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清-第8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曾纪泽连乡试这关都没能过,就是说,至始至终,是个“秀才底子”。正因为科场蹭陀,曾纪泽才绝弃举业,转攻西学,终于,东边不亮西边亮,第一次正式踏上仕途,便得付驻英公使这件“国之重器”。
唉,真是不知道亮瞎了多少人的……那啥啥眼啊。
曾纪泽屡试不第,跟老爹表示俺不玩儿了的时候,曾国藩倒是颇为开通的样子,写信给大儿子说:“尔既无志于科名禄位,但能多读古书,时时吟诗作字,以陶写性情,则一生受用不尽。”
大伙儿暗地里都说,曾涤生这是没法子,只好假扮大方,事实上,不知多想儿子里面出来一个进士呢!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件事情上也不例外。果然,曾国藩把希望放在了老二曾纪鸿身上。可是,曾纪鸿的科运,并不比老哥更好,背负老爹和老哥的双重压力,埋头书经,日子过得实在是不轻松。
曾纪鸿日后会在本书露面,有所表现,此时暂且按下不表。
话头回到朝野对曾纪泽履新的反应上来。
不是“正途”出身,爬到相当的位置,并不出奇。比如驻日公使徐四霖,干脆是商人出身,连个秀才都不是。可是,一,人家徐子绥有军功;二,论差份好坏,驻日公使怎么比得上驻英公使?
之前,关卓凡大用的一班人,如伍廷芳、张荫恒、唐廷枢、徐润,等等,最好亦不过是个秀才底子,有的干脆没有正儿八经进过学,身上的功名是捐班捐出来的。这班人,大多也没有打过仗,见过血,骤然大用,虽然也轰动一时,但他们的职位,在传统士大夫眼中,或者“营营役役”,或者“追逐铜臭”,喧闹过一阵子,对“读书人”造成的实质性的刺激,是有限的。
可“驻英公使”不同,这是真正的“国家名器”啊!居然交付一个身无尺寸之功的“秀才底子”?这个刺激,可就大了!
曾涤生的儿子又怎么样?也得一步步往上爬呀!
许多人不自禁地冒出了这么个想法:现在洋务大兴,难道,从今以后,显爵高位,不再必定求之于十载寒窗、出生入死?
有那嗅觉更加敏锐的少数人,脑洞开得更大:不读书还好,书读多了,人变傻了,“上头”说不定还更加讨厌你呢!
这就是关卓凡想要的“宣示作用”。
科举是迟早要大动的。这可不是一步到位的功夫,得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地往前蹭。现阶段,台面上,关卓凡是绝对不肯说科举的坏话的,但要开始在底下做小动作了。要慢慢儿地在人们心目中打下“科举无用”的印记,以利之所趋,将人们的精力、兴趣,一步步自科举上面引开,尽可能为日后变革,减少阻力。
和中国人不同,英国人对曾纪泽出任清国驻英公使,大表满意。
曾纪泽主持广方言馆,和洋人打交道的机会本来就多,关卓凡又有意识地安排他和英国公使及英国驻上海领事应酬交往。结果,英国公使馆在给国内的报告中,是这样描述曾纪泽的:
“曾先生通晓英文,博学多才,是中国最具改革思想和国际视野的人士之一。”
“他出身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官宦家庭,是家族爵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他和首相有着非常深厚的私交。”
“出任驻英公使之前,他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的校长。”
这样的一份履历,英国人焉能不满意?
曾纪泽派为驻英公使的上谕,明发之后第三天,英国外务大臣的电报就发了过来,对曾纪泽履新英伦,表示热烈欢迎。
关卓凡打开电报,看着看着,眼中放出光来。
他所在意者,并非英国人对曾纪泽说的那些客气话,而是——
他合上电报,轻声说道:“欢迎回家。”
(三千八百字大章奉上)
*(未完待续。。)
第十三章 回家的路
第二天,军机处“叫起”。
“启禀两宫皇太后,”关卓凡神采奕奕,“昨儿晚上,接到了英吉利外务大臣的电报,这儿是译稿,恭呈御览。”
说罢,走上前去,将一份白折子,放在御案之上。
圣母皇太后先看。
看着看着,御姐脸上的表情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樱唇微启,鼻翼微微抽动,不仅一双凤眼放出火热的光来,整张美丽的面庞,都如浴初阳,明亮耀目,几令人不可逼视。
捧着白折子的手,微微颤抖。
看完了,慈禧将折子推给慈安,说道:“姐姐,你看看吧。”
虽然圣母皇太后努力压抑自己,但谁都看得出来:她此时心情激越——太后的声调在微微发颤。
“哟,我可看不太懂……”
“不妨事,电稿写的很白,看得懂的。”
慈安拿起折子,刚刚看了两行,便笑着说道:“嗯,英国人的这个折子写的好,都是大白话,我看得懂!”
这就是关某人体贴细心的地方了。英国人的这个“折子”,两宫皇太后于朝堂之上初览,势不能像在私底下那样子,由圣母皇太后一句句解释给母后皇太后听,要母后皇太后一个人就能看懂,译文就不好骈三四六,得大白话着来。
看着看着,慈安也怔住了:
“为庆祝联合王国和大清帝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表达女王陛下对皇帝陛下和皇太后陛下的敬意,联合王国下议院、上议院和枢密院通过决议。协助中国政府寻还自夏宫流出的部分器物。微意区区。以固邦谊。”
母后皇太后抬起头来,脸上表情,却是困惑多于激动——许多地方,她都不大明白,因此也就不大敢确定:自己想的,对还是不对?
“呃……这个‘夏宫’是什么?咱们中国,好像没有这么个地方啊?”
“回母后皇太后,这是洋人的说法——就是圆明园。”
慈安猛地一颤。声调立即变了:“圆明园?!”
“是。”
“那……什么‘协助’,什么‘寻还’——是说……咱们得自个儿派人去找吗?”
不等关卓凡答话,慈禧抢着说道:“场面话!其实就是要把从圆明园抢走的东西吐还出来了!”
“圣母皇太后圣明!”
慈安又是浑身一颤,轻声说了一句:“天爷!”
黄纱之后,两行眼泪,滑下面庞。
慈禧目光炯炯:“关卓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细细说来!”
“是!”
顿了一顿,关卓凡说道:“回太后,此事之首倡者,是轩军海军助理总教习狄克多——在天津的时候。太后接见过狄某的。”
“狄克多?”慈禧想了一想,点了点头。“嗯,我有印象。”
“狄克多抵埠之后,亲睹轩军西法练兵,中国处处大兴洋务,深以为中国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照此势头,不但中兴可期,将来亦必为世上最强大国家之一。狄某默谋,中国之未来,断不可侮,英吉利应早为先容,预留退步。”
“改革……开放?”
“是!”
“这个词儿……有点儿意思!这个狄克多,嗯,是个真正有见识的!”
“是!狄某得天语褒奖,必荣于华衮!”
顿了一顿,关卓凡接着说道:“狄克多的叔叔,叫做维克多,官拜海军上将,在英国的海军本部委员会,出任第一海务大臣,算是英国海军武职的第一人。”
母后皇太后很想问一问:狄克多他们家,侄子和叔叔,怎么姓氏不一样,名字反倒一样?
不过,慈安姐姐自知问了出来,十有七八,要闹笑话。再说,这也不是什么急务,不好拿来打断正题的,忍了忍,很辛苦地把这个问题咽了下去。
“狄克多给维克多写信,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向乃叔详述,建议维某,游说朝廷大佬,‘由女王陛下政府出面,帮助返还从中国皇家园林中流出的器物’——嗯,这是狄克多的信上的原话。”
“狄克多以为,这是‘消弭仇恨,获取谅解,敦睦邦谊’之最佳路径。”
慈禧点了点头,说道:“狄克多是聪明人!实话实说,东西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他们吐还出来,也不会多么心疼,嗯,这叫‘惠而不费’!”
惠而不费——御姐挺爱用这个词儿的嘛。
“太后圣明!狄克多的想法,是最好由哪位大臣,向议院提交一份议案,议院通过了,此事便师出有名,台面上,也就更加好看了。”
慈安不能不问了:“这个‘议院’是什么呀?是不是就是折子上说的,什么‘下议院’、‘上议院’?”
“回太后,正是电文中的上议院、下议院。”
顿了一顿,关卓凡继续说道:“这‘议院’,亦称‘议会’、‘国会’。上议院之议员,皆为勋贵,下议院之议员,皆为士庶之俊彦。国家大政,国王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贵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士庶也。议决之后,议案上呈国王辰断。”
这段话,多少是有水分的。不过,现阶段,关于“议会”这个超敏感话题,只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
慈安说道:“啊,那不是和咱们的‘交议’差不多?”
人家的议会,和咱们的“交议”,可是差得太多了。不过,这个话题,暂不宜深入讨论,就此打住吧。
“是,太后圣明。”
“那……‘枢密院’又是什么?”
嘿,您问题真多。
“回太后,枢密院为国王备而顾问之用,有一点点像咱们的内阁。”
“嗯,大学士。”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是,太后圣明。”
“哟,这么说,这个‘议案’,如果‘上议院’、‘下议院’、‘枢密院’通通都过了,台面上,还真是……好看!”
“是。狄克多之议,维克多深以为然。去年七八月份的时候,维克多便开始为此事奔走。太后晓得的,英国朝廷里边,海军部跟咱们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加上维克多一力推动,海军部乃成为此议案最重要之推手。”
“不过,这个事儿,海军部只在幕后使劲儿,自个儿并没有直接出面,而是找上了英国驻印度总督劳伦斯。”
(今天太忙了,略短,见谅)
*(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 大功
慈禧心中一动,说道:“英国印度总督?这个……和你之前说的‘联英拒俄’,有什么关联吗?”
乖乖,御姐的天分真正是不得了。
“真正是圣明不过太后!”
恭王以下几个军机大臣,心中都是大大一震:“联普抗法”之外,又出来了个“联英拒俄”?
“不过,臣这个想头,其实还没有跟英国人挑明了。这一次,算是英国人主动找上咱们,是英国要‘联中拒俄’,咱们顺水推舟,英国人高兴得很。”
“哦?你说下去!”
“臣跟太后回过,俄国人一直处心积虑,要南下温暖湿润之地,英国人却是不干,一心一意,要堵住俄国人南下之路,最好叫这只大熊窝在极寒极北之地,自生自灭。前些年,英、俄两家,为了这个事儿,在克里米亚地方,大打出手,结果,俄国人大败亏输。嗯,那是咸丰三年到咸丰七年的事儿。”
“克里……什么来着?”
“回太后,克里米亚,那是欧洲的地方。”
“嗯,你说下去吧。”
“是。俄国人克里米亚的仗打输了,想南下,西边的路走不通了,就转而东向,如此便加大了中亚地方的攻略——‘中亚’,臣给太后回过的,就是咱们的‘西域’。”
慈禧点了点头,说道:“我记得,过了‘中亚’,南边就是印度了!”
“是,太后好记心!”
关卓凡和慈禧这一番对话,慈安固然如闻天书。五个军机大臣。亦是听得心旌摇动:这个主子。在前边儿莲步朵朵,摇曳生姿,自己快跟不上趟了!
“中亚地方,可就不比克里米亚了——离英国本土太远!如果和俄国人打大仗,英国人是没有必胜把握的。虽然,中亚距俄国京城莫斯科也远,但毕竟和俄国接壤,和英国人比。俄国人还是占了地利的。”
“事实上,俄国国内,颇有人叫嚣,要一路南下,越过中亚,打到印度,以雪克里米亚一役之耻。”
“英国驻印总督劳伦斯,一向深以此为忧。他提了一个说法,叫做‘精明无为’,话说的好听。其实意思是说,一呢。要小心防范,二呢,不要去招惹俄国人,以求相安无事。英国国内,颇有人讥讽他像一只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把……尾巴露了出来,以为就此天下太平了。”
鸵鸟是只什么鸟,两宫皇太后都是晓得的,不由“扑哧”一声,一齐笑了出来。
慈安笑道:“这话说的!不过,虽然损是损了一点儿,倒也……”
抿嘴一笑,打住了。
关卓凡微笑说道:“这个说法,也传到了劳伦斯的耳朵里,他只能付之苦笑——不如此,我还有什么更好的法子吗?”
慈禧说道:“英国的海军部,必是跑去游说这个劳伦斯,‘联中拒俄’?”
“太后圣明,正是如此!劳伦斯闻言大喜,以为得计,立即上书议院,大谈‘联中拒俄’。劳氏说,既然‘联中拒俄’,我当示人以诚。何以示人以诚?非归还夏宫外流器物不为也!”
“太后晓得的,印度是英吉利最紧要的海外属土,得失关乎国运,劳伦斯的这个议案,应和者甚伙,反对者寥寥,下议院、上议院、枢密院,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得呈维多利亚女王御前。女王御署之后,即由议案而为法案了。”
慈禧说道:“聪明的很!这个事儿,如果由海军部自个儿来说,英国那边儿,大约会有人说,咱们买英国海军的船,又用着英国海军的人,这个,难免彼此勾连嫌疑吧?说不定,还会有人说,海军部的人,是不是收了中国人的好处?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对了,‘瓜田李下’!”
“由印度那边儿的人来说这个事儿,可就没人能说啥闲话了!”
这番分析,连关卓凡也不由不佩服,诚心诚意地说道:“太后圣明!”
说完这句话,掏出一叠纸来,上面密密麻麻,不晓得写了些什么。
“启禀两位皇太后,这是英国人拟的一个细目——第一批送还的圆明园失物,大致就是这些。臣已派人到英国一一核实过了,恭请两位皇太后御览。”
哦?!
关卓凡将这叠纸分成两叠,放在御案之上,两宫皇太后一人拿起一叠,四只白皙的手,都在微微发抖。
一眼看去,琳琅满目,也没有办法一一细辨。但即便如此,看着看着,时不时就会有一个熟悉的名字跳了出来。
慈安无以自制,又一次流下泪来;慈禧的眼眶,也不自禁地潮湿了。
没办法再看下去了。
慈禧努力平复心情,抬起头,声音有一点点暗哑:“这份东西,你那里有副本吗?”
关卓凡晓得她是什么意思,说道:“回太后,有的,这份细目,太后尽可带回宫去。”
“那我们姐俩儿就带回去慢慢儿地看了。”
“是。”
沉吟了一下,关卓凡又说道:“这只是英国人抢走的圆明园器物的一部分,嗯,大多是拿在他们朝廷手里的。还有许多已经流散民间,要一一寻回,不是一日之功。”
“这个,我们姐俩儿都明白的——做到现在这一步,已经很好了!”
“谢太后!”
这几年,伦敦每年都会举办以“夏宫”为主题的拍卖会,有时候,一年还不止一次,英国劫掠的圆明园器物,大多以这种形式流散民间。
不过,这个情形,不必向两宫皇太后详述。
关卓凡继续说道:“至于法国那边儿,情形和英国的不大一样——法国朝廷手里边的多,流散到民间的少。不过,臣以为,这倒是一件好事儿。”
“怎么说呢?”
“回太后,就叫法国人替咱们先保管几年,时候到了,臣替两位皇太后一次过给他拿回来。”
关卓凡的声音淡淡的,在场所有人却都听得热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