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愤怒的两晋南北朝-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油ど揭晕鳌

    附近仍有氐人羌人共十万蓬帐,盘据险要不肯臣服,酋长虚除权渠,自称秦王,誓与汉赵抗争到底。游子远虽带的老弱病残兵,但总归是职业士兵,率军逼近他们的阵地,接连打败虚除权渠。

    这时虚除权渠已有心投降,但他儿子虚除伊余不肯屈服,想在凌晨发起突袭,不曾想游子远早有防备,并且很快发动反击。最终虚除伊余被生擒,虚除权渠唯恐儿子有个三长两短,赶紧划破脸皮,披头散发地向游子远归降。在当地文化中,这一仪式象征着屈服。

    刘曜一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眼看旗开得胜,高兴之余,提拔游子远为宰相,主管政府机要。

    游子远日后回顾起这段经历,估计会感慨良多吧。他自然称得上是良臣,但良臣险些被杀,可见刘曜的谋略才华实在是不值一提,与石勒相比可是足足差了一大截,单从这一件事就可见分明。刘曜戎马生涯近二十年,可能武力征讨习惯了,政治手腕尤为欠缺,心里格局也仅限于领兵打仗而已,真的要治理好国家,在没有足够贤明的谋臣辅佐的情况下,可谓困难重重,而有足够贤明的谋臣辅佐,却不听从,想要治理好国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本章完)

第83章 要命之年() 
在料理完了巴氐的叛变,刘曜顿感前途一片大好,征服天下的雄心壮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接着就要向周边发展势力了。

    322年初,刘曜正式向氐人杨难敌发起攻击。

    当然刘曜此举倒也不只是因为扩大领土,而是因为杨难敌经常在汉赵的边境线上打家劫舍,严重影响百姓的正常作业。

    杨难敌是仇池国的君主,但他没能保留仇池的传统,按他父亲杨茂搜的意思,他们家族本是在仇池避祸,可是等到杨难敌接掌大权,开始不断向周围挑衅以扩大根据地。但扩张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对于一个弹丸之地的小国家来说,小打小闹还可以承受,当遭遇大型战争,胜败都将造成国破人亡。

    因此当刘曜的大军压境,杨难敌吓坏了,本来还在仇池附近扫荡,现在也顾不上四七二十八的,紧急调兵退守仇池。仇池虽小,但地势险峻,足够抵挡一阵的。

    刘曜破敌心切,亲率三军向仇池继续追击敌人。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节骨眼上,汉赵兵团内部突然爆发了严重的瘟疫,刘曜甚至也被传染,不要说领军打仗,骑马都成了问题,不得不让人用轿子抬着他。

    士兵们比刘曜还更虚弱,只能勉强行军,但要上阵与敌人厮杀的话,除了送死没有其他可能。刘曜被迫班师回京,可又怕杨难敌杀个回马枪,到时可不好对付,于是派光国禁卫指挥官王犷前往招降,只要暂时休战,日后有的是机会攻陷仇池。

    杨难敌还不知对方的处境,当听说刘曜主动讲和,倒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既然能避免亡国的下场,自然是欣然同意,随即派使者去晋见刘曜,而刘曜则颁给他一大串的官号:益、宁、南秦、梁、巴、西域军区司令长官、上大将军、益、宁、南秦三州州长,并加封武都王,假黄钺。

    一场大战就此化于无形,但另一场战场却正在酝酿之中。

    汉赵的秦州督导官陈安听说氐人杨难敌摇身一变成了南秦州长跟司令官,心里略有不甘,于是请求晋见刘曜讨个公道。但刘曜因病在身没有办法接见,陈安天真地认刘曜已死于瘟疫,便在附近大肆抢劫,并正式与汉赵决裂。

    陈安最初是迫于形势而投奔敌国,如今抓到机会要为自己正名了。

    刘曜大为恼火,但却也无可奈何,只得让呼延寔保护辎重,自己先行撤回长安。陈安很快获悉对方的动向,发动精锐部队趁机拦截,成功斩杀了呼延寔,并俘获对方所有辎重,然后派老弟陈集带三万人追击刘曜。

    局势本来顺风顺水,但汉赵的首都卫戍司令官呼延瑜突然杀了过来,不但击退了这三万兵马,还把陈集斩首。

    陈安虽觉遗憾,但也不得不先行撤退。等回到上邽,开始不断夺取附近城池,陇上的氐部羌部眼见出了个反抗匈奴人的英雄,纷纷前往依附,一时聚众十万余人,陈安则顺势号称总司令官、最高统帅、雍凉秦梁四州州长、凉王,假黄钺。

    这些人的集合让周边匈奴部落顿感压力山大,虽然他们和刘曜分属不同的匈奴支派,但为避免误伤,休屠王石武就紧接着献出了屠城,归降刘曜。刘曜自然高兴,十分潇洒地封他为秦州督导官、酒泉王。

    类似这种叛将讨伐、降将封赏的例子,在两晋南北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都是司空见惯了的,但仍有许多事是人无法干预,即便是不世出的奇才,除了干瞪眼,也别无他法。

    人的生老病死,向来是天下第一难题,没人能阻拦人的隆生,也没有能挽留人的逝去。

    322年一整年,中华大地上死了许多风云人物,他们中间自然有正常死亡的,但更多的则是死于战乱。晋王朝的重臣刁协、戴渊和周顗就死于王敦之乱,反复无常的徐龛更是死得惨烈,包括后来被刺杀的甘卓也是死于非命的主儿。

    当然也有正常死亡的,或是寿终正寝或是重病而亡,相比砍头来说真是再正常不过了。刘曜的皇后羊献容,在刘曜收纳石武不久,就在宫里去世。

    羊献容这位传奇皇后虽然离开人世,但仍难掩盖闪耀的光彩,可以说她的死直接促成了刘曜的黑化。

    羊皇后虽然嫁给刘曜之前已是司马衷的老婆,而且后来在八王之乱中也没少受到欺侮,但刘曜得到她之后仍旧十分疼爱她,而且还让她参与政事,因她毕竟曾是汉人政权的一国之母,在处理许多问题上还是很具优势,是名符其实的贤内助。

    女人的美色对于男人而言到底只是快消品,新鲜劲一过,真正吸引男人的还是她们的内涵,羊献容显然比一般卖色的美女更具优势,刘曜也因此对她更加爱护和依赖。

    这就造成了一个大问题,一旦依赖的人没了,对于当事人来说堪称灾难。

    刘曜就不得不面临这样的情况,在羊献容死后的半年内,一直没能走出意志消沉的阴影,后来终于找到了慰藉自我的方法,那就是为她修筑豪华的陵墓。

    碰巧他的父母也还没有安葬在正式的墓园,于是他不顾朝臣的劝阻,毅然征用6万民工同时修筑永垣陵、显平陵。墓园的地下部分方圆2里,地上则高达百尺,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工,还花了三个多月才完成。

    这件事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刘曜也从此越来越刚愎自用,没了半分明君的风范,任凭以游子远为首的谋们如何献计献策,他都无动于衷,行事只看自己高兴。

    后赵的石勒应该会特别嫉妒他吧,刘曜听不听从是一回事,但有贤臣劝谏总是幸福的,石勒以前这么认为,之后会更加认可,因为他的左膀右臂张宾也在这年去世了。

    张宾虽不是出身名门望族,但才华横溢的他为石勒的后赵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致当他死后石勒哭得稀里哗啦的:“上天难道不打算成全我的大业,为什么把我的右侯夺去得这么早!”

    不久之后,程遐接任了张宾的右秘书长一职,他是石弘的舅舅。但程遐远不如张宾,石勒每每叹息:“右侯舍我而去,竟使我不得不跟这种人共事,岂不残忍!”

    这一年残忍的事可是不少,东晋元帝司马睿对此感触颇深,在经历了血腥的建康政变之后,终于心力交瘁不能支撑,于闰11月10日逝世,享年47岁。

    司马睿以一个小小的琅邪王渐渐走上了至尊之位,风头一时无两,琅邪王氏可以说帮了大忙,而他最终窝囊地死去,也是拜琅邪王氏所赐,真可谓成也王家,败也王家。

    (本章完)

第84章 明帝布局() 
王敦取得建康大捷之后,随即撤销了宰相府,并把宰相府的所有官属全都并入丞相府,然后悉数吸纳,由最高统帅的京师留守府管理。最高统帅王敦虽仍驻守在武昌,但实际上掌握了朝廷一切有权力的大臣,皇帝遭到了空前孤立。

    司马睿无力扭转局势,在哀怨叹息中终于步入死亡的深渊。

    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天,322年闰11月11日,太子司马绍正式登极称帝,是为晋明帝,本年25岁,而王导则担当起了辅政的大任。

    司马绍自幼聪惠,深受司马睿的喜爱。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司马睿闲来无事,把他放在腿上前逗着玩,正好遇到长安的使者来访,司马睿突然发奇想地问司马绍:“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远?”司马绍不假思索地回答:“长安近,从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所以是长安更近而太阳距离远。”

    司马睿听他说得头头是道的很是高兴,等到了第二天,趁着群臣宴会时有意炫耀聪明儿子,就又问他这个问题,结果司马绍回答说:“太阳近。”司马睿心想完蛋,不会在群臣面前露怯了吧,略显尴尬地问他:“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司马绍得意地答说:“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却望不见长安,因此太阳更近。”群臣纷纷叫好,司马睿也对他更加疼爱。

    一晃20年过去了,司马睿已然远去,而司马绍则开始渐入佳境。

    血气方刚的新皇帝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当初差点亲自上阵杀敌的他,实际在谋略上更具亮点。

    司马绍实际面临着和他父亲司马睿相同的困境,那就是王敦的重重压迫。王敦固然不会因为司马绍是新人而对他宽大处理,恰恰相反,只会对他施加更大的压力。

    然而王敦因为一时的迟疑,错过了入主建康的最佳机会,多少也有些抱憾,尤其等到司马绍即位,他几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进京机会,而要篡位势必要先拿下首都。

    就在王敦困扰之际,司马绍为了避免让狗急跳墙,特别下了一道诏令给他个台阶。

    323年4月,司马绍赐予王敦黄钺、木剑,并特许其奏事时不传姓名、入朝不必快步、上殿不解佩剑不脱木屐,接着王敦自命京畿卫戍总司令,然后让兄弟王导担任宰相。

    王氏家族由此完完全全地骑到了司马家的头上。

    但司马绍此举却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开始在假装不经意间精心布局,在所有人都认定他已坦然接受傀儡命运的情况下,准备发起绝地反击,神童司马绍从此也成了斗士司马绍。

    为了对抗强大的琅邪王氏,一些人成了司马绍拉拢的对象,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绝非一个人就能打得赢的。

    他的老师温峤自然是站在他这一边,刚从北方战场调回中央的郗鉴与王敦并不亲近,真到了危机时刻也能起到勤王的作用,到了323年6月6日,太子妃庾文君被立为皇后,由此她的哥哥庾亮也得以进入权力中枢,出任王导以前担任的副总立法长,成了司马绍的得力干将。

    温峤早年跟随姨丈刘琨积累了不少的政治经验,加上他本身也很有天份,之后会对稳定政局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郗鉴在永嘉之乱时期后到乡下避难,乡里人敬重他的名望,就轮流给他做饭吃。当时他的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都还很年幼,郗鉴有心带着他们一起到老乡家吃饭,但因为大家都很穷困,加上两个孩,乡亲们便有些难以支持,郗鉴无奈之下就一个人去吃饭,然后把饭菜在嘴里塞满不咽,等回家后吐给两个孩子吃,孩子本就饭量不大,因此勉强得以存活,后来受到司马睿的征召,这才摆脱了这一窘境。他的外甥周翼后来为了报答舅舅的恩德,像对待父母一样为郗鉴守了三年孝。

    他虽然在北方战场受挫,但毕竟也是领兵的将军,而且感激司马家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是司马绍值得依赖的盟友,不久就被封为兖州督导官、扬州JX军区司令长官,镇守合肥。

    至于庾亮,他是杰出的清谈大师,在国内很有名气,司马睿初到江东一心吸纳有名气的人,庾亮顺理成章地到了建康任职,但一直做的文职工作,而且基本与世无争,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正值建康空虚,司马绍用人之际也便顾不得适不适合的,逮到人只要不是王氏一族的,就全部委以重任。

    虽然中央人才凋零,但地方上仍有独当一面的大人物,广州督导官陶侃就是当之无愧的能臣虎将,能文能武,名震一时。

    就在本年,被王敦任命为交州督导官的王氏族人王谅终于不敌交州叛贼梁硕,不但龙编城被攻陷,自己也遭俘虏。梁硕无意杀他,只是想获取州督导官的符节,但王谅死活不肯松手,梁硕一怒之下把他的右臂砍了下来,但王谅仍旧不肯妥协,顽强地用左手去抢符节,当然最终还是丢掉了,而且他在苟活了十几天后伤重而死。

    陶侃在得知龙编危机时已派兵前往支援,但当到达目的地,城头上已是梁硕的军队在把守,可是陶侃没有纵容他在城中作乱,很快派出参议官高宝攻取城池并摘得他的人头。

    因为平定交州的这项功劳,司马绍下诏陶侃兼任交州督导官一职,并加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虽然赏赐丰厚,但实至名归,本无可挑剔,可是政府文官部助理官阮放却对此眼红不已,向司马绍申请调任交州督导官。司马绍为了多收纳盟友,只得欣然答应他的请求。

    阮放是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堂侄,虽与阮咸关系较远,但却一样的荒诞不经,一心只顾清谈,对世俗毫无兴趣。却不知他是哪根筋错了位,竟决定与陶侃过不去。他南下之时,高宝仍在交州,结果二人相遇,阮放声称尽地主之谊为高宝摆宴庆祝。高宝久闻对方的名声,便带着十几个跟班前往赴宴,就在路上被阮放事先安排的伏兵击杀。

    高宝的士兵都不是软柿子,得知老大被害,迅速出动向阮放发起复仇之战,阮放这种人带的队伍显然经不起多大折腾,很快全军覆灭,他自己也负伤而去,不久就死掉了。

    这场莫名其妙的闹剧最终以悲剧收场,可怜高宝本是打了胜仗的英雄,却稀里糊涂地成了滑稽小丑的刀下鬼。

    当然这次风波无关大局,陶侃仍旧还是司马绍在地方上的强援。

    (本章完)

第85章 虎口脱险() 
司马绍在积极备战的同时,王敦自然也在竭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意图将司马氏完全孤立起来,然后不战而胜。

    琅邪王氏人丁兴旺,而且名士众多,王敦很容易就能找来许多同族的人当盟友。323年11月,王含升任征东将军、扬州JX军区司令长官,王舒升任荆州督导官、荆州沔南军区司令长官,王彬升任江州督导官。这三处关键位置有了自己人的坐镇,在夺权之战中会更具优势。

    但王敦也并非完全高枕无忧了,王氏一族虽然强盛,可毕竟是北方乔迁到长江流域的,而在长江流域有许多本土望族,他们的势力固然比不上借朝廷壮大的王家,却也不绝对不容忽视。义兴周氏就和吴兴沈氏就是其中的代表。

    沈氏在之后的历史中会多有建树,此时周氏堪称江东土著中的老大哥。

    周氏的兴盛大概始于三国时期孙吴的将军周鲂,后经第二代周处的努力,到第三代周玘和周札等人,借着南北混合的乱世,及时抓住机会,已然把周家做大做强,一门五侯爵的显赫功绩,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罕见的。

    为了对付在江东根深蒂固的周氏一族,王敦想到了反间计,准备利用当地望族之间的矛盾,诱使爆发冲突,然后轻易消除威胁。

    在这场战争中,吴兴沈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东望族原本是团结对外的,当永嘉之乱爆发,接着北方士人衣冠南渡,江东的望族对他们极为排斥,可万事拗不过一个利字,王导等人巧施小利,接连拉拢了一批又一批的当地名士,虽然仍有个别势力与北人对抗,但终究不能影响大局。

    到了司马绍时期,南北双方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融和的迹象,加上司马绍采取了许多措施更是令双方的矛盾缓和了不少,具体举措自然仍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那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南方士族对北方已不再排斥,反而出现了与本地人“争宠”的局面。

    这种问题也不难理解,王敦为了应付周氏的威胁,暗中对其他望族广施恩惠,在笼络人心的同时也离间了周氏与其他望族的关系,将冲突的焦点引向了本地土著之间,而作为北方代表的王敦则坐山观虎斗,然后在两虎俱伤之时猛然出手。

    沈氏代表沈充很快被王敦提拔起来,一面在王敦的授意下对周氏进行打压,后于324年正月,正式对周氏进行围剿。

    王敦几乎是和沈充一起动手,先是在军营里把担任参谋的周嵩和周莚以莫须有的罪名斩首,然后不等周氏族人反应过来,沈充已率先出动,事先集结好的兵力冲到周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