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现在还不宜出动刀斧手,还需要再做做思想工作,多争取争取一些意志不是那么坚强的人。当然,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将军亲自冲锋陷阵,自有那些投降派充当马前卒,出来和忠义派针锋相对。

    最后,不出所料的,又有一批人选择了屈服投降,这些人当中,有心智不坚的骑墙派,也有一些其实只是忠于自家将军,愿意跟着将军走。最后,两位夏侯将军的部下中都有很小一部分的将领选择了不投降。

    这些不投降的将领的下场是不一样的,夏侯尚为人比较重情义,那些不肯跟随他投降的将领都悉数被放走。当然,士兵是一个也能不让他们带走的,他就是再疯癫也知道,士兵就是资源,就是资本,每多带一个士兵过去蜀国,他就多一份功劳,以后就多一份安心立命之本。

    而夏侯霸则不同,和夏侯尚埋伏下刀斧手只是为了预防万一不一样,他埋伏下的刀斧手可不是吃素的。他等所有人都做出最终的选择后,马上发出暗号,让刀斧手出来,将那些不肯投降之人逮捕。

    这一下变故吓得其他将领冷汗涔~涔,心里暗暗庆幸自己做出正确得选择。夏侯霸也知道每多一个士兵就多一份功劳,他还知道,这些不肯投降的将领也是功劳,可以作为投效新朝廷的投名状之一。

    两将安排好所有事情后,第一时间带领人马奔向自己驻守的城门,开城投敌去了。幸好两人早有分工,各自驻守不同的城门,所以两拨人马所走的方向不同,否则在路上碰上了说不定会火拼一场。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两位夏侯将军都找了条绳索,将自己绑了送到蜀营去,当然,只是松松垮垮地象征性在身上缠上几圈绳子而已,这就是做个姿态,表明诚心投降。

    其中夏侯霸的表演比较到位,他不知道从哪里找来几根荆条,赤着膊背在背后,效仿那廉颇来一出负荆请罪的戏码。

    既然两位夏侯将军那么上道,张飞和庞统自然配合着他们,好好演一出识英雄重英雄的好戏。他们对两位夏侯将军礼遇有加,亲手为他们松绑、赐座,好言安慰,好生招待。

    只是两位夏侯将军在蜀营见了面,都感到有点尴尬,没想到大家会在这种场合见面。然后就是蜀军入城接收城防了,不过这个过程却没那么简单。

    如果只有一位夏侯将军投降,以庞统的谨慎性格,未必敢全信,未必敢马上派重兵入城,当然,张飞是百无禁忌的。

    因为这里存在一个可能,那就是两位夏侯将军商量好,以一人做饵,引诱蜀军入城,令一位夏侯将军在城里做好陷阱,埋伏兵马,将入城的蜀军包饺子全歼。

    虽然很少有人会那么狠,肯用自己做诱饵,但是古来多贤士,很少不代表没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事情在中华大地上屡见不鲜,谨慎起见,这一招还是不得不防的。

    假如是那样的话,庞统一定会先让一队先锋入城,确定没有危险后大军随后再入。但是,现在两位夏侯将军同时投降,那就不一样了,如果这真是一个局,那敌军的代价也太大了。

    不过即使如此,庞统也不敢完全放心,他让两位夏侯将军各自发出军令,将他们麾下的兵马分批调出城,在城外指定的地点缴械投降。

    这样一来,出城的魏兵失去了高城厚墙的保护,分批出城又失去了兵力上的优势,蜀军可以从容接收这些降兵了。只是这个过程比较耗费时间而已,但是这种时间成本相对于安全来说还是非常值得的。

    正因为如此,在刘厚率领hong军到达许昌城下时,蜀军才刚刚接收完所有的魏军俘虏,轻轻松松地入城去接受城防。

    刘厚听完张飞和庞统的叙述,感到龙颜大悦,这种不用开打,双方都不用死人的情况占领城池是最理想的状态,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也就是指这种情况。

    有这种结果都是庞统的功劳,他再次感受到,像庞统、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顶级谋士的巨大价值,他们绝对不是只会耍耍嘴皮子、夸夸其谈的人,有时候一条看似不起眼的计策,起到的效果超过千军万马。

    龙颜大悦的刘厚自然要大肆封赏,他下令犒赏三军、封赏有功之臣。由于庞统已经算是位极人臣,爵位也是有的,再想封赏已经不知道封什么好了,幸好,他还有个儿子叫庞宏。古代都有荫蔽制度,就是老子做了大官,立了大功,可以荫蔽儿子也出来做个小官。

    于是,刘厚封庞统儿子为中郎将。中郎将这个官是统领皇帝侍卫的,属光禄勋。不过在三国时期,这个称号和那些杂号将军的名号一样,已经被用滥了,只是一个虚衔而已。

    而且hong军的军制也不再用汉朝那一套,而是用了后世军队的“三三制”,用排、连、营、旅、师、军这样的命名规则,所以,庞宏这个中郎将还是个有名无实的虚职。

    庞统也知道这种情况,为了儿子将来更有出息,他只好厚着脸皮向皇帝请求,让自己儿子加入军队,为皇帝征战天下。刘厚自然一口答应下来,将他儿子调入亲卫军中,任了个营长。
正文 第二百九十九章 改编部队
    至于张飞的封赏,就更是封无可封了,以他国丈加先帝兄弟的地位,原本也不需要再注重什么虚名,他如果需要什么,根本不需要客气,直接动手拿就是了,自己女婿还能不给他?

    而且他的确也是老实不客气,刘厚再厉害,在他面前也是从小看着长大的那个小屁孩。,。。既然他不跟自己客气,刘厚也就不跟他客气了,所以,这次封赏只赐给了他五百两黄金,至于官职爵位神马的,统统省了。

    而他的儿子张苞,他在hong军中有他固有的前途,根本无需靠父荫。对于投降的两位夏侯将军,刘厚特意召见了他们,对他们好言相慰,并和曹休一样,将他们扔到某支部队去当个副职。

    他们都和曹休一样,需要起到标杆的作用,需要竖立起马骨的榜样,反正一只羊也是赶,三只羊也是赶,就让他们一起到部队学习hong军的各种规矩吧。

    当然,他们分别被编在不同的部队中,否则这几个原来的魏国大将串联在一起就不好了,这种可能性虽然小,但是不可不防。由于在汝南和许昌都俘虏了大量的魏国士兵,所以,很轻松就能多组建几个旅出来。

    汝南、许昌俘虏的魏兵总数超过十万,经过筛选,挑了二万八千人出来,整编成四个旅,每个旅七千人。其余人还按老规矩,编成生产建设兵团。这一下蜀国又多了七、八万精壮劳动力,国内的生产力又得到了大大的促进。

    攻陷了敌国首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虽然这个首都相当于敌国自动放弃的。群臣建议刘厚举行兴典,大赦天下,甚至还有人建议迁都的。

    不过这些建议刘厚一个都没有采纳,他觉得太麻烦了,而且浪费钱,有钱还不如留着打仗呢。他以天下未定为借口一一推辞了这些建议。虽然他没接受迁都的建议,但是他也不打算继续走了,开玩笑,如果每一场仗都要皇帝亲自出马,那还要那么多臣子干什么?

    他决定暂时在许昌住下,自己居中调停,让手下的部队四处出击,收复汉朝故土。反正这里有现成的皇宫,居住环境很不错,这还要感谢曹丕临走前没有下令烧皇宫,甚至烧城池,也许他还憧憬着有一天可以重回故土吧。

    不过在四面出击前,要先将部队重新整编一下,现在编制太乱了。第一师太庞大,急需重新编制。原来的第一师有十个旅,现在又新编了四个旅,一共十四个旅,编号顺着编过去。

    由于刘厚这次要搞大动作,打算一次过将所有部队改编好,因此,他将这次新编的几个旅和上次新编的几个旅全部打乱,再将第二师、第三师一共三万藤甲兵和朱褒的第四师也全部打乱,按照第一、第二旅中的藤甲兵比例,重新组合成各个旅。

    在北伐之前混编成功的是第一到第六旅,第七旅到第十四旅可以说是胡乱编在一起的,这次也要好好理顺一下。第七旅原来有一万人,第八到第十四旅一共五万人,加起来就是六万人。

    藤甲兵三万,第四师两万,所有参加改编的部队一共有十一万多。按照每个旅七千人的编制,一共编成十六个旅,其中不足的人员从魏军俘虏中补足。这样,旅的编号就一直编到二十二。

    其中原第四旅由张柏率领在长江北岸和东吴作战,等于已经脱离了第一师的范畴,黄叙率领第三旅在南昌,也等于脱离了第一师,这样就需要重新填补这部分的空白了。

    刘厚签署了命令,正式任命黄叙为第六师师长,他的第三旅也扩建为第六师,由于有大量的地方守备军,他现在统领的士兵数量足够这次扩编用;张柏任第七师师长,他的第四旅扩编为第七师,至于士兵,刘厚给了两个新编旅他。

    在黄叙的第三旅和张柏的第四旅脱离第一师后,加上调了两个旅给张柏组建第十一师,现在刘厚手头上还剩十八个旅。刘厚又将原第一、第二旅调到羽林卫,当做自己的亲军,现在只剩下十六个旅了。

    十六个旅编成五个师,每个师三个旅,还剩一个旅刘厚调给关索。钳住东吴的上中下三路人马中,要数关索那一路兵力最薄弱,应当得到加强。虽然这个旅只是冷兵器部队,但是相信在关索手上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新改编的五个师为:

    第一师师长张苞,第二师师长关兴,第三师师长赵统,第四师师长兀突骨,第五师师长鄂焕。这五个师均为火器、藤甲兵混合部队,是hong军主力作战部队。

    这五个师一共有十五个旅,编号从第一旅一直顺着编到第十五旅,在军事通讯中,他们有各自的数字命名规则。第一个数字代表所在的军,目前hong军的编号就是一,也即是蜀汉第一军,庞统、张飞军团为二,关公的荆州军为三,当然,他们的部队其实并没有遵循hong军这种统一的编号规则。

    第二个数字代表师,第三个数字代表旅,第四个数字代表团。例如第三师第二个旅的第三个团编号就是一三二三部队。

    赵统原来是领着第七旅驻守麦城的,麦城早就成为安全的内陆城池,他防线也相应的往北挪。

    现在将他召回来,升为师长,组建主战部队,算是正式归队了。兀突骨作战勇猛,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他的忠诚也毋庸置疑。鄂焕也是一样,这两人虽然官职虽然还是师长,不过由冷兵器部队的师长转为热~兵~器部队,也算升了一级了。

    有政委制度在,刘厚也无需担心部队的反叛。不过兀突骨和鄂焕都属于猛将,他们勇则勇矣,但是在军略方面是个短板,刘厚派出大量军事学院毕业的人员组成参谋部辅助他们,较好地弥补了他们的这个短板。

    这次有十几个旅需要配备火~枪,后勤压力比较大,幸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成都“工业部”源源不断地送来新生产的火~枪,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问题。据郭攸之计算,再等半年,这五个师就都能装备上火~枪。

    现在各支部队只能各拿一部分火~枪,剩下的缺额只好眼巴巴等着,总有一天会陆陆续续补充完的。
正文 第三百章 双轨制升迁通道
    半年看起来很长,不过刘厚计划在半年内不再发动大战,相信影响不会很大。△,。。魏国迁都长安,等于将中原地带广大的土地都让了出来,要消化这么庞大的地盘,半年时间并不算多。

    而消化这些地盘,虽然需要出动军队,但是肯定没有大仗打,估计都是些小打小闹,主要还是以武力威慑为主,以现在各支部队的实力足够应付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新提拔了一批旅长上来,其中有一人名叫马秉,说起这个马秉也是个官二代,他老爹是蜀汉重臣马良。在原历史上,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死于这一战。

    但是这一个时空,刘厚救了关公,刘备也没有为了兄弟报仇而发动夷陵之战,所以马良也没死,依然好好地在成都辅助诸葛亮处理朝政。马家自幼家教很严,马秉在蜀汉的官二代中也算比较口碑好的一位。

    原来的第一、第二旅是原来第一师中的精锐,也是整个hong军系统中,战斗力仅次于刘厚亲卫队的部队,现在他们也被调入亲卫队,即羽林军,和原来的羽林军一起,组成一个师级编制的羽林卫。

    这是因为刘厚打算留在许昌一段时间,许昌是个很大的城市,需要足够的兵力来守卫,一个师并不算多。

    糜照和他的同学孔慈分别任第一旅和第二旅的旅长。第三旅的旅长由在绑架司马懿家眷过程中,立了大功的特种部队队长郭长盛担任。

    这次不但提拔了一批旅长,也提拔了一批团长等各级军官,其中有一位叫武大牛的也被提拔到羽林军任团长。这位武大牛原来在白帝城之战时投降黄叙,帮助黄叙骗开城门并劝降许司马,其人有勇有谋。

    由于表现出众入了刘厚的法眼,后来部队改编,他被编到原来的第一旅。这个武大牛很好学,加入hong军后,很用功学习hong军的各种规矩,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hong军军官。

    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又屡立战功,累功升迁,这次终于升到团长的位置,对他这种出身来说实属不易。不过这也有赖于hong军的升迁通道相对较公平。

    刘厚虽然也任命了很多贵戚子弟,如张苞、关兴、赵统、黄叙、糜照等人,无不是朝中重臣的子弟,但是,他也不是胡乱任命这些官二代的。

    一来,要求这些人确有本事。没本事的人他是肯定不会让其担任要职的,怕误事;其实他任命那么多贵戚子弟也是有原因的,这些官二代从小家里条件好,受到的教育也是这个年代最好的。

    从大概率上来说,他们比普通百姓更有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或者说,更有才能,更有能力,而且发展潜力也大得多。这也使得客观上,他们比一般的百姓更适合担任将领。

    二来,他也不是一上来直接就让这些人担当要职,而是从较低的职位干起,让他们先在基层锻炼一段时间,积累经验,顺便也是观察他们的品行、能力等。

    他会在适当的时候才将他们提拔起来,当然,这些人的提拔速度肯定是超过一般人的,没办法,这归根到底还是个拼爹的时代,人家的爹帮自己卖命,他们的儿子自己怎么也得照顾一下不是吗?

    除了这些官二代相对更便捷的升迁通道外,对于普通将士来说,升迁通道也是通畅、公平的。战功是最直接的升迁计量单位,只要累积够战功,基本上都能得到升迁,在hong军中不存在被上官打压得无法出头的事情。

    当然,这也是因为现在蜀军在高速发展中,军队的规模以极高的速度在膨~胀,需要的各级军官都很多,就算是贵戚子弟占了很大一部分位置,也为普通将士留下足够的职位。

    由于刘厚规定了各级军官必须识字,还要有相关的文凭,不同级别的军官还要通过相应的军略考试才能担任,所以,能符合条件的军官很少,使得军官在部队里根本就是供不应求。

    大部分部队都没有配副职,因为没有足够的军官,有些部队因为连正职都无法找到适合的人选,只能降低要求,将一些符合一部分条件(例如立了足够军功)的人破格提拔,暂代该职位。

    但是这些暂代的人并不是正式的任命,在称呼前要加个“代”字,例如代连长、代团长等。

    他们要等到完全符合条件了才能去掉那个“代”字,在这个战争年代,捞战功并不是什么难事,训练刻苦一点,军事素养也不成问题,那么他们所谓的符合条件是什么呢?

    原来,多数军官升迁就是栽在了文凭和考试上面。大汉龙腾学院虽然几乎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不过正儿八经从学院毕业的军官还是供不应求。成都远离中原,因为战事的需要,将士们也无法离开,所以大部分基层将领是没有机会到学院去上学的。

    但是刘厚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随军有军事学院的分院,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将士们白天训练完后,晚上就可以去学习,刘厚还给这样的学习方式起个名字叫“夜校”。

    在夜校他们可以学到和学院一样的军事知识,通过考试后一样可以拿到文凭。士兵们还有另外一个学习途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