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时光之心-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彭德田点了点头,说:“好吧,那我们说回来,我们说的那个事情。你觉得怎么样?”
彭德田和闵赵一起来找叶韬,显然不会单纯为了来这个静室吹吹风喝喝茶。他们带来了一个狂想。一个说叶韬心跳不已的狂想。
在座钟问世后,彭德田就在整个港区挪出地方建设了一个港务衙门和三个办事处,都安放了座钟。并且,他还和原先负责码头事务的官员,和税务官一起,为港区制定了更加严密规范的条例。在有了具体的时间参照后,停靠计划,装卸计划和查税等等一系列事宜的安排已经精确到刻了,这些日子来,宜城港区越来越有秩序和效率,却也越来越忙碌。现在的问题,不光是要让港务衙门的属吏们知道时间,遵循时间表来做事,更需要那些来自各方的船主,大商户在时间上配合,不然,现在的时间表无法进一步推行下去。
于是,彭德田和闵越想到了一个点子,造一个足够大的座钟,应该至少是六层楼到七层楼的样子,顶层四面敞开,是四个表面,向整个港区显示现在的时间。整点报时的钟声,每一刻钟会响起一次的时间提示,几乎都会立竿见影地让港区更加有效率,更加有秩序。而这样的建筑,更会成为宜城港的象征,成为宜城繁华富庶的标志。
这可就是钟楼了啊。叶韬的脑子里不断涌现起以前游历欧洲的时候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些有着高耸的尖顶的哥特式建筑,在那尖顶上树立着的金属十字架的确很能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的钟楼,那悠扬的钟声能够让整个地方的居民都产生一种奇特的安定感和归属感。而在自己最熟悉的上海,海关大楼的钟声从二十世纪响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仍然是一道明丽的景观。
彭德田和闵越合计着的,不仅仅是钟楼,更是一个具有相当实用意义的地方标志性建筑,也同样是他们这些地方要员的“政绩工程”。不过,他们的这种政绩工程,似乎值得叶韬支持一下。但是,问题来了。座钟和钟楼,远不是放大若干倍那么简单。
传统的中式木构建筑,虽然已经被叶韬和戴越阁联手推到了一个登峰造极高度,但说实话并不适合用来建造这种高度相当可观的建筑。这可不是宝塔式建筑,结构上的承重有限,尤其是最顶上几层,最大的承重就是建筑物本身的材料重量了。钟楼的顶端,可是要安装结构极为复杂,欢迎访问//wap。101du。
//wap。101du。重量也相当可观的大钟的机芯的。要让整个港区能看到,别的不说,光是那庞大的表盘和指针的重量就够呛,叶韬虽然有建筑方面的不错的底子,也有了相当多的建筑设计经验,但他也没把握用木构建筑去负荷如此的重担。他毕竟对于中式木构建筑的研究,只是在应用层面而不是在学术层面。他自然也可以让木构建筑能够负荷那样的重量,但从任何角度来说,那样的方案都称不上经济。
想到了钟楼,叶韬的脑子里还泛起另一个经典的形象:大本钟。这个例子太过于经典,以至于叶韬脑子里居然还有整个建筑物的大致的图纸。在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钟从1859年开始运转,除了偶尔几次故障。一直到叶韬被轰出他所熟悉的那个世界的时候仍然在健康地运转。叶韬觉得,或许。那个高达九十八米的建筑,在略微进行修改之后,会很符合彭德田和闵越的需要。这要进行修改的,自然包括一些细节上的设计,和建筑的外观。全面照抄大本钟的外观,让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首先诞生在宜城。那个……实在有些太恶搞了吧。
至于钟楼内钟室的结构,叶韬觉得,也没有必要照抄十九世纪的设计。完全可以让钟室的计时精度更上一层楼,而让外层的钟面上的指针的动力,和钟室的动力体系分开。无论是从维护的简便性上,还是从整个钟楼的钟室耐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宽容度上,都会好不少。
叶韬让靠着柱子在那里咪着点小酒的鲁丹为他取来纸笔。他很快就在纸上,将他脑子里最的大本钟钟楼的形象勾勒了出来。抛下了笔之一,他想到了一个问题,随即摇了摇头,说:“大人,这钟楼的事情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闵越瞄了一眼草图。立刻就觉得有些不对劲,没见过西式建筑的他,觉得那仿佛一支矗立在大地上的长矛的建筑有些太锋芒毕露了,那整个建筑的比例上察觉了些什么,仔细看了看草图后之后,闵越问道:“贤侄啊,你这钟楼到底琢磨着造多高?”闵越和彭德田当初推算钟楼最少要五层至六层,已经是考虑到木构建筑造不高,但要尽量多人能够看到钟楼,这五层到六层已经是最低限度,能造得更高的话,他们自然不会拒绝。可是,叶韬的图纸上画出的东西,真的有可能造出来吗?
叶韬心里算了算,说:“大约是两百八十尺高吧。”他报出的数字不单单震住了闵越和彭德田,更让一众在静室里对他们讨论的事情颇有兴趣的见习军官们傻了眼。二百八十尺,那该是多高啊?这样的高楼要是能造起来,那该抬多高才能看到顶呢?
彭德田仔细想了想,说:“这么高的楼,用什么造?用木头造,怕是不牢靠吧?”
“不,不用木头。”叶韬又拿起笔,在纸上刷刷刷地将建筑的框架结构画了出来,一边还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向彭德田和闵越解释建筑的结构和作用,解释了如何用铸铁来为这个钟楼打造结构框架,如何烧制特殊的砖来满足钟楼外墙的需要,钟室和钟面是如何的关系,用于报时的大钟是怎么个规模,如何去安装,而除了钟室、摆锤、钟面、报时钟之外,钟楼里为什么还需要一套用于校正时间和进行维护的器材……这一下,虽然彭德田和闵越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并不太了解,可也明白了过来,就在那瞬息之间,叶韬居然已经完全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并且还在脑子里对于整个钟楼的计划有了大致的框架,甚至有了一定的施工计划。这样的才能何止是超卓?古有文人几步之内成诗不是什么难事。可要在瞬息之间能够有如此宏大的构思,还能将构思如何实现想个八九不离十,放眼这个世界,或许也只有叶韬才能够了。
那高耸的钟楼尖顶,也无法和叶韬这灼灼的才华的光焰争锋了。
彭德田听完之后,问:“……你既然已经有了腹案,那这钟楼又难在哪里呢?”
叶韬直率地说:“钱!这钟楼的预算几何,现在我可是一点底都没有。”
已经督造过不少园林的叶韬,现在已经是工程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了,既然他说没底那肯定问题不小。果然,叶韬接着说了下去:“铸铁虽然不是什么很贵的东西,但是要用铸铁打造那么多大型的框架结构,这个难度可不小。宜城本地没有大型的冶炼工坊,放在外地加工,对于精度和质量又不能放心,运输更是大问题。特制的砖同样如此。那么高的楼,地基又应该怎么处理吗?所有打桩的机器都要重新设计。各方面的情况统合起来看,各个方面从无到有,都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要是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让大师兄来负责建造这钟楼,然后我亲自负责钟室和报时钟的安装和调试就好了。……而关键在于,钱。要是造这个东西,完全从头开始,我无法计算出具体的花费来。我还是想想,想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案吧。”
“不!”彭德田坚决地说:“就是这个了。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宜城那么多钱多的不知道怎么花的富户,又是大海商聚居的地方,我觉得,将这个方案落实下来,能将自己和这样宏伟的钟楼联系起来,一定有人愿意出钱。……既然你能造二百八尺高的楼,那就造那么高,低了,宜城不要!”
第三集 第七十一章 钟鼓楼 T
第三集 第七十二章 讲座
叶韬越来越恨不得自己能分成两个乃至更多来处理越来越繁琐的事务。纵然已经有了几位师兄帮他挡掉了那么多的事情;纵然有苏菲越来越熟练地帮他将很多文书工作处理掉,纵然鲁丹已行几乎要成为丹阳最骄横的总管帮他把很多不需要亲自出面的问题一一抹平,但事情还是那么多。尤其是,离开了丹阳将近一个月,又在宜城搞出了现在全国瞩目的钟楼计划的时候。
丹阳的富户虽然大多立足于农业、百货业、针织纺织丝织、珠宝与奢侈品、雕版印刷等等传统行业,或者是因为和东平军方和政府方面的“政府采购”挂钩的军工制造和配套产品产业,没有宜城的海商群体那么张扬外向,那么具有侵略性,但是,在财富上的积累都经历了几代,甚至是十几代的漫长时间,底子之深厚不是齐镇涛那样的海盗转业的大海商可以相比的。在宜城轰轰烈烈地弄出了七海商社,形成了一个具有国家级的财力和影响力的商团,并且一下子就弄到了一旦建成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最高建筑的钟楼的命名权,丹阳的商人们有些坐不住了。
回到丹阳没两天,叶韬就在丹阳几个大家族发起的宴会上被严正地问起了在丹阳建造一座更高的钟楼的可能性,而隐隐约约间,叶韬听到一个叫“九州商社”的联合体正在筹备中。这个财力雄厚到让人发指的联合体背后,隐约有东平朝廷……或许是代表内府的谈玮馨的影子。
而已经在多年的合作中被彻底养刁了胃口,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有技术含量的集开发商、施工队、监理公司、售楼公司乃至于物业管理公司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戴越阁大老板,敏锐地嗅到了这样宏伟的工程里舍他其谁的味道,他已经一方面积极培训能够胜任一般工程的工程队。一边抽调戴氏营建行里的诸多老伙计和精兵强将研究了叶韬的草图和模型,开始了前期的教术攻关和技术准备了……
在不知道谁的斡旋下,丹阳的豪门和宜城的海商们达成了协议:宜城的钟楼可以比在丹阳建造的低一些,但是,宜城的钟楼必须比丹阳的钟楼早建成半年以上。
而这个协议,是在叶韬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达成的。已经都准备好了巨额建设款项的两地巨富们这一次彻底无视了叶韬的意见。
妈的,当我不存在啊!苦笑着的叶韬很想仰天大骂出声。对于能够同时承接两地的地标建筑,连续刷新这个时代的最高建筑的记录,对于任何一个设计建筑师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机会。但是,要知道,现在除了被叶韬和叶氏工坊连续几年培训合武装起来的戴越阁的戴氏营建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营造商能够承担这样的工程,当然,在接连承建了这样高难度的工程之后,现在极为重视技术储备和人员培训的戴越阁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在工程技术上和工程管理上有专才的人才,但那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就算现在所有的技术难题都不存在,铸铁的预制件和特制地砖块以及其他方面的材料能源源不断供应上来,哪怕从现在就开始从打桩开始地营建工程。哪怕人力资源丰沛如蚁海,按照叶韬的估计,没有一年半,宜城的钟楼也别想有初步建成的一天。而丹阳?不要说再多给半年,多一年都别想。二百八十尺的高塔,技术难度已经是相当恐怖了。再要更上层楼,天晓得又会冒出来多少难题。
造!凭什么不造?!面对着两地巨富们挥舞着银票不怕叶韬狮子大开口只怕叶韬不肯答应下来的劲头,叶韬也憋下了一股劲头。
于是,叶韬一方面安排着戴越阁手下的人到工坊里和关海山等人一起进行技术攻关,一方面按照原先在宜城弄的规格。也搞了一次盛大的说明会,向有意出资的各方巨富们和本地的官员们说明了钟楼的功能、建造的难度、预算、以及极为关键的时间安排。经过了叶韬的说明,终于确定了一个半月后,宜城钟楼开工,一年后。丹阳钟楼开工的大致时间。
不是让我造艾辛格弄出这个时代的双塔来嘛?好,我就造艾辛格。叶韬这么一发狠。还真的在谈玮馨的草图的基础上弄出了丹阳钟楼的大致设计图,虽然经过修改之后,丹阳钟楼的外形没有《魔戒》电影里的艾辛格那么锐利和嚣张,但锋芒毕露却是免不了的。而最吸引人的,则是丹阳钟楼在二百六十多尺高的地方还有个观景平台。一边绘制着草图,一边叶韬的大脑里就想着灰袍冈多尔夫跃下那高塔由兀鹰驮着远遁的镜头……
就在两座钟楼高塔的事情尘埃落定的时候,两军查阅府也正式迁到了丹阳城西以让这个时代所有的营建商瞠目结舌的速度初步建设好了的兵营。从丹阳西门开始的高规格的道路将在兵营前分成三叉,分别通向铁城和丹阳的两个卫星镇。这个兵营,实际上负担了协防丹阳,就近支援两个卫星镇的职责。
而这个实际上完全能够容纳一万人左右的巨大的兵营,从建造开始就将猛血军和火麟军无处不在的竞争考虑在内了。无论是士兵营房,军官宿舍,食堂,训练场,马厩,军械库,什么设施都是两份,但是任何相同功能的设施又必然有着足够的距离。远得足够让两支不同风格的军队进行自己的日常事务不受到对方的影响,却又近到双方绝对能互相看到对方的详细举动,从而判断自己这边是做得好还是不好。
在如此微妙的安排的营地正中间,则是用来进行在实际地图上进行战棋推演的建筑。建筑参考了弈战楼地设计,但又考虑到推演可能有三方乃至更多方的参与,有五个独立的对局室。一个极为巨大的容纳处理棋战信息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间,一个公共讲解厅和一个专家研究厅。由于在这里进行的战棋推演必然发生在专业和准专业人员之间,没有必要考启舞台效果,而是需要录直观他呈儿战局。这里的公共讲解厅设计成了一个地形大厅,中间是巨大的用来放置沙盘或者地图的桌子,而周围则是逐级上升的阶梯型座位。叶韬在看到这个讲解厅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并不是他原先料想的会议厅、剧场的形象,而是觉得,这有点像是个东方式的古罗马元老院。尤其是讲解主特人和裁判长的位置设置。分明就是执政官和保民官嘛……但是,问了负责建造兵营的大师兄关海山,却发现,这背后居然没有谈玮馨的指使,居然是几位军中老将们和一于年轻军官凭着自己对于行军棋大战略玩法地了解和对于两军推演的需要形成大致想法。然后让关海山设计建造的。
这个世界……果然是很有才啊。叶韬几乎能想像到,谈玮馨在知道这样的设计的时候,笑得如何捶胸顿足,笑得如何让自己徘徊在生死边缘……
两支军队已经入住了油漆味还没完全散去的军营了。当然,这个时代还不存在甲醛浓度的问题。所有的油漆都是纯天然材料,不怎么影响健康。日常训练也已经在戴云、邱浩辉,以及诸多督导官和副官的指导下,在见习军官们的带领下陆续展开。
现在,猛血军和火麒军实行的是训练和学习并行的革略。每天上午进行例行的一个时辰的队列和体能训练,随后是一个时辰的专项科目训练。每天下午的时间则交给见习军官们来掌握。可以放士兵的假让他们休息。也可以组织训练。组织内部比赛,组织体育运动和棋赛。而没事特的军官和见习军官,则每两天安排一次讲座。
这些讲座。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地。有的是请来军中现役或者退役的老将们来讲解战例战史,有的是找来各路具有专长的军官合军士来讲解和军事有关的各种基础知识,行军组织,营地建造,地形测绘。军事地理和军事气象学等等在这个时代虽然没有详细的学科体系的支持,但却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工和专业人才。尤其是军中精通地形测绘的那些军官,平时都是被藏起来唯恐出事或者被敌国刺杀的宝贝,能够在这个场合来给这些菜鸟军官们上课,兵部和大将军卓莽等人,都是出了力的。除了军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则是和棋战相关的内容,比如基础的数学等等,虽然弈战楼的那些家伙在数学方面的钻研并不深,但仅仅只讲棋战相关部分,像索铮等人,还是能胜任的。
开始的时候,大家对这种和读书有点相似的安排都有些不以为然。但当讲座进行了几次之后,不但被要求参加讲座的见习军官除非出了什么大事不然必然到场,那些不被要求参加讲座的军官们和士官也纷纷要求能旁听讲座。虽然这些人都是从军中退役了的,但他们对于军事方面的求知欲一点也不比那些一脑门子热血的见习军官们差,他们渴望胜利,渴望战场的情绪甚至更加浓烈。当讲座进行到第十次、第十一次的时候,参与讲座的见习军官比例和退役军官比例已经达到了六比四,甚至还有不少禁军、城防军和按照东平的异地协防原则临时驻防丹阳的外地军官们想方设法来旁听,以至于讲座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