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一日不落帝国-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艺术。为了实现穿越众在西方世界的战略目的,消灭那些极端反动的势力不需要自己动手最好,如果需要也不会吝啬使用必要的资源和武力。

    维持马立克肖的统治十分有利于穿越众的战略布局,一个稳定的塞尔柱帝国符合西亚地区的社会需要和穿越众经济殖民的需要。混乱和分裂只会增加殖民的成本,大一统的政局才能最好的开展合作和推动双边贸易。

    至于日益衰微的伽色尼则是没有什么可以一提的肉鸡国家,大概马上就会灭亡了,所以张博没有花很大的篇幅介绍这个日薄西山的国家,布局也就是简单的建立买卖网点,增加海洋上的货运量,多赚点这个日暮途穷的国家钱就好了。

    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个突厥人建立的封建帝国十分的重要,对于伊斯兰教东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瓦解这个国家的价值比维持这个国家的利益要大,只要摧毁了这个伊斯兰教向南亚扩张的桥头堡,以后的印度就不会有统一的机会了。同时这个现状极其糟糕的夕阳帝国已经严重的内外交困。虽然没有立即亡国的可能,但是也丧失了在伊朗和中亚的大片属地,呼罗珊、花拉子模相继落入塞尔柱帝国之手,印度地区开始出现若干独立的穆斯林小王朝。只有阿富汗这个大本营还稍有一点控制力。

    也就是说毁掉这个国家十分容易,让这个国家中兴却很难。毁掉它可以获得周边势力的支持,中兴它也不会让它付出足够的代价。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榨取利益,点燃伽色尼的内战烽火,大量销售军火和物资,扩张殖民势力才是最符合华夏帝国利益的事。不过这个计划被李基封存了,等到解决了喀喇汗和印度洋沿海据点的问题在展开也不迟。

    至于印度的事情就不归张博操心了,他只负责西方的事物又不负责南亚的事物。仅仅只是在计划中提了几句利用吐蕃的地理优势威慑加上军火输出打开对印度的贸易局面的建议。

    看到计划中提到的十字军国家,穿越众才想起尘封在记忆中的那些波澜壮阔的十字军东侵战争,才想起遥远的欧洲在公元12世纪所发动的诸多行动和变革,下一个新的世纪(按公元纪年法)或者说共和20世纪下半叶即将发生的时代浪潮会产生多少传奇和史诗。

    为了在统一亚洲之前不被欧洲的穷鬼分心,穿越众将机密资料库里面的不少关于欧洲的情报都提前整理封存,至少在亲眼见到欧洲人到达华夏帝国建立联系之前,穿越众不会主动去干涉欧洲的事物。

    张博的计划给李基等人提了一个醒,蝴蝶翅膀现在已经成为飞机翅膀了,不小心谨慎一点,扰动历史的气流真有可能导致风暴的提前到来。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有可能会彻底的改变全球的命运。(未完待续。。)
第167章 铁路网络的出现困难和希望
    “老师,这就是我们在开矿的时候为了增加运输效率而铺设的铁轨和矿车的升级版本吗?”

    “是啊,这就是院长曾经提到的铁路和蒸汽机车头,后面的就是可以载重相当于四轮马车十倍的车厢,这一节车皮可以装载20吨大米或等重的货物,就这一列就是200吨的运力,昼夜往返于神京和汴梁之间,速度是水运的十倍,自然比水运更有优势了。

    不过这不是咱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第一条可是在地广人稀的西北修的,连接的就是兰州和青唐城。”

    “下次我们能参与到这些铁路的建设中去吗?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啊!”

    “下次可不行,我兼职的部门可不会招收你这样的学生,你起码要在毕业以后再通过路政局的专业考试才能分配到我这个专门修建铁路的新公司来。”

    “怪不得老师的工作这么忙,想来这考试很难吧!不然有很多人报考,进去的人多,老师应该工作比较轻松啊!”

    “最好是你明年进来看看就知道了,我说了你也不信。考试简单得很,只要学过物流或建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过。不过难点还是在能不能吃苦上,进来之后经常要到各种修路的建筑工地去实地测绘和指导。不少人进来工作几个月都被调到其他的路政部门救急去了,不然我们这个紧靠着神京的铁路公司还会缺人吗?”

    “我要是想进来是不是也要去各个地方去锻炼一段时间?”

    “那是肯定的,不然你搞特权。其他人怎么办?”

    “我不是要搞特权!老师,我的意思是能不能把我安排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怎么可能?这种好事轮不到你的!那都是最拔尖的人才和书院里成绩最好的人才能去得的捷径,回来之后起码就是助理工程师的待遇。就凭你的水平,过个十年还差不多。”

    “学生我也不求这个捷径升级别待遇,就是求能够多学点实际经验好在以后的工作中多揽点活。”

    “实际经验也是用时间堆出来的,不是去艰苦的地方就比别人积累的快,而是你要比别人更请学好问,总结钻研才能积累的。我去年和院长去了一趟青唐城,那里的筑路条件那叫一个差啊。要水没水。要人没人。筑路用的所有消耗品都要从遥远的兰州运输。路刚刚修道湟州就累病了几百人,还死了一个筑路工。这件事被吴院长知道了,高原病还不算什么大病。建筑队的医生差点被吴院长骂死。

    你知道高原上筑路的难点是什么吗?”

    “不知道?”

    “那可是书本里面没有教过的东西!我也是跟着杨院长才知道的。那里的土地含水含冰,属于冻土的地段路段很多,修好的路很容易在夏季融化时沉降破坏。我们就搞出一个根据土基冰层中含冰量情况,采取填筑足够高度路基以保护冻土的方法。使路面所吸收的热量不至于影响路基下面的冻土土基。并采取路基排水设施以防止地面水对路基的浸蚀,从而实现了稳定路基的目的。”

    “那老师是不是知道这条路要修到什么时候呢?”

    “修到青唐城的路已经完工了,但是青唐城到逻些的就要过几年才能开工了。”

    “这样就我有机会让公司把我加入工程的设计或施工人员中去了?”

    “你没机会了,这个工程的施工单位已经内定了兰州建筑公司,那可是西北的头一号呢!咱们的中原建筑公司还很难到西北区插手。”

    “我进来之后不能申请调职到西北区吗?不都是辰基建筑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吗?”

    “我都申请了几次了,都让总部打回来了,理由就是他们那里不缺人,我不能离开缺人的中原建筑。你进来好进。就是怕出不去了。”

    “您不是说可以调到外地缺人的岗位吗?”

    “那你就等着调到缺人缺到快累死的江南建筑集团去吧!那里到处都有填湖的水利工程和项目开工,就是没人去指导施工。蚊虫疟疾又重。你要想去也可以升官快。”

    “不要紧的,吴院长不是研发出青蒿素了吗!疟疾的事好办啊!填湖的技术含量又不高,比起架桥、开山、挖洞的难度低多了。我要是做的好,三年以后也可以混到助理工程师吧……

    以上是一对辰基书院工程分院师生的对话。

    在帝国元年开工建设的第一条试验性质的铁路就是难度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线兰州到西宁的初段。无论是标准和设施的技术含量都是最高的,这条铁路凝聚了穿越众消化机密资料库内铁路科技树诸多技术的结晶。

    无论是体现重工业产能的铁轨和钢筋混凝土枕木都十分充足,没有偷工减料的这条路震惊了诸多西北的部落和少数民族。在钢铁就是财富的中世纪,修建一条由上等的优质钢轨铺设的铁路在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收回成本。

    穿越众在就计算了这笔投资的收益,由于消灭了西夏,河西走廊的开通,走青唐城路线的商旅少了大半,不论是货运量还是客运量都急剧下降。这条铁路的修建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几乎就是和金子等价的精钢钢轨亮瞎了吐蕃人眯眯眼,这种极为直观的展现了华夏帝国的国力和财大气粗的做法很符合汉族统治者一贯以来的面子工程传统。当然节省的原来用在吐蕃地区的军费和治安管理费用都可以摊在这条铁路惊人的预算里面,彻底臣服的吐蕃诸部头领也老老实实的交出了自己的权利,不在限制族人进入新开的盐碱厂、钾肥厂、食品加工厂当搬运工和挤奶工了。放弃游牧习俗融入城市生活,这就是彻底驯服吐蕃人的方案。没有社会分工和贸易的城市将会死亡,住惯了城市的人还能回到帐篷里去吗?

    至于其他的连接各大都市的铁路就在不紧不慢的一点点修建,速度就不能和这条相比了。原因很简单,水路和公路的运力足以满足当前的需求,花钱如流水的铁路还是很难和技术成熟设备发达的内河航运业、马车运输业竞争。不少投资了公路网络和驿站的合作伙伴都反对修建铁路。穿越众只有等到全面工业化进行到基础设施落后与实际需求能够主动激发运输价格满足铁路运营成本时再推动20000万公里全国铁路网计划了。

    各个西部地区的交通主要还是依靠公路,东部地区还是依靠水运。公路的网络建设成本就五年内200万吨的钢铁产量而言还是太有心无力了。

    如果在建筑和大型工程的用钢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穿越众是不会去开启耗费每公里耗钢170多吨到200吨(每米铁轨70公斤,加上混凝土枕木里的钢筋和大量螺栓等紧固件)的铁路建设计划的。一条几百公里的铁路就要消耗数年的钢铁配额盈余(留给铁路的专用产量余额每年只有3万吨,几乎垄断钢铁工业的穿越众实在无法在产业工人不足的前提下实现30%增长率以上的全国钢铁产量增长。)船用钢又是继建筑、家用餐厨具等等产业之后的新兴用钢大户。每年留给铁路体系的资源实在有限,要不是穿越众深知这个系统的重要性,这点配额都留不住,早就被其他系统的手下和合作伙伴搞光了。(未完待续。。)
第168章 十年科学技术成果和辰基奖
    “今天召开的会议主题就是商议未来的科技树怎么修剪的问题。现在的科技树我们就简单看看已经生长成什么样子。”李基开宗明义的直接上图,将会议室的大屏幕上面的投影展开。

    自穿越众来到这个时代,开金手指已经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了。比如造纸、玻璃、镜子、火柴、水泥、晒盐等烂大街的穿越众必备技术就不说了。

    建筑业的有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空心砖、粉煤灰砖、现代龙门吊和塔式起重机、搅拌机、玻璃幕墙、超高层建筑(十层以上的,标准比现代低一些)

    金融上的股票和股份制、现代银行和准备金系统、国债系统、系统性的二级交易金融市场、现代海关、职业经理人和期权激励、自由贸易政策、零关税协定、复合本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金融战争、通货膨胀和资本输出、体外循环的货币系统、复式记账和现代会计技术、纸币和防伪票据印刷、保险系统等等。

    交通上的四轮马车、大型飞剪船系列科技树(风帆科技树就有滑轮组、纺织科技等一系列技术)、轮舵、防海洋生物附生的铜基油漆等等就不说了。

    家居科技的设施科技就比较少了,除了厨房的蜂窝煤和高效节能灶炉之外就是抽水马桶了。

    市政技术主要就是建立比较完整的自来水供水和排污处理系统,至于什么红路灯什么的就没有了(毕竟就业形势也很不乐观)。为了实现不在以后的时代总是制造马路拉链(反复开挖马路装填管线)。把每个新建城市和城区的下水道修成可以住人的地下迷宫。

    廉价的物价和高效生产的农业将挤出大量的失业人口,穿越众的办法就是利用海量的基础建设工程以工代赈的大搞基建,以期望顺利度过这场空前的失业大潮。

    至于反复背穿越众开挂的农业科技几乎就在孙昌的疯狂奋斗下达到了基因时代之前的最高峰。什么农家有机肥什么的都不可能出现在穿越众的农垦基地和粮食基地里面。四十多种农作物需要的营养物质都被最精确的释放到土地中,光土壤改良剂就有20多种,大量的生物控制害虫方法被推广开来。温室大棚用的都是穿越众生产的玻璃和塑料薄膜。谁都没有想到玻璃大棚被塑料薄膜取代只用了2年。

    这就要归功于石油化工的强大领导者周立坚同志的威能了,挂了七十多个牌子的化材学院研究室聚集了这个地球最多的真理和专利。在无声无息之间,老周成为了四万多种人造化合物的发现者,包括三千多种塑料和几百种化纤。四川的几个比较大的天然气田和小油田周围的化工厂就是一个个聚宝盆。生产的几百种产品无一不是各个辰基集团旗下各工厂急需的原料和辅料。高达四十米的石油分馏塔和球形储存塔就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材料工业、管阀工业和焊接工业的结晶。一个小小的化肥生产管网线路就包括四万多个专利和技术。

    伟大的多炮塔神教和科学神教的忠实信徒和特斯拉的狂粉钱进也拿出了最终的必杀技——一个全部复制后世的小山城。不要小看这个山城,这个山城就是原本没有穿越众的历史上一个半世纪后改变世界的钓鱼城。钱进在这个小山城上建立了保密制度最严的电气化实验室。所有的电力来源都是附近的小型水电站。这里拥有最全面的电磁科技研发团队和设备。

    制造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都属于电子科技研发团队和材料科学研发团队合作的主要项目。目的就是制造出可堪一用的电脑。

    十年前带到这个时代的耗材和各种设备基本都使用的报废了。大量的资料和技术虽然都备份在了机密资料库的各种纸质、微缩胶片等材质上。但是最高级的科技还无法拿出来(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基本都因为数据量太大而存在大批移动硬盘里面。读取和打印资料的设备早就在打印二次工业革命科技的时候报废了)。

    因此穿越众虽然并不着急拿出21世纪的科技,但是19世纪之前的科技基本都用光了。现在在书院里面的学生学习的都是夹杂了大量二战前的技术和科学的教材,和十年前传授文艺复兴时代科技结晶而言进度快了很多。很多教授一边接受穿越众的教学一边教授学生这些刚刚到手的知识。

    很多废寝忘食的科研疯子都是在穿越众亲自带队到研究室绑出来才肯睡觉和吃饭的。穿越众本来准备也搞个炸药奖出来自我发奖一下。满足一下虚荣心的,可是按照发表在自己创办的科学和技术杂志上的成果来评奖的话,穿越众几乎100%的可以垄断120内的各个领域内的所有奖项。

    翻出了诺贝尔奖的所有名单,除了公元1940之后的成果还没有解锁印出来。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所有成果都在内部发表了。虽然周立坚也制造了大量的硝化甘油炸药。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但是用这些钱设立奖项奖励自己的抄袭前辈的行为,他还没有节操尽碎到这种程度。

    因此在辰基内部设立的奖励都发给了大批在研究第一线的得意门生。在内部科研新生的华夏帝国科学最高奖项就成为了被命名为辰基奖,下面分设12个奖项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哲学(包括神学和社会学)、法学(包括政治学)、历史、农学、经济学、星球科学(包括地球科学和天文学)。奖金和奖品十分的惊人,每个奖项可以拿到200万辰基钱的奖金,这笔钱相当于一个辰基书院这个收入最高的大学的正教授20年的收入。奖品包括一个类似丹书铁券的纯金板子和一个证书。

    金板上面就是描述获奖成就的一段话和相关信息,比如得奖人姓名、得奖时的身份简介、得奖时间、得奖成就的评价等等。

    按照计划,所有奖项华夏帝国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辰基奖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皇家科学院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2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辰基奖获得者、辰基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辰基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

    ——不得毛遂自荐。

    ——帝国政府无权干涉辰基奖的评选。

    ——2月1日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