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生命的智慧-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靠交通政策,你如果采取鼓励小汽车发展的交通政策,你的城市就应该是低密度的,如果你的城市是高密度的,交通政策就应以“公共交通+步行”为主导。
  所以,像北京这样高密度的城市,是不能采取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政策的。
  遗憾的是,小汽车已在这个城市持续地发展,你路修得越宽,它发展得越快,因为你是在鼓励它发展啊,你都把路修得这么宽了,我还有理由不开车吗?于是陷入恶性循环,交通因此而越发拥堵。拆马路,还把城市的商气给拆没了。
  在这个城市生活,大家都变得没有礼貌了,为什么?约会老迟到。傅光明跟我约定了今天讲座的时间,我想是礼拜天,大概不会堵车吧,但还是忐忑不安,还是一早就赶来,生怕晚点儿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就遇到我们这样的问题,因为交通拥堵,大家不喜欢这个城市了。后来有个市长上任了,叫恩里克,1998年上任的,上任后他问选民们,我们波哥大这个城市属于谁?
  选民们说这个城市属于人民。
  恩里克说,我看这个城市不属于人民。
  大家问为什么。
  他说因为20%的人在控制着80%的道路面积,所以,我要把这80%的道路面积还给那80%的人,这个城市才真正属于人民。
  他就真这样做了,把公共交通线做得宽宽的,做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公交车在高峰时间甚至可以两辆三辆并联发车,像火车似的,而且换乘站做得很好。从1998年到2000年,两年多时间没花多少钱,就把城市交通的问题解决了。大家都不开车了,都去坐公交车了。政府还鼓励人们骑自行车,鼓励步行,设立了无车日,让大家在街道上,在草坪上约会,享受自己的城市。人们开始热爱这个城市了。
  这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谁说价值观没有用?你看,城市是属于人民的——就是凭着这样的价值观,就以如此低的成本解决了世界上许多城市都难以解决的交通难题,而我们呢?
  纽约市规划局的一位专家对我说,都像波哥大这样做,地铁恐怕都没有必要修了。地铁多花钱啊。现在世界银行到处推广波哥大的经验,说它是世界领先,我想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为什么是世界领先的?并不是说它的GDP如何如何,而是指它的价值观——城市是属于人民的——是领先的。
  北京市去年从前门往南开通了国内首条大容量快速公交路线,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我们还不清楚北京的城市交通今后是否以这种模式为主导。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城市是什么样的交通方式都要发展。
  这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一种交通政策只对应一种城市形态,你要用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政策,你的城市就应该是美国西部城市洛杉矶那种,整个城市以超低密度,像撒哈拉沙漠般蔓延。中国玩得起么?不行啊。在美国开车,加满一箱油,50升,二十多美金,在北京开车,加满一箱油,两百人民币出点头,可见汽油是差不多的价格。美国的油价居然比自来水还便宜,美国没有汽油、石油,日子就没法过。美国所有的外交政策都是以能源为核心,他们老说“###”,因为怕中国去抢他们的能源市场。
  我们中国十三亿人,要是真走美国的那种发展模式,是要出大问题的。你看前不久刮几场台风,我们就那么脆弱了,就闹油荒了。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不能既搞大容量快速公交,又搞小汽车,又搞地铁,不应该什么都搞。你的城市形态是纽约的那种,就不能拿洛杉矶的交通政策来解决问题。
  而北京恰恰是拿洛杉矶的方法来解决纽约的问题,所以二环和三环就变成了停车场。在高速路的两边是不能有那么多房子的,摆满了房子,这高速路能不是个停车场么?我觉得北京在交通政策的设计上,就是没把这点想清楚,现在是把所有的交通政策都用在一个城市上,肯定要出大问题。
  当然,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大家都不买车了,而是你不要以开小汽车作为上下班通勤的方式,到了节假日,你可以开车出去玩呀。所以,没必要担心这样做会把汽车产业搞垮。
  解决一个城市的交通问题,交通政策是决定性的,可是一些官员和专家,总是认为交通工程才是关键所在,他们认同一个观点:北京为什么堵车?就因为道路面积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机动车的增长。
  我想,哪个国家、哪个城市的道路面积能赶得上机动车的增长啊?要都赶上的话,这城市早就被拆光了。恐怕,被拆光了还是赶不上。
  按照他们的观点,洛杉矶就是北京的理想模式,因为洛杉矶三分之二的城市土地是给交通用的,但这符合中国的国情吗?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吗?这样搞下去,人与城市的关系能和谐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城记:北京旧城改造五十年(6)
除了交通政策外,评价一个城市的交通,最重要的是看路网的密度,而不是马路的宽度。
  有人说,北京的交通拥堵,就是因为老城的棋盘式路网交叉口太多。其实不然,这种高密度路网有其意想不到的优点,在这样的路网里,每一个点总是与数条道路相连,前面拥堵了,你可以灵活地向周围疏解,曲线抵达目的地,整个交通自然成为了一个系统。
  由于没有看到这种路网的优点,在北京的新区发展中,近半个多世纪,一直采取道路“宽而稀”的模式建设,大马路那么宽,相隔五百米、七八百米一条,只通往一个方向,前面堵车了,两边根本无法疏解,只能排着队等着,拥堵“点”迅速蔓延为“面”,十分脆弱。
  而马路虽窄,只要路网密度高,就很少拥堵。路网密度高,就可以搞单行线,单行线的十字路口通行率特别高。它还有什么好处呢?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育能力。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现在搞城市开发,都追求“金角”、“银边”,最不喜欢的就是“草肚皮”。你想想,你的路网是“宽而稀”,中间是多么大的一个“草肚皮”?你还不如把宽马路变成两条窄马路,在“草肚皮”里划一个十字,“草肚皮”一下子就变小了,临街面一下子就变多了,“金角”、“银边”供应充足了,城市的就业容量就大了。
  你看纽约,路网格局跟北京老城特别像,它也是相隔约七十米一条街——跟北京的胡同似的——它横着的街都是供居住用的,两边纵向的大街相隔约二百米一条,是供商业用的。所以你在横街里边呆着感觉就像北京的胡同,一进去,里边特别安静,因为都是住宅区,你要想买东西,走出来,两边的大街什么都有,很像北京老城的那种感觉。
  你看它的路网密度高,“金角”、“银边”就多了,整个城市的土地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解决就业的机会就多了。所以,北京的道路应该怎么规划?应该向老北京学习,应该把一条大马路分成几条小马路,密度搞高点儿,这样,不但有利于解决交通问题,还有利于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提高城市的就业容量。中国本来就是人多地少嘛,我们应该把宝贵的土地资源用好用足,尽可能地提高它们的价值。
  再谈谈我对老北京的一个认识。
  大家看这张图(大屏幕),1943年美国的空军航拍的北京城区图,当时这个城市还被日本鬼子占领着。从图上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是元大都,土城一带的城墙还很清楚,金中都在这个位置,西二环南段是从金中都的轴线上穿过。
  金中都被忽必烈放弃以后,里边还住着人。在元代,还有老城和新城的说法。新城是什么?是元大都。老城是什么?是金中都。你现在去大栅栏,可以看到很多斜的胡同,它们和元大都规整的胡同很不相同,是斜的,为什么是斜的?是从元大都往金中都这边斜。这些胡同是当年人们在老城和新城之间走出来的。
  元大都在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呢?我大家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再来看今天的问题就明白了。
  从战国到北宋初期,中国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说你走进唐代的长安城,你看到的是什么呢?你看不到《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城市景观,你看到的是一堵堵的墙,全是墙!什么墙呢?是坊墙。每个街坊都是被坊墙包围着的,不准沿街做买卖,坊墙上开坊门,在规定时间,你必须回家,否则犯夜,要被警察逮着了,就比较麻烦。买东西只能到东市和西市这两个地方去,东市和西市也是用坊墙包围着的,“买东买西买东西”,“买东西”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到北宋中期,对城市有过一次改建,把坊墙给拆了,可以沿街做买卖了,于是,我们看见《清明上河图》了。
  元大都则是第一次按照《清明上河图》显示的那种街巷方式来规划的一个城市。忽必烈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就在什刹海的东岸自北向南划一条线,和什刹海的东岸相切,切线就是城市中轴线,切点在哪儿?在后门桥。然后,把重要的建筑物摆在这个中轴线上,再相隔七十来米,划出一条条东西向的胡同,再相隔六七百米,划一条条南北向的街巷,街巷是供商业的,胡同是供居住的。划好胡同之后,又把胡同内的地切成一个个方块,在上面盖出一个个四合院。
  大家看(大屏幕),这些都是典型的元大都的街巷,这是鼓楼、钟楼。这种街巷的好处在哪里?真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你在胡同里,安静极了,为什么?因为里面没有商业。但你买东西又特别方便,走几步到胡同口,什么都有。
  我回家的感觉是理直气壮啊,我在大街上见到的几乎都是我不认识的人,一走到胡同里边,见到我的邻居了,再一进院儿,到我的家了。
  在这个城市,大街是属于城市的,胡同是属于社区的,当然,它也可以与城市混合使用,那个院儿是属于私密的个人空间。这个空间秩序一清二楚。我这样走回家,心理状态特别舒服,是一种真实的回家的感觉。小偷这么走一趟,就倒大霉了。在大街上他觉得很安全,抢谁的包,他一跑没人管。可在胡同里,就不行了。谁喊一声抓小偷,胡同口只要有一个人把着,他就完蛋了。他要是斗胆走进你们家的院儿了,也许你们家的猫叫一嗓子,他就给吓跑了。你看这样的空间布置多好——让社区的主人感到非常安全,让小偷感到非常不安全。这是中国古代规划师的智慧。
  

城记:北京旧城改造五十年(7)
四合院是属于私密的家庭空间,但胡同里有星罗棋布的小寺庙,什么关帝庙、斗母宫、地藏庵等不一而足,乾隆京城全图共标出内外城寺庙1207处,差不多每条主要街道和胡同都有一两处寺庙。这些寺庙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是社区交往的场所,就像西方的教堂那样。大家经常在那里见面,能够增进对社区的认同和安全感。这些小寺庙是社区的穴位,年轻人可以在那里认识产生爱情,老年人在那里不再孤独。于是,社区而成其为社区。
  我最近看了一个资料,使我产生了一些想法。二战以后世界城市规划界分成两大流派,一派主张疏散城市的功能,比如伦敦1944年作的大伦敦规划,针对的是当时伦敦在工业化时期出现的严重城市问题,特别是工厂进城造成的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于是,伦敦当局就想办法把工厂疏散出去,在市郊安排了一系列卫星城。这些卫星城和北京的不一样,北京的卫星城因缺乏就业功能,白天是“空城”,大家都进城上班去了,晚上是“睡觉城”,大家赶回来睡觉了。
  伦敦把就业的功能安排到卫星城了,这样大家就愿意搬出去了,中心区人口的密度就减少了。从那之后,疏散城市功能成为许多城市的方向。后来疏散成什么样了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疏散成美国西部城市那样了,整个城市没有了密度,不像个城市了,所以有人说洛杉矶是个伪城市。
  于是,出现了另一个流派,认为城市应该紧凑的发展,应该有密度。
  这两种观点不断地交锋,最近出了一本书,把双方的意见都集中在一起,我看了之后,就想到了北京。
  先说这两种观点是怎样交锋的。反对疏散的一方说,你们疏散那么多功能出去,大家都得开小汽车了,能耗怎么办?大气污染怎么办?那些赞成疏散的人说,你觉得紧凑好,纽约倒是紧凑,但我想在纽约有个后花园,你能给我吗?难道想要个后花园这不是人性的要求吗?
  双方完全说不到一块去。我一看,哎呀,咱们老北京城就是一个最好的平衡点啊——在那么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它还给你一个后花园,你在景山上看,一片绿海,这个城市是在树林里面盖房子呀。
  南小街拆了的时候,我去拍照片,那些四合院被拆掉之后,整个儿是一片森林啊。
  我去孟端胡同45号,一个老的王府。住户说,这个房子真好。我说怎么好啊?他说,大热天这里面不用空调,晚上还得盖被子。大家知道住宅节能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有外遮阳,我建议大家有条件的话,给窗户搞个外遮阳,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把太阳能挡在外边。靠里边的窗帘挡着是没用的,因为太阳能已经进来了。
  老北京城的四合院,在大家不需要太阳能辐射的时候,树叶已经长出来,阳光就晒不透,树就像一把大遮阳伞,把四合院罩在下边,所以不用空调,晚上还得盖被子。等冬天我们需要阳光的时候,树叶都落光了。古人真是有智慧,这是节能型的住宅啊。
  但这个城市是有密度的,平方公里,130万人口,这是1949年的数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是两万多人,这是个什么概念?巴黎才八千多人,伦敦是四千多人,北京的平房居然可以装下两万多人,我说这统计准不准啊?
  后来我看见梁思成和陈占祥的方案,这个方案专门把每个区的人口密度都标出来了。一看,好家伙!前门大栅栏,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量都已经四万多人了,这四万多人好不好?人口密度高好不好?
  如果人口密度高,大家还愿意在这个地方呆着,就自有它的道理。这个地方肯定是水草丰美,有机会啊,有就业啊,能挣到钱啊,才能养活那么多人啊。
  你可能会说那会儿北京人的住宅标准太低了,所以人口密度才这么高。但你以为他们心甘情愿被挤着呀?为什么遭这种“罪”他们还不离开呢?因为他们在这里能活下去啊。
  如果人口密度与城市的繁荣是正比关系,就是一件好事情,不应简单地去套那个人均住宅标准,这样去套,完全是因果倒置。
  四合院多为单层的庭院式住宅,由它组成的城市为什么能装这么多人?
  你想想,一条六七百米长的胡同,一看就是一堵墙,它是院挨院建起来的,能趴房子的地方全趴满了,这个密度其实是很大的。
  我和一位规划师谈这个现象,他说,按照我们现在的小区设计标准,建造塔楼小区,消防要考虑,遮阳要考虑,每平方公里能装上一万五千人就不错了,而且还有不少土地被浪费掉了,那里可能永远不会有一双脚踩上去。再看北京老城,所有能用的土地几乎都用起来了。而且,院子里都有空,都有树。
  所以,我特别想把国际城市规划界这两派争论的学者召到北京开个会,劝他们不要争了,因为北京就能给出答案,这个古城既有密度,又能给你一个后花园,既是城市,又有郊野之气。这是13世纪中国人的智慧,是可以骄傲的遗产,它居然回答了当今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以这样的规划而建造的古城,在今天仍是合用的,只要我们采取一个与之配套的、正确的交通政策,在胡同两边的大街安排像波哥大那样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就能够成功。
  

城记:北京旧城改造五十年(8)
我们从几百米长的胡同里走出来,有什么不可以?这个过程还会产生许多故事,也许那个小伙子和小姑娘就认识了。走到胡同口,公交车就在那里,四通八达,快速准时,大家就不用开车了,这是多好的生活方式啊。
  所以,如此伟大的城市规划遗产完全可以在今天得以利用,如果我们不能看到这样的价值,那就是数典忘祖了。如此巨大的精神与物质遗产,如果没有人能理解它,看懂它,这是多大的悲哀啊。事实上,这种规划理念在我们今天依然是有生命力的,是值得传承的。你看,北美那些好的城市,都是方格子棋盘式的道路,跟北京古城惊人地相似。
  美国一位女记者写了一本书,说高密度的方格子道路好在哪儿呢?她说,在这样的路网里,她的孩子遇到坏蛋的时候,撒腿一跑,一拐弯,坏蛋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要是她的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