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这一次的军事动员,很是成功。

赵朴见得话很少,仅仅是几百字,可是每一句话都是吼出来的,只因心中愤怒到了极致。

赵朴知道,对于军事他只是一只半解,对于战争只是半桶水,对于临阵指挥更是半路出家。一般遇到军情,多是与手下的谋士、将领仔细的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做出决定。可是此刻,他果断的放弃了协商,有些霸道的提前下达了出兵的命令。

因为他太愤怒了。

夜晚,八字军中主要的将领,还有谋士汇聚在一起,讨论进军的方向。

“如今太原已经沦陷,西路军南下的通道被彻底的打通,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只要是完颜粘罕率兵南下,可以直捣汴梁;而完颜斡不离可率领东路军,从河北直接南下。这次金军东西两路大军配合默契,成合击之势,一旦会师于汴梁,汴梁必然陷落!”

打开广阔的地图,这是一副全国地图,北边的金国,南边的宋朝,西边的西夏,西南部的大理、吐蕃,西北的回鹘等等。而在地图上,两个巨大的血红色箭头,直接志向了汴梁,而此刻的汴梁好似蛋糕一样,只能任意宰割。

“我为大宋的宗室,当今的仪王殿下,太上皇的儿子,本应该拱卫宗室。此时大宋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刻,大宋可能明天就亡了,世人都可以投降,但是唯有皇室不能投降,皇室投降,想要获得平民而不可得,只会是妻子受到侮辱,自身尊严被践踏,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大宋将要亡了,汴梁可能将要破城了,我宁愿以死殉国,也不愿意投降。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若为尊严故,两者皆可抛。”

“此时西军精锐尽数丧失在救援太原的路桑,汴梁再也无守城之兵,更是没有勤王师,汴梁将要城破了,大宋将要灭亡了,这已经是定局了,即便是孙武再世,白起重生,韩信降临,也无法扭转败局!”

“汴梁城要破了,我无力做那擎天之柱,无力撑起倒塌的大宋,可我却可以回到汴梁,回到京畿,与父亲,兄长共存亡。君王死社稷,天子卫山河,社稷亡君王崩!”

“我决定回到汴梁,回到那必死之地,不求成功,但求杀身成仁,为大宋留下最后一滴鲜血,唤起大宋千万百姓迷失的心灵,唤起华夏沉睡的国魂。抗击异族入侵,从来没有不流血就成功的,抗金必然会流很多的血。那抗金第一步,从我流血开始吧!”

赵朴没有详细的分析战局,没有鼓动人心的说着胜利的前景,而是有些悲情的描述了一副国破山河在,汴梁化为焦土的情形,描绘出一副一代贤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伟大形象。

一开始说着,有些煽情的味道,有些做作,有些演戏的色彩,可是说着说着,渐渐的进入佳境中,一切都是说得实话。

赵朴不是勾践,没有国家被灭,依旧淡然从容;也没有李煜那种,老婆被强奸了无数次,已经面不改色的从容。他是一个感性的人,或是一个意志脆弱的人,受不得一丝的人格侮辱,不会忍耐,没有顺从之感。

可能会硬折断不弯而死,却很少会委曲求全而生。

他怕死,但是他更怕屈辱的活着。

Ps:感谢555你欺负我大赏。下一章,23点发布。努力码字,为了证明本是有价值的。

第98章讨贼檄文

“王爷,我们愿意与你共生死!“

王彦等人齐齐的跪倒在地,效忠道,眼神中闪现着狂热之色,好似一个个虔诚的教徒一般。

赵朴心中满意了一丝,他们总算是没有人他失望。而他也总算是具备了小胡子的一丝演讲天赋,一丝高超的煽动力。

“起草讨贼檄文,传檄河东!”赵朴再次抛出了重磅炸弹。

自从那场战斗结束之后,已经有了一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修养、训练、洗脑,该传授的已经传授了,再继续训练效果也不太大了,最需要做的是战斗,只有在战斗中,老兵带新兵,新兵见过血,杀过人,才能成为老兵,才能成为精锐。

汴梁城被围,这是大宋巨大的危机,也是他巨大的机会。

天予不受,必受其谴,赵朴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当然了,不求成功,但求杀身成仁,为大宋留下最后一滴鲜血。这只是嘴上说一说而已,一看情况不妙,赵朴会第一时间撒腿就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

讨贼檄文,古代就有。武王伐纣,写下了伐纣檄文,述说纣王的各种罪过;袁绍讨伐曹操时,许琳也写下了骂曹操的檄文;后来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也写下讨贼檄文。

檄文,讲究的是出师有名。

不过,赵朴看不起这些檄文,倒不是说这些檄文写的不好,缺乏文采。恰恰是因为这些檄文太有文采了,因为太有文采了,是专门给读书人看的檄文,花冠精粹,绚丽无比;可是一般人根本听不懂,更是看不懂。

这有些本末颠倒的味道。

檄文,意在广而告之。

檄文,不应该太过讲究文采,而应该讲究简单,让多数的老百姓,文化水平低,甚至是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以听懂。

几经修改之后,檄文诞生了。

只是到了最后,为了文章的命名上争吵了起来,有的说是《保卫汴梁宣言》,有的是《抗击宣言》,有的是《讨伐金军背信弃义》…………总之在命名上,各有各的说法。最后赵朴拍板了,檄文的名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文章写道:

“自古以来,华夏为宇宙中心,万邦之首,赫赫威名,远博亿兆国度,凡太阳照射之地,华夏为尊,号为天朝上国。胆敢有挑衅华夏威严者,必万劫不复,族灭生死,前有东胡、匈奴,后有五胡、突厥。

华夏和平为本,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但有朋友到家,美酒招待;但有虎狼,妄图以力侵袭,必遭华夏反击,匈奴已族灭,突厥亦相随。

然则,今有女真族,不知礼仪,妄图以骑射之强,染指华夏,人心不足蛇吞象,可悲哉!

女真有五罪:一罪,侵占幽云,拒不交还,背弃盟约,此乃无义;

二罪,女真大肆杀戮,河东之地本有百万户,战乱一年以来,仅存十万户;

三罪,女真不识天数,妄自掠夺百姓土地,圈地为牧场,百姓失地,无以为生;

四罪,女真所占之地,尽数剃发留辫,留头不留发,留法不留头,擅自篡改汉人衣冠,孔孟不存,礼仪不在,万古圣道湮灭;

五罪,子承父业,父死儿即位,此乃天地之本。然金太宗吴其买,禽兽也,夺侄儿皇位,毒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害死金太祖嫡长子;

女真不识时务,完颜粘罕更是禽兽,屠杀太原城。昔日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如今只留尸体在汾河。

女真妄图覆灭华夏,可悲哉!

自古以来,未有异族征服华夏,匈奴不行,五胡不行,突厥不行,契丹不行,党项不行,女真也不行。一寸山河一寸血,华夏血性不灭,抵抗不休。纵然河东、河北陷落,抵抗不休;纵然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相继陷落,华夏抵抗不止。

热血犹在,华夏不灭。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分士农工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华夏必胜,千万黎民必胜,大宋永垂不朽。

胆敢有助纣为虐者,胆敢有做石敬瑭之流国贼者,天下共诛之,必将遗臭万年,后代为之蒙羞。

八字军全体将士宣言。”

全文不足七百字,却是简单明了,不拗口,不生涩,没有太多的之呼也者,也没有太多的典故引申,可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这场宋金交战,大宋必胜,金国必败。文中也有狡猾之处,巧妙的用华夏替代了大宋,还捏造了许多不存在的理由。

这片文章,也可以看做是八字军的宣传主张。

比如留头不留辫子,留辫不留头,只是清朝在盛行。这个时代的金国,也要求汉地的百姓剃发留辫,但是远远没有后世那样严重。

还有金军圈地运动,的确是在幽云地区发生过,不过很快的停止了,因为圈地的收益不及种地的收益。

还有完颜阿骨打是病死的,为了金国的稳定,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而且按照女真部落的习俗,这种继承方式是合理的。可是却被捏造成了金太宗杀害哥哥,谋夺侄儿的皇位,典型的金国版本的“斧声烛影”。

至于真相如何,那就让世人去猜想吧!

三人成虎,谣言传播是很快的。

至于最后,落款也是极为狡猾。这篇文章,不再是某个人写出的檄文,而是八字军整体的檄文。免去了当出头鸟,被打击的害处。

檄文写成之后,快速的印发出去,最后全军将士都是拿着一摞,这也成为八字军行军的必备物品。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往城墙上帖,遇到看似有文化,或是识字的人,都是送上一份。而军中要求,将檄文的内容倒背如流,忘记了爹妈的名字也要记住檄文的内容。遇到老百姓,要不断的宣讲檄文的内容,典型的集体搞传销。

一切正如赵朴说得那样,军队不应该只会砍人,只会杀人,那只是禽兽,野兽,注定是没有前途的,而应该是是宣传机器,应该将八字军的抗金思想,宣传到百姓心中。

在百姓心中,有了我们八字军,才能更好的抗金。

此刻,八字军不仅是赵朴安身立命的本钱,更成为了他主张的宣传者,与那些士大夫、读书人争夺舆论阵地的最忠诚信徒。

而很快檄文传播向了河东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开始在河北,河南,甚至是在江南流行。士大夫看了檄文之后,立时大骂道:“金狗欺人太甚,竟敢于篡改孔孟之道,竟敢摒弃圣人之道,摒弃汉家衣冠。“

农民看了檄文之后,立刻大骂道:“胡人太可恶了,竟敢抢爷爷的地,爷爷跟你拼了!”

官员看后,则是不屑道:“文采太差了,定然是落地秀才写的!”

读书人看后,一拍桌子,热血沸腾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壮哉!”

而远在汴梁的宋钦宗看后,恍惚道:“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相,真的会沦陷吗?”

而远在关外的黄龙府的金太宗看后,立刻拍起桌子大骂道:“污蔑!”

一篇檄文,挑动了天下人的心!

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字也是被彻底记忆。

伴随着八个字的,是那只八字军。

八字军过去,还真的没有人知道。可是随着这片檄文之后,八字军天下闻名。

第99章靖康耻后,路在何方?

宋朝是个浮夸的社会。

在宋朝,真正受到重用的是那些浮夸之辈,而真正的能臣则被轻视。

岳飞不及秦桧重要,王安石不及苏东坡重要。

为何如此?

不是皇帝昏庸,而是时风如此。

岳飞抗击金军,守卫襄阳,功劳极大。可以说守住了襄阳就守住了大宋。即便是金军渡江南下,即便是临安北攻破,最后也得灰溜溜滚回来。后世在襄阳失守之后,南宋再也无力回天,即便是有文天祥拼死抗击,还是无用。

可是岳飞还是不如秦桧,因为秦桧的“宋体字“,闻名世间,在士大夫之间极为显赫。

其实,没有宋体字,中国还是中国;可是没有了岳飞,中国就失去了脊梁。可是宋人不这样认为,因为浮夸。

王安石的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即便是在后世也是有着借鉴意义。他失败了,可是曾经却尝试着努力挽救大宋的危局,虽败犹荣。可以指责王安石变法种种缺陷,却不能贬低王安石为国为民之心。

而苏东坡,则是没有出人的政绩,出色的也仅仅是写出诸多的好诗、好词而已。

没有了苏东坡,大宋依旧是大宋;可是失去了王安石,大宋却少却了几分激情。可是王安石不如苏东坡,世人记住赤壁怀古的,也远远大于记住青苗法。因为宋朝浮夸。

在这个时代,实干的官员,会被世人鄙视为不知情趣;拼死战斗的将军,会被世人蔑视为莽夫。

而那些不会治理一方,贪墨不断的官员,整天厮混在青楼,写着一些诗词,可能会被称作为风雅;那些不懂军事,只会欣赏歌舞,或者是卖弄风骚一番的将军,却被成为儒将,

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很是奇葩。

可以不懂军事,但是不能不懂作诗填词;可以不懂权术,不懂帝王之道,但不能不懂书法;可能不懂为官之道,不懂富裕一方,但是不能不懂绘画。

只要是精通琴棋书画,不懂军事不要紧,不懂为官之道不要紧,不懂天下大势也不要紧。

这是个浮夸的时代,浮夸的时代,重名不重实,重外不重内。

在这个浮夸的时代,世人的价值观普遍肤浅。

这注定了,说比做重要,骂人要比干实事强。只有有了好的名声,即便是这不行,那不行,也会拥有了一切。

赵朴深知,八字军砍了多少金军,灭了多少女真军,收复了多少失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宣扬出八字军的口号,让世人都是知道八字军,而借助着八字军,将抗金的口号宣传出去。只要有了好的名声,一切都会有的。

那幅檄文,与其说是讨伐金军的檄文,不如说是赵朴为八字军打广告,为自己赚取民心民心,收拢政治资本的伎俩。

…………

南下,这是不容置疑的战略。

太原失守之后,汴梁失守已经成为了定局,靖康之耻将会发生。

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

靖康之变导致宋室南迁、北宋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押解至东北的赵宋宗室上千。后来后金满族第一大姓“伊尔根觉罗”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又作“宜尔根觉罗”、“民觉罗”或“伊尔根”,满语“民”的意思。其汉姓为“赵”(也有“佟”“顾”“伊”“萨”“公”“兆”“曹”“包”“哲”“席”等)。《黑龙江志稿·氏族》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清代满文创始人噶盖之裔汉姓“赵”,尚书顾八代之裔汉姓“顾”,副都统萨哈岱之裔汉姓“萨”,大学士伊桑阿之裔汉姓“伊”。不排除有满州望族是宋皇室后裔。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所谓“靖康耻”之后,中国即耻于议和。明朝的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明崇祯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卢象升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明崇祯只能辨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末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靖康之耻,很快要发生了。

靖康之耻后,他的路会在何方?

赵朴曾经尝试过,努力过,想要避免靖康之耻发生,避免这一悲剧出现,可是最后还是失败了。因为,他只是一个王爷,在汴梁城内一个闲散的王爷,位尊而无权,在朝堂之上,没有话语权。

在汴梁,他可以说一没有兵权,二没有人脉,三没有财力,四没有名分。呆在汴梁只能是无所事事,然后在靖康之耻时,被死狗一般的擒拿而走,最后不是被饿死,就是虐待死。

为了摆脱这个苦逼的命运,他选择了挑战皇兄,也就是当今皇上宋钦宗的威严。选择离开汴梁,离开必死之地,到外面求得一丝生机,甚至不惜放弃王爷尊贵的身份,总算是成功了,加入了救援太原的部队中。

总算是,凭借着各种机遇,掌握了一只军队,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而想要活着,想要获得好,仅仅是有军队是不行的,还需要根据地,钱粮,人才,以及士大夫支持等等。

根据地很重要,有了根据地,八字军才不是无根之浮萍。

…………

秦国是以关中、蜀中为根据地,最后席卷天下;

汉朝的刘邦也是走得这一条道路;

而汉光武帝刘秀,走得是河北为根据地,席卷天下,也是唯一一个河北之地,却得天下的皇帝;

隋朝走得是关中为根据地,夺取天下;唐朝李渊走得是以河东、关中为根据地,夺取天下;

而北周、宋朝走得则是中原为根据地,夺取中原。

后来的朱元璋,则是以江南为根据地席卷天下,也是为一个以江南之地,夺取天下;

而清朝,则是以辽东为根据地,夺取天下。

那他的根据地,在何方?

赵朴很是纠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