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说参同契-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有执法之星,主刺讥过失,即太微垣中,左执法右 执法也。朝廷象之,故立为左右执法之臣,亦主剌过失。 然违道之过,不在百官有司,而在台辅。并不在台辅,而在’ 君主自身。”这就是中国政治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是效法天 象的运行轨则。如果领导错误,不是一般地方官的事,是宰 相错了;也不是宰相错了,是领导人皇帝错了。等于说自己 这个心念错了,心念一错则整个错了。
“此万化从心,反本穷源之论也。”道家有句话,“万化 由心,天地在手。”是讲性命双修之道,命就是身上的气脉。 所以,修道第一还是在自心。
“故曰,执法刺讥,诘过贻主。主心得失,只在一反复 间。” 一念之间就转了。“盖惟皇建极,惟民归极。心君能寂 然不动,无为以守至正,百体自然从令。”所以你坐在那里, 
不要用工夫去求一个法,只要自己有股傻劲,禅宗的旁门有 一句话:“久坐必有禅。”这一句话也对。不管你有没有禅, 我常说,你们要想到外国去弘扬佛法很简单,先练腿,不管 有没有道,把两个腿练到坐在那里三天都不起来,嘿!人家 就当你有道了。久坐自然有禅,你心中也无别的事啦!真地 坐在那里,你纵然打妄想也不敢起来,要表演嘛,没有道也 差不多嘛!无为之道,做到“泰然无为”,“守至正,百体自 然从令”,气脉自然通了。
“有如北辰居所,而众星自然拱之。故曰,辰极处正; '优游任下。心君既端拱神室,百节万神,莫不肃然。”这个 “神室”,后世道家指在心窝这里,或者叫中宫,这是有形 的。就是要念头沉下来一点,差不多同心窝子相平这个地 方,叫神室,不是心脏,心脏是偏的啊。心君在神室,一念 不生,清静,鬼神都听命,是真的!内在的鬼神听命自己内 心,外面鬼神也不敢动了。只要两腿一盘,心君凝神,什么 鬼呀魔呀你都不要理,都把你莫奈何,碰都不敢碰你。
…。。…311
夂:…‘。、
“犹王者坐明堂,以朝诸侯。四海九州,莫不率服。宁 复有出,而梗化害道者。故曰,明堂布政,国无害道。辰 极,在天象为紫微垣,即北极所居。在人君,为深宫内寝, 晏息之所也。”注意啊彳这是天文上的明堂。我们看相把印 堂这里叫明堂,常说明堂亮不亮等等。有些人明堂很宽,有 三个指头那么宽,一定度量宽宏;那个明堂窄的,不要问, 脾气又急度量又小。再加上眉毛打结的,一定犯法。有几个 同学两眉之间很窄,我说你把它夹宽一点吧!我们骂人常 说,你搞什么明堂呀?那个明堂就代表你心里头想些什么, 
大概这些话还流行的。
“明堂,在天象为天市垣,乃帝星所临”,明堂像是皇帝 所住,心念定了,明堂就光明了。“在人君,为朝会之所, 通道于九夷八蛮者也。心君所处,内有洞房,外有明堂。” 道家有本书叫《黄庭经》,我们凡夫心脏有七个孔,七窍。 外在叫明堂,心脏的中心就是洞房,所以真正定力够的时 候,心脉洞房宁静了,心脏脉不跳动了。
“此章,即治道以明丹道,最为了然”,以政治道理讲修 道。“丹道彻始彻终”这六个字要圈起来,“不出天心运用。 故君喻天心,臣喻药物”,药就是精、气、神。“文昌台辅, 喻三田四象。执法之臣,喻耳目之官。百官有司,喻周身精 气。吉者,受炁吉也。”这是《易经》的话。“凶者,防炁凶 也。” 一动念气就散。“存喻片时得药,亡喻顷刻丧失。所贵 乎御政者,必须外却群邪,内辅真主,心君端拱于辰极,万 化归命于明堂,岂非还真之要道乎。”这一段就是修道的根 本,下面的附注诸位回去自己看看。
我们今天先说到这里,下一次开始就是练己,筑基,讲 修道如何打基础,怎么样叫“百日筑基”。 
炼己立基章第六
养生与修道 先管嘴再管心 找不到的东西 铅汞代表什么 先天一炁来了
炼己立基章第六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 兑,筑固灵林。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 易求。
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 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参同契》上篇的前五章,都是讲“御政”,是解说认识 正道的大原则,已经大致向诸位报告了。现在开始这章篇名 是《炼己立基章第六》,就是道家平常所标榜的“百日筑基” 的基础,也就是修道炼丹做工夫的基础。“御政”以后,连 续这三章都是讲“养性”。道家分类法,是把性和命分开, 等于儒家的《礼记》,把性和情分为两部分,实际上是一体 的。“御政、养性、伏食”是合一的。
养生与修道
这一段文字非常明白,所谓养性炼己,拿佛家来讲是所 谓“明心见性”,求生命的根本。像唐宋以后的参禅,参 “生从哪里来,死向哪里去”等等。道家不来这一套,认为
I 28 1 ―
我们的性命、生死都是合一的,要先从现实着手,就是从现 在这个身心转化开始。理论上非常简单,所以修道打坐,开 始…一句话一“内以养己”,重要在这个“养”字。中国文 化有一个名称叫“养生之道”,这个“道”叫养生,也叫摄 生。“摄”就是归纳,收摄,同西方文化的卫生不同。道家 认为,现有的这个生命就是永恒,并不要另外求一个永恒的 生命,只要把现有的生命保养住就可以了。
所有的工夫、做法、修持,就是一个“养”字,“养” 字之难就在这里。本文告诉我们“内以养己”,“养己”的境 界有四个字一一 “安静虚无”。这个谁都会,一看文字都懂! 真讲“安静虚无”的实际工夫就难了,就是《大学》“知止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求安求静的步骤, 一直到达明道为止。所以严格地讲静和安,它有工夫上的层 次,修养到达最高的境界一一虚无,就是佛学所讲的空。讲 到“养己”,现有的生命是本来生命的投影,从现有的生命 上,找回本来的生命,就是“安静虚无”。
“原本隐明”,就是刚才讲的“摄生之道”,在佛学的方 法叫做“都摄六根”,就是把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隔离开, 返求诸己,内省自己,这个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 射。譬如我们学打坐,眼睛闭起来,耳朵不向外听,在佛学 叫“观音法门”,返观自性等等;拿《参同契》来说就是 “原本隐明”,不向外放射,回到自己本来的那个安静的 状态。
“内照形躯”就难了,这是道家修养工夫的境界,在我 们原始的文化里头,“内照形躯”是“内视之道”;在佛学就 是“观照”、“返观”,表达不同而已。“内视”并不一定是指 身体以内,而是无内外中间之“内”。不过我们没有到达这 个境界以前,姑且拿这个身体来做一个标准,先把外用的精 神收回,转向“内照形躯”,就是这个身体。这就产生了后 世道家的守丹田、转河车、修气脉、打通任督二脉等等的方 法,原理就来自“内照形躯”。据我个人所了解的,各家的 修法,最厉害也最有效果的是佛家的“白骨观”和“不净 观”,实际上这就是“内照形躯”。当然普通观不起来,如果 观起来也同道家一样,眼睛一闭静下来,身体内部气脉的位 置,气血的流行,五脏六腑的情况,一目了然,都看得非常 清楚。道家《黄庭经》就讲到这部分,但是,“内照形躯” 不是用这个肉眼看,而是属于自性的功能。

()
以上这四句话,就是“炼己”工夫最重要的基本原则。 从明朝以后,道家讲“百日筑基”,其实有些人不到一否天 就可以建立这个基础,甚至六七天就可以达到。但有人修道 一辈子都做不到,只会闭着眼睛打坐,像禅宗祖师骂人黑漆 桶一团,闭着眼睛黑黑的,什么都不知道,茫茫然一片无 明。不管佛家道家,或者显教密宗,随便哪一种修炼的方法 做到了,“炼己”的四句话也一定做到了。尤其最重要的是 “内照形躯”,假定一个人修养的工夫够,能够安静下来,一 闭眼,内部的情形能看得见的话,就可以祛病延年。至少用 自己的精神意志治疗自己的身体,就非常容易了。虽不能说 长生不死,但是慢一点衰老,多活一段时间,是绝对可以做 到的。 
先管嘴再管^^
下面他就这四句话的原则,再说明一些方法。“闭塞其 ‘1 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兑上缺(经),兑 卦所代表的东西很多,在人体上兑代表口,“闭塞其兑”就 是要闭嘴。不过以道家来讲,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开窍有 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饭的这个口。人身有九窍,头部七 个洞,身体下部两个洞,都是口。为什么闭嘴巴重要?修道 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一个人爱 说话,经常用嘴巴,一定会短命。所以我上课太多,有时候 一连七八个钟头都在讲话,这就是在求早死。事实上并不是 因为丨〗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 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 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 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闭塞其兑”,所有开口的地方都要封 锁,不向外漏。
“意动火工寒”是讲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无念 专一,意一动叫做散乱,意散乱就不会结丹。我常说佛家所 讲的“定”,就是道家所讲的“凝神”。定是讲法则,凝是讲 境象;道家这个凝结、的“凝”,比佛家讲的“定”还确实
一占 “、 0
“闭塞其兑”以后,就是下面四个字^ “筑固灵株”。 “灵”就是后世所讲的性灵,也叫做灵性,自己精神的本源。 “株”是形容词。内养灵性,像培养种子一样,慢慢使它发 芽长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开始。“灵株”是魏真人创
I 31 | 
造的名词,“筑固灵株”则包含了元神、元气、元精的凝结。
“三光陆沉,温养子珠”是方法。在自然界三光是日、 月、星;在人体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陆沉”本来 是个形容词,“陆”代表大地,有一句话“虚空粉碎,大地 平沉”,就是说一个人达到安静虚无的境界,也就是真达到 空的境界。怎么样是个空?道家形容得很确实,所谓空,没 有一个空的境界。虚空粉碎,连虚空都没有。大地平沉,大 地就包括我们这个身体四大,平沉是没有身体的感觉,这个 才是真达到虚无的境界。“三光陆沉”就是六根都安静下去, 这个是方法。不管佛家道家、显教密宗,大家学静坐的谁能 够真做到“三光陆沉”?都是瞎吹,自己骗自己,瞎子摸象, 好像是个修道的样子,坐给别人看看而已。真讲工夫,一样 都没有做到。
真正做到“三光陆沉”,一念不生,这时要“温养子 珠”。“温养”就是保养。我们先天生命的根本,现在不谈, 因为生命的本来你还不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生命,是先天本 来生命的分化,由现在的生命,自己可以养回来,见到原来 的生命。在这两个过程当中,由“三光陆沉”,到达“安静 虚无”,接着“温养子珠”。温养就是老母鸡抱蛋一样,要温 暖保养它,不能有一点寒冷。怎么样才是温暖呢?刚才也讲 过道家的名言,“意动火工寒”,这个意不能动,这就是 温养。
现在世界上都流行讲中国的禅宗,现在叫禅学,多数是 口头禅、野狐禅,嘴里吹的。真正的禅宗也讲实际工夫的, 譬如黄龙晦堂禅师,他形容真正的参禅,“如灵猫捕鼠,四 
足踞地,目睛不瞬”。猫捉老鼠,那真是动都不动,像人定 一样,全部精神盯住。
舒州投子大同禅师还有一种形容,“如鸡抱卵”,就像老 母鸡抱蛋温养,也就是黄龙晦堂禅师形容灵猫捕鼠这个境 界。规规矩矩说,我们大多数人学佛修道做工夫,都没有达 到这个境界,都是在那里玩耍,自己玩弄自己。真正到达这 样专一的境界,才是温养。然后自己生命里头那个功能又产 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新的,还是原来的。不过 因为我们平常不知道,没有修养,这个功能到死也出不来, 4所以感觉新奇,而形容它是“子珠”,由母体养出来的。事 实上是母子相连的一个。这一节在逻辑上有两个特别的名 称,一个是“灵株”,一个是“子珠”,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不同的名词罢了。
扰不到的东西
我们大家学道,搞了半天,就是想修出来这个东西,但 它永远出不来。下面八个字,“视之不见,近而易求”,一般 修道的人,都在找这么一个东西。讲了一句明心见性,又去 找明心,又去找见性,讲一个道就去找道。如果你去寻找 它,那离道巳经很远了,所以你看不见听不见。“近而易 求”,道就在你那里,不是外面,不是佛菩萨给我们,也不 是神仙、上帝给我们。老实讲,上帝、菩萨、神仙,还是靠 我们捧出来的,我们本身每一个人都是仙佛,每一个人都能 够成为天帝,只是自己把这个生命的本来忘记了,所以说 “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我们小时候背的《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这两 句话是从孔子《论语》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来的。哲 学家研究了半天,从唯物的哲学去找,从唯心的哲学去找, 从宗教上去找,想找出来人性和宇宙万有本性是什么东西, 究竟在哪里?在我们中国,原来儒道不分家时的原始文化, 不考虑这个,因为心物是一元的,“物”也是它变出来的, “心”也用不着在枝节上找。
那么“性”在哪里? “性相近也”,这个本性就在这里, 非常近,近到在眼睛前面,因为太近就看不见了。“习相远 也”,你拿后天的习性、习气来找自己的本性,越找越远。 本性是本来清净安详的,可是人忘记了清净安详的本来,偏 要向外去找。人的习气发展越久,距离就越远了。孔子这两 句话,实际只有四个字,其他都是陪衬的,因为古文要朗 诵,念出来必须要拉长声,实际上“性近习远”四个字就 够了。
自性在哪里?就在你这里,不要另外去找,它很浅近 的。我们一般人总是把这个道当成高远的,那是错误的。禅 宗祖师经常骂人“高推圣境”,学佛修道,把圣人的境界估 计得太高了;自己的修养,已经到达那个边缘,不敢承认, 信心不够。自己想,哪有那么容易呀!释迦牟尼佛还修了十 二年,吕纯阳也搞了一辈子呢!所以高推圣境也是毛病。实 际上,道是非常平凡的东西,所以我常说世界上最高深的学 问,就在最平凡的道理里头;最平凡的地方,就是最高深的 地方。一般人知识越高,学问越好,越爱向不平凡处去找平 凡的道。所以说“视之不见,近而易求”。
这一段朱云阳祖师的批注也非常好,希望诸位回去能够 研究,不研究太可惜了。我们现在不妨帮忙大家,带着诸位 看一遍。“此节,言炼己之初基也。首卷御政诸章,但敷陈 乾坤坎离,造化法象”,他前面只讲宇宙生命的大法则,“到 此,方直指炼己工夫”,到了这一章直接告诉你,我们怎么 样修道,“示人以人手处”,告诉我们怎么样人门。“吕祖云, 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他引证唐朝神仙吕纯阳祖 师讲的“七返”,修道是“七返九还”。这个七返与《楞严 经》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是同一道理。吕纯阳说,这 ‘个道不向外走,炼丹修道的七返九还工夫,就在我们自己。 “先须炼己待时”,这个基础打好了,“待时”,还要等一段时 间才成。
再引述宋朝这位张神仙,“张紫阳云,若要修成九转, 先须炼己持心。炼己,即养己也。”在汉代的时候,道家学 术叫“养己”,唐宋以后更现实一点变成“炼己”。什么是我 的自“己”呢? “己即离中己土,为性根之所寄”,离是卦 名,己土是天干,这是本性。“离中己土”在人体就是中宫, 中宫我们也讲过的,等于胃的这一部分。
银求代表什么
“只因先天的乾性,转作后天之离,元神翻作识神,心 中阴气,刻刻流转”,我们的本性,变成我们现在可以讲话 的意识了。现在有个问题来了,他说父母未生以前,本来个 个都是得道的圣人,有了这个生命以后,这个思想心停不 了。一般讲中国文化修养的人,都晓得只要把这个妄想的思 想心清净下来,就有希望了。可是为什么清净不下来?道家 有一个道理,因为先天的本性,变成我们现在肉体的生命之 后,先天的“元神”已经变成后天的“识神” 了。佛家唯识 学的八识,就是这个识神。转成识神就受后天阴气的影响, 阴气是有形有现象,先天的元气是无形无现象的。先天是形 而上,后天是形而下。变成后天的生命后,受心中的阴气时 时流转的影响,一刻不能停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