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修福积德造命法-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H粘P槎取

这段所叙述的几桩事,都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效法。‘行义未纯’,‘义’是道义,或者说得更浅一点就是义务。帮助别人,不要求报酬的,这是义务。儒家教我们的五伦十义,由此可知,‘行义’是性德。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护教导是义务,儿女对于父母孝顺也是义务。兄友弟恭,乃至于朋友有信——于朋友信实——这都是义务。义务就是应当这样做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爱,应该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虽然是做,做得不纯,里面掺杂个人利害。我去帮助他,对我自己不利!这一考虑就不纯了,也不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是自己反省,虽然做,做得不够。
‘检身多误’,‘检’是检点,反省自己的毛病,过失还是很多。下面举几个明显的例子,或者是‘见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讲“成人之美”,美就是善;我们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帮助、要成就他。为什么?一件善事对于整个社会、乡里都有好处。譬如道路坏了,这人要发心修补,我们见到了,就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把这件善事做好,便利于大众。类似这种对于社会有利益,对大家有利益、有帮助的事情,我们都要帮助他。了凡先生也能够随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够勇猛。也就是说没有尽心尽力,只稍稍的随喜一点。这就是反省自己的过失。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别人有苦难,要去帮助他——应不应该帮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会,求帮助的人很多,我们常常遇到。而且求帮助的人当中,有很多是来骗钱的。骗了之后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赌,那就有罪过了。所以行善的确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明察,能判断应不应该做;慈悲是真正的动力。他确实有苦难,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如果他用欺骗的手段,我们一眼看穿,我们要教导他。如果他并不是很衰老,也并不是有病,身体健康强壮,应该劝导他、教导他从事正当的行业,不要用这种方式来讨生活。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所以改过自新不是猝然成就的,是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断去改;初期这些现象,决定是免不了的。身虽然善,能够合于礼法,但是口里面的言语还会有过失——口不择言,这是习气。自古以来,所谓言语是祸福之门,不能不谨慎。孔夫子教学的四科,第一个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今天讲教育中的德育。现在这个社会德育没有了,不讲求了。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孔夫子多么着重言语——说话要有分寸,说话不能伤人。言语伤人,是不知不觉的,人家怀恨在心,将来的报复是没有办法预料的,往往许多的怨仇、误会都是从这儿来的。这个事情麻烦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不可不谨慎。少言就寡过,何必多说话呢?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净,自行化他,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人家给我们讲再多的是非,我们一句也不要答覆他——“阿弥陀佛!”他再讲——“阿弥陀佛!”听个几句“阿弥陀佛”。听完之后,他讲什么我不晓得,我们就念“阿弥陀佛!”我们把这句“阿弥陀佛”给他,他讲的那些东西我没听进去。这样好!所以言语少好!袁了凡是有言语多的毛病。
‘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就是清醒时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守规矩、很如法;但他喜欢喝酒,酒喝醉了,就又放逸了,毛病就出来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里有酒戒。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为什么要戒酒?就是酒醉后乱性。如果我们饮酒不至于醉,酒有开缘,可以喝的,但决定不能喝醉。戒律讲得很严格,是滴酒不沾。为什么?怕我们止不住,感情用事,没有理智,一杯接着一杯,那麻烦大了,那决定是破戒。
从前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讲《礼记》,《礼记》的注解是郑康成(郑玄)注的。郑玄是东汉大儒,是马融的学生。马融在当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问家,但是马融的心量不大,学生成就若是超过他,他心里很不是味道。郑玄的成就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老师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杀死。所以他离去时,马融带着学生到十里长亭送行——实在是不怀好意,令同学们每人敬酒三杯,郑玄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那里晓得郑康成的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礼节都不失。李老师说,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用制定了。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制定这条酒戒?我们要了解制戒的意义。学佛的同修如果在烹调时用作料酒,是不会醉人的,调味是可以的。如果年岁大、体力衰,他血液循环慢,酒可以帮助血液循环,每餐饭喝一杯酒,这也是可以的,这是开缘,不是破戒。
同样道理,佛门忌五辛,五辛里,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葱、荞头(大陆叫小蒜)、韭菜、兴渠。佛为什么禁止我们吃呢?《楞严经》上说得很好,修行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功夫不到家,饮食会影响心理、生理。功夫到家,心理作得主宰,境随心转,那就事事无碍;如果还是心随境转,这是有障碍。“五辛”佛跟我们说:生吃助长肝火,容易发脾气;熟吃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换句话说,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长烦恼,所以禁止。
有一些在家同修说:“五辛不能吃,我们对吃素的兴趣都没有了。”要明白佛制禁食的用意,五辛若当佐料配菜不起作用;像炒一盘菜里面加一两个大蒜,是起不了作用。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讲道理的,这才晓得佛法是活用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受了戒也有开缘,你才能度很多人,自己也欢欢喜喜的跟大众在一起。所以在某一个场合里,用智慧观察,通权达变,要利用机会把佛法介绍给大众,因为他们能闻到佛法是很难得的。我们在饮食之间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诉他,他听听也种了善根,所以这是机会教育。
‘以过折功,日常虚度’,功与过两相比较,每天的过多功少,没进步!光阴空过了。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馀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菴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己巳(隆庆三年,公元一五六七年)至己卯(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经历十一年,许求取科举、科第之愿,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圆满。‘时方从李渐菴入关,未及回向’,这是因为他在外面服务,曾经一度在李渐菴的军中办事,任参谋一样的职务,跟着军队到处行军,没有机会回向。‘庚辰南还’,第二年才有机会。‘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这就是他己巳年所许的愿圆满了,真正做到了,最后回向。因为他许愿时自己写了疏文,表示要认真改过自新,积功累德。现在他修积的功德,三千善事做圆满了,回向报恩,他的愿求也果然是得到了。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他命里没有儿子,想发愿求得儿子,他求到了——“求有益于得也”,真正是他修来的。‘辛巳生男天启’,他许愿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还没有圆满,他就生了儿子。因为他发这个愿,第二年就生儿子了(天启是他的大儿子)。所以真正发愿,一发愿就有感应。当然三千善事他一定会兑现的,虽然还没有修完,儿子已经得到了。跟前面一样,前面礼部考试,他三千善事还没有圆满时,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里注定是第三,他考中第一名,这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硃圈于历日之上。

每天行善,做一桩好事他就记下来,夫妻两个都行善。他太太不认识字,不能记,就用鹅毛管蘸着印泥,家里用的日历本子,每一天做一桩好事,印一个红圈。

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

这是举两个例子。‘或买放生命’,这就是放生。今天我们发心放生,要记住不要受骗。很多发心放生的人都到鸟兽公司去买,他们是专门捕捉来给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捕捉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捕,这不是放生,是害生,这是决定错误的。不但没有功德,还有过失——是有罪过。所以佛教讲放生,是在日常生活中,买菜时偶然看见的(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就是攀缘)。偶然之间发现了,这个动物活活泼泼,判断它可以活命,买下来放生(一定能活下去的)。看到虽然是活的,如果买去放生它活不成,就不必了,不如拿这个钱做其他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们宣扬吃素,劝人不杀生,劝人爱护动物,都是放生修学的意义,不一定要买动物去放才叫放生,那就搞错了。像丰子恺的《护生画集》,能多印多流通——他画得很好,里面题的词,内容也非常的好。但是他里面的题词多半是用文言文,如果能发心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再把画面改成彩色,再标上注音符号,多印给中、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培养爱护动物的观念,这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着眼,广泛去修学,不能死在一句话里面。须知‘放生’二字含义很广很深;‘布施’有财、法、无畏多种,义实深广不可思议。

一日有多至十馀圈者。

了凡夫妇断恶修善,显然比过去进步多了。在过去一天难得做一件好事,好几天才做一桩,所以三千善事十年才完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可见得一天做一件善事,还有六百天没有做善事。现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几桩善事,比从前是大有进步了。想到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真正不容易,你看了凡夫妇的确有毅力、有耐心。看他们这样努力,就晓得精进不懈的修善不容易。要是没有毅力,没有决心,毛病习气不容易断除,这就是菩提道上进得少、退得多的道理。

致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到‘癸未’(发愿的时候是庚辰——公元一五八○年,从庚辰到癸未——公元一五八三年,共四年),才四年三千善就圆满了。前面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圆满,第二次发的愿四年就圆满了。‘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请法师们到自己家里的佛堂来做回向。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他命里没有进士,所以现在要求中进士。命里面没有儿子,他得了儿子,这是他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求得来的。命里没有进士的学位,他能得到的话,这也是一个变数。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完全兑现了,有了灵验。现在他许愿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从癸未年的九月十三日发的愿,到丙戌(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年)只有三年,他果然中了进士,‘登第’就是进士及第。命里没有的,他又得到了。
‘授宝坻知县’,朝廷分发他去做宝坻县的知县,这也是他命里没有的。他命里讲的,是到四川一个县做县长,命里没有说在京城附近。宝坻是京畿附近,当时的首都是在北京,宝坻县距北京很近,在北京的东南方,现在属于河北省。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这是叙述他做了官之后,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公务,替老百姓造福。县市长是朝廷选的,不是老百姓选举的。这个县市长好!他确实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做了县长开始,他每天准备一本册子——空白的本子,名‘治心编’。这是对治心理、检点起心动念善恶的记事本。
‘晨起坐堂’,每日处理公务,审问案子。因为从前的知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不但要管理县的行政,而且还要管县的司法;就是县里最高的司法官,案件都需要他来审查。不像现在行政、司法分开了,司法有法院法官处理。从前县长还要管司法、管审案、这叫‘坐堂’。
‘家人’,家里的佣人;这本册子都随身携带。‘门役’,是县政府里的当差。门役就将这一册记事本放在他办公桌上。他每天做的善事,做的恶事,大小事都登记在其中。因为他许愿要做一万条善事,所以小善、大善都要登记,看看到什么时候这一万条善事才能圆满。晚上他还要设香案,就是在庭院里摆一个香案,把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报告,不敢隐瞒在心里。
‘效赵阅道焚香告帝’,仿效古人的做法,使得自己真正忏悔,身心清净,丝毫不敢隐瞒,这是佛家所讲的“发露忏悔”。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从前没做官,工作不会太忙,所以太太帮助做善事容易。现在做官,住在官府里面——等于现在的公家宿舍。从前做官的住家与老百姓是不接触的,尤其是眷属和外面不接触,家人无法帮助他行善。想一想,所许的一万条善事要到那一年才能圆满呢?这使他的太太发愁担忧的。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他白天动这个念头,晚上就有感应。晚上作梦,梦到一位神人,他就跟神明说:“我许的一万条善事,在公务当中修积善事,反而不及从前便利,这一万条善事很难圆满。”神就告诉他:“你所做减粮这件事情,你的一万条善事都做圆满了。”他的确做了这桩好事。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他做了县长之后就把田租减少了。前一任知县时,收租是按照每亩田二分三厘七毫这个数字来收租的。‘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神怎么知道我减租?想想真的有这一桩事。他减租税的幅度很大,所以全县的农民都得到他的好处。这一个县何止一万农民得到他的好处?一万件好事不就做圆满了嘛!所以他自己也怀疑,怀疑两桩事情——第一、我做事情神怎么会知道?第二、做这一桩事情会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功德吗?所以诸位要晓得,俗语常讲:“公门好积德。”一般人修大福德没有机会,袁了凡要没有做县长,他想做一万条善事那要多少年!今天他有这个机会,能够利益万民,一桩善事就抵得过一万桩善事。
公门里积德是容易,造罪也容易;一个政策如果不便利于老百姓,对老百姓有损害的,这一桩事就是一万条罪过。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地位愈高,祸福造作的范围就愈广泛。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政策,一个善行,于全国老百姓有帮助,那就行了千千万万条的善事;一个政策有害于老百姓的,那他就做了亿万条的恶事。一般人没有这个机缘——不在位,行善、造恶都很有限,都不太大;得到这个地位,有这个机会,造恶、造善都不能不谨慎。行善,前途绝对光明;造恶,必堕三途苦报。为什么呢?他所造作的都比一般人来得深广,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他刚刚作了这个梦不久,恰巧碰到从五台山来的‘幻余禅师’,了凡就把这件事情向他请教。并且问他:“这个事情能不能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情,那实在是好!所许的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如果不能相信,这一万条善事得慢慢去做。”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确实是‘一行可当万善’。
这道理在《华严经》上,所谓“一修一切修”,这是华严“事事无碍”的修学。为什么说一修可以一切修呢?如果这一修是见性的话,那就一切修了;这一修没有见性,那一等于一,一不等于二。如果一修要见性的话,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
什么是心性?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净宗讲的“清净心”,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是,何止万善!一句“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我们逐渐明了事实真相,才觉得澫益大师的话很有道理。他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包含在里面,万行都在其中。他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前一句是把教下都包括了;这一句“千七百公案”,是禅宗也包括了。宗门教下,都在这句佛号里面。又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持戒也在里面了。持戒就是守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什么法门都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里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许多人不懂得。修到心地清净,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