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我是阿斗-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大夫,使一些优秀的大夫宝贵的经验得到传承。后世都说华佗是神医,传说中他的医术是神乎其技,可是他的青囊书被烧,医术没有流传下来,留下千古遗憾。刘厚就是为了填补这样的遗憾所以毅然决定设立医院的。
同时,刘厚还想借助这样的机构,促使各大名家之间多点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且对医学技术开展研究,促进医疗行业的良性循环。
张仲景听到这话,眼前一亮,对啊,这个方法好,如此一来,必然可以培养出大批医生,再也不怕病患过多得不到及时救治的情况出现了。
“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前提是要求各位医学大家都有无私之心,肯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拿出来共享。就是不知道张神医肯不肯将您的毕生医术传授给他人,小公子听说你著的《伤寒杂病论》可称为“医方之祖”,若能流传开去,必能活人无数。”中年文士接着问。
在古代,各种技术都是秘而不宣的,各种看家本领是人家吃饭的凭借,历来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所以,很多技艺都是家传的。
另外,还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所以师傅教徒弟,经常会留一手。
这些传统,或者说是陋习,导致了很多技艺的失传,中华民族上下几千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科技文化水平一度远远领先于世界。然而无数文化被创造出来,又有无数文化湮灭于历史长河,和国人这种法不外传的思想关系很大,这真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基于以上的原因,中年文士提出这种要求其实是很冒昧的,不过张仲景不是一般人,他是博爱无私的“医圣”,显然中年文士是了解他的性格的。果然,张仲景听到他这样说,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只要能医治更多病患,老夫又何惜我这一身的本领。只是,老夫这《伤寒杂病论》刚成书不久,你家公子难道读过拙作?”
这个时候,张仲景刚完成《伤寒杂病论》的写作,看过的人没几个,更没有刊印出版一说,所以对于中年文士口中的小公子竟然知道他这本书感到很惊奇。
“这……”中年文士一时语塞。他对于这件事倒不感到惊奇。自家小公子拜左慈左仙翁为师,从小就表现出诸多神奇的地方出来。左慈更是一次次表现出未卜先知的本领。对于这充满神秘感的两师徒能知道些什么世人所不知道的秘密,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神医可知道,我家小公子聪慧过人,从小就博览群书,所学非常驳杂。而且,他自小就拜左慈左仙翁为师,常常表现出神异之处。”他的意思是说,人家是神仙的弟子,有什么不知道的。
“左元放的事迹我倒是略有耳闻,没想到他竟然是你家小公子的师傅。”
“是,据说当年左仙翁在天柱山炼丹,夜观天象,发现帝星现于南方,于是一路寻找,最后找到荆州,收我家小公子为徒。”意思是说,我家公子是天命之人,你看着办吧。
“哼!简直是妖言惑众,什么帝星,什么夜观天象,不过是方士骗人的把戏。”作为一位医生,张仲景是不信神鬼之说的。人家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医家所用的五行理论其实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所以,如果给他讲后世的辩证法、唯物主义,他一定很容易接受。
“不过那个小子我倒是有印象。当年在荆州给甘夫人治病时,老夫看他对医学之道颇有兴趣,还赠了一本《辨伤寒》给他。没想到他竟然一直关注老夫,也算这小子有心。”
《辨伤寒》应该是《伤寒杂病论》的前身、简略版。当时张仲景还没完成后者的写作,因此只赠与刘厚《辩伤寒》一书。
张仲景也据此认为,刘厚一定是读《辩伤寒》读出兴趣来了,故而一直关注自己的动向,现在打听到自己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于是派人来邀请自己。
想通这点,他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中年文士也松了一口气,你自己想通就好,不用他继续为难解释了。
第七章 张仲景
第七章张仲景
长沙太守大堂,一条人龙从大堂延伸到大街上。一名白发老者坐于堂中给人把脉毕,提笔刷刷开了个药方,交给身边的童子抓药。
然后对患者道:“无妨,无妨,你这病无需担心,你把这药拿回去,三碗水煮成一碗,每天两次,三天后,你的病自然痊愈。”
患者是个衣服破烂、满脸污垢的中年人,拿到童子递来的药包后,不禁泪流满脸,跪下给老者“砰、砰、砰”地磕了几个响头。
“感谢张太守,要不是张太守可怜,小可这条小命可就没啦,呜呜呜……”
一位太守“不务正业”给人看病?没错,历史上也只有一位这样亲民的太守。如此关心民间疾苦的官老爷,也只有“医圣”张机张仲景了。
传说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
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xx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这时候,一名仆人匆匆从后堂进来,对老者说:“老爷,麻黄、桂枝、葛根均已用磬。”这些药物正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常用药物。
张仲景皱了皱眉头,抬起疲惫的脸,对仆人说:“那还不赶快去采购,找彭掌柜的,他答应给我打折扣的。”
“老爷,这,这……”仆人支支吾吾。
“这什么,有话就说,吞吞吐吐的,成何体统。”
“老爷,我们没有那么多银钱了。”仆人低下头,低声道。
“这……”这次轮到张仲景“这”了。
“唉……”“这”了一声后,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他自己也知道太守府的状况。他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人,当然不可能去盘剥百姓,不但不会乱收赋税,还经常视情况减免一些赋税,这样一来太守府的收入可想而知。
偏偏到处战乱,流民多如牛毛,导致疫病横行。这些患病的人多数赤贫,连肚子都填不饱,如何有钱看病、买药。
碰到这种情况,张仲景通常都免费给这些人看病。诊金固然可以不要,顶多自己辛苦一点,但是这药可不是凭空得来的,也是需要银钱买回来的,虽然药商已经给打了大大的折扣,但是,也经不起他这种长期施医赠药的折腾。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张仲景就是这种一辈子做好事的人,无愧于“医圣”的名号。但是做好事也是要看能力的。这种能力不但指技术、力量,还包括其他方面,例如财力。
论技术水平,张仲景估计能入世界排名前三名,但是论财力嘛……偏偏,施医赠药是需要雄厚的财力为后盾的。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更何况……,张仲景望了望由大堂一直延伸出去的人龙,这些人在他眼中变成了嗷嗷待哺的小鸟。这不是十贯八贯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一阵无力感袭来,“这时势,生于乱世,人命贱如狗,能怪谁呢?要怪就怪那些祸乱天下的军阀们吧。”张仲景对那些个整天打来打去的大小军阀深恶痛绝。
“老爷,老爷……”耳边传来仆人的呼喊声,张仲景从思绪中退了出来。
“去,将夫人那颗珠子拿去龙凤祥卖了,先应急一下。”
“老爷,这可使不得啊,那是夫人最喜欢的小玩意,夫人经常晚上拿出来看,说可以看到幽幽的光。”
龙凤祥是长沙最有名的珠宝店,而那颗珠子是前几年张仲景治好了吴国太的病,吴侯孙权送给他的谢礼。
而那颗珠子据说是夜明珠,晚上可以发光,不过估计也不是什么高品级的夜明珠,发出的光若有若无,不仔细看很难看得到。
“叫你去你就去,怎么那么多话,一颗珠子而已,又不能当饭吃。”
仆人呐呐地去办事了,张仲景继续投入紧张的诊治当中。
夜深,张仲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后堂准备休息。预料中夫人的唠叨没有出现,因为有一位不速之客到访。
这位不速之客是一位中年文士,对着张仲景长长一揖,道:“学生拜见张太守。张太守救护病患,活人无数,高风亮节,令晚生好生钦佩。”
“喔,敢问客从何来?”张仲景一脸倦容,无精打采地问道。
“实不相瞒,晚生从西边来。”
“喔,原来是刘皇叔麾下,皇叔仁义,老夫也好生钦佩。皇叔遣你前来,可是有人需要老夫诊治。喔,对了,几年前老夫还帮他夫人治过病。敢问甘夫人还好吗?”虽然对各大军阀互相攻伐很不满,不过刘备是个例外,他素有爱民、仁厚之名,张仲景对他印象还算好。
“甘夫人还好,只是身子骨还有点弱,整天待在后院调理身体,甚少出来见人。”
事实上,甘夫人虽然被张仲景救回一命,但是那次大病却伤了元气,身子骨一直不好,无法侍奉刘备。由于孙夫人又跑了路,所以刘备这个无情人在入蜀后,就又另娶了吴夫人。
吴夫人名苋,是吴夙之女,吴懿的妹妹,陈留人。吴苋兄妹早年丧父,他们父亲生前与刘焉有旧交,所以全家人跟随刘焉搬家进入四川。吴苋成年后就嫁给刘焉的儿子刘瑁。刘瑁死後,吴苋成为寡妇。
刘备平定益州,之后孙夫人又和他离异回到东吴,于是有人建议刘备娶稳重聪明的漂亮寡妇吴苋。刘备顾虑到与刘瑁有同族关系,法正劝说:“论到亲族关系,比起晋文公和子圉又如何呢?于是刘备再无顾虑,娶了吴苋为夫人。
“嗯,甘夫人那一病阴津大耗,九死还生,的确需要几年的调养。难道皇叔想让老夫去给甘夫人调理身子吗?”
“非也,非也,晚生却并非主公所遣,遣我之人乃小公子也。”
对于张仲景这样国宝级的人物,刘厚又怎么会放过。刘厚可是记得,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书中很多著名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
而且《伤寒杂病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
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喔,不知道贵公子找老夫何事?”张仲景抚着白花花的胡须问道。他对刘厚还是有一定印象的,当年给甘夫人看病时,那个小屁孩就跟着他出出入入,问这问那,对什么都很好奇。
张仲景觉得他对医术很有兴趣,人也很聪慧,倒也动过收他为徒的念头。但是情知刘厚身为一方枭雄的继承人,断不会抛下大好的家业,和自己四处游方,最后也只好绝了这个念头。
“小公子在成都开了一家医院,想请神医过去主持。”谈到正事,中年文士改口称呼张仲景为“神医”,显然是为他大夫的身份而来,而不是为了他太守的身份而来。
“喔,医院?是太医院吗?天子明明在许昌,你家公子在成都设立太医院,难道不怕逾越吗?”张仲景有点生气了,他再怎么说也是汉臣,对乱臣贼子向来厌恶。
“非也,非也,小公子这医院是为百姓看病的机构,不是转为皇室服务的。此事说来话长,请神医听我慢慢道来。”
这时,仆人送来茶水,张仲景招呼中年人坐下,打算与他秉烛夜谈。
“只是你日间也看到了,我这里病人众多,我若离开,他们求医无门,老夫实在于心不忍。”医圣果然有大慈大悲之心,他并非贪恋太守的权位,让他离开,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病患们怎么办。
事实上,他早就动了辞官专心为医的念头了,只不过当这个太守,他就可以调动很多资源,可以救治更多的病人,所以才一直挂着这个太守的名头。
“神医先别拒绝,晚生先问神医几个问题。第一,那么多病患,你能救治几个?”
“这个,老夫一天下来,大概能诊治一百来人吧。”
别以为1百多人不多,事实上这已经相当惊人了。1百多人是什么概念?假如平均5分钟诊治一人,一个小时才12人,一天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10小时,才120人。
更何况,中医的诊疗,望、闻、问、切,很是耗费时间,加上开药方,5分钟,还真不一定够。加上有些病患是需要针灸、推拿、拔火罐、接骨等费时费力的特殊疗法的。所以一天一百多人,可见张仲景有多辛劳。
张仲景现在已经60多岁了,精力一天不如一天,长期这样辛劳,对他身体损伤很大。事实上,历史记载张仲景生于约公元150~154年,死于约公元215~219年。(因为时间太长,生卒年限都无法准确获得。)
不过有一点肯定的是,他的寿命不超过70岁,按上面的年限算,最长也就69岁。一个医学大家,在常人眼中,应该能长寿才对。如唐之孙思邈,据说享年一百零二岁(传说中更是活了一百四十一岁),可为何张仲景却连70岁都活不过呢?
张仲景身为长沙太守,高官厚禄,不会因为贫困等原因折寿。那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千古医圣连70岁都活不到呢?刘厚认为,很可能就是因为他夙兴夜寐长期辛劳所致。
第六章 马均、华佗
第六章马均、华佗
听到要到蜀地去,马均不由得犹疑起来。毕竟从洛阳到西蜀路途遥远,不是几天半个月能回来的。他毕竟是个有官职的人,在这里还有自己的工场、家人、弟子。
若来人所言属实,真有那等飞天之物,自己少不得要留下来好好研究研究,此去经年,如何抛得下家业。还有,如果来人说的鲁班其他的发明的研制也有眉目,那自己是继续留下参与研究还是回来?如果留下,那就等于迁居西蜀了。
现在自己所处的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是敌对的,自己这样做可是有叛国的嫌疑。但是若不去,那飞天之物对他又有致命的诱惑,心里痒痒的,只想马上能看到这传说中的神器,是以,他一时之间竟然抉择不下。
“先生所言飞天之物可属实?不是我不愿相信先生,实在是此等神技非同小可,不是平常人可以做出来的。我有家有口有官职之人,实在无法轻易远行。”马均再次对飞天之物的真实性提出疑问,意思是,你如果不能证明给我看,我是不会轻易跟你走的。可见他还是个理智之人。
来人似乎也知道这点,于是道:“请马师傅随我出门一观。”说罢,随手拿起散落院子中的一个小木人偶,道:“就用这个木人偶先当飞天乘客吧。”
马均随来人出到门外,将木人偶交给门外候着的一个小厮,道:“将这个放进竹筐放上天。”
小厮接过木人偶,快步跑向院外百步外的一辆马车。马均抬眼看去,只见这辆马车上放着一个大圆球,圆球下吊着一个小竹筐。
马均正想走过去观看这个圆球是什么东西,来人一把拉住他,道:“马师傅请稍候。”
这是个经过特别处理的微缩版热气球模型,以马均之能,如果让他近距离观看,恐怕一眼就能弄明白原理了,毕竟热气球的原理很简单。来人自然不能让他过去近观。
马均只好止步,虽然很不甘心,不过也无法,只能与来人并肩站在门口,远远看着。
那个小厮跑到马车旁,将木人偶放进竹筐,放开拴着大球的几条线,只见那个大球拉着装有木人偶的竹筐缓缓上升。马均惊呆了,眼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