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启高一-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方发表。”

    “你至今写了两部,《四大名捕震关东》、《四大名捕会京师》,都已经出版了,在市场上的反响很好。”

    “对,写了两部,有五十多万字了,出版的成绩还可以。”

    “如果我没记错,你今年才十六岁?”

    “十六周岁。”

    “十六岁的作家,这种情况还真不多见,能说说你的写作天赋是怎么来的吗,是天生的还是跟生活环境有关系?”

    跟重生有关系,但这不能说。

    张谭想了想说:“都有关系吧,很小时候就接触了武侠,也很喜欢看武侠剧,有一种江湖梦。同时对语文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喜欢写作,去构思理想世界。兴趣的两相结合,最终促使我对这一块投入比较大。”

    “有人评价说,你是大陆武侠的标志人物,同时你的有自成一派的风格,在写武侠这条路上,谁给你的启发比较大?”

    “我看书很杂的,许多武侠作品对我多多少少都有影响。”张谭回答,影响他最大的当然是金古黄梁温,但是这话没办法说。

    “怎么平衡学习和写作?之前有一个韩敬明也和你一样,高中就写作了,但是他没有继续读下去,辍学了,你会和他一样辍学专心写作,还是继续读书?对于上学读书,你觉得对你还重要吗?”

    继续念书对张谭没什么意义,毕竟他上一辈子的轨迹早经历过这些。

    不过张谭明白自己只是一个特例,如果实话实说学习不重要,这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很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模仿他的观点而放弃学习。而且张谭本身就不支持学习无用论,更不想带坏别人。

    所以一些套路的回答,是必须的:“书肯定要继续念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现在的确写作出了一点成绩,但越是写出成绩了,越能感觉到自己的学识不够,就像老师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知识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你知道的,圆圈外面是你不知道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越大,同时呢,不知道的也更多了,就更应该去学习。”

    “可是写作不会耽误你的学习吗?”

    “合理分配好时间,其实冲突不大。”

    “……下一部新书是什么?”

    “《射雕英雄传》,说的是一个少年成长为大侠的故事,期间会把古代的历史重新虚构一番,融入武侠的概念。总体而言,这个故事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江湖恩怨仇杀,上升到一种国家层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接下来的采访,就完全转移到了《射雕英雄传》上面,张谭狠狠的忽悠了一番,自己对江湖、对武侠、对的理解,同时也定义了一番他所理解的江湖侠义是什么样的一种价值观。

    “通常说到‘侠’,大家的脑海里就会闪现出,拿着一把剑惩强扶弱、做好事不留名的形象,这是一种弱势群体对自我的期待。因为我们个人的力量很渺小,所以我们渴望拥有强大的力量,去保护自己以及自己的价值底线。”

    顿了顿,张谭继续侃侃而谈:“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侠客的存在,是弱势群体打破弱势的表现,仗剑江湖,快意恩仇,多爽啊!但这是很低层面的东西,社会是复杂的,侠客的行为无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你杀了一个坏人,明天可能还会继续出现坏人。”

    “因为你没有能够把侠义的精神灌溉到底,你是侠之小者,只能为友为邻。所以我写武侠,希望能写一些真正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四大名捕这个系列,就是我认定的比较现实的江湖体系,当然并不明确,为了制造矛盾冲突,很多地方写得比较生涩。”

    “这一本《射雕英雄传》,我希望能从最基本的地方着手,描写一个少年,是如何一步一步找到大侠的定位,如何毅然投身报国,真的去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

    一番长话说下来,张谭自己都说得激动起来,热血沸腾了。忽悠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自己信了。

    当然,这也的确是他的心里话,真正的大侠,就应该是为国为名、义薄云天、忠人之事。纵观武侠大家中,唯有金庸把大侠给写活了写真了。

    ;

第112章 羊城晚报() 
一番对“大侠”的高谈阔论,把刘记者给差点整头晕了。

    从一开始,张谭就就没有丝毫低调,刻意装出青少年的稚嫩,能写出四大名捕和射雕这样的故事,说是个青涩少年,别人也不会信,干脆就撕开伪装,直接表现成熟好了。

    反正理论上,十六周岁的年纪,早熟一点跟大人没区别。

    别人十四岁生小孩的都有。

    张谭他们桥安社区,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十四岁的男孩,结婚生子了。

    在农村,十七八岁结婚生子的,不要太多。书念不好,工作又找不到,整天在家里游手好闲,父母干脆就帮着娶媳妇,早点生孩子。生完孩子,也算是完成了一桩传宗接代的大事,以后想干嘛,父母也不太过问了,抓紧培养孙子才是正理。

    所以说他这个年纪,表现的妖孽一点,并没太多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不会惊动党中央,把他抓去当小白鼠研究。

    侃完了大侠,采访也结束了。

    时间差不多到了中午。

    张谭做东,请刘记者去镇南大酒店搓了一顿,多喝了几瓶啤酒。一顿饭吃过,带着一些酒意的刘记者,满嘴保证,让张谭放心,采访稿他知道该怎么写。

    就这样。

    刘记者心满意足的坐车走了。

    送走了记者,李艳并没走,她找张谭还有点事。

    “张谭,你跟《今古传奇》那边的连载是怎么定的?”

    张谭随意的说:“你说连载啊,一期一篇六万字,怎么了?”

    “《今古传奇》已经改版了半月刊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张谭笑了笑,“说起来,《今古传奇·武侠版》的改版,还多亏了我呢,没有四大名捕,杂志要火起来没这么快。对,李姐忽然问这个干什么?”

    李艳回答说:“我想跟你说,可能需要改一改连载的方式了,你也知道,《射雕英雄传》已经印刷了,马上就能上架销售。一个月出一册的话,一册只有十五万字,但你在杂志上一个月就连载了十二万字,几乎同步,这对实体书的销售冲击很大。”

    张谭眉头一挑,这个他倒是没注意:“说的对,连载太多,对实体书冲击有点大。不过我都跟杂志社那边说好了连载,八月上期都已经开始连载了,不好反悔啊。”

    “也不用反悔,原本半月连载一次,现在改为一个月连载一次就好了,正好放出一部分,吸引了读者的胃口,还能促使他们去购买实体书。”

    “那行,我去跟王从伦说说,将连载改为一个月一连载,或者一次连载三万字。”

    在杂志连载和实体书销售两者中,张谭当然站在实体书销售这边,连载的稿费是死的,但实体书却卖得多赚得多。

    这笔帐小学生都会算。

    而且张谭现在已经小有名气,可以直接走实体书路线了。现在连载,仅仅是一个扩大知名度的作用,等《射雕英雄传》火了,连载或是不连载,就没多少区别了。

    当下张谭就打电话给王从伦,跟对方商议了一下。

    随后王从伦决定依然每期都连载《射雕英雄传》,但将每期的字数从六万字,降低到三万字。这样一来,《射雕》起码要在《今古传奇·武侠版》连载一年多时间。

    “说实话,我真没想到你只给我们杂志写了一年不到的,就写出来这么大的成就,现在只要《射雕》写成了,你以后写的,怕是出版社会抢着预定出版。”王从伦在电话里,满是感慨,“我也不跟你客套了,以后还请不要把我们杂志给忘了,随时欢迎在《今古传奇·武侠版》发表。”

    “哈哈,老王你太客气了。”张谭也多少有点感慨,“《今古传奇》是我的起步,我不会忘记的,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一定在上面发表作品。对了,我在写长篇之余,也写了一些短篇,改天我寄给你看看。”

    “行啊,短篇我们也非常欢迎。”

    短篇都是张谭自个儿整出来的,自我感觉不错,但能不能受到认可,他不敢保证:“我比较善于写长篇,短篇都是随便写写,质量可能不是很高,你看着办,有合适的就发表,没合适的就扔掉,不用给我面子。”

    “我可舍不得扔啊。”

    “说真的老王,写得不好的就扔,不精彩千万别发,我也怕影响我的名声。”张谭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

    “那好,我会认真筛选。”

    ……

    紧随着《合淝晚报》之后,又陆续有《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安微日报》的记者过来采访,就连《羊城晚报》的驻派记者,也过来采访了张谭。

    而随后的一阵子,张谭每天都在关注这些报纸。

    除了《羊城晚报》要去市里买之外,其他几份报纸,爷爷张贺农都有订,张谭可以直接去翻看。

    《从高一学生到知名作家,张谭的‘大侠’文化》——这是《合淝晚报》在第四版上的一篇报道,撰稿人署名是刘记者的名字。

    整篇报道可以分成三个段落来看。

    第一个段落,着重讲张谭在大陆武侠文学中的地位,作品受欢迎的程度,以及受到多少赞赏。什么大陆武侠的新宗师,内地武侠文学扛旗手,引领一代武侠风潮之类。反正吹得很凶狠,大有在武侠文学中,称王称霸的气势。

    第二个段落则主要点出张谭是高一学生,同时更是合淝本地人,长成在普通家庭但成长却不平凡,天资聪慧过人,堪称天才。

    第三个段落就是用来宣传新书的,报道了张谭的新书即将上市,写了怎样怎样的一个故事。

    最后再做一下总结,报道结束。

    基本上,这篇报道已经把能挖掘的新闻点都挖掘了出来,高一少年、出书赚钱、得名得利、就在身边。

    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合淝版的“美国梦”故事一般。

    平凡家庭出生的少年,没有通过任何拉关系走后门方式,仅仅依靠自己的才华,努力写作,一举成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当真是十分有代入感的故事。

    不少人《合淝晚报》的报道后,都想要买一本张谭的,好好一遍,看看张谭这个高一学生究竟写了什么,能成名又赚钱。

    而其余几份报纸,虽然报道的方式不同,但都或多或少吸引了许多人涌现出购买**。

    更为可观的是《羊城晚报》也刊登了张谭的新闻。

    作为全球发行量排名前二十的报纸,《羊城晚报》的读者数量、影响力、以及对港台的辐射力,都不是一般报纸能比的。

    《羊城晚报》上。

    这篇新闻的标题有点直白——《十六岁的新生代武侠家张谭》。

第113章 真假() 
新雅文化出版的繁体版《四大名捕震关东》、《四大名捕会京师》,与鲜鲜文化出版的繁体版,都已经经由港台,流转到东南亚不少华人地区。两部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具有一定的市场冲击力。

    在东南亚华人地区,成功捕获了不少书迷。

    不过他们除了知道张谭是大陆的年轻作家之外,就对谭张一无所知。出版社也没有替张谭如何宣传,在张谭没有累积一定的读者基础时,宣传他只会让人觉得是故意的噱头,高中生写,有点扯淡。

    但是有了两部的累积,再宣传张谭的年龄,就是劲爆点了。

    《羊城晚报》的报道,很快就被新雅文化和鲜鲜文化,联系港台报纸转载了过去,一时间,整个港台地区、东南亚华人地区喜欢武侠的人,就有许多关注到了这篇报道。

    读过四大名捕的读者,看到报道后,无不发出惊叹。

    “什么叻,四大名捕竟然是高一学生写的,要不要这么吊啊!”

    “假新闻啦,这年头报纸就会造眼球新闻,宣传新书《射雕英雄传》也不用这么拼吧。”

    “这么年轻就写,还写这么好,有这么天才?”

    “没有阅历写不出这样的武侠,假的啦。”

    “武侠大宗师的起步阶段吗?”

    “大陆最会造假货,我不信。”

    “谭张是我的偶像了,新书什么时候上市啊。”

    “我家小子十八了,字都认不全,人家谭张才十六,都当作家出书了。唉,让我打死这个不肖子!”

    “现在就这样,以后还得了。”

    “《射雕英雄传》,听名字就有江湖味,我要买。”

    或许一篇新闻,影响力还很有限,只是被少数人关注到,但,对张谭来说,无疑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进步。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他的名声已经走出国门。东南亚这边,也有人知道张谭是谁了。

    关注度一点一点上升,美好的未来正在招手。

    “哎,胖子,看这篇报纸上的新闻,四大名捕的作者谭张,竟然只是大陆的一个高中生。”台弯某个国中教室,麻花发现新大陆一般,指着一份小报纸,对汶采乐说。

    汶采乐正往嘴里塞包子,狠狠地咽下去,这才将注意力从包子上面转移开:“什么?”

    麻花大声的说:“四大名捕的作者,谭张,是高中生!”

    还没等汶采乐反应过来,旁边的四眼就冲过来,将报纸抢了去:“麻花你骗谁,高中生,你当我傻鸟?”

    等四眼将报纸粗看一遍,顿时变傻眼了:“还真是大陆的高中生啊,厉害,甩了我们几条街。”

    “怎么可能,四大名捕是高中生写的?”汶采乐接过报纸,嘴里嘟囔,“说不定是阿共仔的阴。毛啦!”

    不过,虽然感觉到难以相信,但报纸上说得清清楚楚,谭张、张谭,出生于1986年,现就读于一所高级中学,刚满十六周岁。

    这令汶采乐不知道该做何感想。

    去年他在书店里意外发现了《四大名捕震关东》,顿时喜欢上了谭张的作品,鲜鲜文化出《四大名捕会京师》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去了书店门口守候。虽然他不喜欢大陆人,在阿扁的鼓吹下,坚定台弯。独立,但很喜欢看武侠。

    所以自动忽略了谭张的大陆人身份,“台。独的时候我去喊口号,能光明正大的旷课,私底下,当然还是看比较重要啦”,这是汶采乐的心声。

    只是一眨眼,谭张就变成了十六周岁,汶采乐今年也是十六周岁。

    对比一下,大陆的十六岁少年谭张已经写出书名动两岸了,台弯的十六岁少年汶采乐除了看啥也不会,这瞬间就令汶采乐有种要给台弯卖药丸的冲动:“台弯的下一代恐怕已经输了。”

    “不过,这跟我有屁的关系,我就是要看啊!”

    汶采乐的沮丧只是一瞬间,很快就被报道的另一个内容所吸引,谭张的新书《射雕英雄传》即将出炉。

    然后生出强烈的渴望的冲动。

    这种冲动,除了是喜欢张谭的武侠故事,更带着一点点的崇拜。在得知张谭十六就出书后,他的内心里就不可抑止的产生了倾斜,在谭张这个大陆阿共仔面前,摆不出任何的高姿态了。

    社会的本质就是实力为王,瞧不起阿共仔是因为阿共仔穷,崇拜张谭是因为张谭写的好。就跟中国人讨厌日本人,但一票动画迷崇拜宫崎骏到不行,是一样一样的道理。

    不止是汶采乐,四眼和麻花,也同样产生了丝丝崇拜的心理。

    为了弄清真假,三个人合计,准备打电话去鲜鲜文化出版社,询问对方关于谭张的信息。

    电话打进了鲜鲜文化,得到了出版社工作人员的肯定答案,张谭的确是十六岁的高中生,丝毫没作假。

    “哇哦。”汶采乐只能用这么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转而,又急忙问,“那他不继续写四大名捕了吗,故事还没写完啊。”

    “四大名捕还会继续写,我们鲜鲜文化也会继续与谭张合作,出版他的。不过四大名捕要暂停一段时间,谭张需要整理一下思路,所以他准备写本新书《射雕英雄传》。”

    “那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出《射雕英雄传》呢?”

    “这个需要看情况,我们出版社会尽快安排,一定及时让大家看到谭张的新书。”工作人员忽悠说。

    事实上《射雕英雄传》的繁体版权竞争十分激烈,看到张谭创作的销量势头火爆,其它出版社都坐不住了,纷纷跟进。

    随着老一批的武侠名家封笔的封笔、逝世的逝世,现在武侠市面上只有张非凡、李铁臂等有限几个人支撑。独木难成林,武侠已经呈现颓废的势头了,亟待新鲜的内容,来冲击这个市场,维持住繁荣。

    张谭的出现,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

    竞争激烈,也就理所当然。

    挂断电话后,汶采乐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