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朝之梦-第5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期的时代,换成清末或是民国,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啊。

看着李鸿章一副悲天悯人的表情,朱济世也轻轻叹了口气,从桌子上取过日前皇太子朱国雄让人从香港送来的奏折。就是那份建议效仿香港排屋制度,在大城市建房帮助无产者置业的密折——另外,那位皇太子还有一份密折是建议在大明实行香港那样的严刑峻法和廉政制度的。朱皇帝可不敢拿出来给人瞧的,这事儿太得罪人了……

翁同龢接过密折然后双手递给李鸿章,李鸿章展开一看,原本微皱的眉头顿时舒展了不少。“皇上,太子爷果有仁心,此乃国家之福也。”

有仁心?朱济世心说,那肥仔还上密折要朕严惩贪官——你李鸿章这些年在哈萨克汗国没有少捞吧?要按照肥仔的意思,就得把你拉出去咔嚓了!

“太子是有一些仁心的。”朱济世一本正经地点点头,笑道,“李卿,你也觉得太子爷的意见可行吗?”

“可行啊!这是好办法。”李鸿章不假思索地道。眼下可没有一个势力庞大的地产商集团左右大明帝国的政治,所以李大丞相也不可能去给地产商代言。而且就算有个把房地产商,也不会把目标瞄准才够得上温饱的无产阶级。大明的地产市场买卖的房子在后世都能够得上豪宅了——后世的李家坡可以发展出组屋这种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原理的住房供应模式,大概也和1960年代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压根没有起步有关系吧。

“皇上,近日朝中在准备《农场促进法》的时候估算出将来要有3万万之农人进入汉地城市。那么多人岂能居无定所?臣刚才草草计算了一下,若以五口之家计,3万万之人当有6000万之家,需要盖6000万间排屋,一间排屋索价300元,合计就是180亿元啊!如果再加上道路、学校、病院、市场、商铺等工程。加在一起恐怕要花上300亿元,这可真是一笔天大的买卖。要是做好了将会对我大明的工商形成巨大的促进啊。”

李鸿章说到这里,收住了声儿,目光灼灼地看着朱皇帝。大规模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他这个当过哈萨克汗国首相的官儿是再清楚不过的。只是这300亿银元的投资,听着实在是有些大啊。

何止300亿啊!朱济世却眯着眼睛在想。3万万人进城,如果都是100万人的大城市就需要建300个之多!比眼下全世界所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加在一块儿都要多!后世的新中国,到21世纪城市人口如果按照户口算的话,都未必有3万万啊!这样一个城市化浪潮所能产生的需求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恐怕3000亿都有。而且还是长期持续的需求……因为这个过程起码要持续数十年,自己这辈子是看不到城市群遍布大明汉地的那一天了。肥仔有生之年能完成这一伟业,已经是领先历史数十年了。

想到这里,朱济世又将目光投向翁同龢这个军师,这是在征求意见。这是起码几百亿,需要持续数十年的浩大工程,可不能一拍脑袋就随便决策,得多方征求意见方可推行。

“皇上,一万万间排屋可得三万万人心。”翁同龢的语气淡淡的,“臣建议将此事交由太子殿下负责。”

这就是让朱国雄去收天下人心!一旁的李鸿章脸色微微一变,眼角的余光扫了一下翁同龢。此君善于揣摩圣心是官场人人皆知的,他现在居然提出要帮助皇太子收入心,难道皇上和太子之间真的毫无嫌隙?这可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啊……

“翁卿果是朕的肱股之臣。”朱皇帝拍着手大笑,满脸都是欣喜的表情。

原来之前他只算了经济账,忘记了还有一笔政治账。如今可不是民主自由已经全面破产的21世纪,而是民主自由之风刚刚刮起来的19世纪。全世界的反动君主们最害怕的,不就是他们的王朝没有办法传承下去?朱济世知道自己的威望极高,是什么一代天骄,千古一帝。只要自己不断气,大明王朝就安如泰山。但是民间肯定是有那种想着“彼可取而代之”的家伙在等着“始皇帝崩”的那一日。到时候朱国雄能镇得住场子?还有,自己如果长寿的话,跷辫子的时候大概就是1900年后了。那可是一个大时代的开始啊!多少英雄人物要在那个时代出世,靠自己的皇太子要是没有一定的威望怎么能镇得住场子?

“排屋是得民心的善政,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善政也只有让皇太子来了。”朱济世从办公桌后面站了起来,在御书房内兴奋地来回踱着步子,用力挥舞着手臂。“而且,300尺(平方英尺)的排屋只是个开头,将来还大有改善的余地。还要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排屋。朕的子子孙孙都要负起这个责任!”

话说到这里,朱济世的脑海当中忽然浮现出“李家坡”这仨字儿。现在他算理解李大坡主为啥要搞这个严重影响GDP的组屋政策了。和世代相传的江山相比,房地产的那点GDP算个屁啊!而自己这个朱明王朝的处境,比李坡主他们家可险恶了不知道多少倍。李家混不下去还可以跑路去英美,自己的大明帝国要是一片红了,英帝、法帝都不一定能顶住!没准真的就世界革命了。到时候自己的子孙还不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为了子孙后代的安泰,这个责任是无论如何都要负起来的!

第1258章 变钱

应天府,汤山县虽然只是一个刚刚设立的小县,但却因为朱皇帝这几年都喜欢住在风景宜人的汤山温泉宫,而成为了大明帝国事实上的政治中心。温泉宫外的温泉镇,更是因为大量的中央政府的衙门和内阁高官的宅邸聚集,变成了个权贵云集的所在。按照居住在此的民众的笑话,要是天上落下块石头在温泉镇砸死三个人,其中两个很可能是侯爷,还有一个大概会是王爷吧?

在温泉镇上大功坊(路名)的一处西式公馆洋房的门口,一辆马车滑了过来。门口早就有人在等候这辆马车的到来。车上下来了三个穿着单纱儒服的男子,正是两个侯爷一个王爷。其中王爷是湘阴郡王左宗棠,俩侯爷分别是林则徐的三子侯官侯林拱枢和临湘侯刘璈。林拱枢是文官,因为那位忠臣孝子好爸爸林则徐会做人,所以得了个侯爵,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朝中为官,现在官拜财政部尚书,也是东林党在福建的领袖。刘璈是明军北伐到湖南的时候前来投靠的湘湖士子,不过没有当文官而是在军中任职,直到不久之前才从军中退役转了文职,现在是财政部侍郎。

一个军官能当财政部侍郎?呃,实际上刘璈也不是什么正经带兵打仗的军官,而是负责后勤和军饷的军官。把军队后勤管理的井井有条也是有功劳的,所以就封了侯爵,是大明显贵的一员了。

朱皇帝和他的老祖宗朱元璋不一样,对底下的功臣是很优厚的。所以大明的勋贵也就多了一些,现在侯爵以下都有点滥了。不过侯爵、公爵和王爵这三级还是很稀奇的。特别是最高等级的亲王更是寥寥无几,连左宗棠都只是个郡王。

站在门口迎接这一王二侯的,则是一个公爵,西国公李鸿章。李鸿章现在的西国公封爵来源于西华王国,也就是原来的哈萨克汗国。在蒙古入华之后,大明帝国的鸿儒院的历史发明家们很快考证出哈萨克草原就是历史上的西王母国故地,自从周朝时候起就是华夏文明的一员了,还是王朝联姻的结果,周穆王娶西王母,自此将哈萨克草原上的人民纳入华夏文明大家庭——这是新任衍圣公,孔氏南宗的孔宪坤不知道从什么故纸堆里面考证出来的。反正现在大明帝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李鸿章和左宗棠等人微笑着打了个招呼,然后就带着他们走进了自己公馆的大厅。现在已经是1865年夏天,汤山这里虽然比南京市区凉快一些,但是左宗棠他们一路上过来,还是热得满脸大汗。坐下来就忙着用冰过的毛巾擦汗。左大丞相苦笑道:“今年夏天真热得要人命!呆在汤山这里还好一点,可是老夫过几日还得去南昌拉票,真是累死人啊。想想看老夫已经是名垂青史的复国功臣,子孙后代都享用不尽的功劳,何苦再这样奔波。少荃啊,等过一阵子,你熟悉了朝中政务,这首相之位就有你来接任吧。”

左宗棠这话说得诚恳,不过李鸿章却不敢接这个茬。左丞相喜欢揽权是尽人皆知的,所以给他当副手可真是不大容易的。刘鹏、郑洪这样的人物都被他撵走,何况一个李鸿章?

听到左宗棠的抱怨,李鸿章只是淡淡一笑:“季老,咱们皇上可是离不开您这位内阁首辅的。这些日子您时常不在朝中,问对的时候,皇上可没少念叨您。前天还一个劲儿问:左相什么时候还朝啊?这大明首辅,除了您可没人能干得了。”

左宗棠一挥手,笑道:“吃力不讨好的差事。皇上自是知道咱们的勤勉,可下面的人呢?都觉得咱们没有帮他们说话谋利,想要换青年党人来当首辅……哼哼,他们也不想想,那些青年党人都是什么根底。他们要上了台只会惠及工商,哪里会替农人做主?”

他的语调渐渐变得深沉起来:“现在的汉地,工商是九天之上,寻常农家却是九地之下。江南鱼米之乡的农家靠着棉花、生丝、茶叶、蔬菜、畜禽之类的,日子还过得去。可是再往西、往北就苦了。租子一降再降,还时常收不上来,上面的田赋催的又急,时常还有欠债的恶佃举家逃亡去西北东北,都是苦水啊!可是内阁又能怎么着,减免田赋么?皇上肯吗?他还琢磨着要建多少个百万人的大城,多少个万人的大镇呢,这得花多少银子……现在朝廷的岁入才五万万,已经是自古以来所未有了。可是一个排屋计划就要花费三百万万,真是闻所未闻之事。就是把全天下的银钱都集中起来,也未必有三百万万之数啊!”

提到钱的事情,左宗棠和他带来的财政部尚书林拱枢和财政部侍郎刘璈都不住叹气儿。大明帝国有多少钱他们再清楚不过,三百万万之数是肯定没有的。伪清那会儿,全国流通和不流通的白银顶天就是三十亿两,就算都让汇丰银行收集起来铸成银元也就四十五亿枚——实际上当然不可能有那么多。根据汇丰银行的报告,在过去的近20年里,它们一共发行了约28亿枚银元和2000万枚金币。这个数字已经包括了在日本、朝鲜、暹罗、西华、太平天国和西清这些大明藩属国的金银币发行数字了。即使算上可兑换纸币和铜元的发行,整个大中华区内的通货总量也就相当于50亿银元。怎么可能一下子拿出几百亿去搞建设?

想到这里,左宗棠忍不住苦笑一声:“少荃,今天我带心北、兰州过来就是和你商量钱的事情。太子的‘排屋’要钱,皇上的农民银行也要钱。可是咱们大明朝廷却偏偏没有钱,真是让人发愁啊。”

朱济世这个时候也在为钱的事情操心,他正召见皇室财团总经理刘鹏和汇丰银行总经理汤启文,讨论“变钱”的事情。虽然朱济世在后世不是学经济的,但他却是懂一点经济学的。也知道他统治的帝国现在遇到了通货紧缩——包括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在内的许多经济问题,其实并不是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通货不足,说穿了就是货币太少,产品太多。大明的农产品比起伪清的时候起码增加了100%。而大明的工业的产值比起原来只有手工业的伪清工业,起码增加了数十倍。

而如此庞大的供应增长,自然让立足于金银本位的货币显得不够多了。事实上,这样通货紧缩也不是中国独有,在金银币本位时代根本就是屡见不鲜的。在经济扩张的时候,有限的基础货币还能通过银行的乘数效应放大。而一旦出现经济萎缩,银行往往会收紧银根,造成市面上的货币供应稀缺。从而让原本不算严重的经济危机变本加厉。直到最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不得不放弃了这种将货币和贵金属挂钩的做法。

早就知道这个趋势的朱济世,现在自然想让大明的货币和金银脱钩……这其实是早晚的事情,现在大明的工农业生产全都增长迅速。就算达不到10年一番的水平,15年一番是稳稳的。可是大明帝国的金银储备能15年一番?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让货币和金银脱钩也不是一纸诏书就能实行的,因为老百姓眼下还很难接受不可兑换货币。所以必须要有个过渡,最好是在金银之外另找一个货币基础。

第1259章 土地券

温泉宫,御书房。

“皇上,其实货币这个事情就是信不信的问题。哪怕是真金白银又有什么实际的价值?金银能做的东西用钢铁一样能做,钢铁能做的,金银未必能做。可是老百姓就信金银不信钢铁。所以咱们想要给纸币另找一个保证,就必须选一个老百姓相信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在臣看来,也只有土地了。”

汤启文依旧是一张笑呵呵的面团脸,二十年来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说起来他也是很早就投靠朱济世的从龙老臣,只是不在军中也不在官场,而是二十年如一日一直在替朱皇帝打理汇丰银行。在恩格斯和斯科佩尔这两位洋大班离开以后,他和刘鹏就是整个大明薪水最高的职业经理人了。而最近汇丰银行也在酝酿分拆和转型——随着大中华经济圈的日益成型,汇丰银行原先的“海外业务”也变成了境内业务,之前不参与境内商业银行业务的承诺等于作废。而这家超级银行的存在,又让整个大中华圈里的普通商业银行叫苦不迭。就连朱皇帝本人也觉得汇丰银行是一个很不正常的存在。

所以,他已经决定将汇丰银行拆分成中华皇家银行和汇丰银行两部分。其中汇丰银行的发钞铸币业务和监管金融市场的责任,全部划归中华皇家银行——这家银行将是整个大中华关税同盟区内唯一一家拥有发钞铸币之权的中央银行,当然这家银行仍然属于大明皇室财团所有,这是一家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而汇丰行的“境外”商业银行业务和大明境内由立信银行(汇丰行全资拥有)负责的商业银行业务将完全合并,组成新的皇家汇丰银行,这将是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

“用土地代替金银成为货币的保证吗?”朱济世听了汤启文的建议,淡淡地自言自语着说道,“我大明江山无比辽阔,土地是不缺的。且不说西伯利亚和西北遥远苦寒之地。就在内外东北和南交州,有待分配的平地就有不下四亿亩,折成市价不下百万万银元了……”

大明帝国都扩张成这样了,自然不会缺少土地了。而且在过去的十几年,朱明朝廷在执行殖民拓边事业的时候,并不是由近及远平推的。而是在安置移民点的同时,预留下一部分土地不分配给老百姓——这些土地的用途之一是赐给功臣贵族。大明皇帝册封贵族的时候,都要同时赐宅赐田,这赐田一开始都在汉地,不过现在汉地可赐的田土已经寥寥无几,只能在靠近汉地的边疆省份找地方赐田了。另外一个用途则是在想在边疆土地升值后出售套现,以平衡愈来愈多的财政赤字。而预留土地的数目是非常庞大的,不仅所有的山林和大约三成不是很适合开垦的草场是国有的。就连适合开辟成耕地的平地,都多得难以计算。朱皇帝说的四亿亩,还仅仅是“地段”比较好的东北和交州。如果算上西北、西伯利亚、蒙古和婆罗洲上的可开垦土地或宜牧草场,真是多的连农林部都搞不清楚了。

不过土地虽多,要卖出去却很不容易,更不用说卖个好价钱了。一方面根据《大明宅地法》,从内地移民边疆的大明公民可以领到土地,根本用不着购买,所以土地市场的需求有限。

另一方面,边疆土地市场规模有限,不过是一年百万亩的交易量。要是朝廷一次砸个一千万亩出来,非砸得崩盘不可。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许多边疆地区的农场都是负债经营,土地就是质押品,要是土地市场崩了盘,铁定闹出金融危机。

所以大明朝廷的财政虽然一直比较紧张,但是却很少出售土地套现——实际上,这还是一个货币问题,大明的土地储备总量的市价不仅超过了大明帝国的货币发行总量,甚至比全世界所有的硬通货币总量都要多。根本不可能卖出去……

“刘卿,你怎么看?有可能发行土地和金银复合本位的钞票吗?市场上会接受这种钞票吗?”朱济世还是有些犹豫。因为现在大明的实行的是金银本位制,而且金银币和纸币是并存的。一旦将纸币的保证有金银换成金银加土地,搞不好会造成金融的大震荡。

“皇上,臣觉得问题是不大的。”刘鹏微微一笑,道,“其实能不能接受不是升斗小民的事情,而是巨商富豪和金融界的事情。那些真正有钱的人,又怎么会不知道东北和交州那些肥沃土地的价值?当然,皇家银行投放土地担保纸币的速度也要控制好了,要是一次投入百万万也是要出事情的。”

朱济世一笑:“那是自然。”他顿了顿,眉头又微微皱起,“那么,今后大明的纸币和硬币该如何兑换?如果还是原来的比例,土地本位制又体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