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女书商-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麦香见炕头放了一个针线笸箩,里面有一个绣绷子,麦香顺手拿过来,是一条手帕,绣了几朵梅花。

    “小姨,绣一条这样的帕子能挣几文钱?”麦黄先问了,倒是省了麦香的事。

    “绣的好能挣五文,差一些的也就四文。”冬至说。

    赵家的女孩原本都不会绣花,是大春和麦香的娘立夏出嫁后,没个手艺冬天便没个进项,回娘家诉苦,老太太余氏这才想到要小女儿去学绣花,正好老二媳妇会,便跟着她二嫂学,攒几个私房钱准备当嫁妆。

    一般好的熟手,冬天闲着的时候一天能绣两条呢,所以有这项手艺一个冬天攒个几百大钱是没有问题的。

    “大姐,我们回去也跟小姑学吧。”麦黄受了触动,刚才临出门时一比较,就是自己一家子破破烂烂的,三婶孙氏不就是仗着自己会绣点花所以才有新衣服穿吗?

    能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是麦黄记事以来最大的愿望,这愿望甚至强过吃一顿饱饭。

    冬至见麦黄一个劲地追问绣花的事情,便从自己的枕头下拿出一本旧黄历来,里面夹了几个花样。

    麦香这才知道,绣花要先有花样,照着花样去描图,然后再照着描好的图一针一线地绣,冬至也就会绣一个手帕,花样很简单,麦香一看描花样倒不难,难的是坐下来一针一线地绣。

    麦香的上辈子一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除了看电视和玩电脑,别的时候,她都喜欢出去逛,所以,坐了一会,便说:“小姨,麦黄,不如我们也庙会逛逛,看看能看到爹吗?”

    “庙会?好啊。”麦黄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这?”冬至有些犹豫了,她今年十六了,到了说婆家的年龄。

    “姥姥,我们跟小姨去庙会玩玩,行不行?”麦黄先喊了出来。

    “去吧,冬至,你拿几个子,给你这些外甥外甥女们买点零食吃。”老太太说道。

    她知道想让儿媳掏钱是不可能的,好在冬至一年也能攒一吊来钱。

    当初老头走后分家时,老太太便跟几个儿子儿媳说好了,小女儿今后不用家里陪嫁,就靠她自己绣花攒钱,要不然,这几个钱早被方氏惦记了去。

    “知道了。”冬至笑着拿了十文钱,带着十来个孩子蜂拥出门了。

    小孩子们本就喜欢热闹,加上知道冬至带了钱,哪里还有不愿出门的理?

    ps:冒个泡,新书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求评论,谢谢。

第一卷 第十二章 、卑微的愿望

    麦香可不想跟这些人一块出门,她只想去庙会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挣钱的法子,因为卧佛寺那边一个月才有二次机会,她实在等不及。

    另外,听说这庙会是在什么长宁镇,麦香来了半天,还没进过镇呢。

    “小姨,你常去镇里逛逛吗?”大春的大女儿紫菊问,她比麦香大二岁,今年十二了。

    “不常去,就是攒了些手帕再去一趟。”

    “小姨,要是我们黄叶村离长宁镇也这么近就好了,我就能天天逛去。”麦黄说道。

    麦香这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叫黄叶村,这个地名好像在哪里听过,可惜还没让麦香细想,就被麦黄拉着进了人群。

    长宁镇的龙王庙就在镇东头离河滩不远的地方,这个龙王庙看起来一点也不气派,甚至有些破烂和陈旧,麦香细细观察了一番,这次庙会来的人也多是穷人。

    麦香寻思了一下,便明白了这个道理,来龙王庙烧香祈愿的多是附近的村民,因为他们要祈求龙王保佑他们风调雨顺。而正经的富人和贵人,是不会来这种地方的,要去也得去卧佛寺那样的地方。

    明白了这个道理,麦香倒没有心思逛庙会了,她想去镇里看看。

    冬至倒也没有异议,知道麦香几个很少进镇,而庙会则是常去的,便带着大家转身进镇。

    长宁镇是一个小镇,没有城门,有一条长长的商业街,街面比较宽,能过一辆马车,两边都是商铺,卖布匹、玉石、干果、绣品、杂货等,也有客栈和饭馆。

    商铺的尽头,是一个大院子,院墙高高的,大门也很气派,门前还有两座石狮子,此时,大门大开着,摆了一张桌子,桌子旁排了一溜长队,是大人带着孩子,麦香从电视里看过,知道是这家在买下人。

    “咦,这是在做什么?”麦黄好奇地问了一句。

    “他们家在买下人。”冬至解释了一句,她曾经见过一次佟府买人。

    “这家真气派,连院墙都是青砖垒的。”紫菊感叹了一句。

    “这可是长宁镇的一家大户,佟家。听说他们本来也是汉军旗的汉人,后来脱了籍,也不知怎么跟那个旗人佟家连了宗,这才发了迹。”冬至小声说。

    “旗人佟家,是那个康熙爷生母的佟家?我的天啊,那可真是大富大贵之家,小姨,你们说他们能要我吗?”紫菊满眼羡慕地看了看人群。

    “你疯了,进去就是做丫鬟,要打要骂都由主子。”冬至拉住了紫菊。

    “我在家不也是天天挨骂,还有,连饭也吃不饱,进去了好歹能吃饱饭吧?”紫菊看了看身上的破衣服,她真动心了。

    “去去去,想卖的到那边排队去,别在大门口堵着,挡了我们大少爷的路。”

    麦香正盯着这大门往里看,她有些好奇,古代的大宅门里面是什么样子,可惜,被一块大影壁挡住了,正看着,哪里知道突然从后面走来两人,其中一个还是认识的,有过两面之缘的少年。

    这少年是佟府的大少爷,叫佟立文,此刻刚从私塾回来,看见自己家门口站了一堆人,吩咐小厮丰年去赶人,

    “笨蛋,怎么说话呢?仔细我娘听见了,又要你掌嘴。”佟立文敲了一下小厮的脑袋,看也没有看这群穷人一眼,便跨进了大门。

    “大少爷,小的可是按照您的吩咐做的。”丰年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嘟囔了一句,也跟着跑进去了。

    “原来这就是佟家的大少爷,他长得可真好看,身上的衣服也好看。”麦黄和紫菊还有几个小丫头的眼睛还盯着佟家的大门。

    “行了,我们回去吧。”麦香突然没有了兴致。

    她从来不做那种不切实际的灰姑娘的梦,高二的时候倒是跟班里的一位同学好上了,可是对方知道她家是开盐水鸭店之后,转身就跟班里的另一位女同学好上了,因为那女同学的父亲是区里的公安局长。

    好在因为时间短,麦香也没有什么损失,进了大学后,麦香加入了学校的登山社,社里男同学多,麦香跟大家相处得像哥们一样,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男朋友。

    “好,我们回去吧。我去给你们买几块沙琪玛,镇里卖的就是比庙会卖的好吃。”冬至说。

    麦香一看,这冬至还算一个大方人,虽然年岁不大,但是有点长辈的样子。

    冬至带着大家往回走,路过糕点店的时候,买了十文钱的萨其马,让小二切成了小块,并用纸小心包了起来,说是要带回去一人尝一块,因为还有几个小的没有跟出来。

    回到家,别人还没说什么,方氏先啧啧上了,说:“小姑眼里还真有这些个外甥外甥女,平时这些个侄子侄女可难得见小姑花一回钱。”

    “大嫂,我一年也不过花这一次钱,正好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也都在,谁也没有占便宜谁也没有吃亏。”冬至的话也很赶趟,估计平时没少跟方氏拌嘴。

    “行了,摆饭吧,孩子们一年也就来这一趟。”老太太发话了,阴着脸。

    “摆饭,孩子们逛半日了,只怕都饿了。”大舅赵元江见老母亲生气了,瞪了媳妇一眼。

    方氏嘟嘟囔囔地喊了紫菊去帮忙,在炕上摆了两桌。

    赵家的这顿晚饭是小米、玉米、高粱混合的干饭,另外,每人也分了一张春饼,除了一盆卷春饼的豆芽菜,还有一大盆酸菜,里面应该放了点肥肉,有点肉香味,麦香吃着还比较可口,就是人太多了,一人几筷子下去,也就差不多见底了。

    不管如何,这一天,麦香算是吃了两顿饱饭。

    饭后,赵家三姐妹陪着老太太依旧唠着家常,左不过是那些日子如何艰难,收成如何不好的话,麦香也懒得再听。

    几个大的女孩子也围着一堆,麦香听她们说的是村子里谁家有钱或者是去庙里逛见到了什么有钱的小姐,穿戴是如何的光鲜等。

    麦香也没有兴趣,她想知道现在的皇帝是谁,想知道京城离这里有多远,自己怎么才能走出去,可惜,这些话都不好问出来。

    “我和大姐昨天去卧佛寺敬香,我们看到一位格格,带着两个丫鬟,那身上的衣服和首饰真是好看。”麦黄说。

    “格格算什么,我去年跟着我爹去皇上的行宫修理花草,我还见到一个答应呢,啧啧,人家那衣服上的花纹才真好看。”紫菊说。

    “你们说的那都不算什么,去年秋天,乾隆爷打这路过,我们都在路边瞧热闹,有辆马车上的小公主掀开了车帘子往外瞅了一眼,人家脑袋上的珍珠宝石都晃花了我的眼。”说话的是方氏的大女儿赵巧红说,她今年是十三岁。

    麦香本来正昏昏欲睡,一听“乾隆”二字惊醒了,乾隆,现在是乾隆年间,还好,勉强还算太平盛世,就是不知是乾隆早期还是中期或是晚期?

    “哎,也不知当年我们的爷爷是怎么想的,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出旗,不然,小姨和巧红姐都到了选秀的年龄,要是运气好的话,兴许还能进哪个王府当个小老婆呢。”紫菊感慨说。

    “是呢,我也说这话,总比这样守着苦日子强。”赵巧红也说道。

    冬至听了,看了看这几人,笑着说:“就你们这模样,还想去选秀?咱们这样的底层人家,也没有什么好东西能拿去打点,大姐二姐三姐可是第一关都没有过便被退回来了。”

    而另一个炕头上,大春也在跟老太太抱怨,当年不该也听了老头的话,脱了旗籍,一点好处也没有捞着,否则的话,至少现在孩子爹一个月还能领一两五银子关一石粗粮。

    老太太听了在身上拍了两下,说:“是你家公公要跟着脱籍的,能赖到你爹身上,再说了,就算你当年不出来,现如今也不是要出来?早晚的事情,早出来还能给几两银子安家,后出来的安家银子越来越少,往后,只怕你不想出也得出,连安家银子也没有呢。”

    “娘说的也是,要怪只能怪我们不是上三旗的,哪怕是上三旗的包衣也好,内务府一年一选秀,孩子们也能进宫里去做点杂役,也能贴补下家用。”赵氏说道。

    “可不是这话,至少吃穿不愁还能给家里贴补点。”大春也感叹道。

    麦香一听这话,心都凉了半截,难怪紫菊她们连丫鬟都肯做,因为这些大人们的愿望原本就是如此卑微啊。

第一卷 第十三章 、新问题

    麦香正思索时,只听老太太骂道:“趁早歇了这念头,你当那宫女是什么好差事,一年也见不到孩子几面不说,一个没伺候好主子,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呢。侥幸能熬到放出宫的日子,闺女出来成老姑娘了,想聘一户好人家也难。”

    “娘,我还不懂这个吗?还不都是穷的闹得?”赵氏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叹了口气。

    麦香懒得听她们这些车轱辘话,觉得这家的女人除了老太太和小姨还有些见识外,别的都是一群鼠目寸光的糊涂人,当然也包括这具原身的老娘。麦香闭上了眼睛直接睡觉。

    第二天上午,赵家给了一顿稀粥饭,便把大家打发了,赵家几个姐妹抱在一起痛哭了一场,平时日子都艰难,也没有分家单过,想串个门也不易,只能等二月二这天在娘家见一面,说点体己话,倒一下这一年的苦水。

    麦香几个刚出了村子,便看到叶大福挑了一对箩筐等着,麦青麦绿便跑了过去。

    “昨儿个庙会怎么样?”赵氏最先关心的是家里有没有进账。

    “不怎么样,只卖出了三双。”

    “这草鞋编起来也费事,两文钱一双都没有人要,一个那么小的篮子,就能卖到二十几文,哎,这有钱人跟没钱人就是不一样。”

    回到家,钱氏和孙氏两家都没有回来,赵氏去上房打过招呼,便进屋躺着了,走了这半个多时辰的路,她有些吃不消了。

    麦香刚要躺下,九凤过来了,问起麦香这次去姥姥家有什么趣事。

    “老姑,我们去长宁镇了,我小姨在长宁镇给我们买了一块沙琪玛,真好吃。”麦黄抢着说。

    “你知道吃。”九凤捏了捏麦黄的小脸。

    “对了,老姑,我们还看到了一户大户人家在买丫鬟奴才呢,好像是什么佟家。”麦黄为了显摆她不是光知道吃,忙把自己看到的说了出来。

    “佟家?这家我知道。他们家祖上也是跟咱们一样,原先也是在镶蓝旗下的汉军旗,好像跟咱们家也认识,只是,这才七八年的时候,人家就起来了。”九凤听哥哥们和她父亲说起过佟家,所以知道点。

    “老姑你怎么知道才七八年?”麦香问了一句。

    “咱们是乾隆七年出来的,现如今才乾隆十六年,可不就是七八年的时间,不过听我爹说,佟家原先就底子厚。第一批出旗的要么是家里底子厚想出来置产业的,要么是家里人多穷的活不下去了。”九凤掰着自己的手指从乾隆七年数到十六年。

    麦香听了这个信息,脑子里一直在思索这个时期历史上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可惜,她高中学的是理科,大学念的是金融,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当然,上下五千年历史朝代多少还是知道点,加上清宫戏的泛滥,她对清朝的历史相对来说还是熟悉些。

    突然,麦香心里咯噔了一下,清朝,乾隆年间,香山脚下,曹夫子,黄叶村,天哪,不会这么巧吧?自己家的隔壁住的是大文豪曹雪芹?

    可是,要怎么才能确认对方是不是曹雪芹呢?姓曹的毕竟不是只有他一家,麦香又纠结了。

    “麦香,你怎么了?自己一人在想什么呢?”九凤看了一眼有些不在状态的麦香,搞不懂了。

    “啊?没什么,我想着昨天跟嬷嬷去看隔壁夫子家,他家的媳妇好像做得一手好针线,你去看过吗?”

    “没有,我娘还一次也没有带我去过呢?他家夫子我倒是见过几次,还来给你瞧过病呢。”

    “不如我们两个一起去他家看看吧。”麦香好奇了,心痒痒了。

    “这?”九凤犹疑了。

    “我也要去。”麦黄着急了。

    麦香拖了九凤出门,到了隔壁的院子,正巧看见院子里有一辆马车,九凤忙拉了麦香回转身,说:“人家家里肯定来了贵客,咱们还是不要去打扰的好。”

    麦香也知道确实不是时候,只得按捺住心里的好奇心,回了家。

    连着两天,麦香也没有找到机会出门,因为叶大福带着五福去山上打猎了,钱氏、孙氏还没有从娘家回来,家里的事情只能轮到大房这边,而赵氏又是这种情况,麦香只好跟着麦黄接过了家务活。

    好在煮菜糊糊这种活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窝窝头是早就蒸好的,刘氏每天按人头数拿出来让麦香一热,也不难。

    最难的是点火烧火,也有麦黄在一边帮着,麦香看了几天,也都学会了。

    钱氏是在第三天回来的,孙氏是在第五天回来的,这几天,叶大福已经带着五福上了两趟山了,也只打回来两只兔子。

    全家人再次聚齐的第一顿晚饭,见大家都吃得差不多了,孙氏突然看着叶铁柱说:“爹,我想让麦苗去念几年书,行吗?”

    “念书?”叶铁柱愣了,叶家的人都不识字,从来没有人念过书。

    “是这样的,我这次带着麦苗回娘家,我娘家哥哥的孩子也送进了私塾,我瞧着念过书的就是跟没有念过书的不一样,就是将来去城里或镇里找个伙计的事做,念过书的也机灵些。。。”

    孙氏的话没说完,就被赵氏打断了,“念书?那得多少银子?”

    “大嫂,孩子念过书了,将来挣钱也快。我娘家村子里有一个在京城做伙计的回来说,他一年能挣十五两银子呢,做的好的话,年底掌柜的再给个红包,不比让孩子在家种地强?”孙氏对赵氏翻了个白眼。

    钱氏也不说话,她才不像赵氏瞎嚷嚷,如果孙氏花自己的钱让孩子去念私塾,她没有话说,如果想从公中出钱,对不起了,轮次序也该她家的麦粒去。

    “爹,我娘家的人都说了,麦苗是个聪明的孩子,要是万一孩子出息了,能考个秀才什么回来,不也是给老叶家争光吗?”孙氏摸准了叶铁柱的脉门。

    “送孩子念书我没有意见,只是,家里的条件你们也知道,我们手里是拿不出钱来的。这两天你们爹为了五福的事情,都上火了,逼着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