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国家陆续派出几支不大不小的援军,西欧还有部分骑士以个人名义前来帮助拜占庭。
1453年初,热那亚著名骑士乔瓦尼&;#8226;朱斯蒂尼亚尼(Giovanni Giustiniani)率领七百人马抵达君士坦丁堡。他是守城专家,眼泪汪汪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授命他全权负责伟大首都陆路方面的城防。
恰巧航行到金角湾的威尼斯战船毅然加盟拜占庭,愿意提供帮助。尼古拉斯五世也派出三艘战船,载着救灾物资抵达君士坦丁堡。
与此同时,威尼斯积极召开大会,讨论如何帮助拜占庭渡过难关。会议最后通过了派舰队前往增援的大政方针,只可惜当舰队于4月底出发的时候,已经为时太晚了。
陆续抵达的援军虽然人数不多,但足以振奋守军士气。
当然也有对局势抱悲观态度的,就在乔瓦尼进城的同时,七艘意大利战船拉着七百人一逃了之。
君士坦丁十一世也没闲着,继写求救信未果的情况下,他又写了一封求饶信。这封信自然是写给小穆的。使者拿着皇上言辞谦卑的求饶信,带着君士坦丁堡的土特产,希望苏丹能放拜占庭一马。不过拜占庭引以为荣的外交手段没法挽救这个破败的国家了,小穆可不是贪图蝇头小利的人。
【兵力对比】
围城的奥斯曼军兵强马壮,气势如虹。据史学家估计,奥斯曼军大约有八万人(另有二十万的夸张记录),其中包括五千到一万禁卫军。
奥斯曼舰队同样实力雄厚,这是穆罕默德二世为围城专门建造的,据估计,共有大小战船一百二十六艘:六艘大型划船,十艘中型划船,十五艘小型划船,七十五艘大型划艇,以及二十艘运送战马的船只。
奥斯曼军里有一千五百名塞尔维亚骑兵,这是塞尔维亚领主布兰科维奇(Brankovic)贡献的。接到奥斯曼帝国的调兵令时,布兰科维奇的内心那是相当矛盾。几个月前,他暗地里送给拜占庭一笔可观的资金,用以修缮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可现如今……他这个难受啊!
相比于奥斯曼帝国的强大阵容,君士坦丁堡里的守军少得可怜,包括两千外国志愿者在内,攒鸡毛凑掸子才七千人。城里人口加上逃难来的难民也不过五六万人。
拜占庭的舰队也很磕碜,只有战船二十六艘,不过装备倒是相对精良:除十艘拜占庭战船外,还有五艘热那亚战船、八艘威尼斯战船,一艘来自安科纳(Ancona; 意大利东部港市),一艘来自亚拉冈,一艘来自法国。
尽管守军寒碜到极点,不足道哉,但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工事有必要着重介绍一番。
约翰八世曾对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工事做过一次大修。所有城墙里,有20公里最为坚固,包括公里狄奥多西城墙(Theodosian Walls;面向陆路的城墙)、7公里沿金角湾的城墙、公里沿马尔马拉海的城墙。
因此,守军对练过铁布衫、穿着防弹背心的君士坦丁堡信心十足,他们认为有足够的时间等到西方朋友的大规模援军抵达。
据现代史学家分析,尽管奥斯曼军人多势众,那些认为君士坦丁堡必定陷落的想法并不准确。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开战之初,到底鹿死谁手还只是个未知数。
【卖专利】
君士坦丁堡城墙坚固,这个世人皆知。穆罕默德二世的睿智也并非浪得虚名,他这次可不是来耍宝的,因为他手里掌握着对付君士坦丁堡的专利产品。
说到这个专利,咱们就得介绍一下它的发明人——乌尔班(Urban;又写作Orban)。
这个乌尔班可不是教皇,而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到底是哪国人,历史上有很多说法,但大家普遍认为他和匈雅提是老乡,祖籍匈牙利。
理论上,一名朴实的科技工作者最想要两样东西:一样是经费,以便自己的理论研究能付诸实践;另一样是报酬,总不能白忙活一顿。
乌尔班是名科技工作者,到底朴实不朴实就很难说了。种种迹象表明,他对这两样的需求远远超过常人。
一开始,乌尔班拿着自己的专利,瞅着地图四处撒么,寻思着找个赞助商申请项目资助。地球上的所有国家里,他决定把宝压在拜占庭身上,“罗马帝国”的魅力那是无穷滴。而且他敢肯定,拜占庭太需要他研究的这个玩意儿了。
乌尔班满怀着刮吃饭发票必中五百万的心情,带着图纸来到君士坦丁堡。不出常人预料的是,发票明白无误地写着三个字——“谢谢您”。
“谢谢您”,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只能说出这三个字。他见到乌尔班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忒热情、贼高兴。乌尔班真是雪中送炭,他的专利完全可以杀得土耳其人屁滚尿流,以后这帮鬼子再提起君士坦丁堡准得裤裆里冒出一股暖流。
可是,乌尔班想要的那两样——高昂的经费和薪水,君士坦丁十一世根本就拿不出来。现如今的拜占庭只剩君士坦丁堡,以及伯罗奔尼撒的一小部分,其惨状与当年的拉丁帝国无异。
既然拜占庭是个穷光蛋,乌尔班自然不会在君士坦丁堡卧槽。跳槽的话,跳到哪呢?乌尔班的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必须得佩服一下,既然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拜占庭有用,对奥斯曼帝国也就同样有用。于是乎,乌尔班偷偷溜出君士坦丁堡,溜进穆罕默德二世的御帐。这事儿让君士坦丁十一世很受伤。
从能力上来说,穆罕默德二世和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水平差不多,都是当时的精英。所不同的是,穆罕默德二世祖上有德,留下过亿资产,可谓家大业大;君士坦丁十一世却祖上缺了大德,留下一个鹌鹑蛋大小的国家,他纵然有做满汉全席的本事,也难为无米之炊。真是同人不同命啊。还是那句老话,投胎也是个技术活儿。
穆罕默德二世见到乌尔班时的表情和君士坦丁十一世完全一样。他当即表示经费和薪水统统没问题,你就给寡人好好干吧。
你问乌尔班到底研发出什么东西啊?是一种长米(27英尺),射程约为公里(1英里)的火炮,俗称“乌尔班大炮”。
早先,为铸造攻城武器,穆罕默德二世在君士坦丁堡150英里外建了一座大型铸造厂。这地方现在派上用场了,他把乌尔班派到那里,全权负责造炮。
不出三个月,乌尔班就造出一门乌尔班大炮。穆罕默德二世喜出望外,可是他很快就傻了眼。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乌尔班大炮乃是庞然大物,隔这么老远,怎么运到君士坦丁堡城下呢?那时候又没火车。
穆罕默德二世还是很有办法,他下令:给寡人用动物搬!别的不敢说,咱土耳其人就是有把子力气!
再看地球上有个地方格外热闹,六十头健壮的公牛,配搭上四百名腱子肉直翻的搬运工,在牛叫唤和劳动号子的呼喊声中,“膘肥体壮”的乌尔班大炮向君士坦丁堡艰难地挪着步子……。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三一 勇敢地倒下!拜占庭灭亡
【排兵布阵】
1453年4月2日,复活节后的星期一,君士坦丁堡围城战正式开始!
奥斯曼军在金角湾南面扎下大营:来自欧亚的部队沿城墙和马尔马拉海严密布防,一字排开;其他部队驻扎金角湾北面;苏丹专用的红金御帐安扎在靠近禁卫军和火炮布防的地方;在金角湾湾头的沼泽地修建起一条道路,以备各部队之间往来通信之用。
穆罕默德二世计划首先攻打狄奥多西城墙,这是唯一一段不靠海的城墙。
由于人手不足,君士坦丁十一世决定全部兵力布防外城,与敌军决一死战。守军在各处城墙分头把手,狄奥多西城墙自然成为防守的重点。皇上亲自挑起大梁,率领拜占庭军防守狄奥多西城墙最为薄弱的一段;乔瓦尼所部守备拜占庭军北面的城门;热那亚舰队和希腊士兵防守拜占庭军南部的城门……
相比于陆路城防,海防城墙的防守稀疏得多,分别由热那亚部队、临时招募的希腊修道士、威尼斯和热那亚水手守备。港口则由热那亚舰队布防。
另有两支预备队在城里待命,诺塔拉斯率领一支驻守靠近陆路城墙的城区;尼基弗鲁斯&;#8226;巴列奥略(Nicephorus Palaeologus)率领另一支驻守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带。
在穆罕默德二世气壮山河的命令声中,奥斯曼军发起攻击。
几天功夫,拜占庭在城外修筑的防御工事,诸如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要塞,马尔马拉海附近的小型城堡,马尔马拉海上的诸多岛屿全部沦陷。
随后,奥斯曼军动用乌尔班造出的各式火炮对君士坦丁堡连续狂轰滥炸了几个星期。
一时间,城外硝烟弥漫,响声震天。隆隆炮声告诉史官们,拜占庭的灭日就要到了,尔等拿笔写点啥吧。
【不尽人意的乌尔班大炮】
你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可能碰到这样的售货员,她(他)会饶有兴致地告诉你,你正在看的这样产品里面有厂家自主研发的部件,买回去准好使。就算你去买个电热水壶,售货员也会如是说。
我不禁要问:自主研发的东西就那么好吗?这显然是售货员的一种心理暗示,因为在人们潜意识里,自主研发就是质量的保证。
但是事实证明,由于研发初期技术上的种种问题,所谓自主研发的产品往往并不像宣传中的那么好用。所以,“自主研发”四个字和质量过关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乌尔班大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它对君士坦丁堡城墙的轰击并不像乌尔班想象的那样理想,有三个致命缺点:
一、 装弹时间太长,发射后重新装填需要三个小时;
二、 炮弹数量不足,给8米多长的大炮配备足够的炮弹可是个技术活;
三、 后座力太大(这个缺点是否存在受到不少质疑)。
另外,乌尔班大炮的精确度也欠佳,这就极大限制了它在攻城战中的作用。在长达三个小时重新装弹的时间里,守军完全来得及修补破损的城墙,还有富余的时间歇歇脚,再抽袋烟,唠唠嗑。
另一方面,乌尔班的专利产品远没有他想象中那样具有鲁棒性。突然爆炸对乌尔班大炮来说是家常便饭,也许当初搞发明的时候他压根就没想到这一层上。
乌尔班本人是这场围城战里第一个最为悲剧的人物。据说有一天,乌尔班正指挥炮兵轰击城墙。猛然间一声巨响,乌尔班大炮没向领导打个报告就“轰隆”一声爆炸了。乌尔班及其麾下炮兵集体倒在血泊里,人体器官掉了一地。这一事故告诉人们,有事没事千万别惹事,不要乱搞发明。
尽管乌尔班大炮不尽人意,但我们必须承认,其威力还是相当惊人的,远远超过守军的想象,只要被它打中的城墙,那一定是板砖乱飞。
相比之下,守军的火炮在火力、射程方面都相形见绌,其后座力还对城墙有破坏作用。
【搬运战船】
光凭火炮轰炸肯定不是最终解决办法。只有戈林那样的才会承诺只需轻松轰炸就能占领不列颠岛,也只有希特勒才会相信一个傻瓜的夸口。
占领君士坦丁堡还得依靠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于是,明智的穆罕默德二世把目光投向海战。
不过,精良的热那亚战船堵住了金角湾的出入口,苏莱曼&;#8226;巴尔托格鲁(Suleiman Baltoghlu)率领的奥斯曼舰队无法突入。穆罕默德二世只得命令苏莱曼封锁金角湾,阻止任何船只进出。
尽管奥斯曼舰队数量庞大,战斗得也不无英勇,可是毕竟在海战方面,土耳其人缺乏修炼。四艘基督徒战船组成的小型舰队在激战后成功杀进金角湾,这不仅极大振奋了守军的士气,也让穆罕默德二世勃然大怒。
看到舰队被四艘敌船杀得力不能支,在岸边实在看不下去的穆罕默德二世纵马窜进海里,冲着苏莱曼直骂娘。部下在苏丹面前极力证明苏莱曼战斗得异常英勇才保住这位海军大将的脑袋,不过死罪得免,获罪难逃,穆罕默德二世盛怒之余挖掉了苏莱曼的眼睛。据说,苏莱曼的下场和贝利萨留差不多,不仅成了残疾人,还被抄了家,最终在穷困潦倒中死去(另有人称他被贬为普通水兵,继续在海军里效力)。
看来要想杀进金角湾得另想办法。冥思苦想一番,穆罕默德二世终于想出一个解决办法。
土耳其人把一根根粗大的圆木排成一条壮观的滑道。圆木上涂着油脂,以减少摩擦力。这些圆木是干什么用的呢?穆罕默德二世要把战船放在圆木上从陆地拖进金角湾,咱土耳其人就是不缺力气(这和埃及人修金字塔的方法差不多)。这个办法正像某经济学家说的那样:“看起来不合理,但很管用。”
4月22日,奥斯曼舰队突然出现在金角湾内,这完全出乎守军意料,也让附近的热那亚殖民地从海上运送救援物资变成一场赌命游戏。
君士坦丁十一世企图用点燃的小船焚烧奥斯曼舰队,但被警觉的奥斯曼水兵发现,结果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守军被迫加强金角湾方面的防守,致使其他地方的守备变得更加薄弱。即使这样,奥斯曼军对狄奥多西城墙发动的数次正面进攻都以惨败画上句号。
进入5月,穆罕默德二世又出新招,他命令塞尔维亚工兵挖掘地道,君士坦丁堡的地基可比克鲁亚好挖多了。
地道战的故事想必各位朋友耳熟能详,《墨攻》里也有类似的情节。在对付地道方面,拜占庭人也是颇有心得。
君士坦丁十一世雇了一个名叫约翰尼斯&;#8226;格兰特(Johannes Grant)的地道战专家。在他指挥下,守军同样在地下狂抡镐头,狂刨地。双方地道连通后,守军突然杀进敌人的地道。塞尔维亚工兵猝不及防,被杀得屁滚尿流,死尸堆满地下,倒是省地挖埋尸坑了。
奥斯曼军多次尝试地道战术,可在格兰特面前,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奥斯曼军屡遭希腊火袭击,地道战术皆以惨败而告终。
【最后一击】
诱降失败后,穆罕默德二世决定不再玩什么花样,准备对君士坦丁堡发动总攻,以压倒性兵力优势取胜。
他召开作战会议,讨论此事,但总攻的决定遭到宰相哈利勒的极力反对。哈利勒本就反对进攻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他劝说苏丹放弃围城,面对现实。不过力挺苏丹的也大有人在,会上最终还是确定了总攻的战略方针。(哈利勒因自己的反对意见招致杀身大祸,后来穆罕默德二世查出他涉嫌收受拜占庭贿赂,在当年年底将之处死。他也有幸成为第一个被处死的奥斯曼宰相)
此时的君士坦丁堡粮草短缺,城墙多处受损。就在城市陷入恐慌的时候,一些不期而至的诡异现象似乎在向市民预示着什么。
5月22日,君士坦丁堡上空发生一次月食,忐忑不安的市民把这解释成多灾多难的国家即将……,他们实在不敢再想下去。
四天后的5月26日,整个城市笼罩在阵阵迷雾之中,这种天气在5月份的君士坦丁堡实属反常。浓雾退去后,市民们看到圣索菲亚大教堂圆顶上闪动着数道奇怪的光芒。一些人把这一超怪现象解释成圣灵离开大教堂,也即圣灵不再保佑君士坦丁堡了。
其实哪是什么圣灵离家出走,匈雅提正率领部队前来增援,那些是匈牙利军驻扎地的篝火。匈雅提是个厚道人,在匈牙利自顾不暇的时候,还是向曾经言而无信的拜占庭伸出援助之手,只可惜他没能及时赶到。
与此同时,穆罕默德二世召开最后一次作战会议,下达两天后发动总攻的命令。会后的三十六个小时是异常紧张的三十六小时,奥斯曼军像蚂蚁一样,在营地里紧锣密鼓地筹备总攻事宜,全部人马都被动员起来,为最后一击忙个不停。
1453年5月28日夜晚,君士坦丁十一世和东西方教会的代表,以及达官显贵在极其悲壮的气氛中,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庄严的宗教仪式。这是拜占庭,或者说罗马帝国最后一次举行宗教仪式了。
夜半时分,总攻在君士坦丁堡的弥撒声中开始。第一轮冲向城墙的是奥斯曼军里的辅助部队,他们装备差、训练不足,简直就是炮灰。辅助部队很快便溃不成军,败下阵来,但守军也损失不少。穆罕默德二世派辅助部队打头阵就是要让他们当炮灰,目的是尽量杀伤守军,精锐部队放到最后来个胜利大冲锋。
第二轮攻击中,奥斯曼军集中进攻君士坦丁堡西北面,那里的城墙大多建于11世纪,相对比较薄弱,更何况已有部分城墙被火炮摧毁。奥斯曼军成功突破城墙,却很快被顽强的守军打了回去。
守军设法抵挡住精锐禁卫军发动的第三轮攻击,但乔瓦尼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几天后因伤重不治,壮烈牺牲),他的撤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