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朝之梦-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少,但是应天府本来就是前明首都,满清统治时期又是两江总督衙门、江宁将军衙门驻地,城内官衙众多,倒是有足够的地方安排这些机构。

朱明迁都的同时,也在逐渐加强对两江地区的控制和监视,漕帮的异动自然逃不过锦衣卫的注视。在王宫御书房内,朱济世的目光落在了王云娇刚刚送来的报告上,上面有漕帮秘密总堂的地址,还有漕帮领帮潘元祥的个人资料。

红帮青帮自雍正年开始就明争暗斗不止,作为青帮的大敌,红帮当然是最了解青帮的,青帮的秘密总堂早就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不过监视不等于完全掌控,青帮门规向来森严,组织又较为严密,想要打入青帮核心并不容易。因而锦衣卫只知道有北方来客拜访了潘元祥,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朱济世仔细看了锦衣卫的报告,摇头暗笑,这杨秀清果然不是盏省油的灯,说到造反打天下的手段,杨秀清也算是这个时代一等一的高手,若是大家本钱相同,朱济世肯定不是他的对手。可问题是,朱大天子所掌握的财力、物力,根本不是杨秀清可比。甚至还有几样杀手锏没有用出来,比如苦味酸炸药个硝化甘油炸药。这两样产品,眼下在济世行制药厂的广州分厂中都有生产!当然不是以军火的名义,前者是燃料,后者是心脏病药。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杨秀清的那点阴谋诡计,是不会起到太大作用的,不过还是不能不防。

“王上,杨秀清久历江湖,应该能分清帮会和拜上帝教的区别。”

苏玉娘坐在朱济世对面,蹙着秀眉,正替他分析形势。这个女人自己就是江湖大佬出身,对江湖事情再了解不过。

“凡是老江湖都知道,所谓红花青叶白莲藕中,红花人多,青叶软弱,白莲藕悍不畏死,想让青叶做白莲藕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杨秀清使人拉拢青叶,要么是想给我们添乱,要么是想让青叶充当内应,帮他取徐州。”

“漕帮数十万众没了饭碗,难道不会铤而走险?”朱济世皱眉道。

玉娘摇头:“如无强援,即便造反,不过旋起旋灭而已,青叶终究成不了白莲藕的。”

“为什么是徐州?”朱济世不确定地问。

徐州现在是苗沛霖的老巢,不是朱济世的直辖地盘。但是苗沛霖的兵力并不弱,虽然只有一个军的番号,但是算上淮北民团,总兵力号称三十万,实际上不下十万之众,俨然就是一个强镇。而且苗沛霖的用兵极稳健,走的是堡垒流,淮北地面上,到处都是地主土豪的堡寨,想要拿下是极不易的。

“第一徐州是运河沿岸重镇,漕帮在那里根基深厚;第二太平天国的兵锋以达睢阳、济宁,距离徐州不过5天路程;第三取下徐州可以切断山东和我们两淮的陆上联络,有利于太平天国平定山东阻止王上北伐中原;第四徐州毕竟不是王上的直辖地盘,苗沛霖有难,王上不一定会立即驰援。”

朱济世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又扭头瞧瞧罗泽南。

“王上,不如来个放长线,钓大鱼吧……”

罗泽南稍微思索了下,盘算着在徐州和太平军决战的各种可能性。

“没错,是该放长线,钓大鱼……但是我钓的这大鱼可是狡猾异常,没有八成把握大概是不会上钩的。”

朱济世悠悠说着:“玉娘,你走一趟杭州,去拜访一下潘元祥……就用天地会总舵主使者的名义。”

天地会就是洪门,时至今日,仍然是个松散的帮会组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总舵主,不过会众皆以朱济世为尊,称其为朱总舵主。朱济世不以国王之名,而用江湖身份对青帮领帮潘元祥,可以说是将身段放到了极低处。说是向青帮示弱也不为过。

众人愣了一下,片刻后才听丞相左宗棠道:“王上,您是预备拉拢潘元祥么?”

“是要拉拢的,青帮几十万众也该有个出路,不是吗?”

“王上,您打算如何安排几十万青帮帮众?”苏玉娘道。

“还能用什么?当然是用土地了!不仅是对漕帮帮众,对整个大明衣食无着的民人,朝廷都要鼓励他们去婆罗洲,去满洲屯垦。”朱济世看着左宗棠,“内阁可以新成立一个农垦部,专门负责此事。”

“可是……满洲并不在咱们手里啊。”左宗棠皱眉提醒道。

“打下来不就是了?”朱济世笑吟吟地道。“崔阿圃、沙吴仔刚刚送了信过来,说是恭亲王奕欣亲统10万大军过了鸭绿江,正往平壤开进,朝鲜使臣已经到江华岛求救了。”

左宗棠凝眉片刻,恍然道:“王上是要一石三鸟?”

朱济世淡淡地笑了笑:“是三鸟吗?”他掰着手指头数道,“杨秀清一鸟,苗沛霖一鸟,漕帮一鸟,满清一鸟,朝鲜也是一鸟……起码是一石五鸟吧?”

……

朱济世将杨秀清比作一鸟,千里之外的圆明园内,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同样在处心积虑算计着他自己的宏图霸业。

这些日子,在朱济世忙于整顿江南地盘的同时,杨秀清的主要精力则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南征;二是在直隶、北京推行那个让某些西方学者鼓掌叫好的《天朝田亩制度》。

不过这件事情开展的都不太顺利。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林则徐、曾国藩他们找到了对付太平军的法门——结营寨、守坚城、打呆仗。还是因为太平军的锐气都耗在了北伐之战当中。总之,这一次太平军的南征似乎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在山东方面,林则徐坚守济南,曾国藩立寨泰山,孔繁灏则死守老巢曲阜,都是深沟高垒不予战。曾天养指挥的10个军近13。6万太平军的兵力虽然不弱,却不敢猛攻地形险要的坚城济南,只是分兵看守。然后又移师泰山,曾国藩又坚守不出。再攻曲阜,结果孔家发动宗族子弟据城死守,居然也让曾天养一时奈何不得。而就在曾天养进退两难的时候,朱明的水师又占领了长山列岛,锁住了渤海湾入海口,又重建了东江镇,不仅威胁辽东半岛,还对曾天养的后路构成威胁。不得已杨秀清只得从北京派出部队,看守沧州、滨州、东营等地,以防朱明军队登陆。

与此同时,在直隶、北京实行《天朝田亩制度》一事,同样遇到了不少麻烦。平分土地加上军政教合一,从理论上讲,似乎是能最大限度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将之用于战争和建设。然而在实行的过程中,杨秀清遇到了一个最最基本的问题——太平天国的官吏素质太差,数量也不足,根本无法实行《天朝田亩制度》,无法管理一个军政教合一的行政体。

如果说朱济世在南朝部分省份实行的“秀才为官,官衙下乡”,已经造成了官员数量偏多,行政成本较重,拖累了朱明的统一步伐。那杨秀清搞得《天朝田亩制度》简直就是官员爆多了!他是将老百姓当成军队进行管理、编制的,每一万三千多家为一军,便有各级官吏一千好几百人之多!整个直隶、京师,户口多至数百万家,若编成数百个军,岂不是要几十万官吏?如果太平天国取了天下,这官吏数目怕是要有上千万了吧?杨秀清上哪儿找那么多信仰上帝(杨上帝),又不要钱不要命,一心一意为天国卖命的官员?

第439章 欲攘外,先治内

杨辅清和陈承瑢走进杨秀清住的西洋楼时,外面正是昏黄一片,有风沙袭来。现在已经立了春,如果在南方,应该是春雨绵绵何时休的时节。在北京,却还是风沙扯地连天的,几乎将整个城市裹在一片昏黄之中。

天国军中多是粗鄙之辈,如杨辅清、陈承瑢这样识得些文字,又能办点政务的已经算是干才了。因而两人都被杨秀清留在北京,没有出去带兵。

“东王见招,是为了废除男营、女营的事情么?”

两个冲杨秀清跪拜行礼,然后陈承瑢先开口询问道。男营、女营制度是为了方便行军作战的暂时措施,并非要永久实行下去,否则太平天国的革命接班人可就没有了。现在北京已得,在寻常天国军将看来便是大功告成,因而废除男女分营的呼声极高,杨上帝也不敢拂逆众意,不久之前颁了东王诏,决定废除分营制度。可是洪秀全却趁机将了杨秀清一军,要求东王下属的将士往洛阳去同家人团聚。原来杨秀清出兵北伐的时候,军将家属并未随行,仍然滞留在洛阳、襄阳,现在成了洪秀全手中的筹码。若东殿军将赴了襄洛,恐怕立时就会被天王收编。

杨秀清沉吟道:“非常男女分营也不一定要从襄洛将妻子接来……直鲁豫大水,粮食匮乏,再多几十万人恐怕连衣食都会出问题。不如先从灾民当中择人婚配,等将来淮河以北完全平定,本王再带大家一同去洛阳省亲接人。”

陈承瑢道:“可是天父旨意?”

杨秀清点点头:“正是天父的旨意。可按照官职大小给军将择妻,从灾民中选未婚少女或年轻一些的寡妇,总要叫兄弟们有个家。”

“臣下领旨。”

天父旨下,二人又一次跪拜叩头。接着杨辅清从袖子里面抽出一封书信,双手递上:“东王殿下,刚刚收到护天侯书信,漕帮领帮已经答应投靠天国啦,数十万漕帮子弟,皆为我天国所用了。”

“哦,如此甚好。”杨秀清脸上并未露出什么喜色,他久历江湖,自然知道漕帮是什么货色。“去给护天侯回信,让漕帮不时搞出些小动静,扰乱一下南朝的治安,再让漕帮弟子去苗沛霖处当兵。同时还需留心朱明动向,时时来报。”

“臣下领旨。”杨辅清道。

杨秀清又问陈承瑢道:“北京周围的荒废土地都丈量好了么?收容的灾民可曾编伍团营?”

陈承瑢道:“京师周围的土地在清妖的顺天府衙门里面都有记录,颇为仔细,无需再次丈量便可分配。收容的灾民已经超过100万家,可以编成80个军。”

“80个军……似乎多了一些。”杨秀清皱了下眉。80个军就需要80个军帅,400个师帅,2000个旅帅,10000个卒长,40000个两司马,两司马下还有二十万个伍长。而且卒长以上皆有属吏,光是这80个军的天国官吏肯定就超过三十万人了!比起朱明、满清两国所有的官员总和还要多!且不说那么官吏需要多少花费,就算是一个子儿不要,太平天国也没有那么多干部可用啊!总不能把广西、湖南带出来的老兄弟都打发去做官吧?没有了这些老兄弟,太平军还能打仗吗?

“还是编八个军吧……凡十家出一个圣兵。”杨秀清思索了下,对《天朝田亩制度》做了些调整。“这八个新编军及以后所编各军,皆为后备之军,滑县大战之前所编各军皆为正军,正军由圣库供给,无需耕地做工。”

东王又顿了一下:“待《天朝田亩制度》在京师周边实行之后,还需在直隶、鲁北推行……所有土地都需重新分配,所有百姓都需编伍团营,入则为民,出则为军。”

说到这里,他猛地站了起来,大手一挥:“待直隶、鲁北之民皆为我所用之后,本王就亲提大兵南下,扫灭朱明,一统江山!”

……

这个时候在南朝,已经是光复2年4月初了。新任首席大学生骆秉章在2月中旬便由湖北前来江南上任,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江南科举的初试已经完成。现在应天城内,聚集了来自两江三省的儒生,都是来参加复试的,只要通过便是大明朝的芝麻绿豆官儿了。但是光有芝麻官儿也是不行的,两江三省数十个府,二百余县,还有诺大一个朝廷,不知道有多少顶乌纱帽需要人来戴。这些官员自然不能循着“阶梯式晋级”的科技产生,只能先由推举而来了。

因而朱济世的临时王宫和左宗棠的内阁府还有骆秉章的大学士府,这些日子是门庭若市,整天各势力,各地名流士子来来去去,都想为自己谋一顶官帽子。

虽然每天都是这么烦杂喧嚣,但是朱济世却是非常的神采奕奕,整天都在临时王宫里会客,开会,写信,下达谕旨。似乎又到了克复广东,初立一国的时候了。

这时他正笑呵呵地听着苏玉娘在给他比手画脚地说着在杭州见到漕帮领帮潘元祥的事情呢。

“潘和尚(潘元祥的绰号,江湖上流行在背后唤人绰号,朱济世的绰号是朱鬼子)老迈地不成样子,不过六十几岁,就耳聋眼花,都是几个徒弟在主持局面。听说我是王妃,还让几个徒弟扶着磕头,口称娘娘千岁……那几个徒弟也跟着一起跪下去砰砰地碰头。潘和尚就哭出声来了,冲着我说:娘娘千岁哪,我们漕帮上下数十万人都是本分人,只求过个安生日子,现在漕运断绝,大家伙没了进项,苦都要苦死了,娘娘千万可怜可怜我们,赏口饭吃。我也就含糊答应了,潘和尚还让人取了几幅字画送我,里面还夹着10万元汇丰行的支票。这漕帮到这个日子,说实在的,也真有些可怜见的……看来之前咱们误会漕帮了,他们压根就没有那么大的心思。”

苏玉娘就是个江湖大佬的性子,讲义气,够朋友,吃软不吃硬。潘和尚一哭二求三送礼,玉娘的心自然软下来了。青红帮的仇怨是一二百年的老账,她和潘和尚根本不认识,哪有什么恩怨?

朱济世笑吟吟地听她说完,却又把笑意一收,摇头叹息道:“玉娘,咱们毕竟都是混过江湖的,红花青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的道理自然知道。而且青帮的几十万众也是孤的子民,哪有看着他们饿死的道理?”

他顿了一下,又问:“让青帮子弟移民婆罗洲和满洲的事情,你和潘和尚说了吗?”

苏玉娘笑道:“说过了,说过了,潘和尚满口已经满口应了下来,说是会尽快说服下面的徒子徒孙,不过他们漕帮子弟安逸惯了,还是想早日能通了漕运。”

朱济世嘴角一勾,露出一丝似有似无地笑意,潘和尚装得不错,但是却没有坦白北朝使者来访的事情。这个在苏玉娘看来或者是江湖义气,然而眼下三国相争,哪里能讲什么义气?这潘和尚看来是存有些大心思的。

不过眼下还不需要点破,可以静观其变。漕帮弟子到底不是天地会和白莲教这种造反派。他们一百多年来都是安安分分的搞运输,能有多少造反的心思?即使衣食无着,多半也会向黑社会的路子发展。真正会反的,恐怕百中无一。现在可以一边看着北朝,一边梳理江南,还且看杨秀清怎么出牌吧。

第440章 温水煮儒生

同苏玉娘说完了话,朱济世又召左宗棠、罗泽南、骆秉章、钟子良还有王德虎等人入宫议事。

骆秉章一见朱济世就一揖到地,汇报道:“王上,三省童生六万余人,已经齐聚应天,复试之后,大明便可得良才万千了。”

朱明的秀才考试,根据制度应该分成县试、府试两轮。不过眼下江南初定,地方政权并不完备,许多地区连司法官员都未曾配备,更不用说学政官了。自然无法进行县试、府试,干脆全都集中到应天府来考试。考试的地点就也不在应天城内,而是在明孝陵内。明孝陵占地面积极大,围墙之内所圈的寺院就达三十多所,有足够的地方安排这六万童生进行考试。

朱济世笑道:“那就有劳骆卿了,考试的题目可曾出好?”

现在新大明的科举可不是读好《四书》《五经》就可以过关的了,还有策论和各国政治之论。如果只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一定考不上的。而且变化还不仅于此,刚刚起步的新式教育也开始和科举选材制度结合在了一起。凡是新式中学毕业生,都可直接拥有秀才功名,而新式大学毕业生则拥有举人功名!

当然,现在新式学校的毕业生数量很少,不可能靠他们来掌握朝廷,而且新式教育本身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基本都被日益扩张的新式教育体系给吸收掉了。

因而现在的朱明政权的官员仍然以传统的儒生士大夫为主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个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儒生,如果不用,就会像太平天国的朝廷那样文盲遍地。杨上帝的经再好,这帮文盲和尚也都不会念啊。

骆秉章道:“题目分成策论两篇,一为: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二为: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四书》《五经》两题。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另外还打算出两题考各国政治之论。这个臣下不熟悉,还请王上出题。”

朱济世思索了下道:“不如就考奥斯曼帝国及埃及变法得失和俄罗斯彼得变政而国以日强之论吧。”

“如此甚好。”骆秉章又道:“清明就在近日,不如在科举之后,王上就同江南士子一起祭扫孝陵,宣告大明还都应天如何?”

朱济世点点头道:“是该要好好祭扫一下孝陵了,另外……《钦定大明宪法》最后一稿制定好了么?可否在清明祭陵时一并公布天下?”

《钦定大明宪法》早在朱济世夺取广东后就开始由立宪议会制定,到现在已经花了一年多时间,在参考欧洲各个君主国家宪法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三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