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他改变了大明-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祖寿等人原本还有聘用的师爷,负责写报功的文书,不过进入勇卫营后,皇帝就强制他们把师爷都辞退了。现在的勇卫营报功已经不能用文学手法夸大战果,必须要如实记载战斗全过程。
军议也不是以讨论上报战功结束,更多的时间都是由各级指挥官总结战斗过程中暴露的不足,暂时由皇帝亲自检查反省大会的落实情况。
按照皇帝的要求,勇卫营的战后军议,打了胜仗,也要搞得和打败了一样,发现自身的不足,精益求精。
这个武将们暂时还有点不习惯,总结出来的东西还很少,不过慢慢的也在开始适应,随着他们对军事行动的理解加深,这样的总结大会得出的干货也会越来越多,也会发现这么干的好处。
第85章 17。叶向高()
在剿匪进行的同时,朝堂上终于出现了大的变化。进入十月之后,泰昌任命的内阁成员除开一个已经辞职的孙如游,就一个不差地到齐。叶向高入阁后,随即再次成为首辅。
本来泰昌就是点了叶向高的名,把他钦定成了首辅。只不过,叶向高这个老官僚,也不知是担心辽事出问题怕背锅,还是要摆出一副不贪恋权位的姿态来,或者两者兼有,反正就是拖着不上任,磨蹭到了十月份才从福建赶到京师。
这个叶向高入阁之后,对朱皇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臣事神庙皇祖八年,所有章奏必发臣票拟。即上意所欲行,亦派遣中使传谕。事有不可,臣力争,皇祖多半能听从臣的劝谏,不出中旨。陛下虚怀恭己,信任辅臣,偶尔或因流言而生出难以决定的争论,也应当慎重地对待诏书,所有的事情都要令我等辅臣草拟上报”。
这一位上来就告诉总喜欢搞个中旨出来绕开文官做事的皇帝,你要守规矩,你祖父都要听我的,你个小年轻还是不要动辄就乱来。
面对这个树大根深的老官僚,朱皇帝当时就感觉压力有点大,甚至想当场就掏出一个锤子把他打死。
想是一回事,这种事肯定不能做的,首辅的面子暂时还要给,他只得连忙称是,表示老先生你说得有理。
把场面话说完,朱皇帝就开口问道:“不知先生,对众多士子们要求进兵辽沈,是如何看?”
叶向高来自然是不缺朝堂上的情报的,他清楚这位少年天子,明显是准备先稳守,厉兵秣马,然后再谈复辽。
一开始他还寄希望于自己的门生王化贞提的借兵蒙古,觉得速战速决才好,不过在看明白皇帝的态度,最近又深入地了解了下蒙古各部的现状后,他就打消了这种想法。在这件事上,他不得不承认,这少年皇帝比王化贞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这会又没有让这位首辅愁白了头的财政问题,又知道了自己的门生就是个才干不足的蠢货,他当然是不同意进攻的。
“荒谬,如今辽兵丧胆,援兵不足,如何能攻。这些生员不好生读书,对辽东情形一无所知,却要妄议军国大事,干涉朝政,实在可恨!”
“先生所言极是。不知先生以为,辽东可还需增兵?”
叶向高毫不犹豫地回道:“前番十八万尚嫌少,如何能不增兵?”
“兵多不练,再多又有何用?”
叶向高只当没听见皇帝语气中的不满,“皇上圣明,一语便切中要害。老臣也以为,辽事之急务,首在明法纪,选贤能。”
你要能给把法纪废弛的现状整治好,把贤能选出来,就不会独相那么多年,一样没把国家治理好。
这老官僚,一张嘴就是这种正确的废话,让朱皇帝不由有些恼火,立刻就没好气地说道:“若是真能如先生所言,平虏哪里需要十八万,八万就足以一举把东虏荡平。”
传言这少年皇帝是天资聪颖口齿伶俐之辈,现在看来果然不假。
只是,不大尊重辅臣啊。
皇帝不尊重他,叶向高也没办法,微微皱了皱眉后说道:“皇上圣明。”
这位首辅听出了皇帝语气中的十足的讽刺意味,知道增兵这个事谈不妥,暂时也不想就这个事纠缠,很快转换了话题,开口问道:“臣听闻,皇上欲以勇卫营取代京营?”
“京营乃枝干根本,如何能以勇卫营代之。中唐之祸,朕可没有忘。勇卫营只是验证泰西火器战法,并不会再扩编。”
“皇上圣明,是臣多虑了。据臣所知,勇卫营之耗费,比之戚少保所练浙兵更甚。就算皇上有生财小道,想推向全军,亦是无济于事。臣还听闻,皇上好言利,整日沉迷匠作之事,以豪奢之物为喜,大有助长奢靡之势,如此实在非国家之福啊。”
“若无琉璃宝镜等物,两载之后,东虏未平,岂不是又要加征辽饷,令朕失信于天下?朕所研制的事物,如琉璃宝镜,不过是取富人之财补贴国用。火铳和火炮,那一样不是军国重器?朕也知晓,这些都是小道。治国的大道,朕每日都在听,大臣们都是泛泛而论,却是没有人告诉朕,具体当如何去做。先生可能教我。”
随后,叶首辅就说了一大通他的看法。
朱皇帝耐着性子听完后,只想当场打人,因为这老家伙废话了一大堆,还是那一套“修道德、近贤臣和远小人。”的套路,听上去是正确无比,不过根本没有半点可执行性可言。
回到内阁之后,叶向高很快和几位阁老们谈起了今天的召对,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我皇天资聪颖,能洞悉朝廷弊政,然而行事尽取小道。如今看来,乃是日讲太过匆忙,才使得皇上不能明白经义要领,领悟治国大道。”
大学士何宗彦也是无比苦恼地叹道:“元辅所言,甚是切中要害。天子眼见吏治败坏,世风日下,心中颇为忧虑,却是不得要领。整日与匠户为伍,以敛财为急务。长此以往,实在非国家之福。”
次辅刘一燝清楚皇帝帮他解决了不少的麻烦,所以对首辅批评皇帝有些不认同,他说道:“元辅所言极是。只是,皇上醉心匠作之事,喜好言利,却也未见用于享乐,获利也能补贴国用。说句不当说的。我皇如此行事,虽非国家之福,但比之神庙,总是强得多。”
韩爌却是摇了摇头,“讲读之事,我辈多劝谏便可。只是,如此多厚利之物,皆掌于内廷之手,如今看是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怕将来。”
韩爌代表了大多数文官们的态度,现在内廷掌握了这么大一笔收入,还在不断地增长,以后怕不是要上天。
叶向高沉吟了一会后,摇了摇头说道:“皇上怕是不会同意,如今反正并无不妥之处,倒不如暂且留于内廷之手。”
站在文官立场上,叶向高是很想把皇帝手里的那些作坊都划拉到工部去,不过他也不愿意一回到朝里就和皇帝发生激烈的冲突。
众人商讨了一番,才各自散去,开始做事。
对皇帝目前的做法,这帮大学士们始终都是不认同的,在他们看来,皇帝沉迷搞奢侈品赚钱,只是饮鸩止渴,不解决当下吏治和道德风气问题,这大明还是吃枣药丸。
好吧,他们的看法其实是很正确的。但是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纯粹在扯淡。
他认为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讲道德,选贤任能来完成。
至于谁贤谁能,他们提建议用人的时候是不是存了私心,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晚明的时候,看出这国家有大问题的人不少,但是没有一个有办法解决,不止是因为他们中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也没办法解决,也不敢承认儒家的那套解决不了问题,那样只会动摇理学,没有几个人敢往那个方向上去想。
第一次的见面,朱皇帝和新首辅叶向高交换了意见,算是对各自关心的大事达成了初步的一致,都没准备搞什么大新闻,双方暂时还不会有什么大的冲突。
第86章 18。宰相必起于州部()
叶向高正式入阁之前,朝堂上就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觉得震惊的事,大伙都以为失去了圣眷,前阵子就辞官的孙承宗,又被原官起复,现在还要自请外放去做知府。
经过被皇帝批评了一顿的打击,孙承宗一开始自然是难免有些消沉,五月份的时候,就开始上疏请辞。
朱皇帝也没有彻底把他忘了,给了自己对大明的军事问题的看法,还有对各个边镇情况的实地调研情况,并严令他不要外传。要求他辞官后,以不会引人注目的身份,下到蓟镇去走访实际情况。
孙承宗对此一开始是有些抵触的,不过皇帝的命令,他没法不听,在看完皇帝给的资料,以致仕官员的身份,走访了蓟镇各个地方之后,他才算是弄明白,自己从前对大明的军事问题的看法有多肤浅,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皇帝说他去办事的话容易取祸。
下到基层,只是稍微打听了下,他就发现,偌大的大明,看着账面上有百万大军,实际上却是无兵可用。苦思了一阵后,他发现这样的现状,就是有皇帝的支持,也难以改变。原来他苦读了那么多兵书,根本就是连知己知彼都没办到。
了解完情况后,孙承宗总是不免有些灰心丧气。
等回到朝堂上,对熊廷弼针对广宁防御的布局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再结合自己这段时间内对边军的认识,他才发现,自己和那位被皇帝看重的经略比,果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这位孙先生,最终不得不承认,只是问几个老卒,只能说对军事还是一知半解,当下大明的整体军事水平也实在不高,那些大多只见过武将带着家丁玩猪突冲锋的老卒,本身也没高的见识,从他们那实际学不到太多靠谱的军事知识。
他只是还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军事上没有太高的天赋,依旧觉得,现在的他去经略辽东也行。
九月份的时候,在蓟镇走访了一圈的孙承宗回到京师,皇帝再次召见了他。
“先生这几个月,感觉如何?”
“军中弊政如此之多,臣竟是多不知情,如今知晓蓟镇情形,更是忧心不已。臣以为,当下之急务,乃是重整法纪,重将权,要叫各处武将多读些兵书。”
重将权是不错,不过这个时候朱皇帝还不想去撩拨文官们,让他们看出自己对文官领军制度十分不满。他对此没有表态,只是把话题揭过,“朕以为,先生不必忧虑兵事。大明之患,不在东虏,而在庙堂、州县、卫所。”
对这种信息量极大的话,孙承宗是不敢多谈的,只得丢出一句,“皇上圣明。”
皇帝实在不想和孙承宗谈大明的军事问题,大明的问题根本上就是体制和组织纪律涣散,暂时无解,也根本没什么好谈的。
“不知先生,对张江陵的变法,是如何看?”
孙承宗闻言心里咯噔一下,瞬间就变得有些紧张。张居正对于官员来说,是个不好谈的人物,他的变法尤其不好谈。
“微臣才疏学浅,不敢轻易臧否前宰辅。”
“朕以为,张文忠也是尚未任过州县,对地方情形不够了解,其变法才会有诸多不可取之处。兵事终非先生之长,朕希望先生能在地方上任职几载,于地方情形有所了解,回朝堂后能助朕一臂之力。此举虽有贬官之实,但先生当相信朕没有那个意思。韩非有言:‘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朕深以为然。”
对孙承宗,朱皇帝还是希望他去做个正经的文官,准备劝说他去当个知府。其实他原意是想让这位从知县做起的,不过让一个正四品的清贵中央官员去做知县,那这贬官幅度就太大。
听完后,孙承宗的心情很快变得有些复杂,他历来都有那种出将入相野望,现在皇帝根本是看不上他的军事水平,这让他心里很难受,不过皇帝认可宰相必起于州部,这也说明皇帝对他的期望是宰辅一级的,这个胡萝卜吊在前面,他怎么可能会不心动。
只是,任着清贵的职位,作为帝师入阁,这位孙先生原本也是板上钉钉的事,现在却是直接被调到地方,说到底还就是直接贬官,说明皇帝并没有完全认可他,也完全可以说他依旧是前途未卜。
孙承宗能在一把年纪考上进士,当然不是承受不起打击的庸人,对于皇帝的考验,稍微纠结了一会后他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他已经被看不起一次了,这一次他决定要让皇帝刮目相看。
孙承宗出京的时候,来送行的都比以前少了些,这一位最近在官场上的沉浮,让很多人都有些看不懂。
孙家的门子,以往也是享受过门庭如市的待遇,现在看到自家老爷受到冷遇,一时间脸上的表情就很不好看。
待众人没有注意到时,他不由恨恨地低声说道:“老爷,这官场中的许多人,真个连商贾都不如。”
孙承宗对此倒是没有什么大的反应,活了一把年纪了,他什么事没见过。
不过,没来送行的,很快就发现自己失策了,因为皇帝派了大太监王安前来为孙承宗送行。
这一个事,很快就被文官们注意到,大伙都在考虑,皇帝这是个什么意思,甚至有不少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的人,都认为这皇帝是对内阁不满,要搞宰相必起于州部那一套。
其实他们根本是想多了,朱皇帝是不知道该安排孙承宗做什么好,干脆直接把他打发到地方上去。事情做得好,自然有回到朝堂上,甚至成为宰辅的可能,至于做不好,那就对不起,日后清算的时候,最多看在他是个忠臣,大环境不好他也没办法的份上赦免罪行。
朱皇帝以后也无意继续内阁制度,翰林院这地方他都不大想保留,更何况属于翰林体系的内阁,他是准备一步到位,直接恢复宰相职位。
这倒不是他准备放权,只是执政了这么久了,他觉得,不设宰相未必能加强皇权,倒是会让相权和皇权的边界更加模糊,而不同的皇帝和臣子们,难免对两者之间的边界会有着自己的理解,双方都不免把手伸过界,为此老是爆发激烈的冲突。
朱皇帝觉得,与其像现在这个样子,还不如一开始就把职权划分得更加明确一点。虽说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定出个合适的规矩,冲突总是要少一些。
在秦良玉回到川地前,张鹤鸣和徐可求也陆续进京。
朱皇帝给他们两人的处置是允许其自辩,其实意思就是打算夺职后就放过。
放过这两个老官僚,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两人的家离京师都太远,朱皇帝暂时没有闲着的人手去他们老家抄家,真要将他们两个都拍死,搞到的钱他也是看不到几个的。
最近朱皇帝翻看旧档案时,就看到了一个有点意思的事,当年抄家严嵩,下面的官员们交上来了一份名目众多数额巨大的财产清单,结果嘉靖皇帝一问抄家的银子,下面的人却都说没找到。事实上,他们或许黑掉了一部分,但没找到也不是在说假话,在嘉靖朝的风波过去后,严家却是突然骤富。
众多的言官们,猜测着皇帝的意思,都以为张鹤鸣和徐可求死定了,为了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是有用的好狗,这帮人搜罗了张鹤鸣和徐可求比之前更多的黑材料,完全摆出了一副不杀两人不罢休的架势。
结果,皇帝没准备动手,这两个倒霉鬼,就被言官们喷得,连三法司都不敢太过包庇这两人,案子初步的处理意见,就不止要将这两人夺去宦籍,还要流放充军。
对此,朱皇帝除了在心里骂人,还能怎么办,肥羊被别人宰了,他也不好干涉。
在前川贵两地的一把手入京后,秦良玉没多久也回到了川地,朱皇帝随即再次关注起西南方面的情况。
秦良玉突然带队回到石柱,把皇帝赐给石柱和她个人的字装裱起来,大张旗鼓地挂在了家中,并把二十万两银子拿出了公开抚恤阵亡将士家庭,还招募了一批新兵,实力比之援辽前甚至还有壮大,引得川贵土司们都是羡慕不已。
奢崇明等有点想搞事的,一看便明白,这石柱土司摆明了是被皇帝的恩惠彻底收买了,根本不会和他们一条心,他们都清楚石柱兵的战斗力,知道说不动石柱的话,起事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再加上新任的贵抚川抚都一改以往的作风,治下很严,大明的官员们都没怎么敢找土司们勒索钱财,让他们大大松了口气。
本来这些土司们也只是不满,造反的欲望并不强烈,甚至也没准备造反,西南的局势算是暂时安定下来。
期间,奢崇明还又一次请求发兵援辽,这一次看到石柱大有收获,他倒是真的非常想去援辽。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赚上一笔,要是打仗战死几个不值钱的贱民,就能让皇帝高兴了,说不得也能如石柱一样,获得整个天启一朝都没有官僚敢欺压的超然地位。
对此,朱皇帝是敬谢不敏的,大明地方给客军的待遇,他很清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