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好女婿-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就是了。”苏木立即明白过来,实际上,朱家的人非常能生,一个宗室之家,有几十口人也很寻常。可因为是皇亲,又不能经商、种地,只能苦巴巴地靠死工资过日子。亲王、藩王还好些,手头还有些田产。到镇国将军以下,日子就过得惨了。至于镇国校尉一级,有的人甚至连乡下地主都还不如。
  这个朱寿还年轻,将来还不知道有多长的路要走,让他知道生活的艰难也是好事。
  他既然能够主动同我谈起经济事务,说明他不是一个纨绔,至少懂得上进。
  苏木就喝了一口水,润润嗓子,道:“我写的这本《红楼梦》本是虚构,说的是一个失势国公的大家族逐渐衰落下去的过程。世上的事物,有荣必有衰,所谓月满则亏。”
  “贾府其实就是个小社会,经济问题始终贯穿全书。贾府人丁兴旺、花团锦簇之时,就是经济鼎盛之时。农田地租、放高利贷是贾府经济的主要来源,从元妃省亲到元宵开夜宴等等,无一不显示着贾府的无限繁华和风光,显示着贾府经济运行良好、财大气粗。不过,表面的繁华却透露着经济危机的阴影。”
  “贾府这个小社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自皇室的敲诈勒索;来自王公贵族的威胁恐吓;内部派系的倾轧争斗。经济好的时候,贾府人都只知道享受,没人去考虑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贾府的内阁首辅王熙凤维持现状,假权舞弊,贾府最终趋于没落,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入不敷出。府中所有人都知道这么下去不成,是时候改变了。那么,该怎么改变呢?”
  “还能怎么样,既然内阁干得不好,就换相。”结合着书中的内容,苏木刚才这一席话让朱厚照听得入迷,忍不住回答道。
  实际上,如果将贾府比做一个国家,国家出了问题,那就是内阁的问题。作为一个君王,第一时间就会概率换相。
  “没错,换相。后来,就换探春来管这个大家族。探春非常能干,有的地方甚至超过王熙凤。她虽只代替了凤姐几个月,但许多兴利除弊的措施,已使人们对她有很好的印象,她不仅关注节流,更是积极开源。但是,她的新政和改革最后还是失败了。”
  朱厚照不解了:“既然探春的新政干得比王熙凤还好,怎么就不能解决问题呢?开源节流可是好事啊,任何一朝一代,遇到麻烦时,不都这么干的?”
  苏木:“那是因为她没有抓到固有矛盾,目光依旧局限在达官院里。贾府最大的问题是家里没有人入仕,没有政治地位。探春的兴利除弊没有克服贾府的危机,反倒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譬如,贾二偷娶尤二姐,凤姐大闹宁国府,闹得宁荣两府鸡飞狗跳、人仰马翻。”
  苏木一边说着话,未来的正德皇帝一边翻着书,良久才叹息一声:“确实如子乔你所说的,贾府的人格局有限,也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衰败那是难以避免的。”
  二人在里面说着话,却不知道在院子外面立着两个书生打扮的人,恰恰将苏木和朱厚照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
  这两人,一个大约三十来岁,身材瘦削,一脸病容。另外一人则四十多岁,看起来非常英俊帅气,身上散发出一种蓬勃的精力。
  三十来岁那人低笑一声,耳语道:“原来太子天天跑这里胡闹来了,听这个叫什么子乔的话,朕倒是对他写的那本书有写兴趣了,听他的话,倒是有几分见识。”
  四十岁那人冷哼一声:“话本演义,小道而已,玩物丧志。”
  如果朱厚照看到定然会惊叫一声。
  原来,这三十来岁那人正是当今圣上弘治皇帝。
  弘治一笑:“杨廷和,你可是想起你家小儿杨慎了?”
  一听皇帝提起自己儿子,杨廷和就有些尴尬。
  他儿子杨慎今年二十一岁,乃是四川有名的才子,早在六年前就得了举人功名。他自幼聪颖,十一岁即能作诗。十二岁,写成《古战场文》,众人皆惊。后来,杨廷和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之后,杨慎随父进京。
  大学时李东阳一见,奇之,立即收入门下,说此子才情高绝不逊永乐第一才子解缙,将来必是状元之才。
  可惜,杨慎这人专注于杂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又丝毫戏曲,对于八股文张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
  上一次会试竟然名落孙山,让杨廷和大为恼怒。
  本打算让他参加明年春闱,可惜这小子竟然说要当隐士,偷偷逃回成都府去了。
  “陛下,不过是一个不得志的酸秀才而已。这种人物臣最是清楚,道德文章一窍不通,却喜欢以大言欺人。否则,怎么会去写话本小说。哼,竟然敢鼓惑储君,当立即捉拿下狱问罪。”一看到苏木,杨廷和就想起不争气的儿子,恨屋及乌,看苏木越发地不顺眼起来。
  弘治见杨廷和心情抑郁,将话题岔开:“再听听,这个叫什么子乔的秀才的话倒有些意思。”
    
    
第一百五十章 精彩的注解

      弘治今天之所以微服出宫,其实是得了徐公公的秘报。
  自从几日前在西苑看到太子额头上有青肿,又流鼻血之后,弘治就起了疑心,怀疑储君在外面闹出什么事来。
  对于这个儿子,没有人比他更清楚,那就是个不省心的,嗜好武艺,成天打熬筋骨,没事就同侍卫们动手过招。
  作为一个未来的君主,应重教化、重用文臣、虚心纳谏,严于律己、善待士大夫,如此才能管理好一个老大帝国。练武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个皇帝,就算练到武艺天下第一,也轮不到你上战场。更何况,玩物丧志,醉心武学,反将朝政给荒废了。
  对此,弘治是恨铁不成钢。
  不过,儿子年纪还小,正如他那天所说,如果练武能锻炼出强壮的体魄也是不错。反正宫里的侍卫和他动手,手下也有分寸,怕就怕外面的人不知道他的身份,一旦皇儿有了好歹……
  想到这里,弘治悚然而惊,立即明白太子身上的伤肯定是在外面弄出来的,立即下令让东厂去查。
  这一查,还真查出问题了。
  弘治着才知道朱厚照这段时间没天都偷偷跑出宫去,找民间的所谓的高手动手过招。
  这一阵子,更是拜了一个师傅。
  徐灿早就有心将太子身边的太监们都给换成自己的人,在皇帝面前更是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回陛下的话,太子拜了个师傅。”
  “拜师傅,学什么?”弘治倒是楞住了。
  “陛下,自然是学武艺啊!”徐灿道:“说是拜在一个叫什么苏子乔的人门下,成天不是扎马步,就是炼气,太子整日和他过招,经常被这个苏子乔打得遍体鳞伤。”
  徐公公说到这里,一脸的哀痛:“陛下,堂堂一国储君,竟被人伤了,必须严惩。这苏子乔,好大胆子,竟然敢做未来的帝师,居心叵测,必须诛三族。”
  听到徐公公的挑拨,弘治也是又惊又怒。儿子天天被人打,已让他这个做父亲的急火攻心。现在听徐灿的意思,这人还有意靠武艺讨好太子,以为佞进之阶,这却是断断不能忍的。
  国家用人,得经过科举考核。如果仅仅因为投了君王之好,就能得富贵荣华,后人又将如何看自己的儿子,那不是隋炀帝吗?
  “这个苏子乔究竟是什么身份?”弘治黑着脸色问。
  徐灿:“陛下,臣已经查得清楚,这个苏子乔乃是保定府秀才,今年刚得了院试头名,进京参加乡试。对了,前几日京城士子围攻顺天府衙门时,管辖禄米仓的锦衣卫百户军官胡顺正是他的岳丈。一个有功名的士子,为了富贵,竟然同军户联姻,可见此人人品之低劣。”
  打蛇附棍上,徐灿顺便阴了锦衣卫一道。
  “秀才,还是头名案首……顺天府事件的百户军官的女婿……”弘治也知道顺天府那件事锦衣卫处置得不错,虽然他对这事一直没有表态。可内心中,对锦衣卫所办这事非常满意。
  又听说苏木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且拿了今年院试第一,脸色就缓和下来。
  弘治皇帝对读书人一向看重,心道,原来这人是儒家门徒,应该不是一个不知道轻重之人,或许,事情并不像徐灿所说的那样吧。
  对于东厂和锦衣卫,弘治一想警惕,他们的话,弘治也只信六分。
  至于太子出去学武一事,自己儿子的性子弘治最是清楚,你越是反对,他越是来劲,真真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人。
  当下就挥手让徐灿退下,心道:还是得亲眼去见见太子和那个苏秀才究竟在干什么才好。
  于是,接下来几日,他首先把朱厚照关在西苑好几日,又授意让人将刘谨等人暂时调开。
  今天恰好是翰林院学士杨廷和侍太子讲读的日子,原来,太子的侍讲官本是由三个大学士担任的。可阁老们事务繁忙。于是,日常教导太子的职责大多由翰林院的学士们担任。
  对于无官无职的杨学士,储君自然没有敬畏之情,听了一节课之后,朱厚照就推说身子不好,散了堂,一个人偷偷跑出了皇宫。
  太子前脚出宫,后脚就有人将此事禀告皇帝。
  估计是跑苏秀才那里去了,弘治皇帝沉默片刻,立即让徐灿下去安排,自己则和杨廷和一道换了便装,微服出游。
  对于皇帝这个决定,徐灿自然欢喜。太子私自出宫可是不得了的大事,而杨学士又是个鲠直之人,这事若是闹开,太子身边的人只怕要换个便。不但如此,锦衣卫也会有大麻烦。
  至于苏秀才的生死,他并不在乎。
  一个小人物,对堂堂东厂厂公而语,也不过是个名字罢了。
  ……
  此刻,在小天井里。
  苏木一笑:“好了,废话就说到这里了,我还有几日就是乡试了,得抓紧时间温习功课,你回去吧。”
  朱厚照:“不成,我好不容易出了一趟容易吗。我那浩然之气还没有养呢!这几日本公子都会过来。”
  苏木没好气地说:“随你,我要开始今天的功课了,这样,你已经将《大学》读完了,从今天开始就开始学《中庸》吧。”
  “这《中庸》和上乘武功有些什么关系,怎么又是读书啊?”太子显得非常不满,前一阵子学《大学》已经将他弄得快崩溃了。
  苏木严肃地看着朱厚照,开始一本正经地胡扯:“《中庸》者,中是中正,不偏不倚,庸是普通,平平常常。就好象武艺,无论你使出什么花巧招式,最后打到敌人身上,也不过是一拳、一掌、一爪或者一脚。最后那一击,必定是平平常常。中庸者,规矩严整,事行有度,凡事不可偏激。就好象我们和人交手时,每一招使出,力量都不能使足,如此才能留有后手,才有余力随机变化。力道使老乃是武功夫大忌,否则一旦落空,就再没有翻身的余地。”
  听苏木说得云山雾罩,朱厚照精神一振,细细体会,只觉得苏木所言简直就是至理名言,余味悠长,神色也严肃起来,一作揖:“多谢子乔教我这一等一的武艺。”
  “不用谢了,还是老法子,我念一段《中庸》的原文,然后讲解,你再抄一遍。等你将《中庸》学完,浩然之气自然大成。到时候,寒暑不侵、百邪不入,健步入飞,内外兼修当不在话下。”
  “好,子乔请讲。”听苏木说到这其中的妙处,未来的正德皇帝喜得抓耳挠腮。
  ……
  外面,弘治也听得一头的雾水,忍不住回头小声问杨廷和:“这个苏秀才的话朕不太听得明白,不过好象很厉害的样子,你怎么看?”
  这简直就是明朝版的不明觉厉。
  杨廷和乃是饱学大儒,自然知道苏木是在胡扯,听皇帝问,查点被一口口水咽死,涨红了脸低声怒啸:“纯粹胡扯!”
  可苏木接下来的讲解却让他神色一变。
  苏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是《中庸》的首章,子思发明道之本原如此。命字,解作令字。率,是循。修,是品节裁成的意思。子思说:天下之人,莫不有性,然性何由而得名也,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成形,必赋之理以成性,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其……”
  自然,是张居正后来给万历皇帝上课时的讲解。
  当年在研究国学时,苏木将这本书从头到尾精读了一遍。细节处或许记不清楚,但大概意思还是记得住。
  ……
  外面的弘治皇帝轻轻抽了一口冷气,作为一国之君主,从小就有天下一等一的学问大家教导,究其学问而言,自不让任何一个当世大家,如何听不出苏木所解的《中庸》的成色如何?
  “精彩,真精彩!”他小声地赞了一声,问:“杨廷和,你觉得呢?”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太子教育,国之根本

      杨廷和眼睛亮了起来,却不回答,神色甚至带着一点不耐烦,似乎是在责怪皇帝打搅了自己。
  实际上,他也听得入神。
  作为一个天下一等一的大儒,杨廷和本是状元出身,在后来又是三朝原来,历任正德、嘉靖两朝内阁首辅。就其才情和扎实的学问,同李东阳、杨一清、王鳌等处于同一水平线,乃是站在最顶峰的几个人物。
  他因为儿子嗜好杂学,对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非常厌恶,所有,刚才苏木忽悠朱厚照那一段话,他是越听越怒,内心中已经给苏木打上了“不学无术”的烙印。
  这就是一个骗子,也不知道他的秀才功名和头名案首是怎么得来的,考官都是瞎子吗?
  但一听到苏木讲解《中庸》,短短一句话,他竟洋洋洒洒讲解了两百来字,旁征博引,有理有据,显示出扎实的儒学功底。
  就这一段话来看,这个苏秀才的学养,已达到当世一流。
  在看那苏木,长身玉立,侃侃而谈,竟有一种大宗师的气度。
  “夫教修乎道,道率于性,性命于天,可见道之大原出于天着诶。知其为天之所命,而率性修道之功,其容已乎?”
  ……
  张居正在做万历帝师的时候已是内阁首辅,春风得意,又正值盛年。无论是精神、体力,还是学问都处于最鼎盛的时期。
  一代明臣的风范,在这短短几百字内尽显无疑。
  此刻,苏木正是站在这位巨人的肩膀上面,如何不光彩照人?
  杨廷和很不耐烦,弘治皇帝也不放在心上,其实,他本就是个随和性格,从来不讲究这些。
  此刻,他已经沉浸在苏木的讲解之中,心中也知道苏木的学问很厉害,但究竟厉害到何等程度,他又不是士林中人,却不清楚。
  但一看杨廷和的神色越来越激动,目光也亮得怕人,心中不觉咯噔一声:难道这个小小的秀才,究其学问已经达到让翰林院学士悚然动容的地步,这怎么可能?
  正在这个时候,苏木结束了这句的讲解,指着椅子对未来的正德皇帝说:“好了,就到这里,把我刚才说所的话抄一遍,可记住了?”
  弘治忍不住苦笑着喃喃道:“两百多字的文章,太子又是毛躁的性子,如何记得住,这个秀才让他默写,这不是为难人吗?”
  杨廷和却哼了一声,不客气地说:“过目不往,过耳能读,这是普通读书人的本事,太子若连这种才情都没有,将来还如何统天下,又如何能为人君父?”
  “可太子不是普通读书人啊……”弘治心中哀叹一声,担心地看了儿子一眼。
  这一看,却瞬间石化。
  只见,朱厚照一屁股做下,熟门熟路地提起笔沾了点墨汁,在一张稿子上流畅地写了起来。看他模样,竟有些酣畅淋漓,文不加点的趋势。
  阳光下,太子一身儒袍,身体挺得笔直,脖子上的那一丛寒毛闪烁着金光,浑身上下显示出一种说不清到不明的气质。
  再看他执笔的手稳稳、地悬在空中,只手腕缓和惬意转动,带着舒畅的气韵。
  恍惚中,眼前的儿子是如此陌生,同那些正在辛苦读书的莘莘学子又有什么区别。都在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在刻苦用功努力奋斗,再不似当初那个只知道使枪弄棍的野小子。
  在弘治皇帝的心目中,儿子虽然已经十四岁了,可依旧是个小孩子。可就在这一刻,儿子是如此的陌生。
  “太子终于长大了,知道上进了。”弘治突然眼睛一热,眼前顿时模糊起来,什么也看不见:“朕也知道身体不成,去日无多,只是放不下太子。如果朕撒手而去,太子能承担起祖宗江山这副重任吗?看到他现在这样,朕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太子的教育乃是国政中最最要紧的大事,这些年别说是弘治,群臣们也知道这一点。
  可太子不爱读书,大家也没任何办法。
  “好,好得很……”
  万物都被他的泪水沁透了。
  杨廷和也发现了皇帝的不对,为尊者的颜面,只能装着没看到,只低声道:“陛下,可以走了吗?”
  “不,再等等。”弘治看着儿子写字的身影,心中那一丝慈父的柔情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