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在这里沉思-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着“*”的逼近,形势日益紧张。在“四清”运动中,岳母已经预感到这批文稿放在家中极不安全。1965年春节,趁内兄从浙江海盐县回温州过年,岳母与他商量,决定将文稿捐献给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据内兄回忆,他当时去平阳舅父家,舅父关上大门,然后让他爬上阁楼,拖下两只沉甸甸的紫红色木箱。内中,除了岳父大批文稿、日记之外,还有孙中山先生写给岳父的亲笔信、岳父的举人黄榜等等。他把这些“家珍”带回海盐县。
  1965年3月12日,内兄把岳父部分文稿从海盐挂号寄往杭州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一星期后──3月19日,岳母从温州把岳父文稿二十五卷也挂号寄给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岳母和内兄当时的决定,今日看来是很有见地的:一年多之后,“*”狂飚骤起,“大革文化命”,岳母家和内兄家都遭到“彻底”大抄家。这批文稿倘若落到“红卫兵”手中,会被作为“四旧”,用“铁扫帚”扫进垃圾堆。孙中山写给岳父的信等,内兄以为比文稿更重要,没有寄出,留在身边,被“造反派”抄去,至今不知下落。就连他把文稿挂号寄出时的挂号存单、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到后寄来的收据,也被抄走,无从寻觅。岳母连性命都保不住,在“*”中经不住苦风凄雨,含冤而逝……
  终于雨过天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家乡陆陆续续找到岳父所写的对联、匾额,在南雁荡山找到他写的“上山亭”等大字。岳父擅长书法,自十三岁起便给乡亲写大字,晚年更以写字为生,所以在当地找他的字不难。我的亲友游寿澄先生这样评价他的书法:“ 渊源颜平原,脱胎苏轼,兼攻二王,旁及郑文公,遒劲峻逸,凝重老辣,自成一体,遐迩登门求书者络绎不绝,寸缣尺楮,人皆宝之。”他也因此有了“书法家”之称。在新编的《平阳县志》和《苍南县志》里,或收入他的书法作品,或作为书法家介绍。
  其实,他并非只是书法家,而是一位历史学家。但是,他的文稿不知去向,这历史学家也就成了空话。我以笔耕为业,深知写作的艰辛,字字皆心血。所以,对于岳父倾注了毕生精力的遗稿,当然格外珍视,何况他的著作颇有学术价值,也是国家的文化遗产。
  作为亲属,理所当然关注着那批文稿的命运。经过向内兄及舅舅打听,得知这批文稿,保存在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1985年10月29日,我给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情况,请他们代为寻找。11月29日,该部回函,称“由于时间久远,几易其人,情况不明”。他们要求出示当年的收据,便于寻找。但是,落在“造反派”手中的东西,找起来谈何容易!正因为这样,给海盐县发去的信,久久无回音。这样,寻找工作也就不得不停了下来。

西子湖畔寻回珍贵手稿(3)
从1989年起,内兄也曾托人在杭州寻找这批文稿,依然如同泥牛入海,无音无讯。
  1997年12月,温州苍南龙港隆重纪念当地文化先贤刘绍宽先生。刘先生是岳父的亲家。我应邀担任了纪念会的副会长,并与妻一起回乡出席了纪念大会。刘先生的大量诗文、日记,因保存在温州图书馆,一一俱在。很多亲友为岳父的著作荡然无存而抱憾。这勾起我再度寻找岳父文稿的念头。
  也真巧,我回到上海不久,内兄自美国来沪。于是,花了一个晚上,我请他详细回忆当年从老家取文稿以及寄文稿的全过程,并把他的谈话录音。我请他回忆文稿书名,因为有了书名更容易查找。他只记得是研究《资治通鉴》的书,记不清楚具体书名了。倒是妻记起,岳母对她说过叫《通鉴‘事选’》。“事选”是平阳话音。根据“选”音,我推测是“纬”字,书名应为《通鉴事纬》。在内兄离沪后,1998年1月4日,我给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写了一封长信,请求他们寻找杨悌(子恺)文稿《通鉴事纬》。信寄出后,我真担心,这一回别跟十二年前一样“情况不明”……
  意想不到,一星期之后的傍晚,当我外出回家,便收到一封来自杭州的信。急急拆开,蹦入眼帘的第一句话便是:“很庆幸地告诉先生,先生岳父杨子恺的《通鉴事纬》现已被查到,此书与《文澜阁四库全书》等善本书一同尊藏於孤山之巅的善本书库──青白山居!”
  我喜出望外,当即大声地喊妻过来一起看信。信是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徐永明先生写来的,文稿是他找到的。看罢徐先生的信,我马上拨通家乡好多亲友的电话,把这一喜讯马上告诉他们。电话打到哪家,哪家就“欢呼”起来!
  此后几天,我与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谷辉之以及徐永明先生保持频繁的电话联系。经过电话商讨,决定请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把岳父的文稿全部复印一份。复印毕,我和妻将专程前往迎取。
  由于文稿甚多,复印了几天,这才印毕。1998年1月21日,我和妻赶往杭州,这才知道寻找手稿的曲折过程:
  岳父的文稿,原本是用绳子捆成一捆,堆放在孤山脚下的书库里。那里的古书、文稿很多,堆放杂乱,所以部分文稿在那里遭到虫蛀。在1985年查找时,当然“情况不明”,很难查到。后来,经过清理,在文稿内见到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所写的一张书目清单,断定这些文稿有学术价值。另外,清单上还标明的一句作者介绍:“杨悌(子恺),平阳人,日本早稻田大学出身。”凭这句话,也判定文稿有一定水平。这样,这堆文稿“升级”,送入山顶上的杨虎别墅──“青白山居”,与林则徐、马一浮、张宗祥等名人手稿放在一起,再也不受蛀虫的欺凌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西子湖畔寻回珍贵手稿(4)
虽说文稿的“境遇”改善了,但是,这一回倘若不是遇到细心人,仍会“情况不明”。寻找文稿当然必须先从目录着手。那天,古籍部接到我的来信,当即着手查目录卡片。先是按作者姓名查卡片,查不到;接着,又按书名《通鉴事纬》查卡片,也没有找到。这样,花费了一天时间。如果寻找者因此回一封信说“情况不明”,也算是尽到责任了。
  幸运的是,我的信落在徐永明先生手中。他原本是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在1996年8月来到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在这里才工作了一年多。据部主任谷辉之告诉我,徐永明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在所里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分管善本书库。他并不因为目录卡片查不到而罢休。他想,也许是这些文稿还没有登录在卡片上。于是,他着手查找书库登记本上的目录。在文澜阁里,有上千箱古籍、手稿、字画、碑帖,浩若山下的西湖。登记本上的目录,是按入库先后登录的,要逐页查找,比查卡片要麻烦多了。徐永明分析,那些文稿可能在名人手稿库里。他逐页逐行查阅名人手稿登记本,终于在“第1498号”这一行里,见到“杨悌(子恺)文稿,三十七册”,终于水落石出!这一行上还盖着“九二清点”、“九六清点”的红色方章,表明在1992年和1996年进行过两次清点。
  徐永明按照“第1498号”这一编号,在文澜阁二楼的一只木箱里,找到那一大捆“杨悌文稿”。于是,他给我写信,报告这一喜讯……
  文稿找到之后,复印也是重要一关。这些手稿是很薄的花笺纸,年久发黄发脆,而且多处被虫蛀,一碰就碎,复印很麻烦。幸运中又遇幸运。负责复印这些文稿的沈雅君,也是馆里的先进工作者。她花费几天功夫,仔仔细细复印。其中有两册手稿,由于是利用已经写过字的花笺的反面写成的,复印时不得不把手稿拆开来,一页一页摊平复印。全部手稿的复印件,总共达一千一百一十二页!
  在古籍部,我和妻逐页把复印件跟原件进行校对。我们只发现:漏印一页,另一页漏印一行,如此而已,漏印率不到千分之一!这是她认真细致工作态度的最生动的写照。
  为了表示对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的深切感谢,我曾想就近在“楼外楼”请有关人员吃一顿饭,结果恰恰相反,倒是古籍部谷辉之主任坚持由浙江省图书馆作东!她再三说,这是王效良馆长的意见。恭敬不如从命,我无法推辞。我带去的复印费,古籍部也不收,说这也是馆里的决定。我的“秀才人情”──从上海带去一箱我的新著,分送给他们,他们总算收下了。那空了的箱子,正好满满地装上了岳父文稿的复印件。
  虽说是复印稿,我们也视若珍宝。正值春节前夕,杭州的出租车几乎都满载,我不得不从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步行到几百米外的香格里拉饭店等候出租车。步行时,我用手提着沉重的箱子──尽管这是一只既有拉杆又有轮子的箱子,却不敢拖着走,生怕拖着箱子时震动很大,箱内复印件彼此磨擦,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西子湖畔寻回珍贵手稿(5)
那天夜里,杭州飘起了鹅毛大雪。清早,我从五洲大酒店推窗远望,大地一片白皑皑。朋友劝我,这是观看西湖“断桥残雪”最难得的机会。我却和妻急于把文稿复印件稳妥运回家,马上冒着风雪赶往火车站,当天中午就回到上海。
  行魂未定,我和妻便忙着把各卷文稿复印件理顺,然后用自动号码章给各卷复印件逐页印上页码。接着,对照《资治通鉴》,编定二十卷《通鉴事纬》各卷的先后次序。
  我用电脑打印出从杭州运回的岳父全部手稿目录:除《通鉴事纬》之外,还有《汉事绀珠》、《汉书摭词》,《汉书刑志法补》、《读汉书百官公卿裴疏记稿》、《味镫存稿》、《毛诗通训》、《韩集后语》、《补三国职官志》、《三国文类》等。
  其中虫蛀最严重的是《汉事绀珠》一书的八卷手稿。所幸这八卷的字很大,字迹容易辨认,而且蛀缺的部分可以对照《汉书》加以补正。
  接着,统计各卷字数,算出手稿总字数,竟有六十四万字之多!
  在做完这些初步的整理工作之后,用从杭州带回的复印件,复印了四份。其中两份由内兄带走。
  我和妻把复印稿按线装书格式装订成册。用电脑在封面及扉页上印上书名,还印上作者杨悌照片以及作者简介。原先的目录,按当时习惯,分散在各卷之末,我在装订时按现在的习惯全部集中于卷首。原手稿有些散页,也依照内容插入各卷。
  这里顺便提一句,岳父的照片原本很多,在“*”中“全军复没”。如今保存下来的一帧照片,当年印在一本书上。在1960年,妻一位名叫斯维妲的苏联女朋友,从乌克兰寄来她父亲的照片,妻也就寄一帧自己父亲的照片送她。妻在家里寻找,父亲的照片大都很大,邮寄不便,就从一本书上剪下父亲一帧照片,寄往乌克兰。这帧照片在斯维妲那里得以保存。“*”后,由于找不到父亲的照片,妻便致函斯维妲,索回那帧照片。我推测,岳父生前可能出版过著作,那帧照片是印在书上的作者像。我曾再三问妻,当时从什么书上剪下那帧照片。她说,那时她不懂事,竟没有注意那是一本什么书……
  在进行整理、装订后,我埋头于阅读书稿的内容。我特别看重《通鉴事纬》和《味镫存稿》两书。
  《通鉴事纬》是岳父研究《资治通鉴》的力作。《资治通鉴》是系北宋司马光所撰,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王朝兴衰史。宋神宗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乃是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兴亡中汲取鉴戒之意。《资治通鉴》共二百九十四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大型史著。
  《资治通鉴》是毛泽东最喜欢的一部史著。1953年,毛泽东委托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吴晗标点、整理《资治通鉴》。毛泽东多次细读《资治通鉴》。我在采访毛泽东的秘书时得知,毛泽东连去外地时也总嘱秘书带上此书。他在书中写下大量批注。1996年12月,《毛泽东阅点〈资治通鉴〉》影印本出版,使《资治通鉴》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 想看书来

西子湖畔寻回珍贵手稿(6)
关于研究《资治通鉴》的专著,除了宋末元初胡三省所著《资治通鉴音注》和清初严衍所著《资治通鉴补正》之外,鲜见于世。岳父的这一长篇遗著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年轻时就喜欢读《资治通鉴》,把阅读时的见解随手写在《资治通鉴》上。后来,在这些批注的基础上,着手写《通鉴事纬》一书。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手下有刘*(电脑缺字,*应为“分”旁加“文”)、刘恕、范祖禹等人组成的“写作班子”,更何况司马光是“奉旨修史”,享有很好的工作条件。岳父却是孤军奋战,在艰难的条件下写作。《通鉴事纬》是他的未竟之作。尽管他从周威烈二十三年起,只写到东晋元熙元年,没有写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但是毕竟完成了百分之六十的工作量,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在《通鉴事纬》二十卷手稿中,缺了“魏纪”这一卷,我从他的散稿中却意外地找到了“魏纪”草稿(残缺),使全书终于保持完整。遗憾的是,从他的著作目录上查到他曾为《通鉴事纬》写了一篇序言,然而文稿中却没有这篇序言。另外,从著作目录上,还查到他曾写过关于《资治通鉴》的《通鉴备捻》一书,同样找不到文稿。著作目录还表明,他写过《通鉴纪事年表》……
  至于我喜欢《味镫存稿》一书,则是因为这是岳父的散文集,在这本书的六十篇散文中,写下许多故乡的人与事,多处写及他自身的经历,读来格外亲切……这些散文是他在不同时期陆陆续续、零零散散写下的,却在“庚寅年”集中抄录。他在每一篇文末,都写下重新抄录的时间──从庚寅年10月初七(1950年11月16日)起,到庚寅年12月19日(1951年1月26日)这两个来月,紧锣密鼓般全部抄毕。他似乎已经预感到厄运逼近。又过了两个月──1951年3月27日,他就离开了人世!其实,他的长篇专著《通鉴事纬》,从卷末所署誊录日子来看,其中“晋纪”八卷,也是在1950年赶抄赶写的!
  在散稿中一个小本子里,我见到岳父所写著作目录,得知他的著作甚丰。这次在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找到的,只是他一小部分文稿。
  根据那个小本子,我整理出他长长的著作目录:《古政甄原》、《百王成鉴》、《百官正名》、《设官平议》、《理官广治录》、《兰台道古录》、《片言集》、《汉文鉴》、《公羊何氏记》、《春秋汉议》、《管子学》、《墨纬》、《削荀记言》、《唐六点旁证》、《宋史职官志订补》、《汉律疏议》、《校仇论》、《读通志艺文略校记》、《韩文碑记释纠记》、《晋书纂故》、《唐书纂故》、《南史会要》、《北史会要》、《古制丛录》、《汉制丛录》、《三国志典录》、《周官新记》、《读左比事》、《诸子学录》、《汉儒学录》、《婺学宗传》、《永嘉学录》、《昌黎集集注》……如今,大部分只存书名,文稿荡然无存!
  我在残稿中找到《汉官拾遗》一书的封面,而文稿却一页都不见了!
  《味镫书馆日记》、《竹霁庐日记》、《寄石山房日记》、《可庐日记》多卷,数十年如1日记录所见所闻,颇有地方史料价值,可惜在“*”中散佚。据内兄回忆,他在1965年曾把其中两卷日记一起寄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因日记不属学术著作,被退回,也就在“*”中散失!
  《结一阁丛刊》四集,每集都四、五篇中、短篇论著,如今只剩下《汉书刑法志补》、《补三国职官志》、《读汉书百官公卿裴疏记稿》三文尚在。
  从手稿中查证,岳父的著作总共有一百二十三部之多!当年,他倦于官场,退隐书房,青灯黄卷,谢客著书。在他看来,“官场一时红,文章千古在”。他的著作在当时没有机会出版,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书房笔耕不已,这种毅力是令人敬佩的。他在史学研究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晚年,他在浙江省平阳县城关白石河街设馆授徒,从学者二十余人。我在他的文稿中查到他的“拾年课”──以十年为期的授课计划,共十六课:1,通鉴文史课;2,左传课;3,汉书课;4,韩文课;5,说文尔雅课;6,毛诗课;7,南书两戴记课;8,三礼九通课;9,群觳梁两传课;10,周秦诸子课;11,宋明清诸儒传;12,宋辽金元四史课;13,明鉴明史课;14,清史课;15,古文辞九集课;16,周易课。
  此外,还有日课:《座旁录》、《新绎志》、《读书分年课程》、《艺文偶记》。
  他还曾校刻“乡先哲书”, 共六部:《纪年通辨》、《三易备遗》、《孔子集语》、《霁山集》、《不系舟渔者集》、《管窥考编》。
  可以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