵一举,可复二京。雪社稷之耻,上报明主,下安苍生,亦臣子之用心,国家之大计也。”

    这翻话说动了与会之人,他们一致认为,要尽快迎接太子到灵武来,将平定叛军的大旗插进朔方军营。杜鸿渐立即起草书信,向李亨报告朔方镇的兵马数量、战斗准备情况,所有军资、器械、仓储、库物的总数。命令李涵奔赴平凉,请太子来灵武主持大局。

    李亨接到杜鸿渐的书信后,非常高兴,他的本意是要去灵武,但由于灵武驻扎着朔方镇的重兵,摸不准留守将军们的态度,不敢轻易进入。必定他与唐玄宗已经闹僵了,如果他们与陈玄礼一样,那就太危险了。因此,他驻扎在平凉,试探将军们的态度,现在杜鸿渐等人主动来迎接,这是他想象中最好的开端。李亨下令立刻起程,元帅府驻扎灵武,李涵将这一消息派人报告了杜鸿渐。

    杜鸿渐知道太子已经从平凉出发,带领朔方留守的所有高级将领,带着酒食到北界白草顿⑧迎谒太子殿下,并慰劳随行的官使和兵士。他们在馆驿中摆下酒席,杜鸿渐自然与太子李亨、御史中丞裴冕等人同在一桌。

    酒席之间,杜鸿渐向太子进言说道:“朔方天下劲兵,灵州用武之处。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天下郡邑,人皆坚守,以待制命。其中虽为贼所据,亦望不日收复。殿下整理军戎,长驱一举,则逆胡不足灭也。”

    李亨大喜,握住杜鸿渐的手说道:“知我者鸿渐也,有了朔方军,何愁胡羯不灭。但如今父皇的年事已高,远在剑南指挥不便,对此我甚为忧虑。”

    杜鸿渐听出了李亨的话音,当即说道:“太子殿下乃是储君,大唐理所当然的接班人,现在非常时期,为收拢人心,殿下应该挺身而出,举起平叛的大旗,立刻即位,尊当今皇上为太上皇。”

    裴冕也在旁边说道:“皇上的晚年宠爱杨贵妃,依赖于杨国忠,将朝政搞得一团糟,以致使得安禄山反叛,给社稷和百姓带来巨大灾难。圣上已经没有能力领导平叛了,加之他远在剑南,根本就没有打算指挥抗击叛军的战争,只想安度晚年。因此太子理应挑起这付重担,早些登基,指挥全国的抗击叛军的力量,收复两京,一举平定叛乱。”

    李亨想了一下,虽然渴望登基,但不能操之过急。当即说道:“太子登基,按规矩是在父皇升天之后,现在父皇尚在人间,没有父皇的批准,贸然登基,有许逆之嫌,不可为之。”裴冕和杜鸿渐劝了一阵,李亨没有松口,坚持要上报唐玄宗之后,再行登基。两人心想当前最急迫的是将元帅府设到灵武,其他事只有慢慢来。当下不再坚持,保护李亨起程。

    一行人浩浩荡荡向灵武进发,再不是逃亡时的情景了,红旗招展鼓角相闻,沿途迎送的百姓络绎不绝。

    当来到丰宁的南边时,魏少游等又率一千人迎接,经过丰宁⑨城时,李亨看到该城十分险要,有“黄河天堑之固”。心里产生动摇,不想去灵武,他对杜鸿渐说道:“此处天险,我想整军北渡过黄河,以守丰宁。”

    杜鸿渐想李亨到灵武坐镇,正在想说词来劝说李亨打消在丰宁设立大元帅府的念头。还没有来得及说话,突然刮起大风,风沙扑面而来,对面不辨人物。

    随行的军士大惊,杜鸿渐立即上来保护李亨。裴冕大声疾呼:“大家镇静,沿官道行进。”军队没有出现混乱,继续前行,等大军转向灵武的道路行进时,“风沙顿止,天地廓清”。李亨叹息一声说道:“天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