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谜案追凶-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他对冯保还有怨气和不满,故意不去理会冯保这个内宫第二号的人物。

    孟冲离开后,秦泰依然在思考刚才他问孟冲的四个问题。孟冲只说了最表面的答案,并不能让秦泰满意。孟冲没有往深得说,不是他想不透而是他不敢说下去。孟冲也不知道将来到底谁会赢,虽然他希望秦泰这一边取得最终胜利,但是也不敢太得罪对方。所以他当做一般人,故意不往深层次分析这件事情。可是他不说不代表秦泰不会不知道这个事情的结果和发展方向。秦泰一边抽烟一边在烟雾中思考着这些问题。

    藩王之所以一定要这么说小皇帝,主要是为了营造一个气氛,逼小皇帝下台。小皇帝就算是隆庆皇帝的儿子,因为这件事情也会名誉受损,一个名誉受损的皇帝不能当一个皇帝。藩王就会召开皇室会议把小皇帝拿下,换上一个皇室子孙当皇帝。他们偷换概念,把一国之君当做一个普通的家族族长一样说换就换,一点也不顾及文武百官和老百姓的感受。一旦小皇帝下台,哪一个藩王最有可能登上皇位呢?按照嘉靖皇帝这个先例,继任者应该和先帝关系由近到远排列。当初正德皇帝没有儿子,孝宗皇帝只有正德皇帝一个儿子,所以找了孝宗皇帝之父宪宗皇帝的其他儿子,也就是孝宗皇帝的亲弟弟一系子孙继承皇位。因为当时的陆安王是正德皇帝的长辈,不能将侄子的皇位传给皇叔,所以由陆安王的世子过继给孝宗皇帝,算是正德皇帝的弟弟,由这个孩子继承正德皇帝的皇位。以此为例的话,藩王承认小皇帝的血统的话,就会让小皇帝的亲弟弟潞王继承皇位。但是藩王一心要抹黑李太后和小皇帝,可见他们不承认小皇帝的血统,这样的话潞王也不能当皇帝。隆庆皇帝等于没有了子嗣,这样的话就要从隆庆皇帝的父亲嘉靖皇帝的其他儿子那里选继承人了。隆庆皇帝有一个亲弟弟,就是当年和隆庆皇帝争斗皇位继承人失败的景王。隆庆皇帝的皇位不是让景王继承,就是让景王世子继承。这个事件幕后的主谋,马上就浮出了水面,他就是当初失败后不甘心又闹事的景王。

第十七回 堕落天使十七

    景王虽然失败过,但是他毕竟是当初最热门的皇位继承人。要不是当初嘉靖皇帝一心要赶走景王的话,景王不可能会输给现在已经殡天的隆庆皇帝。景王这个过去式的皇子,现任和隆庆皇帝血缘最近的王爷,在藩王中地位最高后台最硬。因为嘉靖皇帝过世不是太久,景王在京城的关系没有彻底断掉。许多亲贵和大臣依然记得这个景王,景王通过严嵩父子也知道不少官员的**和把柄。所以一旦景王带着众位藩王到京的话,绝大多数的大臣不会支持小皇帝和李太后,也不会马上站到景王这一边,最大可能是中立观望。景王就需要这种大臣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小皇帝这边的人来说就是背叛和抛弃。藩王们就担心朝廷的人和小皇帝齐心协力,这样的话藩王不可能一点也不顾忌文武百官的态度。所以景王要利用自己的情报分化或者收买京城的大臣,只要大家不能铁板一块,小皇帝这一边就算输了一大半了。

    徐阶不是一个傻瓜,不会一直和朝廷斗气下去。他也会到那些门生故吏和商人不可能一直支持他,交情是永远不可能战胜不了实施现状的。他的弟子们对自己客客气气礼送出门就算不错了,会有许多的弟子连面都不会和自己见。商人们更是会对自己态度大变样,甚至于和自己直接翻脸。徐阶不可能自己认错,合个问题孟冲和秦泰都了解。徐阶的年纪和脾气决定了他的性格,徐阶是一个要面子又要人尊敬的人。徐阶不会承认自己错了,就算加错了也不会自己承认。他要高拱和大家明白,他们放弃了自己,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决定。

    徐阶要报复高拱,要让皇室的人感觉到失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出一件让他们后悔的事情。徐阶虽然想这么做,但是没有人支持几乎什么也做不成功。秦泰知道徐阶儿子为人,徐峥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虽然差一点点也进了内阁,成为严嵩父子之后又一对父子尚书。但是他的性格和办事能力绝对不能和严世蕃相提并论。当初徐峥被父亲徐阶安排去工部担任工部侍郎,其实是徐阶想在工部按下一个钉子监视严世蕃。这个特殊环境下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严嵩是内阁首辅兼任吏部尚书,徐阶是内阁次辅兼任户部尚书,严世蕃是严嵩的儿子是内阁行走兼任工部尚书,徐峥是徐阶的儿子担任工部侍郎。可是徐峥在工部一点也不自由,他的父亲徐阶在内阁被严世蕃的老子严嵩压着,他在工部被他父亲徐阶的顶头上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管着,所以他几乎每天都战战兢兢的,导致他在工部一点作用也没有起。严嵩倒台后徐阶当了内阁首辅,徐阶想拉儿子徐峥进内阁,成为第二对父子内阁。可是徐峥不敢这么做,嘉靖皇帝也不愿意看见这样,所以只加封徐峥为工部尚书,没有同意徐峥进内阁。徐阶在隆庆皇帝当皇帝候再次提出这件事情,隆庆皇帝还没有拒绝,高拱就把徐阶比作严嵩,说徐阶的私心比严嵩还要重,想当第二个严嵩了。吓得徐峥连忙承认自己不愿意也不会做第二个严世蕃的。严世蕃可是被嘉靖皇帝当众千刀万剐的,所以徐峥可不敢享受这种待遇。

    徐阶致仕后,徐峥被调任南|京礼部尚书,大家都知道徐峥没有前途了,但是徐峥觉得这样不错了。徐峥绝对不会同意父亲徐阶拿一家人的性命和皇帝朝廷赌气的,更加不会帮徐阶做任何疯狂的事情的。

    儿子徐峥不支持徐阶,徐阶也不可能一个人说服地方势力全力支持自己,所以徐阶应该会选择淡化事件。可是张居正等人的情报和秦泰的感觉,让秦泰觉得徐阶不但没有屈服而且有更大的疯狂行为。朝廷、皇室和地方势力都不支持徐阶,徐阶还有什么力量可以利用呢?朝廷管着文武百官,皇帝代表着正义和道统,地方势力控制着地方官员,商人不敢和朝廷翻脸,只有最后一股力量可以利用了。那就是宗室,一个和皇帝有千丝万缕,却又和皇帝绝对不是一条心的组织。一旦宗室参与的话,朝廷和地方势力等势力不敢插手了。这变成了皇室内部的斗争,徐阶作为一个斗争经验丰富的老油条,是宗室最需要的助手。只要徐阶帮宗室的人对付皇帝,宗室会全力支持徐阶。有了宗室的支持,徐阶可以说服商人和一部分的地方势力重新支持自己。这些人联合在一起虽然不能改朝换代,但是逼一个皇帝下台还是可以的,特别是这个皇帝还是一个小孩子而已。徐阶帮助宗室也不可能是白帮的,交换条件可能是重用徐阶一边的人,让徐阶重新担任内阁首辅,让徐阶的儿子徐峥出任下一任内阁首辅等等。宗室也就是景王他们也需要有人支持,更需要像徐阶这种老臣的投诚,再说徐阶背后还有一些地方势力存在。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一拍即合,一起对付朝廷和皇帝。

    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马上行动呢?第一,是因为隆庆皇帝还没有死。隆庆皇帝毕竟是嘉靖皇帝的继承人,血统和继位十分正统。隆庆皇帝在一天就会麻烦,他们等的就是隆庆皇帝殡天。第二,景王需要确定京城大臣们的态度。景王不是不相信徐阶,他太知道“人走茶凉”的道理,以前的严嵩手下在严嵩倒台后散了,徐阶离开后他的追随者也会改头换面。景王需要确定他和徐阶还能控制多少大臣,这些大臣会有怎么样的态度。第三,景王太担心失败了。景王已经失败过一次了,他知道他再也输不起了。

    所以他要做好万全准备之后才能开始他的计划。至少要给他的子孙们留下元气和资源。所谓的打算就是控制已有的地盘,就算皇帝想对他动手也要顾忌一些。所以他通过一些关系,让自己人暗中控制自己藩地附近的地盘。徐阶也介绍他的表弟贾百顺,他是一个最有资格当一方知府的人。景王的人因为当初夺位失败不是离去了就是被隆庆皇帝清除了,剩下的人不是地位不高就是武夫,所以正好需要这种沉稳的老人。所以景王通过自己的门路,加上徐阶的力量,将贾百顺推到了现在的地位。

    想通了这些事情,秦泰渐渐明白了一些事情。但是为什么要收买衙役,这个问题还是困扰着秦泰。衙役地位不高影响力也不大,应该不会对景王和徐阶的计划有影响,可是贾百顺等人为什么要这么拉拢有能力的手下呢?对了,秦泰想到了一个答案。在京城锦衣卫的时候,一个锦衣卫的帮闲,也就是现在社会的“临时工”曾经说过,所有的衙门没有秘密。所谓的秘密瞒上不瞒下,外人和上级或许不知道,真正的直系下属不可能不知道。贾百顺也好,景王也好,徐阶也好,他们的行为可以瞒得住外人和朝廷的人,却不能完全不让下面的人不知情。所以他们宁愿花钱买一个平安,用钱堵住下属的嘴巴,让他们和自己一条心。这些衙役和手下人也清楚,一旦事情暴露的话自己也会受到牵连,所以早已经和上司一条心了,不过他们不会傻到不要钱。贾百顺利用这个机会收买人心,让衙役们尽心为自己办事,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一个地方衙门要想出名,最好的办法是出洋相或者破大案。贾百顺需要好名声所以坚决不能出洋相,就需要破案破大案。秦泰不能用,贾百顺想到了小灵子,只要小灵子在衙门就不怕破不了大案。贾百顺花重金请小灵子来衙门帮忙,小灵子不知道是发现了什么,或者出了什么事情不能来,就让格尔汗这个兄弟来了。格尔汗虽然不如小灵子,但是也已经比一般的人厉害了,他在衙门为贾百顺破了不少案子,渐渐成为了贾百顺的亲信。这才是事情的真相,这也可以解释得通小灵子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帮秦泰的仇人贾百顺做事了。

第十八回 堕落天使十八

    秦泰想通了这个问题后,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不过马上新的问题出现了,景王的计划里面好像有一个大漏洞。景王和徐阶都是老手,难道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吗?景王或许想不到,徐阶这个前内阁首辅不会想不到,就算他们两个人都没有想到,他们的亲信不会一个人也没有注意到。难道还有什么事情是秦泰不知道不了解的,就连张居正和孟冲等人也不知道的?

    秦泰的旱烟杆子里面的烟丝已经抽光了,秦泰重新装上一锅子烟丝,一边仔细点上,一边继续考虑着问题。无论是谁想要控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都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就是衙门。衙门是老百姓最信赖的官方部门,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最相信衙门官员所说的话。只要控制了衙门里面的大小官员,就等于让老百姓听从了自己一大半了。第二,就是钱。如果没有钱的话,没有人愿意帮你,更没有会为你做事。安抚老百姓需要钱,坚守和阻击敌人需要钱,就算守不住了带着人离开也需要钱。第三个问题就是军队和装备的问题。没有军队支持的话,谁帮你守城门控制局面?没有装备的话,士兵靠什么打仗?没有后勤保障的话,士兵和追随者怎么生活?

    景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徐阶的帮忙几乎已经买通或者控制了藩地附近的各个地方衙门,特别是一些重要职位上的官员应该都安排好了。所以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不需要担心衙门的人和他们唱对台戏。有了徐阶这种家大业大的人家支持景王,还有一部分的地方势力,所以钱的问题不是大问题,至少不会马上缺钱。一旦他们竖起旗帜,打下自己的地盘就不会缺钱了。因为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大户,这些大户很清楚,不是归顺他们就会被消灭。消灭了钱是他们的,自己归顺了也需要交钱出来,区别是不归顺人会死,归顺了还有机会翻本或者保留一部分财物,所以大家都会选择归顺。但是徐阶和景王他们哪里有军队?地方的军队怎么会听从景王的指挥呢?

    要知道每一个藩王附近都会驻守着一支军队,名义上是保护这个藩王,其实是朝廷和皇帝派来监视和控制这个藩王的。一旦藩王擅自离开自己的封地或者有不轨的行为,军队就可以在某个人的领导下出动。虽然这种事情不多,但是不是没有过,据秦泰不完全统计过,这种事件在大明朝已经发生过不下十五起。皇帝派来的军队绝对不会和藩王有所关系,特别是军队的长官和藩王的关系一定不是很好。景王是隆庆皇帝当初的对手,所以监视景王的军队长官一定是隆庆皇帝亲信或者是和景王关系不好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听从景王和朝廷对抗呢?军队的长官,特别是这种带特殊使命的军队长官,他们的家人一定会留在京城被锦衣卫或者东厂的人保护或者控制着。长官就算被逼和景王联手,难道不怕皇帝和朝廷对家人下手吗?和景王一起对抗朝廷,也不过是为了生活好一点,没有了家人和孩子还有什么好过的?不想过的好一点的话,有必要和景王一起造反吗?

    不对,秦泰在被旱烟杆子烫到的一瞬间,秦泰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秦泰来回走来走去,越想越不对劲。秦泰拉开房门把门口站着的孟冲一把拉进房间,同时用力关上房门。孟冲被秦泰的表情吓住了,但是他不敢埋怨秦泰,因为大家的生死在秦泰手里攒着,孟冲可不敢这个时候得罪秦泰。

    “孟冲,说一句真话。你对于这里的军队了解多少?军队的监军是谁?军队的长官是谁?这里的镇守太监是谁?你和他们关系怎么样?说的越详细越好。”

    孟冲古怪地看了看秦泰,见秦泰一脸严肃的样子,不敢说谎。“秦大人,你的问题杂家我一定知无不言。不过这里的监军和镇守使我真的不是很熟悉。不过这个监督景王的军队长官杂家我倒知道一些。他叫孟河,是我们老孟家的一个英雄。”孟冲这种太监不会自己称呼自己是太监,军队监管军官的太监叫监军使简称为监军,监管地方的太监叫镇守太监或者镇守使。孟冲可能真的和这些二级监督衙门的太监不熟,除非这个太监是孟冲的人,不然孟冲真的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不过孟冲知道这个军队的长官的名字,而且好像很看好这个人,却让秦泰觉得奇怪起来。孟冲这种太监很少表扬人,特别是表扬外人,看来这个孟河真的有问题。

    秦泰这一次没有直接逼问孟冲,因为他知道孟冲会想通的。孟冲的身份和性格,如果秦泰逼得太紧的话,效果反而不好。秦泰知道孟冲手里也有杀手锏,孟冲不光光是来协助秦泰办案的,更是在暗中监视秦泰的人。一旦秦泰和孟冲关系闹僵的话,孟冲可能会直接拿下秦泰。但是秦泰可以确定一件事情,不用多久孟冲就会意识到秦泰问这些问题的用意。为了自己,为了他效忠的主子万岁爷,孟冲一定会主动回来坦白一切的。

    秦泰没有再看着孟冲,孟冲犹豫了一会儿后转身离开了。秦泰没有起身去关门,也没有叫住孟冲,只是默默地坐在椅子上不说话。孟冲刚走出门口,身子就顿住了,不久之后转身又进来了。孟冲看着秦泰,秦泰却一点也不在乎地坐着,好像没有看见孟冲站在身边。

    孟冲的脸色变了又变,由起初的尴尬变成了愤怒,又从愤怒变成了苍白,苍白的脸色又变成了青灰色。孟冲做着天人斗争,也知道他一旦开口就会永远不能在秦泰面前耀武扬威了。但是一想到离开京城时李太后和张居正的表情,想到冯保对他有意无意地一眼,想起高拱这个盟友意味深长地一声叹息,孟冲不得不下定决心。

    “好了,秦大人。你赢了。杂家我把一切都告诉你。”孟冲主动交代出只有他一个人才知道的一些秘密,这些事情就连高拱这个老交情也不清楚。这是孟冲心中的秘密,最后一份秘密档案,也是孟冲最后的筹码了。孟冲一旦说出来他就没有任何秘密了,这是任何一个司礼监掌印太监都不会做的事情,但是孟冲不得不这么做。

    内宫和朝廷一样,对于派出去的太监也分三六九等。在明朝之前太监也就是宦官只不过是内侍,是伺候皇室主人的奴才,所以人数并不多。北宋时期内宫太监人数控制在五百道一千二百名之间。就算在唐朝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手下也不过二三千太监而已。可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太监不光光是伺候主子的奴才,更是皇帝监视外界的耳目和爪牙。凡是皇帝或者皇室不愿意让外人知道的事情几乎都交给太监去办,太监也会几近完美地完成任务。由于办差的任务多种多样,借口也五花八门,所以太监墨守一个规矩,就是不让知道的事情绝对不主动打听。主子爷交代的事情也会专人负责,其他人不得插手或者过问。孟冲等太监从小这么学的也是这么做的,更是这么教后辈的。

    保密、多看少问、做事情干净利落、对主子绝对忠心、不得背叛师傅,这是每一个太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