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伯利”。关卓凡改“伯”为“百”,另找了套说辞,然后倒推了回去。



  这个地方,原时空,乃是世界最大钻石生产商德比尔斯的老巢。不过,塞西尔。罗德斯先生,在本时空,挖钻石神马的,可就没有你啥事了。“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会是“花旗钻石”的宣传口号,你呢,好好念书吧——今年你才十二岁吧?



  “金百利”暂处无主之地,英国人想击败奥兰治自由邦,拿到这块地方的主权,就不能不对当地最大的势力——“花旗矿业公司”假以辞色。在这个过程中,关卓凡大可上下其手,为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包括从英国人那儿拿到最理想的税务待遇。



  “约翰内斯堡”也是原时空的名字。当然,那两个朋友——“约翰”和“内斯特”,是他杜撰出来的。



  “维持原议”,是关卓凡对原时空的纪念;同时,也免得改的太多,自个儿把自个儿给绕糊涂了。



  约翰内斯堡在德兰士瓦共和国首都比勒陀利亚之侧榻,英国人的手暂时是伸不过来的,只能先跟讨厌的布尔人打交道。不过,德兰士瓦穷得叮当响,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一定要仰仗俺们这种大资本家的。重税虽不可免,但像原时空某些国家那样,动不动来个“国有化”,是不可能的。



  等到布尔人吃肥了,可能兴起什么异样的心思的时候,英国人的手也该伸进来了。



  综上所述,在这个点儿上,开这个金手指,是必须滴。



  这个金手指能够开成,和关卓凡读中学的时候,兴起过好一阵子“强化记忆力”、“速记”的热潮是有关的。当时,很流行拿世界各地著名城市的经纬度来做记忆训练。关卓凡的“训练成果”相当不坏,记住了上百个城市的经纬度,其中就包括金伯利和约翰内斯堡。



  当然,时过境迁,不少城市的经纬度。关卓凡现在已经忘掉了。幸好,其中不包括金伯利和约翰内斯堡。



  不过,关卓凡之所以要开这个金手指,最重大之目的,还不是为了赚钱发财,而是为了提前引爆布尔战争。



  *(未完待续。。)R752
第七十四章 南非攻略
  原时空,英国人和布尔人之间,发生过两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1880年底,本时空当下是1865年底,即距今还有十五年左右的光景。布尔人那边是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没有参与。



  战争的起因大致是这么回事:



  德兰士瓦入不敷出,穷得实在是过不下去了,这个时候,英国人看出便宜,趁机游说:投入女王陛下的怀抱吧,有奶喝!布尔人瞅瞅自个儿,吃了上顿没下顿,已经快揭不开锅了,思前想后,还是觉得里子比面子重要,于是就从了英国人。



  总统辞职,到开普敦领起了英国的养老金;军事统帅们则解甲归田,回到自己的农场里田园牧歌;德兰士瓦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德兰士瓦共和国暂时从南非的政治地图上消失了。



  可没过多久,一填饱了肚子,渡过了难关,布尔人就后悔了:英国人的饭也就是那么回事,还是自己开伙好!这个时候,英国人刚刚干掉了祖鲁王国,德兰士瓦最大的外患消失,更加觉得没必要再抱英国人的大腿了,于是说翻脸就翻脸,宣布复国。



  英国当然不干,起兵讨伐。可被布尔人痛扁了一轮之后,内阁下台,新政府只好和布尔人签订和约,允许德兰士瓦“完全自治”,英国只保留名义上的宗主权。德兰士瓦成功复国了。



  第一次布尔战争,持续时间很短,前后也就三个月的光景。英国人只以开普殖民地的军队应付布尔人的叛乱,并未从本土和其他海外领地调兵。小挫之后,迅速认怂,大英帝国如此“软弱”,实在是因为当时的德兰士瓦太穷了,不值得为之大动干戈。



  那个时候。还没有人知道,约翰内斯堡的地底下,埋藏着无穷无尽的财富。



  第二次战争发生在1899年。双方的矛盾,主要还是集中在德兰士瓦共和国和英国人之间。但是,这一次,整个南非的布尔人都卷了进来。包括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也包括生活在开普殖民地的布尔人。



  引发战争的原因,看起来很多很复杂:



  什么德兰士瓦政府对以英国资本为主的金矿业收重税,各种横征暴敛;什么以英国商人为主体的外侨深受歧视,全额纳税。却没有选举权,不但不能出任政府公职,连子女都不能上政府资助的学校;什么德兰士瓦共和国向东扩张,想弄个出海口,英国人总是从中作梗……等等。



  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英、布双方,都想做南非的老大。英国人固然想将南非一统在女王陛下的治下;因为黄金而暴富的布尔人,腰既粗。胆儿就肥,也在梦想建立“从好望角到赞比西河”的“大南非布尔联邦”。



  矛盾遂不可调和。



  说一千道一万,这个矛盾的根子。还是那两个字:黄金。



  如果没有黄金,英国人一统南非的兴趣会很有限;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黄金增肥、撑腰,布尔人根本就不可能冒出挑战英国老大哥的念头。



  战争不可避免了。



  开战前,双方都对自己信心满满。



  英国人认为,这是一场“动用几千殖民地军队就可以解决的战争”;布尔人则对第一次布尔战争时。英国人愚蠢拙劣的表现留有深刻印象,以为这次还会是1880年底爆发的那场战争的翻版。



  布尔人固然兵强马壮。早已非吴下阿蒙;但英国人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亦迥异于第一次布尔战争。



  战争的进程和结果。都远远超出了双方的意料。



  布尔人没有想到:自己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一起从南非地图上消失,境内所有布尔人都被迫成为了女王陛下的臣民。



  英国人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居然足足打了两年半;战前以为“动用几千殖民地军队就可以解决”,实际上从本土、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先后动员了四十五万军队,而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两个布尔人国家加在一起,总人口不过四十四万!



  更加难以想象的是战损比:大英帝国阵亡二万二千人,而布尔人只战死了三千七百人!



  战争期间,非正常死亡的布尔人当然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但大部分是死在集中营中,而不是在军事行动中。



  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南非的布尔人,同其脾气温和的欧洲荷兰老乡已经大不相同。艰苦的生存环境,百余年无休止的播迁流离,和黑人土著的无数血腥冲突,使布尔人变得强悍、刻苦、坚韧,甚至嗜血;长期的畜牧、狩猎生活,使布尔人骑术高超,射术精湛。可以说,一个成年布尔男人,就是一个优秀的战士。



  英国人同样不知道的是,大英帝国的海军固然还是独步天下,但陆军的技战术已经大大地落后于时代了。都已经十九世纪末了,英军冲锋,居然还是排成类似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密集队形。对于布尔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为他们的精准射击,送上一排排的人形活靶子。



  这种战术,1880年第一次布尔战争时,已经叫英国人吃了大苦头。



  比如布隆霍斯特河之战,英军247人中,77人阵亡,157人受伤,布尔人仅仅2人阵亡,4人受伤。



  之后的朱巴马山之战,英军650人中,93人阵亡,153人受伤,54人被俘,指挥官也挂掉了;布尔人仅仅1人阵亡,5人受伤。



  这种战损比,让人有“文明国家”和“野蛮部落”对战的错觉。全世界最强大的大英帝国,不幸就是那个“野蛮部落”。



  差不多二十年过去了,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的时候,在陆军技战术方面,英国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观。



  大英帝国真的老了。



  英国能够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关卓凡认为,完全是因为当时英国国力强大,可以用绝对的数量优势,强补质量的不足。如果双方军队数量接近,英国再怎么“工业能力强大”,再怎么“武器装备先进”——比如拥有布尔人缺乏的重炮,再怎么玩“碉堡战术”、焦土政策”和“死亡集中营”,通通没有用。



  英国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整个南非,但史家公认:大英帝国从此开始衰落。



  至于英国衰落的原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多有人认为,英国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元气大伤,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关卓凡以为,第二次布尔战争,确实令英国颇耗神元,但似乎还没有到动摇国本的地步,英国在布尔战争之后,各种改弦更张,另有缘故。



  关键是一场布尔战争,让英国人看清楚了:殖民地已经“成长起来”,经营成本愈来愈高,低成本占领和维护殖民地、获取超额利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原有方式维持数量庞大的海外领地,经济和军事上,都不再可行了。



  一句话,大英帝国不能再“包打天下”了。



  可英国人并不想放弃女王陛下的海外领地,咋办呢?



  办法有两个。



  第一个,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种盎格鲁—撒克逊同胞当家的海外领地,给予更多的自主权,防止美国故事重演。



  第二个,既然不能再“包打天下”了,就只好对列强假以辞色,包括对原先的竞争对手们。



  英国曾经认真考虑英、德结盟的可能,但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不是小小的英德同盟能够容得下滴,英国人只好转向靠拢老冤家法国和俄罗斯。



  某种意义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种因于此。



  *



  (本章大约难免注水之讥。不过,南非攻略,在关卓凡的整个战略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否成功提前引爆布尔战争,对关卓凡本人,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狮子觉得,还是有必要对相关事件的前因后果做个比较详细的分析,各位书友如果看得气闷,就请多多包容吧,谢谢)



  *(未完待续)R655
第七十五章 步步为营
  关卓凡的眼中,中国复兴和崛起的道路上,挡路的,有四块石头:日本、法国、俄国、英国。



  第一块石头——日本,已经搬开了;接下来,关卓凡设定“处理”的先后顺序是:法国,俄国,英国。



  之所以把法国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再过五年,即1870年前后,关卓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第一轮改革开放和近代化建设成功实施,中国将初步拥有在本土及陆路周边挑战列强的能力。而那个时候,按照历史的走向,普法战争爆发,“趁你病,要你命”,正正是对付法国的天赐良机。



  接下来是俄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也即1875 年前后,关卓凡规划的中国铁路“一期工程”,即“两纵两横”的铁路网,应该已初具规模。其中的“两横”,都应该有所延展——“京奉线”北延至阿勒锦,即后世之哈尔滨;“石太线”则西延至兰州。



  如此,若用兵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就有了足够的底气。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得在1891年,即十五、六年之后才会动工——再怎么“蝴蝶效应”,1875年的时候,这条铁路也必然还在图纸上呆着。而没有西伯利亚大铁路,俄国就无法大规模用兵遥远的东方,对彼时已经长出肌肉的中国,就只能虚张声势。



  到时候,《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丢掉的场子,我就可以把它找回来了。



  再过五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即1880年前后,就该轮到英国了。



  把英国放在最后,当然是因为英国最为强大、最不好对付,但还有三个原因,也很重要。



  第一,必须等到中国新生的海军完完全全出了师,才可以和老师翻脸。海军不同陆军,不是三两年就可以草草成军的,要“完完全全出了师”,十五年,不长不短,算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段。



  第二,法国、俄国和英国,是老冤家了,先打击法国、俄国,会为英国所乐见,甚至会得到英国的明里暗里的支持。



  第三,就是要等提前引爆布尔战争了。



  提前引爆布尔战争,等于提前引发英国的战略收缩。



  如前所述,布尔战争,一来牵扯英国的大量精力,使其无暇东顾,中国彼时若有什么要求和动作,甚至“趁火打劫”,英国人也只能隐忍;二来,布尔战争后,英国开始战略收缩,对遥远的东方,更加力不从心,在中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不正当利益,固然不容约翰牛不吐出来;亚洲的势力的重新划分,英国亦不能不尊重中国的意愿。



  原时空有个“英日同盟”;本时空,弄一个“英中同盟”来玩玩,作为中国完全复兴和崛起之前的过渡,关卓凡以为,亦无不可。



  来看看“提前引爆布尔战争”的时间点。



  原时空,1884年,约翰内斯堡发现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兰德金矿;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从发现黄金到大打出手,刚刚好也是十五年。



  就是说,如果按照原时空的历史进程,本时空1880年前后,英国人和布尔人开打。



  时间刚刚好啊。



  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了黄澄澄的金子,终究是要如历史上那般翻脸的,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这是人性和历史的宿命。而且,不会再有第一次布尔战争,必定是直奔第二次布尔战争而去的。



  问题是起点既然不同,终点就未必一样,没有人可以保证,英、布双方必定如期在1880年开片。



  不过,两个国家间的矛盾,累积、激化、爆发,自有其固定的轨迹,在这个问题上,原时空、本时空,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关卓凡相信,1880年这个时间点,虽不中,亦不远。



  提前些没有关系,不大幅度后延就好。



  何况,我可以在其中上下其手,做适当的“调控”呢。



  变量还是存在的,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个变量是德兰士瓦东边的情形。



  原时空发现黄金的时候,德兰士瓦东边最强大的外患——祖鲁王国,已经被英国人灭掉了;本时空,眼下这个点儿上,不论佩迪王国,还是祖鲁王国,都在德兰士瓦东边好端端地呆着,虎视眈眈地盯着布尔人。



  德兰士瓦共和国暴富之后,一定要向东边扩张的——布尔人念兹在兹的出海口在东边。如此,德兰士瓦必定要和黑人王国大起冲突,而英国人,必定要明里暗里地支持黑人王国,对抗德兰士瓦——关键是要掐死布尔人获得出海口的念想。



  黑人王国并非易与之辈。原时空,穷屌丝时代的德兰士瓦,曾在佩迪王国手底吃过大亏;而英国人灭祖鲁王国,也花了好大的气力。两个黑人王国虽然终究不是暴发后的布尔人的对手,可这仗到底能打成什么样子,对英、布之间的关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殊属难言。



  当然,这种影响,大约总是关卓凡喜闻乐见的那种。为了这个,布尔人提前和英国人开片,也说不定。



  第二个变量是布尔人的外援。



  原时空,第二次布尔战争,布尔人得到了“文明世界”的普遍同情——对阵双方都是白种人,布尔人以弱对强,自然容易获得同情。何况,大家伙儿本来就瞧高高在上的英老大不顺眼呢。



  颇有一拨同文同种的志愿者,从世界各地跑到南非,加入布尔人民“抵抗侵略的正义事业”中去。不过,这班人热闹归热闹,毕竟只是杯水车薪,布尔人真正的外援,是德国——准确点来说,是德皇威廉二世。



  按理来说,从国家层面给予布尔人支持的,应该是他们的祖国荷兰。可惜,“海上马车夫”早已无复当年之勇,更不敢和英国人真正翻脸,只好由民间给南非同胞筹点款,捐赠点医疗设备什么的;政府只能给予布尔人以“道义上的支持”。



  真正给布尔人送枪送炮的,是德皇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是真正有心和英国人掰手腕子的,瞅出能够在南非给英国佬添堵,于是和布尔人眉来眼去,勾勾搭搭,十分起劲。



  英国人非常头疼。最后,虽然英国首相张伯伦终于通过政治交易,引诱威廉二世放弃了对布尔人的支持,但布尔人的实力,已经因德国之前的援助而颇有增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