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农妇难为-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青河县大小地主共有四五个,近段日子开始大肆圈地。不过两天,一亩的价钱从二十斤粮食到十五斤再到十斤!人们也无可奈何,不换?不换就等着饿死吧。许多人都撑不下去了,纷纷卖田卖地只求能换回一些粮食。
    有些无地的村民,早早便收拾了行囊想逃到城里去。可惜有些人一个多月后又辗转回到了村子里,说各在城都封锁了城门,禁止流民进出。
    罗云初听着二郎抱怨地主们的无情,心里默默地在盘算,“二郎,咱们家除去这几个月用的粮食,应该还有三千多斤粮食吧?”若能拿出两千斤粮食全换了田地的话,那至少有两百多亩啊。
    二郎惊讶地看了她一眼,“媳妇,你是想?”见她面色坚决,再联想刚才他所说的话,便明白了他媳妇想干啥。
    “对!”此时不干一票更待何时,而且这也算是在救人不是么?做农民,土地真是太根本了。为什么地主能做的事他们不能做?大不了地主十斤粮换一亩地,他们十五斤换一亩!现在整个青河县都处于粮荒饥荒中,如果古沙村的人觉得他们这样的做法不道德,大不了他们就把粮食卖给别的村,她才不信没人要呢。别怪她发灾难财,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二郎站了起来,在屋里走来走去,不断地思索。媳妇的提议虽然不地道,但的确让他很心动。若让他白白地将这些粮食拿出去救人,他是不舍的。现在他们只是要村民的地而已,他们失去了地,但至少还能活命不是吗?
    他咬咬牙,重新坐了下来,对着他媳妇道,“媳妇,说吧,该怎么做?我照做便是!”媳妇脑子比他好使,这没什么不好承认的。
    罗云初见他狠下了心,当下笑道,“二郎,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要太打眼得好。刚才我想好了,咱们就借三弟来用一下,对外的说法是,三弟的一个朋友想置些地,愿意用粮食来作交换。”
    这样的说法能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忌惮几分,不敢轻举妄动。翰林院编修的朋友,谁晓得你背后还有没有更厉害的主?晓事的都不会轻易来招惹,份量够的人也懒得为了这百几十亩地来得罪人。官场上的事,谁也说不准,为了这么点蝇头小利就结下怨,指不定哪天就被人暗地里下绊子了。这样的买卖聪明人都不会做的。
    “然后,咱们就到青河县郊外装几个口袋的泥沙运回来。”既然要做戏,就要做全套。
    二郎听完,有点犹豫地道,“这听起来,倒是可行,不过这样对三弟的前程会不会有妨碍?”
    罗云初不以为意,“咱们只说是他朋友的,又没说是他的,再说咱们的粮食来路正当,有什么好怕的?”若做得好了,也算是功德一件呢。
    二郎问,“对了,我觉得是不是和韩师爷借上十来个身强体健的差爷比较好?”上回发粮的事他仍记忆犹新,如今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粮食,难免会有人趁乱抢夺粮食。防着点准没错的。
    “二郎,还是你想得周全。”罗云初笑着赞道,她这丈夫脑子没有以前木了。
    二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这是他突然想到的。“叫上大哥和阿德一起吧。”独木不成林,而且青河县这块蛋糕也够大,他们自己一家也吃不完,“不过让大哥那边千万得保密。”大房那边如今人多嘴杂,她不得不叮嘱一下。
    “嗯,晓得了,我这就去!”说完,一溜烟地跑没影了。
    罗云初看着他那着急的样子笑着摇了摇头,便起身回屋看看两个娃去。
    作者有话要说:晚上大概还有一更,老样子,憋得出来就憋,出不来不许怪偶。。。
    90。以粮换地
    “老乌,又上山采饿羊菜啊?”莫老汉咳了几声,拄着木棍慢慢走出院子,只见他的两条腿肿得像粗木桩子。
    “是啊,家里的东西都吃光了,不得不到山上摘些嫩叶子吃啊。”那叫老乌的全身浮肿,只不过没有莫老汉那般严重罢了。
    “孩子他爹,你要什么和我说便是了,出来做什么?”莫大婶忙从屋里走出来。
    “就想出来走走,看看,我这身老骨头,也不晓得还能活多久。”莫老汉顿住脚步,看着两人,笑道。
    老乌和莫大婶都沉默了,是啊,这粮荒什么时候是个头哇。前天,他们隔壁的范老头就死了,全身水肿得厉害。这都是粒米未进,野菜树叶吃多了的结果啊。
    “孩子他爹,明儿咱把家里的两亩地全拿去换了粮吧,能换多少便换多少。”莫大婶建议。
    久久,莫老汉看了一眼同样水肿的孙女,叹了口气道,“换吧换吧。”
    按比例分成,谈妥条件的当天晚上,大郎家和阿德家的粮食就连夜搬到了二郎家。阿德只拿出了五百斤粮食,剩下一千斤左右不敢动用了。毕竟他还要预留出一部分供自家和岳父那边生活。大郎这边拿出的也不多,仅有两百斤,他一大家子六张嘴巴等着吃饭的,哪里敢拿多出来卖予别人?
    “二郎,好了吗?”罗云初提着长长的油灯,朝下面低声问道。
    “好了,我这就上去!”
    “来,我拉你一把。”罗云初伸出手,二郎的手搭了上来,他脚一蹬,便借力从地窑里上来了。
    没错,就是地窑!这在去年就挖好了。这是罗云初他们去年就挖好用来藏粮食的,开口就在杂物房里。俗话说狡兔三窟,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罗云初他们之前买了这么多粮食,自然也不能只放在一住了。其中有五六百斤的粮食是放在地窑里的。
    如今打算以粮换地,他们就将原来放在地窑里的粮食搬了上来,再从楼阁里搬几百斤下去储存。自家用的,自然得用好的了。
    “媳妇,咱们这样做,妥么?”以粮换地这法子真的妥当么?想到他们十几两银子的粮食能换这么多地,他觉得兴奋之余又有点不安。
    罗云初没答他,反而问道,“二郎,你有没有感觉,似乎村子里的人越来越死气沉沉了?”
    二郎想了想,答道,“是啊。”
    她仔细想过了,前面许多人都还很积极地去寻找各种生路,现在反而没那么活跃了。是认命了还是绝望了?这样的气氛让她很心惊,鲁迅得说好,不在沉默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管是哪一种结果都不她愿意看到的。
    若这真是暴乱的预兆,那在这种时候,并不是挟紧尾巴做人就行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真的暴乱了,不管你再怎么低调,也难保别人不会来抢你。所以,现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一个希望,一个生的希望。罗云初发现这里人们的忍性很强,能有一点活路,人们都不会反,也不会暴乱,即便要为了这个希望付出一些代价他们也会愿意的。再说即使地全没了,只要人能活下来,租赁地主家的地来种,每年交些租子,或再到山上开垦荒地就有地了,只是辛苦点而已。没瞧见,以前受灾的人们为了活命抛开家里的一切,背井离乡地到大城里乞讨以求生存吗?
    她想救他们,想掐断暴乱的可能性。但她又不甘心自己储存的粮食就这样白白地给了他们。说她说她伪善也好,贪心也罢。她就打算这般做了。
    而且还有一点,雨季就快过去了,洪涝也快过去了。雨下了整整两个多月,也该停了。她上辈子活了那么久,还没见过能连下三个月的雨!这点自信她还是有的。下半年的收成如何她不知道,但如果能撑两三个月,至少能活命是肯定的,即使又遇到旱灾。其实她打心底里不信,她所处的这个地方真有那么倒霉,旱灾洪涝轮着来。
    现在他们预留出一千三百斤的粮食,足够应付一年的吃食了。她就不信,接下来的一年两收都是棵粒无收的情况。退一步讲,即使真那么不幸。江南或其他地方也会有收成的,届时,一定会有粮食卖的,可能价钱上就要贵一点了。但是再贵能贵得过现在么?现在的一石粮食能换回好几亩地!富贵险中求,没有什么事是百分百有把握的,她决定赌了! 听到媳妇细细的分析,二郎的心一凛,觉得此事事在必行。为了自家,为了他所生长的这个村子。
    “换粮了换粮了,宋家有粮换啊,大家快拿地去换吧。一亩地十五斤,比周地主足足多少五斤呢。大家别把地换给周地主了,换给宋家吧。”
    敲锣打鼓的,没一会,宋家以地换粮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村子。听到有粮,不少人都跑出家门打探消息。
    “小李哥,这宋家还有粮换?”村子里有好奇的人,拦下小李哥问道。
    “怎么没有?这回呀,宋家三老爷,知道不?在京里当官的那位,和他的好友说了一下村子里的情况。你也别问我他是怎么知道村子里的情况的,驿站能传信呢。当时他好友听了,可怜咱们,又想在这边置点地。知道咱最需要粮食而不是银子,这不,整了两三千斤托宋家换点地呢。”小李哥被拦下了,也不恼,笑嘻嘻地向众人解释着。这小李哥以前就在县里的酒楼当过跑堂的,端的一张利嘴,死的都能给他说成活的。这回罗云初他们将一大车沙石拉回家做足了戏后,便找到了他,让他在各村帮着宣传一下,报酬自然是少不了他的。
    “小李哥,你莫要骗人啊。现在各大城都不准进出,哪里运得了粮食进来?”此话一出,众人跟着起哄。
    “宋三爷在京里当官呢,他朋友有通天本事咋啦?人家就是把粮食运进来了,咋了?这可是我亲眼见的,白花花的米面呢。你们不稀罕就算,我还得去别村告诉人家好消息呢。人家宋家说了,优先换给咱们村,你们不稀罕大把人稀罕!”
    “难怪呢,今天我看到有几辆马车拉着两车的东西进了宋家。”
    此话一出,众人就信了八成,见小李哥要走,忙拦住他,追问此事的真实性。
    “真真假假,你们明天自会知道,记得啊,一早就去宋家门口排好队。还有,你们也别打那些偷摸抢骗的主意,人家有十来个差爷在宋家守着呢。”
    待小李哥走了,众人忙奔走相告这一消息,都决定明个一早,便到宋家去等等。
    次日一早,宋家大门就排了两条长长的队伍。好些人怀里都揣着田契地契,手里拽着布袋。
    辰时一到,宋二郎家的门准时打开。
    二郎走了出来,站在门口,大声说道:“此次以地换粮,本着双方自愿的前提,若有人不愿的,可以离开。”说到此处,二郎顿了顿,等了好一会,都没人愿意离开队伍。
    他便接着说:“一亩水田能换十六斤粮,一亩沙地或坡地能换十二斤粮,山地就不要了,古沙村的优先,其他村子的压后。好了,开始!”这是他们昨晚商量出的法子。粮食不多,也只能如此了。
    “还有一点便是,又到了耕作时节,卖了地的人若还想种地,晚点可以来我这租种回原来的土地。每年交了赋税后只需纳上四成的租子便可,今年的种子由我们这边提供。不过这事等换完了粮再说,你们每家留一个人在此便行。”二郎补充了一点。
    人群中顿时暴发出一阵欢呼,宋家这一做法,无疑给他们留了一条生路,怎能让他们不兴奋?
    “水田能换十六斤粮食?比周地主那多了六斤啊!”
    “是啊是啊,沙地一亩也能换十二斤。比周地主那好多了。”
    “宋家是厚道人啊,据我所认识的地主,少说也要收五成租子的,还是税前五成呢,赋税全让咱们交了。”
    接着,十来个差爷陆续出来,一字排开,本来有些激动的村民顿时老实了。然后一筐筐白花花的米面才从院子里抬了出来,排在前面老人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老泪纵横。
    宋二郎他们门前摆了张桌子,供韩师爷用。排在队伍前头的第一人,犹豫了一下,咬了咬牙,便从怀中将地契拿了出来。韩师爷接过后,先让二郎签字盖章,接着便由韩师爷盖章。(现在徐明府丁忧,新任知县尚未下达任命通知,而周少府如今又借酒浇愁,县衙里的事暂由他代理一二)
    等做完这一切后,那人才被放了过去。那老汉提着五十来斤米,老泪纵横。他的家人忙跑过来将他扶住。
    队伍在慢慢前进,领到粮的人都满脸喜悦,热泪盈眶。让等在后面的揪心极了,生怕前面的人换完了,后面的就没粮食换了。
    特别是另一排排着的是别村的村民,别提有多羡慕古沙村的人了。这宋家还是照顾自已村的人多呀。
    等着的人没事做,就开始数落自己村的地主,说他们不够仗义,自己村的人都那么困难了,还削尖了脑袋想占他们的便宜!
    其实罗云初他们每亩地给的粮也不算多,但人就是架不住比较。他们宋家这个价钱和周围地主们一对比,就显得太厚道了。比别人多给了五成粮食呢。
    91 感激涕零
    闲聊中,又一箩筐的米空了。眼看着又一筐白花花的米抬出来时,人们心里一阵激动,恨不得拎着袋子上前去一次装个够。排在后头的人伸长了脖子来看,心里暗暗祈祷,希望轮到自己时,米面千万别没了才好。
    突然,一个声音很突兀地插话进来,“你们难道不觉得宋家这样做太不道义了吗?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他们还这样干。”
    一阵静默后,众人开始交头接耳。人群中一个人影飞快地钻过大门,往院子里跑去。
    二郎他们也注意到了这边的骚动,听到刚才那人的话,他脸色微微一变,悄悄向韩师爷使眼色,十来个官差开始戒备起来,大郎和阿德也停止了发粮的动作。
    有些人率先回过神,见前面分粮的动作停了下来时,顿时慌了。宋家莫要为了这么一句话就不换他们粮食了啊。
    队伍中一位大叔盯着说话那人,恶狠狠地道,“我呸,你个白眼狼,不道义?不道义你还站在这干嘛?人家宋家又不逼着你拿地来换!有本事你别换,等着全家被饿死算了。”
    “是啊,这粮食又不是宋家的,人家肯看在宋三爷的面子上卖给我们已经很难得了。”扪心自问,谁舍得拿出这白花花的粮食来白送给不相干的人?
    “咱们做人要知足,莫要得寸进尺才是。”一位老人抖着白花花的胡子说道,他花白的眉眼中透露出一股看透世俗的意味。
    “四叔公说得对呀。”
    “就是就是。”
    其他人回过神来,纷纷附和。那人见情况不对,立即混入人群中,偷偷溜了。
    “刚才说话那小哥,我看着很眼熟啊,似乎在哪见过呢。”
    “对呀,哎呀,我想起来了,那人不是周地主第七房姨太太的小舅子么?”
    众人一听,顿时恍然大悟。
    “我说呢,原来是周地主在搞鬼啊!定是眼红我们把地都换给宋家不换给他了,我呸!”
    “这周地主就是见不得人好!太恶心了。”
    罗云初他们怕人故意来捣乱,安排了人混在人群里头看着的,当她接到消息赶出来时,事情已经解决了。二郎见没事了,才继续。
    她站在旁边听了众人的议论,明白了怎么回事后,对这里村民朴实的本性更是喜爱上几分。
    她见排着队的人好些个人下肢是水肿的,眉头一皱,她爷爷以前就爱和她讲古,特别是六十年代大饥荒的辛酸经历,更是时不时翻出来和她说。通过她爷爷,她知道六十年代初那会是个极度缺乏粮食的年代,当时农村里的人十之六七都患上了水肿病。她太爷爷因为这病,还去留过医。当时医生只给他开了一包浮肿丸,吃了这包浮肿丸,确实有点好转,但药一断,太爷爷不久便去世了。
    罗云初长大后,无意中记起此事,心里很疑惑。既然浮肿丸真的那么有效,为什么不给病人多开几副药呢,非要断了他们的药,让他们慢慢死去?后来她查了资料,方得知浮肿病并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饥饿性浮肿病的简称,这种严重营养不良性浮肿,正是因为体内的蛋白质极度缺乏,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细胞间隙中导致的,表现出全身性的水肿。而那浮肿丸的成分。其实只是粗细面粉加少量红糖!
    眼前这些乡亲的水肿病,估计也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引起的。自己到底要不要救呢,其实治这种病也容易,多补充蛋白质就好,像玉米黄豆面粉等,同时补充一些红糖,红糖药用价值高,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多。
    算了,她把法子告诉他们,要不要他们自己决定。反正他们黄豆绿豆也各囤积了三百斤,各留出一大半来做种子,其余的就拿出来吧。还有那红糖,她本来是预防到时粮食吃完了,还有点糖可冲水吃,然后支撑下去的。现在也拿一半出来吧。
    这般想着,她让大哥去替一下二郎,反正这地契有部分也是大哥家的,让他接手一小会也没什么,接着她便把二郎叫进院子里了。 众人对此也没什么异常的反应,宋三爷的朋友委托宋家以地换粮的,大郎二郎谁来处理这事没差。对他们来说,地换回了粮食,地契上写的是谁的名字并不重要,反正都是不是自己的了,还有什么可计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