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幕降临-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仁祠旁的同归大域则是一副庄严肃穆的景象。墓丘用青石砌筑,墓碑中间横书“同归域”三大字,两侧刻有“忠魂各遂当年志,白骨同垣万古香”,两边石柱上还有一副对联,“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

    墓丘前的空地上,排着长长的队伍。战士们全都身穿大红的飞鱼服、乌纱帽,身背步枪。教导连、海军、海警站立左侧,新兵营站立右侧,中间留着十米宽的过道,过道两侧分别是两列警戒的战士,四方参加拜祭的百姓全站立在左右两侧队伍的后面。同归大域四周还有一排警戒的战士。人们全都庄严肃穆的站着,整个场地鸦雀无声,只有山中的松涛,和缓的风声从人们的耳边划过。

    黄式三等人也站在参加祭祀的百姓中间。他们昨天晚上才赶到定海,因为城门已经关闭,只得住到东门外。今早进城的时候,看到除了城门还有几个站岗的战士,街道上已经没有了军队,只有一队剪去辫子的捕快在街道上巡逻。

    胡夤的父亲曾经是定海总兵,在定海东大街有个大宅子。看护宅院的老管家告诉他们,清廷败兵还没来得及侵扰,大明军队就控制了全城。大明军队倒是进来过,只是查点了一下人口就走了,家里的人员财物一点儿也没受到侵扰。

    这么快就恢复定海城的正常秩序,而且是秋毫无犯,黄式三可以说是相当佩服。

    这时候,街道上响起了小铜锣的声音,里长扯开了嗓门,“各家各户听好了,祭祀同归大域,巳时准时进行,大家做好准备。”

    黄式三他们看时间不早了,于是就跟随城内的百姓,向龙峰山走去。

    九点,定海宣慰使云澜梁冠、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象牙笏,一身明朝三品大员祭服。他缓步走上前去,对着话筒宣布:“时辰已到,干部就位”。

    七列干部排着整齐的队伍,以两秒一步的步伐,缓步进入场地中央。白宝湘走在最前边,一身公主服饰的朱阳霓位于第二排的正中,他左边是王铁锤、古务生、雷念平,右边是钱水廷、王谢堂、毛辟,两百多身穿大明文武官员祭服的干部依次相随。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十分沉重,走得肃穆,如同怕惊扰了地下的英灵。

    这里埋葬着一万八千忠骨,这里铭刻着一个时代的悲壮,这里书写着向死而生的坚贞与不屈。

    有操练水师、鏖战司台水寨的首辅大臣沈震荃;十年横海一孤臣、国恨家仇郁积而亡的定西侯张名振;积薪孔庙、抱孔子木主**殉节的礼部尚书吴钟峦;一剑横磨近十霜、但为成仁万事毕的兵部左侍郎张苍水;聊歌正气续文山、自缢尽节雪交亭的大学士张肯堂;自许孤忠遗海岸、弹尽粮绝共城亡的吏部侍郎朱永祐;坚持定海巷战、中敌箭自刎身亡的安洋将军刘世勋;守横水挡蛟关、螺头洋火海殉难的荡北伯阮进……

    小小坟茔竟是18000人的安息之所。也许“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的墓联传递了生命短暂与节义永恒的关系。

    “鸣礼炮21响!”

    谭克操作遥控器鸣响山坡上12门电子礼炮,拉开了祭祀的序幕。

    “轰~!”

    “轰~!”

    ~~~~~~~

    轰隆隆的礼炮声气势磅礴;一声接一声的轰鸣。这么多人站在一起,鸦雀无声,黄式三等人本来就感觉到气氛十分的压抑,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这轰隆隆的礼炮声声打在他们的心房,他们感觉全身都有些发颤。

    “大明安平郡主向先烈敬献花篮。”

    低沉的哀乐响起,安平郡主朱阳霓在礼兵的陪护下,款款上前献上花篮。全体人员一个个毕恭毕敬,三跪九叩。

    “还有一个安平郡主,大明的郡主?!”胡夤低声对一旁的黄以周说。

    “这是在祭祀!”黄式三瞪起眼睛,低声斥责。他本来鼻子酸酸的几乎就要流泪,胡夤的这一声把情绪搞坏了。黄式三深研《周礼》,这样的祭祀场面,他闻所未闻,但场面确是相当庄严肃穆。

    随后白宝湘站在话筒前面高声宣读祭文:

    “大明权监国白宝湘、安平郡主、首辅钱水廷、大都督王铁锤、吏部尚书云澜等,率坚持抗战之大明将士、舟山父老,谨祭辛卯死国难之先烈及罹难同胞,其文曰:

    沧海之涛,英魂之怒;天地正气,忠烈之心。故意气凝于霄汉,毅魄横摧星斗;浩浩汤汤,皆我炎汉赤心;青山郁郁,尽是华夏忠骨。

    嗟乎壮烈,值天下兴悲,腥云遍布,满街狼犬;呼天抢地,难挽兵戈天地;山哭海啸,何阻山河破碎?甲申之岁,国运凌迟,贼虏入寇,大陆沉沦,万里河山,生灵倒悬。岁辛卯,虏犯舟山,大明王室臣工将士民众万八千余人尽皆殉难。敬我先烈,矢志不屈,英勇抗战;哀我生民,万不存一,并赴此难。

    物换星移,二百春秋。华夏悲歌,岂不效穷途之哭?呜呼,武穆王之不作,冠军侯之已亡。我华夏赤子,踊跃奋起,屡败屡战,未有匡复,以致东虏肆虐,贻害今日。

    今宝湘等海外来归,发命东海,总率义师,以期奉汉威灵,折冲宇宙,以诛除鞑虏,恢复中华,必不负先烈之望。”

    白宝湘说得很慢,声音似乎有些发抖。云澜听着白宝湘的诵读,他鼻子有些发酸。一万八千多人啊,一万八千人啊,这里竟然埋葬着一万八千多人,他们都是反清复明的先辈。

    白宝湘念完了祭文,主持祭祀的云澜还站在原位没有动弹,他的嘴角还在微微发抖,半响从喉咙深处发出悲沧的声音,“殊死拼战定海城下,血染红我们的旗帜。”

    云澜的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声声打在所有干部,以及战士们的心里,他们慢慢跟着后面唱了起来,“孤军奋斗明兴岛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汪洋野营。

    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

    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驱除鞑虏,

    为了光复中华,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中华健儿汇成一道抗战的铁流,

    中华健儿汇成一道抗战的铁流。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兴明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兴明军!

    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兴明军!”

    众人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一连唱了三遍,近乎声嘶力竭。

    随后全体士兵鸣枪三次,海面上汽笛长鸣,顿时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是时,定海全城鸣钟击鼓;街道上,家家户户摆出满桌的荤素祭品,点燃香烛和银锭;城内外所有庙宇内的和尚道士齐声高诵经文。

    白宝湘口诵祭文的时候,在场的这几个文人暗自连连摇头,不以为然。黄式三心想,这祭文虽有文采,但天马行空,不合格调。难道真是草莽之士,伪托鲁王旧部后代?不过看这些人衣章华美,与旧书中记载的大明祭祀服饰相仿佛,这也不像是草莽虽为。等听到《兴明军军歌》,他从歌声中感觉到慷慨激昂之气,顿时为之一振,暗思这些人在海外两百年,虽然行事有些不合礼数,但忠烈之气犹存,我倒要与他们会上一会。

    在回城的路上,黄式三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他的话语当即遭到胡夤的反对。

    “老师,你不能与他们相见。这关系到名节,走了这一步,想回头就难了。”胡夤连声劝说,“还是让我先去探探虚实。要不,让元同师兄和我一起去也行。”

    黄以周,本名元同,后改以周,以元同为字,号儆季。

    “名节?!”黄式三笑笑,“我已经65岁了,半截身子进了黄土。”

    北城月城的门洞里,两个卫兵精神饱满,荷枪实弹,像杆子一样笔直站立。黄式三在护城河前停下脚步,他对着四子黄以周和弟子胡夤正色的说:“我道光年间赴乡试,因母病逝,遂罢考回归,从此也不再应试。这一半是因为孝,一半是因为对这个朝廷已经失望,不想出仕于异族。”

    胡夤劝说道:“再怎么说他们也是草莽之辈。老师,你看他们搞的这个祭祀仪式,不伦不类的,不合礼数。”

    “你不觉得今天这个祭拜仪式很是庄重!你不觉得祭拜的时候,他们全都显现出赤诚之心!”黄式三瞅了一眼胡夤。“你啊,读书读迂了。礼是一种国家规范,每朝每代都各有自己的礼仪。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形式很重要,诚心更加重要。”

    “没错,父亲。说到草莽,大明太祖皇帝就是起于草莽之间。”黄以周表示赞同,但他话音一转,“不过说到去拜访他们,我们最好三思而后行。毕竟脚迈过去,就收不回了。最后让我和胡夤先去看看。”

    “是的,老师你是浙东名士,要顾及身份,还是慎重为妙。”胡夤苦劝。

    这时一支队伍从龙峰山山麓走了下来,一边走还一边喊着口号,“一、二、三、四!”

    大路上行走的百姓顿时都向两旁闪开,黄式三等人也让到一边。

    带队的指挥官是陈胜,他看见两边人群都在驻足观看,心中十分的得意,立即指挥队伍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大明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第二不拿百姓一针线,百姓对我拥护又喜欢。

    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努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

    胡夤的父亲胡得耀以前是定海镇的右营游击,胡夤时常看到绿营兵勇操练,大清国的军队他见多了,可从没见过这么有气势的武装。他看着这支队伍雄赳赳气昂昂的,一路吼着歌曲进了城门。等队伍走远,胡夤一回头见黄式三神情有些恍惚,“老师,老师,怎么了,我们也进城去。”

    “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不拿百姓一针线,百姓对我拥护又喜欢~~”黄式三反复咀嚼,最后感叹道:“好啊,为政以德,为军以德。如此行事,安得不取天下。”

    黄以周,“人少了些,再多一点,可算是王者之师。”

    胡夤表示同意,“大清朝没一支军队比他们强。”

    黄式三看着自己的儿子黄以周,黄以周微微点头;他再看自己的弟子胡夤,胡夤也微微点头。老头子手杖戳了三下桥边的青石板,“走,我们一起去总兵府。”
正文 第五十四章 与大儒切磋
    更新时间:2012…05…28

    “什么来了几个文人?”

    白宝湘等人从祭祀现场回到设置在总兵府议事厅的指挥部,刚想松口气,就听到卫兵报告。

    云澜手持几张大幅名刺,看了起来,“黄式三,这黄式三是谁啊?”

    白宝湘一听吓了一跳,“黄式三,黄薇香是晚清浙东一带的大儒啊。30岁后研读《论语》,40岁起考究历代典章制度,50岁后专治《尚书》,现在正是他~~”白宝湘估算了一下,“他现在大约65岁左右,正是暮年好言礼的时候。”白主席在论坛人称是百宝箱,他当然知道黄式三这个名字。

    “什么礼啊,春秋啊。把他们杀了,要不就赶走。”水无痕一听,立即叫了起来,“大儒的才学我们用不上,他们的影响力我们也用不上。他们所影响的文人和地主阶级,正是我们要打倒的的对象。”

    “水无痕,你太左了。”王铁锤手指了过去,“现阶段,我们还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不就没必要包装一层明朝的外衣。”

    他转头看看白宝湘,“云澜是定海宣抚使,让云澜去试探一下他们的来意?!”

    云澜有些踯躅,“我倒是喜欢历史和文学,也曾打算报考中国文学的研究生。可是跟大儒辩论,我还真没这本事。”

    白宝湘站起身,“我来吧,咱不和他们辩论,咱们就只管忽悠,用我们海量的知识混乱他们的思维。”

    在总兵府花厅,白宝湘和云澜笑呵呵与黄式三、黄以周、胡夤等人见礼,“薇香老,是名震浙东的大儒,两位先生也是儒家学者,今天一见宝湘真是三生有幸。”

    两边坐定,云澜让人奉上茶来,“日本有汉学和兰学,兰学其实就是西学,洋学,洋鬼子的学问。我们在国外两百年,汉学虽然没忘,但精研的主要是西学。所以,我们见到你们儒者感到格外亲切。”

    宾主寒暄半天,胡夤耐不住性子,直截了当的问道:“请问监国大人,贵部真是两百年前大明鲁王旧部的后代?你们一直生活在海外哪里?你们怎如此装束?”他手指白宝湘和云澜的一头短发。

    白宝湘和云澜相视一笑,云澜朗声说道:“我等自然都是大明遗臣、鲁王旧部的后代,与诸位先生一样,都是华夏苗裔、炎黄子孙。东去海外三万多里,有一片沃土名叫美洲。这个美洲有中原的三四倍大,本来归印第安人所有,不过后来西洋人也来到美洲,他们花了几百年时间,几乎全占了美洲。我们虽然人少,但实力不差,只在海边占了一个角落。至于这个装束,那是削发明志,矢志诛灭鞑虏,不光复中华,不束发,还请先生们见谅。”

    “大人占位这个权监国,不知令先祖是鲁王千岁的什么人?”胡夤眼睛直盯着白宝湘。

    白宝湘点点头,他把历爵思那套鲁王有四大护卫“白钱王云”的鬼话,对三人讲述一番。最后白宝湘告诉他们,因为鲁王遗孤是位郡主,流亡海外人士中也无一言九鼎的大臣,所以他们只得效仿古人“周召共和”,以五年为期,轮流推举权监国,共同管理国家大事。

    “效仿‘周召共和’?”三个人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啊。”云澜很是理直气壮,“当年鲁王千岁赐予我们先祖‘大明干部’的称号,希望我们去海外的忠义之士,不忘大明,牢记自己是大明的干臣,大明的部属。我们这些大明干部自当不忘鲁王千岁遗训,大家谁也不要上位,一起管理国家。”

    黄式三拱了拱手,“敢问监国大人,这两百年来你们一直是共和执政?鲁王千岁的后裔就一直没出一个王子?”

    白宝湘,“前面几代皆为郡主,后面虽有男丁,但已算是外戚旁支。所以两百年来,我们一直都是共和。”

    “岂有此理!”胡夤有些忍不住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人伦是为天地根本。你们虚设君位,不守臣子之礼。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这样成何体统。”

    “不然。”白宝湘看过几本新儒学之书,他笑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在没有君王的时候,我们不能随便找一个人来充作君王,更不会拜异族的酋长为君主。”

    他向虚空作了一揖,“暂时找不到大明苗裔的情形下,我们采取共和之制,既是权变,也是效仿先贤。”

    “效仿先贤这自然没错。”黄式三用手捋捋胡须,“‘周召共和’也只是权宜之计,你们两百年就一直共和,这~~~”黄式三说不下去了,这种社会制度他没法想象。

    “这就是儒家倡导的社会大同。”白宝湘接了上去。

    “社会大同?!”

    白宝湘言语激昂,“‘仁者爱人’。儒学的精髓是仁,仁为体礼为用;而不是反过来,礼为体仁为用。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共和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大同,我们为什么不能采用呢?”

    “这个?”三个人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话来。

    白宝湘滔滔不绝的讲述大众儒学的观点。

    什么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什么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