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穿越时代-第6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此,阔别英伦多年的这一行人,终于再一次踏上了已经变得异常陌生的故乡。
※※※※※※※※※※※※※※※※※※※※※※※※※※※※※※※※※※※※※※
尽管按照地图上的显示,从他们登陆的海滩到位于伦敦西面的温莎城堡之间,只有六十多公里的直线距离,仅仅相当于汽车全速跑上一个小时而已。但事实是,这些身份高贵的流放者们整整走了一天时间,也只走完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因为在缺乏保养、杂草丛生的道路上,汽车根本跑不起来。而且车辆的数量不够,大部分人都只能背着行李步行前进。为了不脱离队伍,两位女王乘坐的汽车,自然也只能缓缓蠕动了。
秋日的阳光下,那些跟随丘吉尔首相和玛格丽特女王满世界转悠了三年的英国皇家卫队,拖着因为过于疲劳而有些松散的队列,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杂草丛生的乡村土路上。他们脚上套着的不怎么适合走远路的黑色长统皮靴,早已被树枝草叶刮得满是划痕,踩在干燥结实的碎土上,发出喀拉喀拉的单调噪声。
在这条杳无人烟的漫长道路上,他们的所有精力已经被一点点消磨殆尽,没有人还有力气说什么闲话,队伍中只剩下一双双军靴踩着砂石所发出的细碎杂音,以及饭盒、水壶和皮带扣相互碰撞的轻响,一直低速蠕动的汽车喷着呛人的黑烟,崎岖破碎的路面使得车轴吱嘎作响地震动起来……
这一切沉闷的杂乱声响,毫无章法地混合在一起,最终营造出一片单调的、繁复的、令人困倦的微妙旋律,再配合上四周荒凉而寂静的颓废氛围,让队伍中每一个人的疲惫之感,仿佛都被无形地放大了许多。
当流放队伍在野外用过一顿简单的午餐,再一次开拔上路之后不到一个小时,两位女王中的妹妹玛格丽特就已经留着口水睡着了。而坐在另一辆吉普车上的丘吉尔首相更是打起了鼾。身为姐姐的伊丽莎白女王,感觉自己也仿佛快要被睡魔捕获,只得强撑着打起精神,探头对副驾驶座上的一位老绅士问道:
“……汤因比先生,请问温莎城堡目前的情况怎么样?我们就这样直接搬进去住,没问题吗?”
——坐在女王这辆吉普车的副驾驶座上的老绅士,名叫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战前乃是享誉整个欧洲的著名学者,曾经担任过伦敦大学历史教授,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以及英国和苏联正式宣战之前的最后一任英国大使……结果,在第三次世界爆发之后,滞留莫斯科的他不幸吃了将近三年的牢饭。
直到不久之前,汤因比才被苏联人放了出来,然后奉命带上跟他一起被扣押的英国外交人员,以及一部分英国侨民和英军战俘,重返不列颠的温莎城堡,为安置即将返乡的两位女王打前站。
当载着两位女王的登陆舰靠岸之时,就是他带人站在海滩上等待和迎候,并且担当向导一职。
“……陛下,过去的一个月里,我已经带人尽量把温莎堡给收拾了一下,至少那些最为有碍观瞻的东西都已经被打扫掉了。我的夫人也尽了最大的可能,想要把两位陛下的房间布置得舒适一些。”
汤因比苦笑着说道,“……不过,想要跟过去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了。更具体的您亲眼看了就会明白。”
“……听上去情况很不好啊!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身为亡国之君,能够有个住的地方就已经不错了。”伊丽莎白女王叹了口气,“……伦敦那边呢?距离核爆过去了三年时间,那里有没有恢复一点儿人气了?”
对于伊丽莎白女王的这个问题,汤因比的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古怪,“……陛下,莫非您真的……完全都不知道?这几年以来,苏联人就没有告诉过您什么外界的新闻消息吗?”
“……我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汤因比先生。”伊丽莎白女王表情落寞地摇了摇头,“……最近这几年,我一直被关押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秘密监狱里,看不到报纸,也听不到广播,更何况就算偶尔听到了一些什么,我也不懂俄语……直到一个月之前,我才被从监狱里提了出来,直接送到了敦刻尔克。旅途之中,除了告诉我战争已经结束,并且在最后给了我那份赦免令和另外一份流放令之外,押送我的苏联特工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肯跟我说……事实上,对于能够在敦刻尔克见到玛格丽特和丘吉尔先生,我也感到十分惊讶。”
“……好吧,明白了,陛下。我这就长话短说。”汤因比叹息着点了点头,“……首先,战争确实已经在上个月结束了,美国人签署了无条件投降协议,丘吉尔首相也屈服了,苏联人赢得了彻底的胜利。然后,如今伦敦的景象,应该就跟您沿途看到的那些市镇一样破败和荒凉——如果不是更加破败和荒凉的话……”
“……竟然这么糟糕?!”伊丽莎白女王瞪圆了眼睛,“……大英帝国的首都怎么能一直变成这样?!!”
“……大英帝国?”汤因比的表情更加苦涩,“……说真的,我都已经不清楚英国是否还算存在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七章、风中的女王(中)
第一百六十七章、风中的女王(中)
于是,这一天旅途中的剩下几个小时里,汤因比大使就絮絮叨叨地向伊丽莎白女王介绍了最近这几年发生的很多事情。当然,其中说得最多的,还是要数英国本土在这几年里遭遇的空前浩劫和炼狱惨状。
——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铺天盖地的原子弹核爆,不仅让大不列颠岛上的一座座城市相继变成辐射鬼域,还彻底摧毁了整个英国的工农业基础设施。当战火从欧洲暂时熄灭,核爆和轰炸告一段落之后,幸存下来的英国人就悲哀地发现,他们已经没有了电力、自来水和铁路交通,生活状态倒退回了工业革命之前。
更要命的是,由于战争时期的航运断绝,从一九四六年末开始,就再也没有加拿大的小麦、阿根廷的牛肉和美国的鸡蛋粉输入英国了。而英国本身在战前的粮食自给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随着各种基础设施的崩溃,残存的英国农民不仅没有了化肥、农业机械、灌溉设施和专业良种,甚至连拉犁的骡马都被政府和军队征用走了绝大部分,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产量的进一步暴跌,怎么看都已经是要大批饿死人的节奏了。
事实上,早在伊丽莎白女王离开不列颠前往苏联投降的时候,岛上的军民就已经开始为争夺生活物资而互相展开流血厮杀……进一步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连番核打击给冰岛地壳的“按摩”,诱发了冰岛火山的大喷发。进入大气层的巨量火山灰,又在接下来给全世界带来了两个“无夏之年”,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农业粮食生产都造成了毁灭性的重创。跟冰岛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颠群岛,自然也无法幸免——于是,在核爆和骚乱中残存下来的英国人,好不容易扛起锄头在地里播下了种子,随后迎来的却是气候异变,连续两年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而饥民之间的各种互相厮杀和流血冲突,更是进一步浪费了仅有的食物储备,增加了死亡人数。结果,等到今年天气逐渐恢复正常的时候,大不列颠岛上的农夫早就已经饿死冻死得差不多了。
即使有人还没冻死饿死,他们也已经在之前的两个灾年里,吃光了身边包括种子在内的一切能吃的东西,哪怕到了今年开春的时候想要进行播种,也没有了可供播撒的种子,更没有了可供拉犁的牲口。
而于此期间,那些在苏联核打击之中幸存下来的英国城市,也因为食物断绝而相继走向了陌路。比如躲过了核爆的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就在三战爆发的一年后毁灭。根据苏联海军陆战队在战后登陆侦察的结果,目前的爱丁堡已经空无一人,被彻底废弃。但却发现了一些曾有食人族在城内吃人的证据,令人不寒而栗。
——很显然,爱丁堡的这些“食人族”曾经应该都是文明人,都是被生存压力而逼迫得突破下限的……
总而言之,目前的英国,已经差不多倒退回了一千多年前的亚瑟王时代,一样的黑暗和动荡,一样的贫瘠和匮乏,但却没有贤王与骑士,也没有仙女和巫师,只有辐射和匪徒……那些辉煌一时的城市,就算还没有变成了辐射废土,也已经是遍布着残垣断壁和焦黑弹坑。哪怕是乡下的庄园,多半也已经被劫掠一空。很多郡县都成了彻底的无人区,许多幸存者躲在险要的山洞、堡垒、孤岛和隐秘的森林里,几乎成了野蛮人。
按照汤因比的粗略推测,如今的大不列颠岛上估计只剩下了一两百万人口,比罗马时代还要少……
对于这一切惨绝人寰的景象,铁石心肠的苏联人却视若无睹,只是为了保证多佛尔海峡的通行安全,在朴茨茅斯港对岸的怀特岛上设立了一个哨所,然后就坐观大不列颠岛一步步沦入饥馑与死亡的地狱。
结果,等到三战结束的时候,大不列颠岛已经相当于是进入了弥留之际,再也抢救不过来了。
更何况,苏联这个未来的世界领袖,似乎根本就没有治病救人的打算……
※※※※※※※※※※※※※※※※※※※※※※※※※※※※※※※※※※※※※※
“……上帝啊!伟大的不列颠帝国竟然……竟然变成了这样?简直比上个世纪的爱尔兰大饥荒,还有中世纪的黑死病,都要更加残酷上无数倍啊!我仿佛看到了古罗马帝国崩溃的历史在重演……”
伊丽莎白女王揉着额头,满脸崩溃地呻吟道,“……难道就没人关心和怜悯一下这个岛国的人民吗?”
“……陛下,您忘了吗?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事件是什么?是世界大战啊!苏联人,美国人,日本人,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视线,都在关注着全球各条战线上决定世界命运的军事行动。所有其他的事件与这场战争相比,都显得相形见绌了,其中自然也包括发生在大不列颠岛上的文明崩溃和人道主义灾难……”
“……也就是说,大家都在忙着杀人,没有谁顾得上救人?即使要救……也得先救自己人?”
“……差不多吧……您的先祖维多利亚女王当年没有怜悯过爱尔兰饥民,也没有怜悯过孟加拉的印度纺织工(因为工业革命和不公正的关税制度,导致印度棉纺手工业在维多利亚时代全面破产,一千万孟加拉工匠及其家属活活饿死)。如今的斯大林总书记又怎么可能对大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心存善意?”
汤因比叹息着回答说,“……两年前,在通过一些渠道得知英国本土正在发生的惨剧之后,我立刻想尽办法到处寄信上书捎话,最后总算是得到了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的接见。结果,这位莫洛托夫先生首先表示了对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其次却声称目前整个欧洲的所有国家都在可怕的灾荒之中挣扎,而苏联方面能够提供的救济物资则数量有限,所以不可能挪用原来应该拨付给本国人民和盟友的生活物资,来救济还在抵抗红军的敌国人民——谁让丘吉尔首相在那时候坚持不肯无条件投降呢?
虽然这些话一听就是托词,但我还是试着以自己的名义,通过苏联人给丘吉尔首相发了一封通电,劝说他为了几千万英国人的生命,尽快停止已经完全无用的抵抗,不要让大不列颠岛上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走向毁灭。结果……您应该猜得出来,一直到战争结束,丘吉尔首相也没有就这封电报作出过回复……”
“……哦!可恶的丘吉尔!虚伪的莫洛托夫!”伊丽莎白女王激动地叫了起来,“……居然不承认英国已经退出战争?我不是公开以联合王国君主的身份,向斯大林交出权杖和冠冕了吗?他们还想要怎么样?”
“……这个……恕我直言,在最近这场世界大战的自由阵营看来,或者说,按照美国政府在战争时期的宣传立场,恐怕屈膝投降的您已经放弃了王冠,等于是退位了。而您的妹妹玛格丽特才是真正的女王。”
汤因比苦笑着说,“……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在斯大林的眼中,主动向苏联投降却又被本国政府废黜的陛下您,大概就相当于九年之前独自驾机飞来英国求和,却被作为战俘扣押的纳粹德国副元首赫斯……既然对立一方的阵营不承认英国已经投降,而您在投降的时候实际上也无法继续对英国实施有效统治,苏联人不承认英国已经退出战争,也是理所当然的——您当时又没有办法号令不列颠的全体军民放下武器……”
“……也就是说……您同样认为,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是根本没有能力去执行,对吗?”
伊丽莎白女王有些闷闷不乐地说,“……汤因比先生,虽然现在再这么询问肯定已经太迟了,但我还是想要知道,如果当时我的主动投降,甚至倒戈一击,真的能够让不列颠退出战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苏联的援助和支持,那么,联合王国的前途和命运,是否会变得稍微好一点儿?”
“……这么说吧,陛下,如果说,您放弃王冠投降之时的大英帝国,就仿佛是一艘已经被海水漫上了甲板的衰朽破船,船舷已经开裂、龙骨已经折断、桅杆已经倒塌、水手已经开始逃离……但是只要及时摆脱大海的纠缠,找一块沙洲冲滩搁浅,那么至少还可以用剩下的船壳木料拼凑出一艘新的小船,并重新出海。”
汤因比摊了摊手回答道,“……由于错过了这个最后的机会,现在的大英帝国……就相当于是整艘船都已经沉入了海底,并且被撞得粉身碎骨,连捞都捞不起来,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人,则只不过是抱着几块残破的木板在海面上漂流……接下来还能够漂出多远,会不会被鲨鱼咬死,都只有祈求上帝保佑了……”
伊丽莎白女王闻言,不由得沉默了许久,最后也是只能发出一声轻叹:“……愿上帝保佑不列颠……”
※※※※※※※※※※※※※※※※※※※※※※※※※※※※※※※※※※※※※※
当天傍晚,这支流放者队伍只走出了大约二十公里路程,在一个名叫普尔伯勒的小村庄扎营宿夜。
黄昏的暮光之下,这座寂静的村庄里一片黑影憧憧,没有一丝灯火和人烟,只有一座座坍塌的焦黑废墟,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腐臭气味,让众人不由得眉头紧皱。凑近一看,只见村里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死尸,在村口就有一具残缺的尸体躺卧水沟之中,全身衣服都给扒得干干净净,正被一群野狗撕咬,连肚肠都被抽出来了……似乎是当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时候,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了一场流民团体之间的血腥冲突。
虽然刺鼻的尸臭令人厌恶,然而若是宿营在荒野和森林里恐怕会更加危险。无奈之下,众人只好把这些尸体丢进一间木屋里,浇上汽油一把火烧掉。然后也不敢再住进残存的房屋里,而是在村子的小广场上点了几堆篝火,用于烹饪和取暖,晚餐过后,所有人或是睡在汽车上,或是围着火堆裹着毯子就地露宿。
伊丽莎白女王在这一夜睡得很不好,几次被噩梦惊醒,睁眼就看见黑魆魆的树木在地面投下影子,被夜风一吹便成张牙舞爪的魔鬼,然后和黑夜一起化作恐怖向她扑来……让她恍惚之中有种错觉,仿佛自己不是在祖国的土地上旅行,而是在某个远离文明的蛮荒异域进行探险,随时都可能会有怪兽或土著人来袭……
于是,在第二天,伊丽莎白女王的脸上不出意外地挂上了两个黑眼圈。
接下来,这支身份高贵的流亡者队伍,又在几乎不见人烟的英格兰南部土地上跋涉了两天,见识了无数被焚烧、被废弃和被遗忘的村庄市镇,最后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伯克郡温莎镇的温莎城堡。
※※※※※※※※※※※※※※※※※※※※※※※※※※※※※※※※※※※※※※
PS:再次受到警告,要求作者莫谈国事,为了让这本书不至于太监掉,以后卷尾只好不再吐槽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章、风中的女王(下)
第一百六十八章、风中的女王(下)(今日继续双更,请大家投票订阅鼓励)
时隔三年之后,温莎城堡依旧巍然屹立,乍一看似乎跟过去没有太多差别。但仔细打量的话,就会发现一些房子的外墙悄然被攀上了荨麻和藤蔓,另一些建筑物明显带上了被烈火焚烧的焦黑痕迹,还有一些建筑物则坍塌了,锈蚀的铁门和金属灯柱倒在草丛之中,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干的。那些曾经被精心修剪的草坪和园林,变成了疯长的野性丛林,华丽的喷泉则成了发臭的水潭,精美的雕像也被砸得残缺不全。
还有,城堡旁边原本熙熙攘攘的温莎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