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千年俄罗斯的世纪轮回-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基辅罗斯大公国建立后曾经繁荣一时,保持了东斯拉夫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但由于受周边高级文明的特别是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区域封建关系发展起来,这也造成了这些地区产生了各自的国家中心。罗斯大公国最终走向了解体,加之南方波洛韦次突厥人的烧杀抢掠和各封建小公国之间的混战,使东斯拉夫人的力量遭到了严重的削弱。1236年蒙古军队自1223年后第二次越过乌拉尔河,不费吹灰之力把东斯拉夫人归于账下。整个东北罗斯(即后来的俄罗斯)都俯卧在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的铁蹄之下。破坏杀掠史无前例的蒙古狂飙和随后而来的涸泽而渔的异族统治使罗斯人(此时指的是继承罗斯古称的东斯拉夫人)刚刚积攒起来的那一点点可怜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全面垮台。不只农业经济遭到了破坏,在古罗斯时代已较发达的手工业也几乎全被摧毁。全东北罗斯上下可以说是家破人亡痛不欲生。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老冤家瑞典人本着北欧海盗一贯的趁火打劫作风,伙同其堂兄弟德意志的日耳曼骑士团打着基督教(此处指天主教派,而罗斯人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信奉的是基督教中的东正教派)十字军的旗号从背后插了罗斯人两刀。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用“剑和火迫使斯拉夫人受洗礼”。
到了15世纪,古罗斯土地上的东斯拉夫人形成三大部族,鞑靼—蒙古人统治下的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之间以及伏尔加河以北即东北罗斯的东斯拉夫各部落,以弗拉基米尔为政治中心,形成了俄罗斯民族;在普里皮亚特河和西德维纳河之间隶属于波兰—立陶宛的那些东斯拉夫部落形成了白俄罗斯民族;大都在波兰—立陶宛统治下的以基辅为中心的南部罗斯各部落则形成了乌克兰民族。而此时的中国已进入近古的大明皇朝中叶。设想一下,如果当初瑞典军队东征成功,也许现在也不会有统一的俄罗斯民族。在新兴封建势力统治下的瑞典王国,当然不会像北欧海盗殖民时期他们祖先做的那样,以落后的索贡方式统治所占领的罗斯地区以致最后功败垂成。在新瑞典统治下的东斯拉夫人要么像芬兰人一样,被瑞典封建主们“半同化”;要么像在波兰—立陶宛统治下的同胞一样,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同在鞑靼—蒙古人统治下的俄罗斯同胞们分道扬镳,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普希金曾如此感叹:鞑靼人不同于摩尔人,他们征服了罗斯,但既没有给它带来代数学,也没有给它带来亚里士多德。”蒙古军队不仅毁掉了多数罗斯城市,摧毁了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使罗斯文化蒙受浩劫。许多城市陷落时建筑被毁坏,珍宝被洗劫,藏书被焚毁或失散。基辅、切尔尼科夫等城市的书籍翻译、抄写及制作业几乎不复存在。罗斯文化各个方面陷于数十年的停滞,如书籍制作的规模明显缩小,石结构的建筑到13世纪末才开始恢复,工艺品的生产几乎停顿。蒙古的征服使罗斯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趋势。这个时期的西欧尽管还处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神权统治的束缚之下,但已兴起了一股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能力的潮流,各种大学纷纷建立,科学和文化开始取得重要进展。而蒙古奴役下的罗斯却不得不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争取生存。如此一来,罗斯与西方的差距在无形之中被扩大,从而造成了俄罗斯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尴尬和曲折。
东方工匠的杰作——莫诺马赫王冠
蒙古入侵期间,俄罗斯的能工巧匠和熟练技工要么死于战乱,要么整批整批地被蒙古人掳掠去当奴隶,以致于俄罗斯各公国普遍出现了人才枯竭。有例为证,1240年左右,基辅的珐琅制品商店就因为缺乏熟练技师纷纷倒闭,制作景泰蓝的技术也一度失传。
莫诺马赫王冠是由东方工艺匠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制作而成,传说它是蒙古金帐汗国的乌兹别克汗赐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的礼物,由于蒙古人入侵期间,一批著名的俄罗斯珠宝匠被征调去为可汗工作,因此这顶王冠多少保留了俄罗斯传统珠宝工艺的特色。从外形上看,整顶王冠同普通的貂皮帽没什么两样,但它是用黄金材料制成,帽子四周镶嵌着珠宝并用传统的黑貂毛衬里。
在16世纪时,这顶王冠逐渐被人称为莫诺马赫王冠。莫诺马赫源自中世纪早期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的名字。当时俄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宇宙的中心,尊称拜占庭的君主为“沙皇”,而认为俄罗斯大公们都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弗拉基米尔一世第一个引进拜占庭仪典的东正教作为国教,从而决定了未来俄罗斯的命运和文化发展方向。把王冠命名为莫诺马赫,也正象征着权力从拜占庭帝国到俄罗斯君主的成功过渡。
15世纪和17世纪俄国沙皇登基加冕用的就是这个富丽堂皇的沙皇皇冠。球状权标和权杖是权力的象征。球状权标是一个圆球,顶上有一个高十字架;权杖是一根漂亮的手杖,顶上镶着俄国的国徽双头鹰,它们都是金制的,饰有各种宝石、珐琅。1682年彼得大帝加冕时,就是戴着按照莫诺马赫王冠原型设计的王冠登上沙皇宝座。
。 想看书来
劫后余生的罗斯
每个王朝都有盛极一时到逐渐衰落的过程,历史的车轮不会就此停滞不前。同历史上许多庞大帝国的命运一样,曾统领草原、叱咤东欧的蒙古也无法摆脱窠臼,力量逐渐衰落。但蒙古统治时期的罗斯仍在困境中挣扎前进。
在14—15世纪,历经劫难的罗斯经济和社会的逐渐恢复,不断加强的罗斯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渐实现的国家统一过程以及东北和北部罗斯各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建立,都为罗斯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外部世界的联系也通过贸易而逐渐恢复和扩大。
前文中曾提到,在蒙古大军的铁蹄下,有一个城市因为地理原因等客观因素而免于被蹂躏,这个城市就是诺夫哥罗德。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是罗斯通往欧洲的门户,是中世纪重要的国际商贸城市,从这里出土的不少西欧和拜占庭的硬币、有色金属、贵重的织物、酒具和橄榄油容器,表明瓦里亚基人的商路促进了它作为大的过境贸易中心的发展。同时,诺夫哥罗德的毛皮、蜂蜜、蜂蜡、亚麻和大麻也闻名于整个欧洲,包括英国。11—12世纪之交,诺夫哥罗德出现了诺夫哥罗德人自己的商业社团“伊凡百家”以及荷兰、德国等外国商行。强大的汉萨同盟即诞生于荷兰与诺夫哥罗德的贸易。13—15世纪是诺夫哥罗德的繁荣时期,城市有万—万人,这在当时已是大城市,可与吕贝克、维也纳和布拉格媲美。15世纪初,诺夫哥罗德商人已在争取摆脱汉萨同盟的垄断而与西欧开展直接贸易。
诺夫哥罗德是俄罗斯民主形式的发源地。早在智者雅罗斯拉夫大公时期,诺夫哥罗德部落首领的后裔就取得了特别权利和税收优惠,在11世纪末又得到了自治权。出现了韦彻—诺夫哥罗德市民会议。1136年,诺夫哥罗德人第一次事实上实现了他们早先提出的“选举王公的自由”:韦彻把王公弗谢沃洛德·姆斯基斯拉维奇赶出了城市,从诺夫哥罗德领主中选举行政长官,奠定了共和传统的基础。1169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安德烈·博格留波夫斯基试图让诺夫哥罗德回到传统道路上,但遭到彻底失败。在蒙古征服时期,罗斯土地上只有独立的诺夫哥罗德保留了民主形式并有所发展。
事实上,诺夫哥罗德共和制的治理方式是在14世纪最终形成的。全体自由居民诺夫哥罗德人和所辖各城市的居民都参加韦彻,任何人——王公、地方行政长官或普通诺夫哥罗德人都可以召集韦彻,开会的信号就是韦彻的钟声。韦彻讨论决定诸如选举或罢免官员、选举或邀请王公并与其签订契约、战争与和平等等问题。1416…1423年改革后,地方行政长官机关变成全体领主的机关——韦彻的诺夫哥罗德主人会议。对于这个机构的地位和作用,学者们经常把它同威尼斯的集中了全部权力的首领会议相提并论。15世纪,诺夫哥罗德统治者的政权有了一些新色彩,大主教事实上成为共和国贵族寡头政治的首脑,世俗权力完全服从于教权。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道路上,民主的诺夫哥罗德无疑是个障碍。而莫斯科的最终胜利结束了这个独具特色的共和国的历史。诺夫哥罗德是古代罗斯教育中心。诺夫哥罗德开始识字教育始于智者雅罗斯拉夫时期,那时在主教官邸设立了学校。索菲亚大教堂、大修道院如尤里修道院、胡登修道院是编年史和书籍编写中心。在蒙古统治罗斯时期,由于诺夫哥罗德未被直接征服,很多其他地方的居民迁徙来此以躲避鞑靼人,其中不乏有文化的人。不少翻译、抄写、制作图书者和大量图书在蒙古征服期间流入诺夫哥罗德。这一时期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的羊皮纸抄本在以后的17世纪被作为校订宗教祈祷书的依据。如同当时整个欧洲所处的前文艺复兴时期一样,诺夫哥罗德发生了由城市民主生活引起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早在基辅罗斯早期的弗拉基米尔时代,罗斯人曾按照阿拉伯币制铸造过金币和银币,但它们的流通范围并不广泛,在国内流通方面也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当时贵金属作为货币的流通是以一定重量的金属块为形式的,如格里夫纳。罗斯从14世纪开始广泛使用铸币。史籍中第一次提到卢布的使用是14世纪20年代:莫斯科的尤里与特维尔的米哈伊尔及其儿子为争夺大公之位而进行多年战争。1321年,米哈伊尔的儿子德米特里提出和平建议,并为此付出了2000卢布。这时的卢布是一种长方形的小银条,长约3英寸,厚约半英寸,上面没有任何标志或印记。到德米特里·顿斯科伊时期(1362—1389),莫斯科开始铸造钱币。仿照金帐汗国式样的小铸币代替了原先流通的以重量计的罗斯货币——库纳。由于鞑靼人把他们使用的银币和铜币分别称为“坚卡”和“布洛”,罗斯铸造的银币和铜币也就沿用了这两个名称。
罗斯除了输出传统的林产品之外,粮食、亚麻、油脂、鱼子等农副产品也占有相当分量。它从西欧进口的是呢绒、细麻布、铁器、金银制品、酒类、水果和香料,而从东方运进的主要是丝绸、染料、武器、首饰和香料。14世纪下半期以来,渐渐恢复元气的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等老城市,以及迅速崛起的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等新兴城市,成为罗斯经济、文化复兴的中心。谢苗在位时,罗斯开始使用纸来代替羊皮作为书写材料,当时签订的许多条约和谢苗的遗嘱都已是写在纸上的。这说明当时罗斯的曾受到严重摧残的手工业开始恢复,出现了一些新的制造行业。罗斯以前没有的水力驱动装置——水磨,被普遍使用。在叙述1382年莫斯科抵御鞑靼人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到罗斯使用了发火武器。莫斯科的工匠制造了罗斯第一批火炮。
勇者——智者
1015年7月15日,弗拉基米尔大公病逝,他共有10子2女,其中大多在外镇守城池,其余不幸早逝,留守基辅的只有斯维雅托波尔克。弗拉基米尔的这个儿子并非善类,此人生性狠毒,对大公王位觊觎已久,心怀鬼胎却一直苦无机会,恰巧此时其父突然病逝,正为他的企图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天赐良机,他自然不会放过,心里盘算着,“干掉所有的兄弟,我一个人统治罗斯国家。”主意已定,他便立刻采取行动,先是派人刺杀了鲍里斯,紧接着格列布和斯维雅托斯拉夫两个弟弟也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惨遭毒手。事过不久,斯维雅托波尔克便在基辅就任大公位。从此,这个残害手足的恶棍便获得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千古骂名。
如此惨状,震惊当时,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在诺夫哥罗德镇守的雅罗斯拉夫的耳朵里。在获悉自己的手足接二连三惨遭屠杀的消息后,雅罗斯拉夫震怒不已,更不甘心坐以待毙。他知道,如果不趁早采取行动,除掉斯维雅托波尔克,自己总有一天也会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于是带领4000军队浩浩荡荡前去###。在貌似正义的旗帜之下,雅罗斯拉夫的军队很快获胜,并占领基辅。
斯维雅托波尔克的岳父、波兰国王鲍列斯瓦夫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力大无比,作战勇敢,被称为“勇者”。斯维雅托波尔克惨败之后,狼狈逃窜,前往波兰向其岳父求援。此人冲动冒失,他看到爱婿如此落魄的模样,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其实他自己心中也有算盘:只要他的女婿坐稳江山,便可乘机夺回被基辅罗斯占领的土地,他的好处自然不会少。于是他亲率大军长驱直入,攻入基辅。雅罗斯拉夫闻讯后,自然重整军队,全力迎击,结果狼狈而归,逃回诺夫哥罗德。
激战之后,斯维雅托波尔克再次入主基辅,鲍列斯瓦夫收获颇丰,心满意足地带着掠夺来的大量财宝返回波兰,又顺手牵羊占领了被弗拉基米尔夺去的切引文等地。此战之后,雅罗斯拉夫的表叔君士坦丁·多布雷宁显出了长者的风范和气度,当众砸毁了雅罗斯拉夫的船只,鼓励他破釜沉舟,重建大业,誓与雅托波尔克血战到底。雅罗斯拉夫经过此劫之后,曾一蹶不振,逃回诺夫哥罗德后,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打算流亡海外。在表叔的鼓励之下,雅罗斯拉夫重整旗鼓,先是同瑞典国王奥拉夫三世结盟,娶其女英格爱尔站公主为妻,赢得了瑞典的支持。待时机成熟之后,回首挥戈,再次占领了基辅。
凶残而无能的斯维雅托波尔克大势已去,再次兵败后又向佩切涅格人求援。救兵的到来也不足以挽回局面,在和雅罗斯拉夫的决战中,屡战屡败,最终纷纷狼狈逃走。斯维雅托波尔克被自己的野心所累,最终搭上了身家性命,在波兰和捷克之间的一处荒原上落魄而亡。但是基辅的内争并未就此结束。特穆托罗坎本来统治远在亚述海附近的一座镇子,1024年,他不满现状,贪婪心起,与另一个兄弟姆斯季斯拉夫率军侵入罗斯内地。两年对峙之后,兄弟俩都厌倦了骨肉相争的痛苦,于是举行谈判,缔结了和约。按照合约规定分河而治:第聂伯河左岸由姆斯季斯拉夫占据,右岸则归雅罗斯拉夫所有。
兄弟俩就此相安无事数年。10年后,姆斯季斯拉夫两兄弟相继病故,但其膝下无嗣。虽然这个位置有很多人怀有贪念,但无人敢擅自行动,结果还是由雅罗斯拉夫接管其权力,基辅罗斯复归统一。
雅罗斯拉夫是基辅罗斯有作为的大公之一。他有生之年共在位35年(1019…1054年),此人不但精通战争之道,而且学识渊博,人称“智者”。他在位期间,竭力推广传播基督教,在全国兴建了许多教堂。著名的基辅索菲亚大教堂以及同样辉煌的诺夫哥罗德索菲亚大教堂即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他也派人翻译、抄录了大量希腊经典著作,在基辅索菲亚大教堂内建立了一个很大的图书收藏室,把它们收藏入内。在雅罗斯拉夫的力推之下,基辅罗斯还制订了一部法典《雅罗斯拉夫法典》,又被称为《最古老的罗斯法典》,它同其后几位大公制订的《雅罗斯拉维奇法典》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法规》一起构成《罗斯法典》,这个法典的问世标志着基辅罗斯的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成熟有序的状态,它也是研究11—12世纪基辅罗斯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重要史料。雅罗斯拉夫虽屡经战乱,杀戮和死亡已属常事,但其人却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百忙之中还常常到教堂做礼拜,平日对《圣经》顶礼膜拜,字字熟读。
雅罗斯拉夫的“智者”之名,并非是空穴来风。他76岁那年,因年老体衰而病入膏肓,病榻之上,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把几个儿子叫到病榻前,语重心长地说道:“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和睦相处。你们是同父同母的同胞手足,如果你们互相友爱,上帝将同你们在一起,帮助你们战胜敌人;如果你们陷入仇恨、纷争和内讧,便是自取灭亡,将使自己的先辈缔造的国家毁于一旦。”一番教诲之后,他将大公之位传于长子伊兹雅斯拉夫,并命众子要像遵从父命那样服从长兄,要长子帮助受欺侮的弟弟。同时,其余几个儿子各有所封:斯维亚托斯拉夫任切尔尼哥夫王公,弗谢沃洛德任佩列雅斯拉夫王公,伊戈尔任弗拉基米尔王公,维雅切斯拉夫任斯摩棱斯克王公。虽然各归所位,但个人不免心有私念。起初几个儿子还能和睦相处,但不久内争便频仍不断。
1073年,次子斯维亚托斯拉夫联合三子弗谢沃洛德联合赶走长兄,率军攻入基辅之后自任大公,伊兹雅斯拉夫失去了大公的位置之后逃往波兰。4年后伊兹雅斯拉夫率波兰军返回基辅,赶走弗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