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风波-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注①:唐朝地名,今山东济宁市。

    注②:唐朝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

    注③:唐朝地名,今河南商丘县南

第九十九章 常清上书临死进忠言 令诚诬告推责杀大将(五)() 
高仙芝据险防守,崔乾佑的多次进攻都被击退。叛军引诱官军出战,但高仙芝不为所动。只坚守关口,严令军士不准出关。

    崔乾佑无计可施,一时无法攻下。向安禄山请求,退居陕郡。安禄山批准崔乾佑的请求,让他率兵屯于陕郡,严密监视潼关的唐兵。潼关前线,形成对峙的局面。

    骆奉仙将向封常清宣读诏书的过程写了一份奏折,上奏唐玄宗。着重述说了封常清的观点,让朝廷作出持久战的计划。

    但唐玄宗对战争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对骆奉先说道:“那胡羯只是一个节度使,虽然会打仗,他的力量有限无法与强大的大唐相比。我大唐的战将众多,有名的战将就有数百名。逆贼能比吗?朝廷的兵源广阔,五千万子民是强大的后方。财力和物力更是不用说。国库充盈,百姓富有,物资丰富。就实力而言,朝廷占有绝对优势。封常清有意夸大叛军的实力,是为他的战败找客观原因。对朝廷撤销他的职务不满意,情有可原。你作为中使也跟着他一起附和,就不应该了。”

    骆奉先说道:“启奏皇上,臣不懂打仗,皇上高瞻远瞩。听了皇上的一番话,茅塞顿开。就目前而言,朝廷不知要胜过安禄山多少倍,范阳、平卢和河东军加在一起也不到全国的二十分之一。这样大的差别,我们还怕什么呢?洛阳失利完全是封常清指挥不力造成。皇上及时撤销他的职务,重振军威,一定能很快消灭叛军。”“下去吧,以后遇事要多动脑筋。”唐玄宗发话骆奉先如遇大赦,总算将官位保住了,伏在地上,应了一声“是。”出了皇宫。

    骆奉先走后,唐玄宗又拿着奏折看了两遍。杨贵妃来到他的身边,他还在沉思。杨贵妃说道:“皇上在思考何事?这样出神。”

    唐玄宗说道:“前线战事不利,那胡羯猖獗得很。前线的主将胆怯,这样打下去,对朝廷不利。我对整个战事十分不满,不但没有达到速战速决要求,反而让那胡羯出尽了风头。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平定叛乱,时间拖得过长。就显示不出我大唐的威风了。我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年龄也大了,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内平定叛乱,说不定在史书上,还会落下遗憾。”

    杨贵妃走到他的身边说道:“前线不是有监军吗?何不让他来汇报实情。”唐玄宗说道:“贵妃提醒的是,应该从另一角度,了解情况。”

    监军边令诚接到唐玄宗的诏书,火速赶回长安。他是权力欲望很高的人,高仙芝率军东征时,他曾向高仙芝建议过多次,有些建议现在看来有些道理。但高仙芝不但不从,而且不把他当回事,欺负他不懂军事,而且经常讥笑他。所以边令诚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

    机会来了,现在高仙芝退守潼关后,唐玄宗诏边令诚入朝汇报前线的战事。他要在向唐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时,告他们一状。边令诚急匆匆的进了皇宫,向唐玄宗跪拜:“臣边令诚磕见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唐玄宗说道:“爱卿平身,赐座。”高力士端来椅子。边令诚爬起来坐在椅子上说道:“围剿叛军惨败,臣作为监军,督战不力,有负皇上重托,请求皇上降职。”唐玄宗说道:“洛阳战事一败涂地,你只是一个监军,不应该负主要责任。但前线的战事总知道一些吧。爱卿有何看法?”

    边令诚说道:“启奏皇上,河南战事不利,二成是天意,八成是人为。”唐玄宗眼神放光,急不可待的说道:“噢,快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边令诚说道:“启奏皇上,叛军南下,在他们要过黄河的时候,黄河突然封冻,这是天意。但朝廷的兵力部署过于分散,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八成是人为不力造成的。当时朝廷在河南投入的总兵力有十八万之众。如果集中到一起与叛军在黄河边决战,当有歼敌的机会。就算不能全歼叛军,依靠黄河天险,挡住胡逆南下是完全可行的。但高仙芝封常清分散兵力,从灵昌郡、陈留、虎牢关、荥阳郡、洛阳一路设防。而叛军则集中力量,一路猛攻。作战过程中,将领指挥不力,军官胆怯,畏葸不前。封常清在山谷之中设下埋伏,不但没有消灭敌人,反而被敌人打得丢盔卸甲。高仙芝惧怕安禄山,不敢到河南一钱阻击敌人,屯兵陕郡是一大失策。让安禄山各个击破,毫不费力,就占领了河南道。而且高仙芝独断专行,不听建议。叛军西进之时,不与叛军接触,就退守潼关,将陕郡和朝廷的军用仓库拱手送给了叛军。大长了敌人的威风,降低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听了边令诚的汇报,唐玄宗觉得问题严重,高仙芝和封常清都不配做前线的指挥官了。必须要处死两人,以振军威。

    唐玄宗不语,边令诚继续说道:“启奏皇上,封常清兵败之后,退守陕郡。而朝廷的主力并没有动。我当时建议,封常清守陕郡,田良丘领一万人守潼关,王思礼为先锋,高仙芝率主力攻击洛阳。其时叛军已经连续攻击了十天,疲惫不堪。如果出击必然会收到奇效。但高仙芝胆小如鼠,将主力退守潼关,还讥笑臣不懂军事。”

    唐玄宗说道:“高仙芝如此胆略,如何能胜任平叛的主将之职?但临阵杀大将,要有罪证,你说的这些事情不能算罪证。”一时之间犹豫不决。边令诚猜到唐玄宗的心意,是想整死高仙芝。想起了高仙芝曾经为了贪财灭了对大唐十分友好的石国的往事。狠狠心说道:“启奏皇上,常清以贼摇众,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罪责难逃,应斩于军中,”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精明皇帝之一,有胆略,有气魄。然而在平定安禄山叛乱的决策上,忽视了客观条件,低估了安禄山的实力,想尽快结束战争。听了边令诚的汇报之后,觉得事态严重。虽然对封常清以贼摇众,高仙芝盗减军粮等罪行不大相信,但是主帅惧怕叛军的行为,他不能容忍。内心里想:‘高仙芝和封常清已经不能胜任平叛的主将了,必须弃掉重整军威。’

    当即下令:“仙芝、常清畏敌胆怯,不战而退,有损军威。盗减军粮,军法不容,立斩于军中。翰林院立即拟旨,令诚前往潼关监斩。”

第九十九章 常清上书临死进忠言 令诚诬告推责杀大将(六)() 
天宝十四年腊月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唐玄宗派遣边令诚赴潼关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人们都认为,唐玄宗处斩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其实不然,以唐玄宗的才智,哪能分辨不出边令诚奏折的真伪?他是要杀一儆百,提高唐军的士气。

    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封常清没想到,皇上刚刚撤销他的职务,紧跟着又要处死他。虽然不能理解,却无法抗拒。只有认罪。他对边令诚说道:“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然后便把自己草写的遗表交给边令诚,对他说道:“请监军将我的遗表呈送皇上,请皇上正视安禄山,早日平定叛乱。”

    边令诚说道:“你还不甘心啊,我且看看在这上奏的长表中,有多少为你自己辩解的言辞。”拿起上表读了起来。

    “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边令诚停顿一下,又继续念道:“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边令诚看完后说道:“你这一篇长表,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向皇上表忠心,表示你不是怕死之人,本想战死沙场,但为了朝庭的威严,带领残兵败将突围。败兵之将,请陛下正军法,以诫诸将。二是为自己辩护,你的失败是两军实力上的差距造成的,并非他封常清无能。三是对皇上提衷告,提出要重视安禄山,正视他的军事实力,死后能落得忠臣的美名。但是,你还是没有想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安禄山起兵十五万,史思明带一部分守蓟城,蔡希德带一部分西攻云中,张献诚领一支军队守太原,他南下的军队不足十万。我们朝廷的军队,你封常清有六万新兵,张介然有两万军队,洛阳守军不会少于三万,荥阳城守军也有一万左右,如果再加上高仙芝的十万,应该有二十二万左右,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朝廷军队之所以失败,一是劫战,前线将军胆气不足,官兵都惧怕安禄山的军队,虽然有一两个主将不怕死,但也只是匹夫之勇,而且士气低落。要知道士气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二是指挥不力,没有形成合力,让叛军各个击破。如果按照我的设想,与叛军在黄河边决战,说不定就能挡住叛军,即使败,也要好得多不至于如此之快。也许你不愿将责任推给你的老上级加恩师高仙芝,要独自承担责任。我答应你,亲手将这份奏折交给皇上。”

    封常清说道:“谢谢,请监斩官行刑。”边令诚手一挥,两名刽子手上前,砍下了封常清的人头。封常清死后,尸体陈放在一张粗席子上面。他也算是唐玄宗时代的一员名将,死后竟然如此之惨。

    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接旨。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边令诚遂宣示敕书:“大唐皇帝诏曰,罪臣高仙芝,不战而退,弃地数百里,又盗减军粮赐,立斩于军中。”

    高仙芝没有想到会被斩首,辩解道:“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他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这时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对高仙芝非常信认。

    高仙芝还想重整旗鼓,与安禄山周旋,希望去掉减截兵粮的罪名,保住性命。走到围观的军士面前大声说道:“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士兵皆呼:“枉。”声音震天。高仙芝已经知道唐玄宗要杀他的原因,只是他没有与安禄山正面对阵,他的许多战法没有用上,心有不甘。作最后的努力,希望边令诚能奏明皇上,争取赦免。

    然而,边令诚不会打自己的嘴巴,这是他向唐玄宗启奏的,怎么会又反过来说他冤枉呢?当然不会听他的。其实,即使边令诚能奏明皇上,唐玄宗也要杀他。按唐朝的司法程序,处死高仙芝这样的高官,要经过三司会审,明确罪行之后,奏报皇帝批准,方能行刑。

    唐玄宗不经任何审理,直接下令到军中处斩高仙芝封常清二人,是有违规矩,罗列的罪名已经不重要了,没有了回旋余地。

    边令诚说道:“高元帅,平叛的军队大败,这个责任应你来承担。我只是执行圣旨的监斩官,没有赦免的权利,请高元帅不要为难我。”高仙芝已经知道封常清被杀在先,叹息道:“封二(封常清),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言毕被杀。

    唐玄宗的这个处置的目的是要重振军威,虽然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但对唐将起到了鞭策作用,一大批将领坚守城池,止住了唐军的溃败之势。

    然而他对叛军战斗力估计过低,一味的强调速战速决,不重视一线指挥人员的建议,直接导致了平叛战争初期的失败。

第一百章 出手不凡开弓震军营 武艺超群功夫甲擂台(一)() 
旌旗飘扬出陕州,虎牢败北转山丘。

    屡战该溃军心浮,推责杀将天子忧。

    封常清惨败,唐玄宗不能接受。本想一举剿灭叛军,但是事与愿违,二十万大军出征,结果是惨败。十几天时间,朝廷的主力损失了一半。他十分的不满意,对身边的高力士说道:“朝廷的军队,轰轰烈烈的出京,朕亲自送出。一个战役下来,丢盔卸甲。不但损失了十万之众,还丢失了河南道。实在是有损国威,朕一气之下处死了两员主将,这样做能不能激励朝廷的军队奋勇杀敌呢?”

    高力士对处死两员战将,本来就想不通。尤其是高仙芝,一仗未打就被处死,实在是冤枉。临阵杀大将,是在帮叛军的忙。但是当唐玄宗问他的时候,又不愿违拗他的心意。郑重的说道:“启奏皇上,朝廷出兵浩浩荡荡,两倍于敌的兵力,得到的是损失大半的惨败结果,主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皇上处死两人,能重振军威,使前线的将帅都负起责任。”

    唐玄宗说道:“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朕本不愿。但是让谁来挂帅呢?”高力士说道:“太子是最好人选。”唐玄宗叹息一声没有回答。当晚他一夜不能安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杨贵妃说道:“三郎今天是怎么啦?快四更了,还在床上翻动。”“睡不着啊,胡羯猖獗,朝廷吃了大亏,前景不妙啊。”唐玄宗干脆坐了起来。杨贵妃跟着起来说道:“我来为你按摩一下,你不是说朝廷的力量是叛军的十倍吗,那有什么好担心的啊,十个打一个,捏都能捏死他。”唐玄宗说道:“话虽然是这样说,但现在想找一个合适的领兵之人都很困难,朕不由得担忧起来了。我想让太子领兵出征,你认为如何?”

    杨贵妃想起了杨国忠的交代,一边按摩唐玄宗的脖子一边说道:“玉环不干涉三郎的政事,不过选帅的事,还是要听听中书省的意见。”唐玄宗听出了话中的意思,叹息一声说道:“睡吧,都五更天了。”

    折腾了一晚上,唐玄宗到天亮才入睡,因此没有上朝。在国家动荡面临颠覆之时,唐玄宗虽然已经注意到危机,但还沉浸在大唐盛世的美梦之中,仍然是不按时上朝。然而大臣们不知什么时候上朝,都早早的到了宣政殿。

    当高力士宣布今天不上朝之后,大臣们都各自回到自己的衙门。张渐昨天起草了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之的诏书,现在想来觉得事态严重,便急匆匆来到中书省,见到杨国忠,便对他说道:“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处死,我昨天草拟的圣旨,高力士急匆匆的拿走了。边令诚监斩,丞相知道吗?”

    杨国忠不知道这件事,但圣旨已经下了。觉得事态严重,不解的说道:“封常清有罪,已经撤职了,高仙芝并没有大罪,怎么也杀了。边令诚与高仙芝是老搭档,进攻小勃律时就是高仙芝的监军,他难道告了高仙芝一状。这事太大,朝廷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得和韦见素商量一下,下一步怎么办?”

    韦见素接到杨国忠的传信,匆忙来到中书省。杨国忠问道:“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你知道吗?”韦见素一脸的惊愕:“为什么要处死他们?”“你是兵部尚书,副元帅和节度使被处斩,都不知情,如何说得过去?”杨国忠挑衅的说道。

    “有你首席宰相就行了,一切包办,其他人都是多余的。杀两个一品官,也不打紧,但谁来领兵打仗,可就为难了。”韦见素立即进行反击。

    杨国忠轻笑一声说道:“见素误会了,这事是张渐刚才来告诉我的,昨天高力士和边令诚传达皇上口谕,要他起草处斩高、封两人的圣旨,他刚才来告诉我的。这事太大,所以请你来,不想你也不知道。”

    “临阵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