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记住,它叫唐朝!-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斐寂在发挥大无畏精神自告奋勇的同时也没忘记提要求:自己得当晋州道行军总管,有便宜行事之权。所谓便宜行事之权,就是说斐寂是这次出征的总指挥,一切他说了算,下面的人要是不听话,他甚至可以军法从事!

  就这样,斐寂大摇大摆地带着军队出发,到达介休,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失败的一幕。

  到了地点以后,斐寂发现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人家宋金刚压根就不理他!

  宋金刚的军队在城里固守不出,自然是有打算的;而愚蠢了大半辈子的斐寂也再次愚蠢了一次:原来我的军队这么强大!都没人敢和我打了!

  在斐寂看来,估计战争就和街头混混的火拼差不多,一群人带着西瓜刀,事先说好哪里打,以哪种方式打,还必须是公平对垒,谁人多就能一拥而上在气势上压倒敌人然后取得辉煌的胜利。不准偷袭,不准劫营,不准……

  估计他还有这么个想法:所谓战争,就是双方大家在战场上把人平均分开来,然后打消耗战。人多就能赢,压死他们!

  关于这种错误的谬论的批判已经有无数前人分析过了,我就不凑热闹了,反正大家只要知道,斐寂手下的士兵们就要倒霉了,他们卖不卖力和战争的胜负是没有关系的(输定了),他们的认真程度只和斐寂偷偷溜号的成功率有关。(逃跑成功率)

  一个人做错事情是不难的,难的是不停地干错事。

  不会打仗也就算了,斐寂再次犯了另一个错误:在度索原扎营。

  这里插一句,度索原,是平原。而平原,是抵抗不了对方的骚扰的,相反倒更容易被围死。

  宋金刚不傻,当他发现敌方的指挥官做出了如此英明的决定后,激动得几乎不能自已,然而好歹也是半个名将,他也很怀疑:不会有诈吧……

  兵不厌诈,先试探一把再说。

  接下来的几天,大唐军队就要吃苦头了,他们很快就领略到了宋金刚非凡的骚扰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没水。取水的道路被封死了。(贼断其涧路)

  睡不了。每天半夜就有人来营里防火。

  军粮紧缺。人家宋金刚每天在城里喝喝茶,浇浇花,却一直没忘记让士兵们攻击斐寂运粮的道路。

  更倒霉的是,宋金刚还一天到晚玩疑兵,用自己封死了水路的有利条件不停骚扰。(由是危迫)

  我相信,黔之驴的故事,大家都是听过的。于是在几天之后,欣喜若狂的宋金刚强压住心头的激动,认识到了一个事实:这位敌方指挥官,和自己一比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白痴。

  是时候出手了!

  而斐寂相对来讲就着急多了,全然没有宋金刚的喜悦,虽然自己军事是个二把刀,但军队不能缺水这个道理他还是知道的,毕竟人家是读过书的人。

  而无比“智慧”的斐寂再次做出了一个混账决定:移营!

  人家就等你军心不稳了,这样的事居然还真干得出来。

  于是正当大唐军队忙着靠近水边扎营的时候,老把戏出来了:“忽听得一声炮响,于是四下伏兵齐出”(《三国演义》语)

  宋金刚抓住斐寂移营的机会,一把杀了出来,于是军队大乱,死伤惨重。史载:师遂

  大溃,死散略尽。都“死散略尽”了,人都差不多赔光了。

  狼狈不堪的斐寂终于明白了,有些事情,是不能混的。

  值得表扬的是,战败的斐寂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发扬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珍爱生命,远离死神的先进思想,带着残余部队飞一样地窜进了晋州,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寂一日一夜驰至晋州)而极为悲惨的是晋州以东的地方,就只好全部丢弃了。原因很简单,无险可守。而这,就是所谓的度索原之败。

  眼看宋金刚进逼绛州,自己就要把持不住,斐寂连忙上了一道奏章,讲敌人怎么怎么强大,我怎么怎么使劲,然而大败。请惩罚我云云。

  但出人意料的是李渊一点都没怪罪老朋友,除了他们战火中结交,斗争中成长,有着深厚的友情这个原因意外,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要是怪罪了斐寂,李渊自己的脸就没地方搁了。

  要知道,刘文静平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斐寂无能”。刘文静下狱,斐寂之所以自告奋勇干上了将军,就是想说明自己比刘文静强——可现在斐寂输了,算盘本来就已经落空了,大家的脸已经挂不住,要是怪罪了斐寂,岂不是说明刘文静有先见之明?这下李渊的面子就更过不去了!

  于是李渊下旨安慰了斐寂一番,估计还说了些胜败乃兵家常事之类的话,让斐寂继续干。(高祖慰谕之,复令镇抚河东之地)。然而李渊和众人再次高估了一点——斐寂的智商。

  斐寂原本就不是什么名将,之所以上战场无非是为了面子问题,在气势上压倒刘文静,证明自己比刘文静强,但这次上战场,却彻底把他吓住了。

  原来这就是战争!

  没有运筹帷幄的潇洒,没有一招制敌的飘逸,有的只有长矛刺入士兵身体时飞溅的鲜血和垂死者一阵阵的哀嚎!

  斐寂吓住了,彻底吓住了。

  于是本来脑袋就不好使的他在恐惧的驱使下干出了更蠢的事情,再次凸显了他的蠢人本色:坚壁清野!

  本来山西的无业刁民就是比较多的,之所以跑去种田,无非是因为政府发了田地,有了这一亩三分地,大家能吃饱饭,自然就不干劫道的高风险行当了。

  可斐寂居然……命令居民都进入城堡,还命令:把外城的东西全烧了!(催督虞、

  二州居人,勒入城堡,焚其积聚)

  可恶,老子辛辛苦苦耕一块破田容易吗?你小子怎么能干这种事情!反了反了,还有天理没有!(百姓惶骇,复思为乱)

  夏县人吕崇茂就是农民阶级的好代表,极为生气的他带着人杀掉了县令(由此可见在当时当个县令不容易,很容易被当出气包干掉),举兵而反。还准备和宋金刚结盟,一起进攻斐寂。

  没法子了,斐寂之好再次出马。

  按理说,斐寂虽然打不过宋金刚,但对付这种农民武装总是可以的吧!毕竟兵的素质摆在那里,你可以瞧不起斐寂,却不能瞧不起他的兵啊!

  然而,斐寂又一次(注意这个词语)展示了他的无能,也算是为后来的李世民无私地再次当了反衬鲜花的绿叶。

  又输了。

  这一次,我是真的没话说了。

  这下李渊都忍不住了:再不把这人叫回来,兵都让他送人了!

  应该说,斐寂的愚蠢还是有好处的,这解决了许多人的吃饭问题——人都战死在沙场了。

  李渊把他叫到朝廷,劈头劈脑就是一顿数落(高祖数之):“你输成这么个烂摊子,你还对得起我吗!”(不独愧于朕乎?)

  当皇帝的人,而且是李渊这样的老实人,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看来是真的急了。

  于是李渊盛怒之下让人把他押进大牢。

  不过和刘文静不同,斐寂的这个案子算得上是虎头蛇尾,吃了几天牢饭,李渊就过意不去,把斐寂立刻又放了出来,待遇依旧,甚至还更好了,叫他还是一口一个“斐监”,语气缓和,不愧其老好人本色。(寻释之,顾待弥重)

  刘文静打了败仗,被关进牢里,如果不是李世民后来打了胜仗,估计他是出不来的;斐寂进去吃了牢饭,没几天李渊就把他放了出来,这其中缘由,倒也实在耐人寻味。

  刘武周步步紧逼,越来越急……

  牛人出场

  我不是啰啰嗦嗦的人,但是我想再次强调一遍,刘文静死了,李世民真的……很不爽。因为对他来讲,刘文静之死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得力下属的离开,更标志着朝廷中对他已经有所防备,以及李渊的感受已经……。

  可是斐寂的能力摆在了那里,除了李世民,也没人了。

  但问题是,刘文静死了,李老二对朝廷可谓是草木皆兵,生怕老爹来个一锅端,再加上李老爹没有买他的帐,现在自然要耍耍大牌——不动了。

  好吧,就只能祈祷在太原的李元吉智力突然爆发了。

  值得一提的是齐王李元吉的表现,据史料明确记载,李元吉可是耍长矛的好手,轮转如飞,长矛在手,敌人不愁,除了尉迟敬德压根没人能打不过他。

  可是李元吉同志明显比较谦虚,不想暴露自己的绝世武功,刘武周打到太原城下,李老四居然屁也不放一个就走了,顺便说一句,太原是李唐的大本营。

  好了,牛人出场。

  记得某位前人说过,越是对敌人就越是要像冬天一样冷酷,然而李渊压根就没有这种气质和素质,注意,不是缺少,是压根没有。

  这倒也怪不得他,因为据说人的犹豫程度和年龄是成正比的,李渊年轻时就有点婆婆妈妈,现在年纪大了,自然缺点也是更为突出。

  于是老好人李渊是真的慌了,连忙下了诏书:既然情况这样,还是退守关西算了。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史书上一定会这样记载:某年某月,军阀之一李渊退守关西。,最终被某某某某等人所灭。

  就在这时候,明白人出来了。

  李世民大大咧咧地上了一表,李世民首先摆事实,讲道理,以诚恳的语气讲明白了太原的重要性,从武器到地理,头头是道;紧接着,李世民一步跟进,分析了退守关西的本质错误所在,最后,李世民拍着胸脯表示:

  “给我三万兵马,我就可以打败刘武周!”

  于是急得团团乱转的李渊顿时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马发兵,甚至把全体的老本全押在了自己的二儿子身上(悉发关中兵以益之),还特意去了一趟长春宫给李世民送行,估计还叮嘱自己的儿子好好杀人、保重身体之类安慰人心的话,于是乎,士气大增。

  一般人看到了这段史料,往往就会掩卷长叹:李渊真没用,李世民真善良!看看!李渊这么不信任他,李世民照样挺身而出,打败了宇宙的公敌刘武周,维护了正义与和平!

  此,可谓是……

  实话说,李世民之所以上阵,倒不是他自发的,相反,是有人催的。

  没错,大家可能听到过这个名字——唐俭,而他其实还有另一个头衔——唐代第一大使(本人评价,非官方)。因为大家很快就能领略到唐大使的非凡能力。

  李世民原本是不想上阵的,是唐俭让他改变了主意。

  换句话说,其实是唐俭兄骑着马来到了李世民那里劝他去。

  李世民大概是还不爽,唐俭兄磨了半天嘴皮子也没能让他心动。

  这时,唐俭说了一句:“秦王你就这样让我回报皇上吗?”

  请注意,这句话是话中有话。它的真实意思是:秦王你不上,皇上就会不高兴,到时候你吃不了兜着走。

  既然如此,那算了,上吧!

  武德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带着大军,来到了龙门关。阴历十一月份,也就大概是阳历十二月份,北风那个吹……而河水,也结了冰。

  那就过去吧。

  大军驻扎在了柏壁这么个地方,而鉴于本人差得掉渣的地理,我还是找不出这是个什么地方,还请诸位原谅。说不清楚,就这么着吧!

  俗话说得好,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李世民看没看过这句话我不知道,但显然他是明白这句话的。正巧,永安王李孝基、独孤怀恩、唐俭等人和刘武周的另一个手下干了一仗,应该说,和李元吉不战而逃比起来,这是值得表扬的,唯一的瑕疵是又输了。并且输了也就算了,就连这几位仁兄,堂堂军队统帅,居然还被活捉了。

  因为他们的对手中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是个不折不扣的不世出之名将。

  一个人被别人叫做名将,往往是因为手里有两下子。有些人,比如像李漬,擅长兵团作战,指挥出众,智慧出众;有些人,则是单挑能力强。而尉迟敬德,无疑是后者。

  尉迟敬德最突出的,就是耍长矛,并且天下只有李元吉可以在和他单挑时勉强打个平手。而尉迟敬德最擅长的,是马上长矛——骑兵式长矛。

  也不知道是天赋还是能力的问题,尉迟敬德天生对于战斗的悟性极其敏锐,就算是单骑进入敌阵,就算是敌人一起拿着长矛齐射他,尉迟敬德照样没事。

  套用原文如下: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槊就是长矛)

  而尉迟先生不但练就了一身躲闪的功夫,还有着一个绝技——反戈一击。

  我们知道,步兵如果遇到骑兵,往往会大家站成一排,然后整整齐齐地把手中的长矛指向前方(个别心理阴暗者还常常自己给长矛装上倒刺),这样骑兵部队的机动性和冲击性算是彻底作废了——骑兵冲过去,还没有砍到人,自己先被突前的长矛给扎成了筛子。

  这是骑兵们无法突破的难题,然而,尉迟敬德发扬了人无我有的优良创新精神,彻底解决了这个束缚了无数骑兵的战术。

  每次尉迟敬德战斗时如果遇上了步兵玩长矛阵,他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去——注意,他对当革命烈士可没有兴趣。正当敌方士兵像看傻子一样看着尉迟敬德、准备欣赏自杀式行为艺术并感叹他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尉迟敬德压根不想冲散他们的阵型,相反,尉迟敬德到了长矛之前就会停下来,然后一把将长矛夺过来,紧接着刺回去!(夺取贼槊,还以刺之)

  如此功夫,实在敬佩。

  之前说过,李元吉也是玩长矛的好手,所以对于同样是长矛高手的尉迟敬德相当不感冒,不但不感冒,而且还很不喜欢。

  一个人,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别人在自己的特长上超越自己,从来不会例外。

  所以后来李元吉也不知是面子问题还是脑子一发热,硬要和尉迟敬德兄比试长矛。原本大家只是演习一下,自然是要去掉矛头的。

  而尉迟敬德则相当自信,还表现出了高手谦让新手的风度,说:“你加上矛头照样上不了我,还是别除掉了。我的倒是有必要拿掉的。”

  估计尉迟敬德兄的语气有点阴阳怪气,所以李元吉一下子感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了莫大的挫伤,拿起长矛就刺,却想不到尉迟敬德居然压根不怕!

  一刺,不中;

  二刺,不中;

  三刺,又不中。

  连续三次,李元吉的长矛连尉迟敬德的汗毛都没碰到,真是太伤自尊了。

  偏偏这个时候一旁的李世民又掺和了一句:夺槊、避槊,哪个比较难?

  李世民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呢?就本人认为估计他是想继续杀李元吉的风头。

  尉迟敬德镇定地答道:夺槊难。

  “ 既然如此,那就试试吧。”

  顺便说一句,李世民的这句话老是让我想起街头那些无事生非的闲汉。

  怎么,你想夺我的矛?李元吉很不服气,虽说他打不过尉迟敬德,但他不信自己居然还会被缴械。然而(注意这个词语),历史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能给人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于是李元吉和尉迟敬德一起跳上马,李元吉估计是受到了挫折,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冲了过去。

  尉迟敬德就这样静静地等他过去。

  靠近,趴下,躲闪,回手,拿下!!

  李元吉被连续缴械,总计共三次。

  李元吉是彻底输了,然而他是浑人,所以他不服。

  然而实力摆着,所以尽管他将此事视为自己最大的耻辱之一,却再也没敢和尉迟敬德单练。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也不知道是不是看见尉迟敬德时李元吉又产生了心理阴影,居然打也不敢打就想往内宫里跑,结果又是尉迟敬德,一箭直接解决了李元吉这个浑人。

  所以,尉迟敬德的武功,可见一般。而李世民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解决他。

  混战

  情况是有点糟糕了。先是刘武周和宋金刚,然后是王行本和吕崇茂的土匪农民武装,真是一团乱麻。

  尉迟敬德已经抓住了倒霉的那四个人(独孤怀恩等人),要回到徻州。然而很不幸的是,李世民抢先一步,在半路上插了一脚,在美良川设置了等待已久的埋伏。

  尉迟敬德正来到,突然“一声炮响”,然后就见到了正拿着冷光闪闪的士兵。是的,是秦叔宝和殷开山。

  尉迟敬德没有迟疑,直接杀了出去。秦叔宝也不甘落后,操起武器就迎了上来。于是这二位门神的代言人就这样打了个不亦乐乎。但尉迟敬德看到的情景却让他慌了起来:不好,人越来越多了!

  有埋伏!

  于是他喊出了那句无数人喊过,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