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风波-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处理朝中事务时,太子从不说话,今天突然进言,唐玄宗觉得应该给他面子,必定他自己已经老了,虽说他不愿将权力交出去,但他们必定是父子,关键时刻依靠儿子肯定比其他任何人都强。他看了李亨一眼,微微一笑,对杨国忠说道:“吐蕃人不好对付,国忠跑一趟吧,速去速回。”

    杨国忠楞了一会,他已经看到激动的军士在那里骚动,担心有危险,便对皇帝说道:“陛下,吐蕃使者不过要些食物,韦丞相能办好,臣还是陪同陛下,保护陛下的安全。”

    李亨说道:“杨宰相胆子不小啊,圣旨也敢违抗,眼中还有皇上吗?现在还没有到剑南,就敢欺君了。”这话很起作用,唐玄宗狠狠的盯了杨国忠一眼,在他的潜意识里,对杨国忠的行为已经有了防范。

    杨国忠本想不去,但没办法,现在还没有到剑南,没有军权,控制不了军队。更怕唐玄宗突然改主意,就只有忍耐顺从,起身走出了皇帝的身边。

    杨国忠当然知道当前的危险,带着长子大常卿兼户部侍郎杨暄以及几个亲兵,骑马去吐蕃使者的馆舍。刚刚走进驿站西门外,就被吐蕃使者堵住了他的马头,二十多名吐蕃使者向他要饭吃。

    突然有人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军士中跟着大喊起来;“杨国忠反叛了,杨国忠反叛了。”紧接着众人大声呼叫,负责保卫军士也集中过来。他们早就做好了准备,将杨国忠一群人包围了。

    杨国忠大惊失色,知道有人要害他,策马向外跑,企图回到唐玄宗的身边。禁军勇士张小敬骑在马上飞射一箭,将他射落马下。

    一阵乱箭向他射来,他就地十八滚,躲避箭矢,逃进西门内。想依仗门墙躲避,不料刚刚站起身来,左肩便中了一箭。

    他负痛大喊:“我是堂堂首席宰相,你们这样做是犯上作乱,难道不怕殊杀九族吗?”他不叫喊还好,这一叫喊,突然箭矢猛增,密集的箭雨顿时罩向他的身躯,杨暄上前救他,身中百余箭。飞蝗似的箭头波及到四周,将杨府的亲兵和吐蕃使者射得四散奔逃。

    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将他们包围上来,军士们蜂拥而入,将他们乱刀砍死。杀了杨国忠这些军士好象并不解恨,十多把陌刀,不停的落在杨国忠的身上,差不多将杨国忠剁成了肉酱,并且砍下了他的脑袋。呈送到皇帝的住处,可见这些人对他的怨恨之深。

    唐玄宗见到军士拿着杨国忠的人头,报告杨国忠造反,立时大惊。他当然不相信杨国忠会造反。站起来说道:“国忠怎么反啦?”

    其时杨国忠带去的人和吐蕃使者都被杀死,无以对证,然而激怒的军士不肯退去。御史大夫魏方进跑过去,对那些军士说道:“为什么杀宰相?这是犯罪。”责备那些军士。

    那些人正怒,立即蜂拥而上,一阵刀砍之后,又将他杀死。唐玄宗深感不安,不知道如何处理。丞相韦见素出来制止,军士们已经不能控制,即刻冲到了他的面前,便欲上前杀之。

    陈玄礼知道韦见素与杨国忠不一样,但是距离较远,不便制止,情急之下,突然大喊一声:“不要伤害韦丞相。”军士们听到陈玄礼的喊声,立即停了下来,没有动手。但一个个怒目而视,甚是吓人。

    韦见素见到这种架势,立即跑回皇帝的身边,对皇上说道:“启奏皇上,军士们又饿又累,思想动荡,象要哗变似的,他们已经杀了杨国忠、杨暄和御史大夫魏方进。臣也差点死在他们的刀下,见机逃回。现在已是非常时期,军士们群情鼎沸,请尽快安抚,不然要出大事了。”

    唐玄宗内心震动,但表面上十分镇静,他眼睛盯着李亨说道:“事情闹成这样,太子不能过问一下吗?”意思很明显,认为当前的事与太子有关,没有大靠山,军士哗变早就离去了,不会停留不走。因此要他出面平息。

    李亨当然听出了皇帝的语意,立即站起来说道:“启奏父皇,儿臣一直跟随在父皇的身边,对军中之事不甚了解,士兵们作出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来,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我尊循父皇的旨意,到他们中间去说明道理,让他们安心,好好保护父皇。”

    唐玄宗点了一下头,算是准奏,他也很累了,已经七十二岁的人了,大热天里赶了几天路,虽说是坐车,但一路颠簸,也使人受不了。

    李亨出来找到陈玄礼,陈玄礼说道:“军士们杀了首席宰相,知道犯了滔天大罪,不肯离去是要皇上赦免。他们虽然担心,但还不敢对皇上无礼殿下与皇上商讨一下,请皇上下一道赦免无罪的诏书,他们的行动就会停止。”

    李亨说道:“杨国忠虽然除掉了,但贵妃娘娘还在,父皇的那里现在可以说服他,但过一段时间,她要为他哥哥复仇怎么办?”

    陈玄礼惊出一身冷汗,嘴里念叨:“这如何是好?皇上宠爱贵妃娘娘天下皆知,这怎么办?”李亨说道:“现在已经被逼上了绝路,从大局出发,有些人是要作出牺牲的。”

    陈玄礼抢过话头说道:“这都是我干的,与太子和下属军官无关。”李亨微微一笑,拉了一下他的手说道:“右龙武大将军乃国家栋梁,怎能失去?你会错了我的意思,一定要有牺牲的话,也只能牺牲无足轻重之人。”

    陈玄礼说道:“让下属和士兵去为我顶罪,这不是我陈玄礼的作风。大丈夫敢作敢当,我到皇上面前领罪。”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太子定计击杀杨国忠 军士胁迫逼死杨玉环5() 
    陈玄礼不愿他的下属牺牲,李亨说道:“你又理解错了,下级军官和士兵也是有用之人。对社稷而言,最无足轻重的就是贵妃娘娘,而且她在父皇身边起的是坏作用,让她在父皇面前消失,父皇心无旁骛,对平叛大有好处,大家心里也都踏实了。”

    陈玄礼又是一惊,他不敢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来。贵妃娘娘,实际上的当朝皇后,这可是欺君之罪,诛杀九族都不够顶的大罪,他的确不敢。因此迟迟没有答话,这就是他与李亨的差距。陈玄礼心里不愿意,也不愿当面顶撞太子,低着头不吱声。

    事情僵住了,李亨轻轻一笑,靠近陈玄礼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谁让你去刺杀贵妃娘娘啦,我们是要让皇上亲手除去她。”

    陈玄礼觉得以前错看了太子,认为他是个软弱之人,因为在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争斗中,他都是处于下风,而且一味的忍让,连续休掉了两个太子妃。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他是个能屈能伸之人,真正的成大事之人。

    他抬起头来对太子说道:“你吩咐吧,需要我做什么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亨说道:“你让那些包围皇上寓所的军士,齐声叫喊,请贵妃娘娘升天,其他的事我来做。”“好﹗”陈玄礼回答十分干脆。

    李亨回到唐玄宗的寓所,跪在地上向他请奏:“请奏父皇,儿臣已经查明,宰相杨国忠与吐蕃使者协商的时候,一群饥饿的士兵向他要吃的,宰相回答态度生硬,引起士兵哗变,杀了宰相、户部侍郎和吐蕃使者。现在他们包围了父皇的寓所不愿离去。儿臣再三做工作,他们担心皇上治他们的罪,我已经答应了他们,认定宰相有错,不追究责任,请父皇作主。”

    唐玄宗松了一口气,有点兴奋的说道:“我儿平身,你做得好,拟旨:罢免杨国忠及其家人的一切官职,让刑部立案审讯,事出有因,免去哗变军士的一切罪责。”

    高力士到门前向包围寓所的士兵宣读了圣旨,突然有人高喊:“请贵妃娘娘归天。”紧接着士兵齐声高喊:“请贵妃娘娘归天,请贵妃娘娘归天。”声音响彻云霄。

    即使高力士是见过大风浪的人,也被当前的事件所震慑。急忙向唐玄宗报告:“启奏皇上,士兵不愿离去,他们要贵妃娘娘、贵妃娘娘归天。”

    唐玄宗早已听到军士们的喊声,现在离开了禁宫,皇族及文武百官的生命都掌握在这些军士的手里,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他又觉得这里面似乎是有人在操纵,矛头直指杨玉环,如果是后者,他还想保住杨贵妃的命。他看着李亨,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丞相韦见素上前奏道:“现在士兵群情鼎沸,一搬的人恐难取信,只有皇上亲自出马,方能抚慰众将士,为了社稷,请皇上到军士面前当面许诺,平息风波。”

    唐玄宗依仗拐杖亲自走到门前,对包围寓所的军士说道:“杨国忠专权误国,你们为朝廷除去一害,有功于朝廷,我这里口头给予慰劳,现在事情已经过去,请各自回归本队。”

    然而嘈杂的禁军队伍仍然集于驿站之外,不肯散去,不时传来刀枪的撞击声。唐玄宗发现自己的话失去了威力,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陈玄礼出面奏道:“杨国忠谋反,众将已把他处决,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

    唐玄宗见禁军要挟自己杀死贵妃,感到了事态严重,便杵着拐仗回身转入驿内,倾首而立,很久未发一言,神情十分悲怆。过了很长时间,才幸幸的说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朕若杀她岂不是累及无辜!”

    高力士见状,忙上前跪禀:“贵妃娘娘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宰相,贵妃仍在左右,将士岂能自安?请陛下审时度势,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平安呀!”唐玄宗双手杵着拐棍,差点就要倒下。高力士上前扶住他,此时他知道已经无法挽回,无奈之中走入杨玉环的寝室与她诀别。

    其时杨玉环已经哭得象泪人一样,外面的喊声她早就听见了。谁都惜命,尤其是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她见唐玄宗进来,立即止住了哭泣,上前向皇上请安。

    唐玄宗呆若木鸡,回想十几年来与他形影不离,欢愉纵情。现在要处死她,他实在是无从启口。外面闹了这长的时间,杨玉环早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军士们的喊声,她听得清清楚楚。

    她冷静的对唐玄宗说道:“臣妾侍候皇上十七年,想尽了办法,只为博得皇上每天高兴,心情舒畅。不想耽误了皇上的正事,荒废了朝政,给朝廷带来动乱,给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臣妾罪不容赦,希望皇上从此振作起来,整治朝纲,早日平定叛乱。”

    唐玄宗也流着眼泪,伤心的说道:“爱妃无罪,都是国忠之过,众怒难平,只能委屈爱妃。”

    杨玉环擦干眼泪,又上前为唐玄宗擦眼泪,镇静的说道:“臣妾就要走了,真不舍得离开皇上,让我再为皇上唱首歌。”

    唐玄宗无言以对,他不能说他自己的错,在那个年代里皇帝是不会有错的,他做的任何事都是对的。长叹一声,点了点头。悠扬的歌声从房间里传了出来,外面站立的军士都听呆了。陈玄礼用陌刀柄重重的碰了一下地面,紧接着成千上万的刀柄撞地,声音盖过了歌声。

    唐玄宗杵着拐棍,颤颤悠悠走出了杨贵妃的房间。他步履深重的出来之后,轻声对高力士说道:“传朕谕旨,赐贵妃死,同时愿她善处转生。”

    高力士走进杨贵妃的房间,传达唐玄宗的口谕,杨贵妃挥泪向唐玄宗站立的方向跪拜:“请皇上前路保重。”当即系上白绫悬梁自尽了。就这样,年仅三十八岁的杨贵妃被缢杀于驿中之佛堂。

    高力士出来向唐玄宗上奏:“启奏皇上,贵妃娘娘已经归天。”唐玄宗呆立了一阵,最后沉痛的下旨:“把贵妃尸体抬到驿站庭院之中,让众将士验明正身,免去将士们的顾虑。”

    高力士召集陈玄礼等高级将领进来查看。陈玄礼等将领查看完毕后,纷纷脱下头盔,铠甲,跪在地上向唐玄宗叩头:“臣乞求皇上恕罪。”

    唐玄宗一下子变得老态龙钟了,心情沉痛,挥手说道:“众爱卿平身。”陈玄礼等人仍然跪地不起,他们想要唐玄宗一个明确的定论。

    唐玄宗看到这等形势,对高力士说道:“力士代朕将众位将军扶起来,此乃朕之过,贵妃代过,众将军无罪。”高力士上前,一一将众位将领扶起。

第一百三十五章 玄宗反思父子分道行 太子艰辛君臣达目地1() 
    西逃途中起祸殃,军士鼓噪贵妃殇。

    温泉欢娱犹在目,天地永隔谙神伤。

    遥观京城烟雾漫,振作精神重整装。

    江山社稷不可失,面迎烽火再争长。

    对杨贵妃的死,唐玄宗无可奈何。他第一次感到,皇帝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连最心爱的皇后都保护不了。喃喃的说道:“水能载舟,又能覆舟,今天的体会最深。”声音很低没有人听清楚。太监大臣不知道皇帝在说什么,都不敢回答,静静的站在那里。

    禁军都离开了,陈玄礼带着几个人将杨贵妃的尸体用白绫裹着,拉出去用皇亲的规矩埋葬。唐玄宗神情俎丧,不看身边的人,自个儿转身,颤颤悠悠的走进临时行宫。他情感上不能接受,几乎万念俱灰。身为皇帝,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处死最心爱的人,这个皇帝是在是太没用了。他回想这十七年来,与杨贵妃一起的欢乐,怀念她的好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喜儿上前擦拭眼泪,双手扶着他说道:“皇上,娘娘去了,让喜儿服侍你睡吧。”说话时已经泣不成声。唐玄宗不动,双手杵着拐棍,呆呆的站立着。喜儿不知如何是好,揽住他的手说道:“皇上节哀,龙体要紧啊。”

    高力士过来说道:“社稷出现波动,叛贼还在猖獗,贵妃娘娘升天时留下的话,皇上要珍惜啊。”上前扶着唐玄宗坐在椅子上。

    唐玄宗不言不语,象个木头人一样,坐在椅子上。身边的妃子都不敢近前,宫女们都躲藏起来,只有喜儿站在旁边,不停的为他捶背。已经半夜了,他还没有要睡的感觉。脸色呆板,两眼直勾勾的无意识的盯着房门。

    高力士陪在他的身边,见他痴呆的坐着。劝说道:“皇上,请节哀顺变。叛军就在身后,明天还要赶路,你就睡一会儿吧。等过了这一道坎,朝廷重新开始,何愁那胡羯不灭。”

    唐玄宗说道:“朕心旌摇电,没办法入睡。这场祸乱来得太猛,太突然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廷到这个地步也不是一天的事啊。那胡羯反叛,河北、河南几十个州郡,几乎都跟着他跑。朝廷的威望到那里去啦?朕现在特别思念九龄和忠嗣两位爱卿,可惜他们都不在人世了,都是朕的错啊。”

    高力士说道:“张丞相德才兼备,循规蹈矩,虽然过于苛刻,但有利于社稷。王将军对皇上忠心耿耿,受那么大的冤屈,也不吭一声。他们的确是忠臣良将。”

    唐玄宗挪动了一下身体说道:“那年胡羯没有执行命令,擅自做主撤退,安律当斩。守圭报到朝廷,请朕定夺。九龄坚持要斩,但朕认为他很能打仗,放了他一马。不想竟被九龄言中,现在想来,朕的错啊。”

    高力士说道:“这些怎么会是皇上的错呢?只能怪那胡羯太狡猾,欺瞒皇上。加上杨国忠无能,才有这场浩劫。皇上到剑南之后,还可以从新再来。”

    唐玄宗说道:“从新再来,朕现在七十二岁了,还有从新再来的时间吗?自从林甫当上宰相之后,处处迁就朕。朕就不太理朝政了,认为他很听话,将大权交给他。谁知道林甫投朕的好处,用朕的宠信,妒贤嫉能,朕看好的几个能臣,都被他整死了。这些事都是林甫死后,朕才知道的。朝野上下,用的都是无能之辈,遇上大事,各自逃命。国忠行事任意,朕是知道的,但看在贵妃的面子上,一直包容。他与胡羯斗得水火不相容,朕虽然十分清楚,但是心兹手软,以致酿成大祸。我们出行,郡县的官员不来迎接朝廷,反而跑得没了踪影,这些官员那里还有爱国之心啊?他们的心里,哪有朕这个皇帝啊。朝廷落得现在这步田地,与国忠的任性胡为是分不开的。他做宰相之后,打击林甫一党,而且变本加厉结党营私,连朝廷的规矩都不讲了。此时朕明白了,朝政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一定要按规矩来。还是苛刻一些好啊。开元时期的宰相都十分苛刻,处处搬出朝廷的法典,按章行事,限制朕的私欲,才有了开元盛世。进入天宝之后,林甫处处迁就朕,投朕的好处,将朕哄骗得开心,暗地里自成一党,打击贤能,加之国忠任性,才有了今日之事。”唐玄宗感慨万端。

    高力士说道:“皇上不要想以前的事,过去了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关键是以后的事,怎样号召全国的百姓抗击叛军?恢复大唐基业。”

    唐玄宗说道:“你说的有道理,是要向前看。但朕实在不能接受,致高无尚的皇帝连自己的皇后都保护不了,心焉如割。落到这步田地,朕有推御不掉的责任啊。那些军士哪有这样的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