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易中天品三国-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刘备本来在前线,在荆州前线,他在和孙权因为争夺荆州而战。为什么刘晔和司马懿都说这是个最好的时机,这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刘备不在成都。那么刘备一得到汉中被曹操平定的消息以后,立即和孙权讲和,平分荆州,这个事情我们以后也要交待。平分了荆州,然后急急忙忙带着部队就回来了,结果完了一步,张鲁已经投降曹操了。但是当曹操自己离开战场以后,刘备就觉得可以动作了,这个时候刘备手下的二号谋士法正提出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这里稍微交待一下法正,这个法正是刘备得了蜀以后得到的一个重要的谋士。根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当时刘备到了成都以后,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刘备集团,治理国家、主管军政大事的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运筹帷幄的时法正,行军打仗、攻城略地的是关羽、张飞这些武将。

  那么法正就向刘备提出来说:“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这一次可是老天爷把汉中这个地方给我们了,这个机会是不可以错过的。那么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亲自带兵征关中,留诸葛亮守成都,法正随行。但是曹操的部将也还是很厉害的,所以刘备去攻打汉中的时候开始也并不顺利,遭到了曹操留下的部将的顽强的抵抗,所以刘备马上写了一封急信回成都,请诸葛亮赶紧调兵增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诸葛亮这个人做事情确实是比较谨慎,很犹豫,于是拿了这个信去请教蜀中的旧臣杨洪,说主公让我们发兵增援,我们该不该发兵呢?杨洪说当然该发兵了!杨洪说了这样的一句有名的话,他说:“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汉中丢了蜀就保不住了,这是我们家门口的灾难啊,这个时候男的就应该去当兵,女的就应该去搞后勤。他说军师——因为诸葛亮现在的职务是军师将军——军师速速发兵,军师发兵何疑?赶快发兵吧,还有什么可犹豫的?这诸葛亮把军队派到了前线。派到前线以后,刘备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个时候等到曹操再赶来增援的时候局面已经不可收拾。僵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在有一天,曹操发出了一道口令,就是这个军队晚上查哨时候的口令,鸡肋,然后就撤军了。从此汉中归刘备,再也没有落到过曹操的手上。

  刘备得了汉中以后他又得到了蜀,就是整个益州他得到了,于是,刘备也不客气,就在这个地方自称汉中王,就称起王来了,而曹操永远地失去了统一中国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那就是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这三件事情成败不一,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把事情完全做完,那么我们就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法正说“内有忧逼”,一定是他的大后方有更严重的问题,必须他回去解决。那么我们就要问,是这样吗?请看下集——得寸进尺。

《易中天品三国》(二十六) 得寸进尺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超、韩遂,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很短,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每次都匆匆忙忙赶了回去,究竟是要做什么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得寸进尺。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超、韩遂,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都是半途而废。刘备的谋士法正认为,这一定是因为曹操的后方有更严重的问题,要等着他回去解决。那么,曹操三次出征,三次都从战场上匆忙地赶回去,是像法正说的那样,曹操的后方出了问题,要等着他回去解决吗?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那是什么问题如此重要,会让曹操宁愿在战场上半途而废,也要匆匆忙忙赶回后方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得寸进尺”。

  易中天:

  上一集我们讲到,曹操得陇不望蜀,半途而废,其原因呢?刘备的二号谋士法正认为是他“内有忧逼”。那么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曹操他不是自立门户,他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利用大汉王朝的现成的政权来做他自己的事情。这个东西就搞不太清楚了,那在朝廷里做官的有的是他曹操的人,有的不是他曹操的人,是原来这个大汉王朝的官员。所以曹操这边,大后方即大前方,他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朝廷里面蔑视、嫉妒、反感、仇恨曹操,打他主意,看他笑话的,大有人在。而且这些人情况也很复杂,战前战后不一样,我说的战是指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凯歌;而且曹操这个时候对皇帝、对百官应该说态度也比较好,大家还觉得他是一个要匡复汉室、平定天下、统一国家的这么一个英雄,所以虽然有些人跟他面和心不和,大家也还比较客气,攻击他的人不太多。但是赤壁之战以后,大家发现曹操这个人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一些本来就反对他的人就开始做文章了。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战败,但他作为汉朝丞相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曹操实际上仍然掌握着汉朝的政权。朝廷上那些反对他的人,就开始大做文章,朝廷之外更有敌人骂他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那么这个时候的曹操,是从此收敛野心,态度放谦卑了,还是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说法,依然我行我素呢?

  而曹操怎么样呢?赤壁之战以后,他的功劳比以前小,野心倒比以前大;成绩比以前少,态度倒比以前坏。这当然引起大家的不满意了,攻击他的人就多起来了。那么攻击他的人当中也是有两拨人:一拨我们姑且称之为小人,就是本来就是看到谁红了他就对谁不满意的,他就是要整谁、挑谁毛病、找谁茬的,有这么一拨;还有一拨呢,确实是忠于大汉王朝的,就觉得曹操是不是要篡汉啊。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曹操的大后方是很不稳定的,所以曹操是腹背受敌、两面作战。这点曹操心里非常地清楚,所以他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一年多两年以后,发了一条教令,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叫《述志令》。

  *“令”是中国古代上级告谕下级的一种文书。曹操写《让县自明本志令》的背景,是因为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汉献帝又给曹操加封土地和人口,以表彰曹操巩固汉朝政权、统一中国北方的功绩。但同时,朝廷上也有反对曹操的声音,认为曹操是一个要篡汉自立的“汉贼”。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写出《让县自明本志令》以表明心志。

  “让县”就是将汉献帝封给曹操的三县、两万户让出去。在这篇文章中,曹操说自己起初只想做好一个地方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后来兴兵讨伐董卓,也没有多大的志向。然后,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表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最后,笔锋转到当前,说封给他的土地可以退,也就是曹操可以“让县”,但兵权不能放弃。文章叙述了曹操在不同形势下,产生的不同愿望,写得十分坦率。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事情是曹操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作秀的、沽名钓誉的把戏。因为,曹操是不是真要让县呢?是的,他的这个新加封的三县、两万户确实是让出去了,退回去了;但是几天以后,他的三个儿子封侯,曹植封平原侯,曹据封范阳侯,曹豹封饶阳侯。这三个侯,每个食五千户,那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让了三个县,自己没要了,他儿子一人得一个。曹操让出去了两万户,他三个儿子加起来得了一万五千户,只少了五千户,对不对?但是这三个儿子的三个封地是一个州一个,都是战略要地,你说曹操他是赚了还是赔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曹操是诚心诚意地要让县,是谦让,他应该给皇帝上一封表章,他应该打报告给皇帝。他没有,他下一道命令给下面。他不是表章,是教令;他不是奏上,是临下。什么意思呢?就是借这个事,说他想说的话。就像现在的公众人物、影视明星,他制造一个事件,然后趁机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去,一个道理。——所以有些人根据曹操让县是假,推论说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说的也是假话,这是不通的。因为曹操这个借让县来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借用现在的话说叫作“借壳上市”,他本来就是借这个事儿来说事儿的。所以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面说的,基本上是真话,大部分是真话。比方说他明确表示,权力我是不让的,军权我是不交的,我要交出去了以后你们要害我的,我的老婆孩子不得安宁的,这些话都是真话啊,怎么是假话呢?所以让县是假,说话是真。假戏真做,真戏假做,半真半假,半虚半实,这就是曹操的高明的地方。

  而且,曹操的这个《让县自明本志令》他说得很清楚,他说我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个教令呢?就是想让天下人都给我把嘴巴闭起来,他的原话叫做“欲人言尽”。我自己把话说完了,我这个小时候是怎么样的,我有没有野心?我也有野心的,我野心是一点一点大的,现在我的野心就是要做齐桓公、晋文公,你们要我退下去那我是不干的。让你没话说。

  *曹操发布《让县自明本志令》,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对某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论进行了反驳。并且还做出了实际行动,把汉献帝封给他的三县、两万户让了出去。曹操这样做,是为了反击政敌的攻击,堵住别人的嘴。那么,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发布后,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结果是大家继续在说,并没有因为他发布了这样一道《让县志明本志令》大家就不说话了。也就是说,曹操的本意是“欲人言尽”,实际上的结果是谤议不止,说的人更多了。所以,曹操他很清楚,他绝不能长时间地离开政治中心。所以他在赤壁之战之后,每次出去打仗时间都不长,他要回来,前两次战争七个月,最后一次一年,他就回到了邺城。

  *曹操知道自己大权独揽,朝廷中有人不服,所以他发布《让县志明本志令》想堵住别人的嘴。而且他每次出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返回,也是因为他对后方不放心。这样一来,曹操的军事行动总是不能做彻底,往往会遭受损失。那么在军事上遭受损失后,他在政治上又是怎样做的呢?

  *曹操虽然发布了《让县志明本志令》,表明了心志,但他知道朝廷中还有人不服,对他有信任危机。所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三次出征,三次匆忙赶回,就是因为他要回来进行他的政治斗争,要赢回政治牌。由于曹操大权独揽,因此,虽然他在军事上有半途而废之嫌,但在政治上仍有呼风唤雨的能力。那么,三次半途而废的战争后,曹操在政治上得到了什么了呢?

  曹操三次战争,三次回到邺城,他在政治上每一次都大捞了一票。曹操破马、韩回来,获得的政治待遇是什么呢?“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什么意思?就是按照当时的礼仪,大臣朝见皇帝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司仪官,要把他的官衔和他的名字都喊出来。比方说此刻如果曹操去朝见皇帝,司仪官就要喊“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曹操,参见皇上”,然后曹操就跪下来,“吾皇万岁,万万岁”。那么现在给他的待遇是什么呢?曹操两个字可以不说了,这叫做“赞拜不名”,就是不喊“曹操”,不喊了。因为在古代,直呼其名它是表示一种什么意思呢?表示这个被叫名字的人地位是比较低的。古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的称呼,如果要尊敬对方是要称字的;直呼其名就表示我是上级,或者是长辈,才能对别人直呼其名。那么皇帝当然可以对大臣直呼其名,当着皇帝面,大臣之间说话也是要直呼其名的,以表示对皇帝的尊重。现在只报官衔,不喊曹操这两个字了,这是第一个待遇。

  第二个待遇叫做“入朝不趋”,“趋”是什么?就是小步快走,这是表示恭敬。现在规定曹操觐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不“趋”。不“趋”倒也不一定等于说他可以端着个架子,这样大腰大摆地走啊,也不一定是这个意思,正常走路就行。当然董卓呢,我估计见皇帝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你可以正常走路,不用“趋”。

  第三个叫做“剑履上殿”,就是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因为我们知道古人这个礼仪它有很多的具体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卑者见尊者一定要脱鞋,穿不穿袜子看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可以穿袜子,地位很低的光着脚,叫“跣足”。那么剑呢,是绝对不能带进宫殿的,进宫门之前就要把配剑解下来。那么曹操现在可以带着剑,穿着鞋子,那当然袜子也可以穿,上殿了。

  “如萧何故事”,就像当年刘邦给萧何的待遇一样。当然这是一种待遇,实际上曹操根本不见皇帝,皇帝在许县,曹操在邺城,有什么事儿写信,他根本不见的。但是是一种待遇,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征孙权回来,曹操获得的是封了魏公,就从侯爵进到公爵了。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他平汉中、伐张鲁回来以后,由公爵晋升为王爵,就是魏王,而且位在诸侯之上。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打破了刘邦定下的一条规矩,就是“异姓不王”,本来只有姓刘的才能封王的,这是封了一个姓曹的,他已经是破了这个例了。这是曹操三次战争回来以后政治上得到的待遇。那么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曹操的政治待遇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一个皇帝的称号以外,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跟皇帝一模一样。而且由于他大权独揽,所以他比皇帝还皇帝。那么到了这个份上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曹操要当皇帝了,他只剩下一个名字了嘛。曹操要篡汉自立,或者说代汉自立了。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超、韩遂,征孙权,伐张鲁。在这三次战争中,因为曹操要急着回到后方进行政治活动,所以都有半途而废之嫌。可以说曹操是三次放弃了军事牌,在后方却是三次打赢了政治牌,他的政治地位一升再升,最后几乎和皇帝的权力相当。此时曹操如果要称帝,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那么他为什么最终没有称帝呢?

  *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政治待遇,并且大权独揽,曹操除了名义上不是皇帝,已经是事实上汉朝的最高统治者。这个时候,曹操不管是篡汉自立,还是代汉自立,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这样有利的局面下,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当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曹操审时度势、知难而退,把代汉自立的这样一个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曹丕。这个也是有根据的,根据《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以陈群、桓阶、夏侯惇为代表的一些人向曹操劝进,劝曹操当皇帝。陈群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说大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普天之下没有一寸土地、一个子民是汉王朝的,留它干什么?夏侯惇的观点是,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万民之主,什么人是万民之主?能够拯救人民的,能够安抚人民的就是万民之主。现在谁在拯救和安抚人民?曹公啊,为什么不能当?可是曹操没有接受。曹操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说:“施于有政,是益为政”,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对政治产生影响,那就是执政,不一定要有一个执政的名分。然后他又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如果说天命确实在我们曹家,那我就做个周文王吧。因为我们都知道,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已经有了这个天下的三分之二的地盘他都没有去推翻殷王朝;但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是灭掉了殷纣王,取而代之的。所以大家都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做周文王,儿子做周武王吧,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不同意。吕先生说,曹操说吾为周文王,正见得曹操不肯篡汉;至于说他把这个任务留给了儿子,吕先生用了四个字来评价:“岂非梦呓”?他说你们这是说梦话。这个地方我是不太弄得懂、弄得清楚,我对吕先生是最为敬重的,我以前的讲座也多次引用吕先生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说曹操没有把这个事儿留给他儿子,好像也不大说的过去。

  那么我的看法是这样,这个曹操当不当皇帝的事情,我总结了“四有”,就是“有想法,有资格,有条件,有障碍”。当然说曹操有这个想法是我的主观推测,讲清楚,因为他有没有这个想法,天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