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绣禅-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绣女见到光亮,从绢面上抬起头,眼睛忽闪着,轻轻地喊出一声:“老爷——”

  范天行“嗯”了一声,掸掸马褂上的纸灰,说:“天晏了,到下厅吃夜饭去啦。”

  “哦。”绣女乖巧地答应着,丢下绣针,飞快地朝下厅跑去,厅屋里又显出了空廓冷清。范天行在空寞中转悠着,抬起头来,望见壁板上悬挂的红木镜框里,儿子身着彩妆的剧照,心里有些温暖起来。

  范亦仙是在民国十八年秋天的申酉时分,来到这座旧式庭院的。他的出世,在范家深邃大院里,引起一片惊喜,家人奔走相告:“天老爷显灵了,到底给范家送来传宗接代的大小伙了!”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范家五进院落间,流动着惴惴不安的情绪,大家守候在静谧中,等待着一声啼哭。如果时光倒流,我们身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可以顺着文字的脉络,沿着长江,拐进大运河,再转进串场河,到这座里下河古城里,寻找这座宅院,体会一回范家在嘈杂时代的纷乱情绪。

  那时人们出行,主要靠溪河中舟楫往来。从玉带河上进入海亭城,跨过马公桥,在彩衣街上溜达一阵,踅进丹桂巷,就望见麻石铺地,高墙贴面,石板路两侧,一丛丛大户人家,层门叠院,高脊飞檐,宏伟壮观,好象是陈年岁月的景深。昂首云天的马头墙,高低起伏,苍茫的墙顶上,杂草小树,长出了岁月痕迹。巷道里迎接路人的,是一副平和姿态,两侧黑漆大门上,贴着:“承家多旧德,维代有清风”之类的对联,旧日巷陌寻常人家,便显出悠然自得,温和面世的容颜。

  在丹桂巷里踽踽行走,走过程家绸布庄的栈房,走到巷子中部,便到了这本文字叙述的源头——范家祖先营造多年的宅院。东侧小瓦院墙,向巷底延绵伸展,院墙里青砖灰瓦,重重叠叠,遮覆了半条街巷。一座青砖门檐,雕刻着吉祥有余的图案,临巷而立,门檐下四层青石条阶上,踞立着两只硕大的青皮石鼓,护卫着黑漆大门。门上篆刻一副对联:“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跨进尺把高的门槛,门楼地面有一幅彩磨石图案,寓含主人平安吉祥的心愿。穿过二道门,便是一道深邃的夹弄,与丹桂巷平行,圈围着五进庭院。

  夹弄月亮门东侧,范家正院沿着南北中轴线伸展,形成由南向北递进的倒座、下厅、中厅、上厅、堂屋,周围回廊,曲径通幽。五进正屋,坐北朝南,青砖小瓦用糯米汁和石灰勾缝。屋脊两头,做成“如意吉祥”山头,中间又有“龙凤呈祥”图案,檐口瓦当,仰瓦“滴水”,盖瓦“猫头”,均有“八卦”图案。正屋中间是明间,两侧是房间和套间,朝南一面,是雕花落地隔扇。厅屋前头梁架,做成花檐卷棚,悬挂宫灯。几进厅屋,由走马廊檐相连,通透敞亮。厅屋地面用镙底方砖架空铺设,陈设桌几条台,摆放字画古玩,十分典雅。。 最好的txt下载网

《绣禅》第二章(2)
范家大院里,按照长幼次序居住。由北向南,最后一进堂屋,是范家长辈居所,一株老年柏树,蟠龙般的树干,撑着雨伞似的翠绿树冠,把庭院遮覆得幽静深遂。前头的倒座,分设花厅和佣房,倒座门外,对着一面看墙,用清水砖砌成,中间雕成“福禄寿”图案。正院东侧,又是一条夹弄,隔开偏院。夹弄院墙上,小瓦出檐,竹影摇曳。院内挖出一方荷花池,周围假山长廊环绕,每年冬春,腊梅、红梅、白梅竞相绽放。南边又有大月台,留着请戏班子唱堂会之用。范家几个小姐和范亦仙,就是在大月台上,由乔小玉传授昆曲的。

  范家老少都记得清晰,那天,老爷范天行吃过中饭,没有象往常那样,去上厅午睡,只是捧着紫铜水烟*,怔怔地坐在中厅茶几边,卟卟吮吸着。三个姑娘,走进走出,穿梭来往,通风报信,比哪个都忙碌。二丫头范锦琪乖巧,不时凑到父亲身边,为他点烟捶背。最调皮的,要数四丫头范锦婷,才绿豆点儿大,总是拉着三姐范锦海的手,要进东厢房帮助姨娘接生。范天行望着几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心里想笑。世上的巧事还真多呃,这一天,大丫头范锦熙也要生养,大太太唐欣芝,正在东偏院里照应她呢。将来一个外甥,一个舅舅,生日总在同一时辰,真有意思!范天行脸上漾动着笑意,他闭起眼睛,由女儿们在厅屋隔扇间闹腾,吱吱喳喳飞来飞去,只是屏声静息,侧耳听声,捕捉从板壁一侧厢房里传出的音响。

  东厢房里,二姨太周汝琴和接生婆一起,围着满头大汗的三姨太,一片忙乱。大约在未申时分,几个小雀般的丫头,从东偏院飞奔而来,一路洒下银铃般的笑声。范锦海冲在前头,结结巴巴地向范天行报喜:“拜拜——拜拜,大姐养呃了,养了个白白胖胖的大丫头,乖乖隆的咚!胖得扎实——”

  范天行猛地喷出一口烟雾,咳嗽着朝女儿点头道:“哦——晓得了。”他朝远处四围高墙的临巷货栈瞥了一眼,心里更加急迫起来。嘴里念叨着:“祖先保佑,让范家香火旺盛延绵——”

  
  6

  一种幽秘的心思,存放在范天行心里多年了。他晓得自已的家世,范家与昔日平江府的纠葛,不仅仅体现在他们脚上的小拇指。这个在里下河赫赫有名的粮商宅院里,有一个高墙圈围的货栈,堆积着各种杂物收藏,花花绿绿的柜架上,堆放着当年范仲淹配制的酒引子,后人酿出的陈皮酒,海亭酒坊的特产元泡酒,下河一侧茧农送来的茧丝绸。如果用玻璃风灯朝深处照照,还珍藏着历代珍贵的发绣长卷和单面绣镜屏,里边夹着几本泛黄的线装家谱,打开家谱,都是规整的蝇头小楷,记载着那位吴县籍贯的北宋宰相范仲淹家,二十七代的传承延续。现在,身为范家二十七代孙,肩负着沉甸甸的祖先重托啊!

  许多年前,一个天寒地冻的腊月,玉带河面上,结了厚厚一层冰,丹桂巷里的男伢儿,在河面上吱吱喳喳嬉戏闹腾。一顶花轿,从河对岸的南园上,接来了新娘子唐欣芝。这位光绪年代中宪大夫的独生女儿,不仅面容端庄清秀,一副旺夫多子相貌,而且从小饱读诗书,知书达礼,嫁到范家后,老太爷范同和十分中意,就把范记同兴泰粮行的担子,都撂给了小俩口。

  唐欣芝果然旺夫,协助丈夫,抓住时机,拓展业务。她利用父亲与前江苏省省长韩国钧的关系,打通关节,引进上海、南京、镇江、南通等地粮号、面粉厂和纱厂,来海亭收购小麦稻谷棉花,在泰台河咽喉之地的北河边,开设分行,在泰州、如皋等地开设油米店,又扩大业务范围,办起糟酒坊、木料行、杂粮店、砖瓦窑,把粮行的生意,打理得红红火火。每当开盘收粮时辰,玉带河边粮栈门前,长龙似的粮船,等着开仓秤粮。挑夫号子震耳,箩担拥挤如潮,从四扇大门,争先恐后送进粮仓。几年下来,范记同兴泰粮行,在海亭至泰州的粮食市场,已经占据着举足轻重,言可左右的地位。

  粮行兴旺发达,唐欣芝的肚皮,也是潮起潮落,接二连三为范家生下四个千金。四丫头呱呱落地,范天行和唐欣芝一起着了慌,说:“停!”这个细丫头的名字,就叫作锦婷。唐欣芝的孕育能力,似乎也停住了,年纪轻轻,厌恶起床第之事,情愿与丈夫分床而眠。

  时间牵扯了三年,庭院里的桂花树,花开花落,年年有准信,一对正值盛年的夫妻,血气方刚,阳气旺盛,却倚靠在各自床帏间,一起迷茫慌乱。女儿再多,不算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意再好,家产再多,这偌大的庭院,将来交给哪个呢?

  一个寒风萧瑟的晚上,唐欣芝丢下手里算盘帐本,对倚在床边打瞌睡的丈夫说:“天行,再娶个婆娘家来吧。”

  范天行瞪大眼睛,问:“你说的可是真话?”

  唐欣芝朝他乜了一眼,眯缝着眼皮柔声说:“你望望你欢喜的!”她朝西厢房努努嘴:“西边房间空着呢,只要为范家传宗接代,我认呃,明朝跟爹爹奶奶说说,不能再耽搁了。”

  这样的好事,唐欣芝认了,还有哪个不点头?经人说合,范天行从西街裤裆巷里,娶来二姨太周汝琴。姑娘十八一枝花,这姑娘虽然出生在猪仔贩子之家,却也生得花容月貌,特别是那双眼睛,象一对深潭,顾盼生波,能把人淹溺进去。范天行身子晃了几晃,高高兴兴地迎娶回来。当晚圆房,唐欣芝心甘情愿地蜷缩在东厢房里,独守空房。

《绣禅》第二章(3)
哪个晓得,西边厢房里,折腾了几个春秋,没有结果。周汝琴在床上能耐不小,就是肚子大不起来。范天行有些作躁,不敢怠慢,更加发奋,周汝琴也愈加配合,西厢房每天总要“哎哟哎哟——”地叫到半夜。不晓得从什么时辰起,唐欣芝喜欢从床上爬起来,跑到厅屋间听壁板,每天听到半夜,那种沸腾的叫唤,重新调动起她的兴趣,再回到东厢房,也就吱吱哑哑地捱到半夜。唐欣芝心里象打翻五味罐,酸甜苦辣咸,什么都有了。

  眼睛一眨,三年过去了,西厢房那个白搭搭的肚子,根本不见什么动静。这也罢了,这二姨太是小猪行贩猪仔的家庭出身,开头范天行图新鲜,还闻不出来,渐渐地,范天行作躁起来,一下劲,她便杀猪般地嚎叫,叫声里都听出了猪膻味。家里丫头都大了,听到这死声奈气地嘶叫,不雅啊!关照她不要叫唤,她却说叫起来快活。她再叫,范天行就软沓下来。平日想想也乏味,夜饭碗一搁,就背着手在正院偏院间转悠,转来转去,叹出一口气,脚一跺,象出征打了败仗的将士,又撤回东厢房唐欣芝身边。周汝琴也不避讳,那双原先深潭般的大眼睛,总是在范天行背脊剜上一眼,丢下许多怨恨的眼波。

  这一年,海亭城里出了几件新鲜事。先是海门人张謇,回到母亲的老家海亭,办起母里师范。接着,沪上商人姚祥堂,到海亭筹办荣泰电气股份公司,在玉带桥河南发电,傍河砖道边,拉出几盏灯泡,亮霍霍地照耀着河坎桥堍。范天行把女儿从寺街私塾学校接出来,送她们去母里师范读书。几个丫头欢呼雀跃,总欢喜在学校等到天色黑沉下来,然后打着帮儿,一起顺着玉带河,踩着桔黄的灯光,哼着小曲儿回家。

  接着,电线拉到宁树街新新书场,书场卷棚门口,吊上一只五十瓦大灯泡,在夜空中照耀着簇动的人头。许多人感受到灯光温暖,聚集在书场门口,搭呱扯野。书场廊檐立柱边,竖着一块门板,轮番贴着各种海报。往日,苏州评弹和扬州评话,时常来坐桩打擂,海报上便写着当晚的剧目票价。有时是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红楼梦;有时是八窍珠、施公案、珍珠塔、玉蜻蜓。到了晚上,书场木台中央,一男一女,竹布长衫配着红缎旗袍,男的大手弹三弦,评说易水寒波勇士情怀,女的柔指拨银丝,道的是出墙红杏少女隐情。曲调时而刚烈铿锵,时而清丽婉转,更有丝竹和音,韵味浓郁。有时一长者高踞书台,惊堂木一拍,先说林教头误闯*堂,竹折扇一张,摇动历史风云,又说起关云长,桥头挑起一袭红袍,台下人听得如痴如醉。那些评弹人,有的一头白发,似乎就可以编织起一节节古老的故事。

  一个初夏的下午,缠绵湿润的街面上,浮动着花朵开放的芬芳。江南来了一个昆剧班子,借着新新书场台口,在崭新的灯光下,演出一个月,《玉簪记》、《琵琶记》、《牡丹亭》轮番上场。虽然是个草台班子,台上的唱念做打不太地道,但这里是下河一隅的城池,人们对昆剧尚未熟悉,只是跟着悠扬的唱腔晃着脑袋。台上演员肯卖功夫,水袖翻飞,唱腔圆润,这些剧目,比那些白头评弹人的说唱,又更胜一筹,把书场的气氛,张扬得热闹哄哄,看得台下张嘴结舌,拍手叫好。范天行晚上也有了去处,打发寂寞房帏和焦躁心思。一来二去,却受到木台上舒缓的仙曲,花哨的身段吸引,恋上了道姑陈妙常,要去那秋色无边、桂影纵横的花前月下,与潘必正一争高低。

  范天行有些魂不守舍,托人打听那个女演员,乖乖隆的咚!饰演陈妙常的小演员,名叫乔小玉,芳龄才二八,比自家大丫头还小一岁。这姑娘是江南千灯镇上一个苦人家的伢儿,从小家境贫寒,送出来学戏,年岁渐长,出落得花容月貌,细巧挺秀,一番浓妆艳抹,走上台口,更是动人心魄。

  那几天,范天行象猫爪抓心,坐立不安,没有心思打理粮行生意,夜饭碗一丢,就往新新书场灯火下跑去。只要乔小玉上台,他是每场必看,帷幕落下,又扯野地跑到后台看人。乔小玉本来就生得朱唇皓齿,俏丽端庄,卸装以后,见台下贵宾席口,有人风风火火来看她,又多出几份妩媚,妖娆而又稚嫩的身段,在宝蓝洒银丝棉旗袍里扭动着,乌溜溜丹凤眼,顾盼生波。范天行身子晃了几晃,再也迈不过这道坎了,整夜在乔小玉荡漾的眼波里挣扎沉浮。

  唐欣芝看出男人心思,一番细问,范天行正在焦头烂额,便与贤妻推心置腹。唐欣芝叹了一口气,又一次出面,乘上小火轮,“笃笃笃笃”在江河上飘泊两天两夜,辗转来到江南千灯古镇,与乔家人见面,捧出厚实彩礼,又给班主一笔巨额赎金,把乔小玉从戏班子里拉扯出来,吹吹打打迎进丹桂巷,了结范天行的一场情缘夙愿。唐欣芝的形象,又在范天行心目中高大了几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绣禅》第二章(4)
7

  受到范天行百般宠爱,乔小玉的肚子,非常灵光借势,没过多久,就凸显出来。唐欣芝又打点着,请来广济桥口老中医,把脉问切。老中医捋着银白色胡须,沉吟片刻,笑滋滋地告诉范家人,是个小伙儿。范天行欣喜万分,每天盯着乔小玉的肚子,想象着那里头蜷伏着范家未来的当家人,心里就听见开花的声音。

  范天行晃荡着身子,又坐到案几前太师椅上,轻轻叩击着青花茶盅,望着屋檐口厚实的卷棚下,高悬的玻璃宫灯出神。天色薄暮,宫灯已经点起,在屋檐下微微颤动,这往往是贵客登门的气派。是啊,今朝范家要有贵客临门了,范天行的心,怦怦地跳动起来。

  东厢房里,一片忙乱,乔小玉倚在床上,张着嘴喘气,几个人在铜盆边,倒热水挤把子来回奔忙。她们听到绣床上游丝一般的喊声:“上马子解手呃——”赶紧丢下手巾面盆,把乔小玉搀扶下床,送到踏板一侧红漆马桶上。有人拎着铜环,掀开顶盖,乔小玉挺胸凸肚,坐了上去,粉白娇嫩的脸上,汗流满面,惹得不曾生养过的周汝琴,在一边连连叹息:“遭罪呃遭罪呃——”

  乔小玉又撅起屁股,细声细气地叫道:“不安逸不安逸!”一边的王妈,从她屁股下抽去马桶圈盖,乔小玉紧闭双眼,在马桶上“吭吭唷唷”呻吟一番,爬起身来。旁边几个女人,众星拱月般围着她,帮她扯上裤腰,却发现那白白的肚皮,陡然凹瘪下去,婴儿不见了。大家一阵惊诧,低头望去,朦胧灯光下,一条带血的脐带,拖在马桶里。

  接生婆大叫起来:“哎哟哟——,快点让开,三姨太养了呃!”她分开众人,探头朝马桶里张望,一个红肉团儿,在屎尿里浸泡着。接生婆顾不得污秽,伸出双手,从马桶里捧出肉团,只见前头一只小肉把儿,在肉团上晃动,原来是一个皱巴巴地蜷缩着的婴儿。里下河的人,说起男人的命根子,总说成是小老子,大家惊喜地欢呼道:“哎呀呀,是个小伙呃!你倷看看,那个小麻雀小老子,倒先撅起来了!”婴儿在屎尿里弊得太久,脸色发青,双目紧闭,一声不吭。接生婆十分老道,一只手拎起婴儿双脚,把他倒悬起来,腾出一只手,在小屁股上用力拍打,一边拍一边说道:“快哭啊小伙——快喊啊小伙呃——”

  “哇哇——”婴儿呼出污秽之物,朗声大哭起来。

  周汝琴奔出房间,朝着倚戗在太师椅上打瞌睡的范天行,大喉咙阔嗓子叫道:“老爷养了——老爷养了——是一个大小伙啊!”

  范天行一个激灵,从太师椅上蹦起来,象只没头的苍蝇,手足无措地在厅屋里奔来奔去,嘴里喃喃地说:“养了!养了——到底养了——”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过身去,跪倒在观音菩萨面前,三拜九叩头,爬起身来,非常敏捷地绕过屏风,咚咚地朝后进堂屋奔去。

  几年来,一直病卧在床的爹爹范同和,背脊佝偻得像只虾米,倚坐在堂屋藤条椅上,背后垫着棉花被褥,身上盖着粉红缎子套毯,右手边搁一张茶几,上面摆着水烟和茶水。他听到儿子报喜,哆嗦着傲起身子,哽咽着嘟哝着。他牙齿已经全部落光,说话就含混不清:“好呃好呃,一天之内,范家添了一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