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穿越时代-第6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也不像是什么傻子,应该不至于做出这样作死的蠢事。
别说战俘营外面还围了一道铁丝网,就算连这道铁丝网都没有,这些美国佬又能跑到哪里去?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里,靠着两条腿走过几千公里的苔原和松林,然后再游过白令海峡逃到美国的阿拉斯加?
——天底下能做到这种事情,并且还没有半途送命的美国佬,恐怕就只有美国队长或者超人了……
所以,雷泽诺夫少尉自认为他的巡逻工作还是很轻松的——因为根本不可能有人潜逃!反过来说,美国佬也不可能派遣一支精锐突击队,顶着如此恶劣的天气,越过几千公里的冰海和雪原,前来勘察加半岛解救这么几个本国战俘——且不说一路上要冻死多少人,就算攻破了战俘营,又该怎么把人给弄回去?
然而,尽管如此,碍于纪律和规章制度,他还是不得不按照排班每天进行巡逻,跑到外面来挨冻受罪。
跟寒冷相比,更让他感觉浑身难受的,还要数寂寞和无聊——每逢一年的冬天,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就会在风雪和海冰之中,进入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船只开不进来,飞机也难以降落。外地的杂志和报纸自然是甭提了,就连收音机也经常没有信号,外界的消息很难传进雷泽诺夫少尉的耳朵里。
而且,随着三战的爆发,部队里原本十分松弛的纪律,也一下子被绷紧了许多。除了有数的那么几天休假,他都必须待在战俘营执勤,不能再随意溜出驻地到城里去寻找乐子,或者到外面去打猎——不过在这么冷的冬天,森林里也没什么像样的猎物可打——自然让这位少尉同志愈发感到生活充满了无聊。
※※※※※※※※※※※※※※※※※※※※※※※※
巡逻途中,漫天飞雪在稍稍停息了几小时后又再次飘起,借着海边强劲的风势,雪花像是乘着狂乱的羽翼在飞行,对于那些富有文艺细胞的人来说,这本来该是一片颇具风韵的美景,但对于雷泽诺夫少尉而言,却只不过是看的很麻木的平常景象——在勘察加半岛这个鬼地方,一年里起码有半年是在下雪!!
面对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他只感觉脸上的肌肤被吹得阵阵刺痛,浑身的骨头都快要被冻得僵硬了。好不容易哆哆嗦嗦地绕着战俘营走完了一圈,整个人已经是从头到脚都被冷个透心,天色也昏暗了下来,战俘营外的雪原已经是灰蒙蒙、黑糊糊的一片,雷泽诺夫少尉只好打亮了手电筒,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
幸好,作为目的地的哨所很明显,决无迷路之虞——在一片白雪茫茫之中,哨所里明亮的电灯映亮了黝黑的夜空,灯光被旷野上的白雪反射得分外璀璨,比深夜海上的灯塔还要显眼。
饶是如此,当雷泽诺夫少尉跌跌撞撞地回到哨所的小木屋里时,也已经是筋疲力尽了。
一走进屋里,他就径直从火炉上取下铜壶,给自己倒了一杯热茶,稍稍吹了吹气,就几口喝下滚烫的茶水,顿时让他感觉冻结的内脏被热茶浇醒了,一股暖流随即缓缓淌过四肢,不由得满足的吁出一口气。
正当雷泽诺夫少尉放下茶杯,准备找点儿什么食物填填肚子的时候,木屋的门再一次被推开,今天跟他一起值班的年轻士兵维克多,提着一大麻袋的东西,跟屋外裹着雪花的冷风一起闯了进来。跟雷泽诺夫少尉一样,维克多的眉毛、帽檐和拉起的大衣领上,同样也都结了一层白晃晃的霜花,而他进屋后的第一反应,也同样是倒了杯热茶往肚里灌,然后才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低声嘟囔道:“……该死的,今天可真冷!”
“……冷一点儿也是应该的,谁让这里是勘察加,而今天又是圣诞节呢?”雷泽诺夫少尉不以为然地说,“……圣诞节的特别配给领来了吗?听说好像很丰盛的样子。昨天去得迟了没领到,今天总该有了吧!”
“……全都领来了,这里是您的份儿,另外还有这几天的报纸,以及您家里寄来的信件。”
维克多一边回答说,一边从麻袋里拿出各式各样的玩意儿,摊开在雷泽诺夫少尉面前的长桌上。
——等等,圣诞节?没搞错吧!今天不是已经一月七日了吗?
事实上的确没搞错,虽然今天已经是一月七日,但对于俄国人来说,今天依然是圣诞节,因为跟西欧和美洲国家不同,现代的俄国人一向都要过两个圣诞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公历被彻底推行到全世界之前,东正教势力和天主教、新教势力用的历法是不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要晚上那么几天。结果,俄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圣诞节,按照公历就变成了一月七日。同理,俄历十月二十五日爆发的十月革命,按照公历算却被退后到了十一月……
虽然自从苏联建立之后,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就宣布要跟国际接轨,废除东正教旧历,改用公历。但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就像现代中国人没能彻底废除农历一样,苏联人也没能彻底废除东正教旧历。最后只好搞成了双轨制——假如把俄国的旧历类比为中国的农历,那么十二月二十五日的第一个圣诞节,就相当于中国人概念中的元旦;而一月七日的第二个圣诞节,就相当于中国人概念中的春节……
所以,从理论上说,俄国人每年要摆两次圣诞树,吃两顿圣诞大餐,寄两份圣诞礼物……当然,在实际操作之中,普通的俄国人可能没有这么奢侈和宽裕,仅仅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圣诞节来过了。
雷泽诺夫少尉首先拆开了家里寄来的信,发现母亲自制的圣诞贺卡,还有家人的照片,不由得露出一个会心的微笑。然后又看了看摊在桌上的自己那份圣诞节特别配给,发现果然跟传说中一样,很是丰盛,合计有两听牛肉罐头,一大盒巧克力,两盒奶糖,一盒茶叶,四包香烟,以及两瓶不知什么牌子的日本酒——让雷泽诺夫少尉感到诧异的是,所有这些玩意儿的包装上,都赫然印着一行行自己不认得的日文!
上帝啊,难道说……这些配给品都是从战乱中的日本收集来的?!!派去那边的同志究竟把日本给搜刮成什么模样了啊?居然弄来了这么多的东西,甚至连勘察加这种被人遗忘的边荒之地都能分润到一些?
※※※※※※※※※※※※※※※※※※※※※※※※
不过,在短暂的惊诧之后,认为事不关己的雷泽诺夫少尉就平静下来,打开了后勤部门发放给自己的那两瓶日本清酒,邀请维克多一起共饮,尝尝外国酒的滋味如何——总的来说,日本的清酒显然不太适合俄国毛子的口味:度数不够高,口感太过于绵软,不像是男子汉喝的玩意儿……但是对于连防冻剂、古龙水、发胶、清漆和鞋油都能喝下肚的俄国人来说,不管口感好不好,只要是酒,就没有丢掉不喝的道理。
几杯酒下肚之后,两人都隐隐有些微醺的感觉,同时也不由得打开了话匣子。
“……嗝儿~~排长同志,现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又爆发了,咱们也跟美国佬开战了,而咱们这儿就是全苏联距离美国最近的地方。您说,美国人会不会从阿拉斯加打过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咱们也就有立功的机会了,对吧?嗝儿~~”酒量不怎么样的维克多,一边打着酒嗝,一边有些口齿不清地说。
“……美军从阿拉斯加渡过白令海打过来?怎么可能?!”
作为一名读过军事院校的“文化人”,雷泽诺夫少尉显然要比维克多这种本地士兵有见识得多,自然对这种蠢话嗤之以鼻,“……不管是咱们,还是美国人,都不会选择勘察加半岛这种地方当战场!咱们这儿已经够荒凉了对吧?美国的阿拉斯加又能比咱们这里繁荣多少?如果美军要从阿拉斯加进攻勘察加半岛,那么他们的每一滴汽油,每一块面包都得从本土运过来,光是这条后勤补给线就能把他们给拖垮!
更何况,就算他们投入重兵,打下了勘察加半岛,又能怎么样?难道他们还敢继续闯过几千公里的无人区,去攻打符拉迪沃斯托克不成?再说了,如果是在夏天开打,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红旗太平洋舰队也不是摆着好看的。如果是在冬天开打,咱们的军舰固然是被冻在港口里出不去了,可他们的船又该怎么过来?
当然,换成是咱们也一样,红军也不会从这里出发去进攻美洲的,因为白令海的两边都是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自然条件极度恶劣,这一点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且不说如何彻底击垮美国太平洋舰队,保证登陆部队的安全,就算红军的进展一切顺利,轻易占领了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方的大片荒地,接下来又能怎样呢?
占领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并不能对加拿大和美国的腹地构成实质性威胁,而长达几千公里的补给线,却能够把最勇敢的战士们活活拖死饿垮!红军战士就是再勇敢,也不能饿着肚子、拿着空枪去和美国人打仗啊!所以就算爆发了三战,我们这边也顶多就是需要警戒一下,美国佬能够在天气好的时候派几架飞机过来骚扰一下就是极限了!真正的战场还是在欧洲,在中东,在中南太平洋,那里才是决定胜负的主战场!”
“……这么说来,咱们这边是不会有仗可打了?最多只会来几架美国飞机?唉,真没劲!”
维克多一脸沮丧地说,“……大伙儿肯定都要抱怨,说咱们既错过了二战,又错过了三战……”
“……你小子哪儿来的这么多怪话!你当打仗是很好玩的事情吗?”
雷泽诺夫少尉笑骂着揍了一下维克多的脑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只有国家才能决定要不要我们上战场!说真的,你们能够平平安安地服完役,而不是缺胳膊断腿或者被装在骨灰盒里回家,就已经让很多人羡慕死了!好了!不要再瞎想啦!圣诞快乐!干杯!”
“……嗯……嗝儿……干杯!”
——哨所的窗外,来自北冰洋的寒风依然在呼啸,而战争的硝烟,也仿佛依然距离勘察加非常遥远……(未完待续。)
第一百十二章、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八)
第一百十二章、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八)
与此同时,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战俘营里面的一间木屋内,一群裹着大衣的前美国大兵,同样在砖砌的壁炉边烤着火,不时抛几块劈柴进去,或者用长长的火钳拔弄一下木炭,并且分享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圣诞节特别配给。同时还读着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本地的报纸……嗯,确切地说,是一群不懂俄文的美国战俘,听着他们之中唯一懂得一些俄语的塞西尔军士长,磕磕巴巴地读着报纸——毕竟,在堪察加半岛这种地方,怎么可能找得到英文版的俄国报纸呢?
此时,他们身上都没穿军装,而是穿着五花八门的便服,或者战俘营配发的斑马纹囚服,外面再套一件苏联军大衣,乍一看跟寻常百姓无异,根本认不出这是一群军人——虽然美国参加这场世界大战已有五年之久,但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战俘营里的这些美国大兵身上,却完全看不出半点铁血男儿的彪悍之色。
相反,他们看上去一个个都是那么的精神萎靡、神色恹恹,简直是一副生无可恋的呆滞模样。
——如果说,僻处于冰海雪原之中的勘察加半岛,是欧亚大陆上距离战争最遥远的一方净土;那么,此刻置身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战俘营的他们这帮家伙,就是整个美军之中距离战争最遥远的一群人了。
因为,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岁月,他们从头到尾都是在一个个不同的战俘营里渡过的……
——他们是根据《辛丑条约》,在战前就常驻中国平津地区的美国驻华海军陆战队员。
(自从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后,列强就从清廷那里取得了在北京、天津驻军的权利。后来随着岁月变迁,一战的战败国部队从中国撤走了,驻华俄军在十月革命之后也自行瓦解了,但英法美日四国依然保持着华北驻军的权力,不过其它三国派驻的兵力都不多,只有日本真正常驻了大部队。)
可想而知,当美日宣战的时候,这些毫无心理准备的美国驻华海军陆战队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突然发现,自己正身处于敌人的包围圈之中,力量对比悬殊到令人绝望的程度——当时,滞留在华北地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哪怕算上杂工,总共也只有两百六十二个人,还散布在北京、天津和秦皇岛三个地方。
更令人绝望的是,日本是以偷袭珍珠港开始的这场战争,所以美国人根本没有撤侨和撤军的时间(日俄战争之前,日本政府非常从容地从旅顺和辽东撤走了全部侨民)。结果,这些驻华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是在事先没有一点儿防范,连枪都没来得及拿的情况下,一大清早就被全副武装、凶神恶煞的日本宪兵闯进了驻地……当时塞西尔军士长全身上下就穿了条裤衩,而旁边还搂着个同样身无寸缕的白俄流莺……
于是,毫无思想准备的他们很自然地举起了双手,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第一批美国战俘。
※※※※※※※※※※※※※※※※※※※※※※※※
最初,这批在开战第二天就沦为俘虏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被日军关押在他们自己位于天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旧兵营里——这是一座典型的美式建筑,有三层楼,很不错的洗浴设施和厨房,以及充裕的物资储备。陆战队员继续吃着战前储存在兵营里的食物,还有足够的药物、衣服和毯子,不需要日本人提供任何东西。
由于战前驻华美军和驻华日军的关系一直不错,当地日军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很客气。即使在沦为战俘之后,这些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也能继续在天津本地自由地寄信和收信,还被允许每周接受两次访客探望,也没有被日本人要求强制劳动之类,除了不准外出之外,乍一看似乎跟战前的生活没有什么差别。
在此期间,日本人甚至还给他们继续发军饷:军官的薪水和同级别的日本军官一致:少尉每月70。83日元,中尉每月85日元,上尉每月122。5日元,少校每月170日元,中校每月230日元,上校每月312。5日元。不过需要扣除每人60日元生活成本,包括食品42日元、服装15日元、设备和电力3日元。普通士兵每天可获得5日分的零花钱。由于这段时间只吃不动,也懒得训练,几乎所有人都比战前长胖了一圈儿。
——看看这些美国佬享受的战俘待遇,那些被日军埋进万人坑的中国俘虏,恐怕都该泪流满面了……
一年之后,天津美国海军陆战队兵营里的囤积物资基本消耗殆尽,而兵营的建筑物本身也被日本人预定了别的用途。于是,这两百多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被日军安排着乘上火车,转移到了沈阳郊外的一座特设战俘营。那里的条件自然比不上天津的海军陆战队兵营,但总的来说也还算可以,生活环境相比之下算是不错的了。日本和伪满洲国的报纸把它称为是模范战俘营,有时候还会有红十字会的代表前来探访和慰问。
沈阳郊外的美国战俘营本身,是由一座废弃的小型工厂改建而成,战俘们被安排住在三栋两层楼的建筑里,每层建筑被分割成六个寝室,寝室里是上下铺,看上去很像是普通的学生寝室。战俘之中的军官和士兵被分开居住。所有的建筑都有电灯,但是灯泡的功率只有10瓦特,很难供人阅读。暖气由一个俄制火炉提供,每个火炉为两个房间供暖。冬天营区里不太暖和,燃料是配给的,每天只能用定额的煤。
除了生活区,战俘营里还有医院、餐厅、浴室、开水房和车间。每个士兵每两天可以洗一次澡,军官每天都可以洗澡。战俘营的下水道和城市的下水道系统相连,战俘们的日常用水最初由营区里的一口井提供,水质不是很好,需要煮沸才能喝。不过,很快就有一座水塔在战俘们居住一段时间后建成,使得战俘营用上了自来水。整个战俘营被砖墙和电网环绕。墙的四角都有瞭望塔,日本守卫每天二十四小时值勤。
沈阳战俘营的食堂在一栋独立的大楼内,只有厨房和一个面包房,没有就餐的座位。食物由战俘自己轮流准备,由日本人监督。每个寝室的室长作为代表,用木桶领取食物带回寝室内分享。美国战俘在这里每天可以吃到三顿饭,但是菜色每天都是一个样,早饭是谷物粥,午饭和晚饭是大豆、玉米和蔬菜汤,外加少量由面粉和大豆制成的糕点。基本没有米饭,也没有面包,每两个月才提供一次肉。蔬菜主要来自于战俘们自己耕种的菜园,主要有洋葱、土豆、卷心菜、萝卜和大白菜。如此算来,战俘每人每日摄入的营养量在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