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厚越想越心惊,越想越心凉,想得越深入越觉得对手的可怕,到底是谁能设下这么大的一个局?到底是谁如此费尽心思算计自己?这一招的确够狠的,无异于釜底抽薪,一下子将自己的老底掀掉。
刘厚一个一个狠人想过去,先是想到陆逊,再想到司马懿,然后还有贾诩。好像他知道的著名谋士就这几个了,到底是谁,现在还不可知。不过不管是谁,自己这次肯定被他害惨了。
当然,刘厚还心存侥幸,希望这一切是没有联系的,幕后没有一只黑手在策划,在推动。所有一切不过是许靖和吴懿两个白痴利欲熏心弄出来的闹剧,魏国和东吴不过是适逢其会,刚好在这个点上联合攻蜀而已。
想清楚了这些事后,刘厚即刻找来两个亲兵,让他们快马加鞭送一封信给远在岭南的费祎。在信中,他让费祎在岭南尽快建立一个兵工厂。
让他起码要先将火药的生产工坊弄起来,要是没有了火药的供应,他的火器部队很快就要哑火了。
至于火枪、火炮的生产,所涉及的工业基础太多,短期内是没办法的了,只能让他徐徐图之。
幸好刘厚随军的各种工匠、技术人员很多,其中生产火药甚至火枪的人才也有一些。刘厚叫来了几个火枪和火药专家,派一个营的士兵护送他们迅速赶回岭南配合费祎组建兵工厂。
孙权的主动退兵让憋着一股气想找人出气的刘厚好像一拳打到棉花上,心里越发觉得难受。既没有仗可打,刘厚只能催促部队,加快速度往荆州赶路了。
一路上,大部队晓行夜宿倒也没发生什么特别事,这一日终于到巴陵(岳阳),早有先头部队搜集了无数船只供大军渡江之用。令刘厚很开心的是,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的超级战舰“荆州号”和另一艘更大的战舰。
那艘更大的战舰正是当年在荆州时,刘厚用“荆州号”击沉的东吴楼船“长安号”。后来刘厚命令潘浚带领几万东吴俘虏,花了老大气力才打捞上来修好,同时修好的还有一艘和“荆州号”差不多大的东吴中型船只,这次也一同过来接刘厚的大军。
“长安号”是一艘超级楼船,船上能够建造5层楼,最多搭乘3000人,和它比起来,刘厚费了老大劲才打造出来的“荆州号”就小得多了,两艘船并排停在码头边,给人感觉就是姚明旁边站着潘长江。
“长安号”经过改装后,也在两侧舷开了很多炮窗,不过,若有人打开炮窗看看就会发现,里面一门大炮都没有,有些炮窗里设有床弩,但大部分是空的。
现在蜀军根本没有多余的大炮安装在船上,任何火器都被关公收拢到荆州城中,用于守城之用。所以,可以说“长安号”现在还只不过是一个空壳而已。
要想给它配炮,估计要等到刘厚收复西蜀,将工业部夺回来才有可能了。就算收回来,也不是短期内能给它配得齐火炮的,因为这艘巨无霸太大了,而且有5层楼那么高,全部装满火炮怕不有一、两百门才够。
以现在的生产水平,一、两百门大炮怕要很长时间才能生产出来。
刘厚在码头见到了“荆州号”的船长李球,这个曾经和他在荆州并肩作战的老战友。
自从刘厚离开荆州后,就将“荆州号”全权交给他负责,这些年,他干得还算不错,起码在东吴军那么强大的水师肆虐荆州的情况下,他能保得“荆州号”安然无恙,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刘厚下令大军在巴陵休整两天,第三天再登船渡江。之所以这样,除了因为大军连日赶路,士卒都很疲累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派出了很多小艇在大湖中和附近这一段长江中侦察,必须等确定没有东吴水军埋伏他才敢下令渡江。
巴陵北临长江,它旁边还有一个大湖,这个大湖就是后世的洞庭湖。洞庭湖不属于云梦泽的范围,但是它可以通过长江和云梦泽相通。这里同样属于长江水系,都是东吴水军的天下。
巴陵再往东就是东吴的势力范围,东吴现在正陈驻重兵在巴陵东面的赤壁、夏口虎视眈眈,实在是不可不防。
刘厚最怕就是东吴利用水军优势,埋伏在湖面广阔的洞庭湖某个角落,或者在长江某一段中,在蜀军渡河时突然杀出来,到时候四面都是滔天的河水,自己的陆军再强大也只有喂鱼的份。
所以,他派出了无数艨艟斗舰,在附近的水域展开地毯式搜索,务求做到万无一失他才敢下令渡江。
这天晚上,关兴和张苞来邀请刘厚饮宴,刘厚本不想去,不过今天见到李球和三艘大船心里高兴,于是决定暂时放下心事,和他们一起去放松放松。
毕竟这些日子一直为成都的事情发愁,压抑了很长时间,感觉自己像一条绷紧的弦一样,再不放松一下就要断了。
饮宴的地方叫“阅军楼”,在城池西门的城墙之上。据说是鲁肃建立用来阅军之用。
第四十一章 成都政变
第四十一章成都政变
听了赵统的讲述,刘厚哭笑不得。深深感到被这两个奇葩的家伙打败了。逼供的人奇葩,尽用些小孩子气不靠谱的逼供方法,被逼供的人也够奇葩的,竟然是个爱财如命却又不怕死不怕痛的奇人。
不过,赵统接下来讲的话就令刘厚笑不出来了。这个钦差手里拿着那块极品翡翠后,将他所知道的成都局势全部讲了出来,赵统转述了钦差的招供:
原来,刘备称病,已经很久没有上朝也没有公开露面了。一切朝政都由太傅许靖和国舅吴懿把持。
这两人把持了蜀国的军政大权,还提拔任命了一批亲属,例如,许靖之子许游就被任命为尚书。这个时候的尚书和清朝时的尚书不同,含金量高很多。
清朝时六部主官称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等于后世一个部或几个部的部长。但是,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和宰相差不多。这样的任命,置诸葛亮这个正牌丞相于何地呢?
还有,吴懿的堂弟吴班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这个骠骑将军可不是一般的杂号将军,而是很牛x的一个官位。举个例子,第一任的骠骑将军是霍去病,当时他的地位是金印紫绶,位同三公,可谓牛逼烘烘到极点。
当然,三国时期的骠骑将军远没有那样的地位,但是,起码也是个很了不起的荣誉称号。当时曾经有过这个荣誉称号的人有:刘禅、马超、曹洪、司马懿等。吴班这样一个毛头小子,凭什么和上面几位相提并论?
很多不肯投靠他们的官员被罢官或迫害,特别是亲刘禅一派的官员,基本上已经被清除出了朝堂。许靖和吴懿正是通过这样提拔任命亲信,同时打压排除异己,将朝政掌握在手中。
钦差还招供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许靖和吴懿正在策划废掉刘厚的太子位,改封为越王,封地就是岭南。同时改立刘厚的同父异母弟弟梁王刘理为太子。
由于钦差离开成都已经有几个月,估计现在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只是消息还没有传到这里来而已。
因为这个钦差是许靖的心腹,所以才能知晓此等机密,这也是他在岭南那么嚣张的原因,因为他知道这个太子马上要失势了。
历来废太子的处境下场都是很凄惨的,所以他才有恃无恐,嚣张跋扈,谁知道却被费祎整得没有了脾气,等好不容易见到刘厚,还来不及宣旨就被直接抓起来严刑逼供,可谓倒霉到极点。
刘厚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成都果然出事了,还是不得了的大事。从钦差叙述的情况看起来,刘备凶多吉少,就算没有死估计也病得不轻,而许靖和吴懿这些人趁机把持朝政,甚至可以说发动了政变。
如果这个钦差没有说谎,那么这些人的意图很明显,想将本来一早就被刘备定好的接班人刘禅换掉,换成一个小屁孩刘理做皇帝。换皇帝这样的行为不是政变是什么?
细想一下,他们的确很有动机,刘理是吴懿的妹妹吴贵妃的儿子,为了自己儿子能继承皇位,皇妃伙同国舅哥哥干出这种事情来一点也不奇怪,这是被后世无数狗血宫斗戏证实了的桥段。
至于许靖,也不难理解,之前刘备太强势,诸葛亮太受宠,他太被冷落,肯定会失落然后心生怨恨。
刘备平时事无巨细都要咨询诸葛亮,诸葛亮几乎掌握了朝政的方方面面,也做出来很多成绩,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亲近程度甚至超出了一般的君臣关系。
而身为太傅的许靖则毫无建树,除了因为拥立有功被封为太傅外,平时基本上是个坐冷板凳的待遇。他心有不甘,想掌握更多的权力,想得到更多的好处。
可是他又没有诸葛亮那么有才,就算真的将一些大事让他做,他也未必能做得比诸葛亮好,没有那个金刚钻,他也揽不了那个瓷器活。
而令他更感到绝望的是,刘备的法定继承人太子刘禅同样不怎么鸟他。这个太子平时身边自然有一班亲近之人,这些人都是接受过学院新知识的年轻人,对他这种老式官僚不屑一顾。
他可以想象,如果将来刘禅登基为帝,自己的地位肯定会比现在更不如。
穷则思变,许靖无时无刻不想着改变现状的方法,可惜一直无计可施。直到吴贵妃的人找到他,一个想让自己的儿子登顶九五之尊,一个想真正地位极人臣,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光,他们正如站街女遇到大色狼,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很快就勾结在一起。
对许靖来说,扶持刘理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刘理年幼,现在才8岁,还无法亲政,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辅政大臣了。他自以为,这个辅政大臣非自己莫属,等到小皇帝长大成人,自己起码有10年时间把持朝政,到时候自己再荣休,那么此生再无遗憾了。
他也不想一想,他已经七十岁高龄了,还能活多久,就算活着,还有没有精力把持朝政十年?不过,不管怎么说都好,他们现在似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听完赵统的转述,刘厚现在最担心的是刘备。虽然对这个便宜老爹没太多感情,但他毕竟是自己这一世的父亲,而且一直以来对自己也很好,起码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大力支持的,例如建立工业部,组建一支严重超编的太子亲军,还有两次领兵出战等等事情上,他都是无条件支持的。
刘厚记得刘备是在登基为帝后两三年就挂掉的,现在已经是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按照历史,刘备就是差不多这个时候驾崩的。
自己虽然扭转了历史,避免了关公被杀,又让左慈传授刘备一些心血管疾病的保健知识,但是,历史的惯性那么厉害,谁知道刘备挺不挺得过来呢?
刘厚越想越心焦,终于,他下定决心,不能再待在长沙了,要尽快出兵北上荆州,将围攻荆州的孙权军杀退,争取早日和关公、诸葛亮会师,到时候再和他们一起,早日将成都的事情弄清楚。
很快,刘厚就挥军北上,他已经做好了和孙权二十万军队决一死战的准备。谁知道,大军才出发没几天,就收到探子来报:围困荆州大半年的孙权军撤退了。
刘厚既意外又在意料之中,孙权花了那么大力气,围攻荆州大半年,眼看快要成功了,这个时候要放弃无疑是需要很大的决心的。孙权也算是个杀伐果断的枭雄,身边也不乏智谋之士,自然看得清楚当前的形势。
西蜀太子挥师北上,关公在荆州城里虎视眈眈,一南一北皆非善类,如果他们不撤军,就会面临西蜀太子和荆州关公两面夹击的局面。就算不算荆州城中的关公,光这个西蜀太子也不是他们容易对付的。
毕竟以陆逊之能,率领二十万军队,依托坚城尚且被他打得落花流水。现在孙权亲领的这支部队在城外,和太子军野战就更不可能取胜了。
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还不赶快趁蜀军还没合围之前逃之夭夭更待何时?因此,孙权只是召集群臣商讨了一个上午,就做出了决定,放弃攻打荆州,全军撤回东吴的领地。
同时,他们还作出了几项战略决定,一是加紧联系曹魏,和他们建立更牢固的同盟关系,未来的日子双方要紧密合作,共同对抗西蜀;
其二,屯驻重兵的两国边界,随时防止蜀军越界作战;其三,进一步加强水军建设,一定要在水军领域取得绝对优势。只要水军不败,东吴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他们那么重视水军,并且认为水军不败,东吴就不败呢?原因是有云梦泽存在。
在那个时候,这一带的地理环境和后世有很大区别,主要就是有云梦泽存在。后世人不知道云梦泽,因为云梦泽早已经消失,但是在三国时期,云梦泽范围还非常巨大。
云梦大泽是古代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在荆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侧的原章华台地区新设了华容县(故城在今潜江县西南);在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竟陵县(故城在今潜江西北)。
扬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
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
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东汉末年,曹操赤壁战败至乌林,已能“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云梦泽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差不多缩小了一半,那么三国时期虽然也缩小了很多,但总还有一半以上的面积,即使是这一半的面积依然是一片大得无边的胡泊群和沼泽群。
这样的地理环境正是水军的天下,只要有强大的水军,在这片区域就可以纵横来去。若战时,他们不但可以用水军直接参战,还可以跨过云梦泽快速在沿岸的各个城池间运输兵员、武器装备和粮草,战略意义重大。
若战败,他们还可以躲在云梦泽里的小岛上,想找到他们难于登天。一旦你疏忽,他们又可以出来劫掠沿岸,给你造成重大损失。当然,真到了这一阶段,他们已经是匪了。
第四十章 赵统逼供
第四十章赵统逼供
这场长沙大战,蜀军损失也不轻,入城前被偷袭损失的人马就不说了,入城后虽然势如破竹,战况很顺利,但是,在这么大规模的战斗中,一定的损伤是不可避免的。
这场大战,蜀军死伤七千多人,其中有两千多人牺牲,大部分是藤甲兵,也有几百的火枪兵。火枪兵虽然没有冲锋在前,不过他们身上也没有任何护甲,只要一支箭矢或一把砍刀就很容易gameover。
长沙大战后,刘厚派出兀突骨带领他的第二师去收复各个县城,其他部队则就地休整。入城战中,第二师基本上没出什么力,而因为前期被偷袭导致大量的减员,第二师被充入了大量新兵。
这些新兵没有经过实战的洗礼,现在正好趁此机会,让他们在收复各县城的低烈度战斗中,取得实战经验。也算是以战代练吧。
火枪兵第六团也是新兵,是后备团,这次刘厚将他们也派出去,配合兀突骨攻打各县城,让他们也取得一些实战经验。第六团是没有火枪配备的,不过现在其他团都在休整,人要休息,枪可以不休息。
刘厚让第一到第五团各自腾一些枪支弹药出来,临时配备给第六团,让他们先拿去战斗,等战斗完毕再还回来。
刘厚已经打算好了,等第六团经过战火的洗礼后,再从中挑出表现好的几百人,补充到受了损失的各团去,将各主战部队重新补充满员。
然后按照老规矩,这次战损的各支部队都从朱褒的第四师,也即辎重队中挑选人手补充至满员。而辎重队也不怕人手受到损失,这次俘虏了三万的东吴兵,只要等他们身上的伤一治好,就可以配给朱褒使用,只怕到时候辎重队要严重超编了。
这样一来,辎重队有五万多人,后来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