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方之王-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广播虽然是汉语的,可是大多数人都听得明白,这几年的时间,很多犹太人已经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园,和中国人是有种血脉相连的感觉,听到这个消息他们心中的悲伤并不下中国人。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死者的悼念,在他们眼中日本人已经变成了和纳粹党一样甚至更加凶残邪恶,他们的天皇比希特勒还要残暴。
………………………………………………………………
①其实我也不喜欢学外语,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外语还是有很大用处的,日本战后的复兴和他们耗费极低的代价引进了外国的数万亿美元才得到新技术不无关系。要融化吸收以及其后的商业扩张中都必须大批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日本现在大多数人都可以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的。前段时间看到有个新闻,我们和老毛子搞研究,我们研究员看不懂俄语的材料,最后老毛子取得成果后自己卷了图纸回国了,咱白搞了几年。现在引进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都需要有语言方面的知识才行。
又看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次,人生一世能得人民如此,能得世界如此,方不枉白来世间一回。不管怎么说,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是骄傲的,是自豪的,用我们家乡话说是穷也穷的硬走,穷得有骨气,有些东西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
……………………………………………………………………………
新的一年里,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第二部 第二十七章 屠杀8
就在李成坤广播的第二天,全国爆发了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游行活动,全国各大城市的工人,学生,商人,教师甚至军人警察都走上了街头,手带黑纱,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在大街上,群情激愤。要求政府立刻对日本宣战,一学耻辱,为死难同胞复仇。这次军警受到了上面指示,只要没有发生暴乱的可能就不要去干涉他们,这也大涨了游行者的士气。
蒋介石多年的宦海沉浮和多年的征战经验告诉他,既然李成坤把事件大张旗鼓的抖了出来,就没有后路可言,若此时退让不仅得不到任何的好处,更会让自己的名誉扫地。既然不可退让,那么就不如利用这顾潮流更多为自己服务争取民心,这一套也并只有共产党人才会,在他的刻意的指示下,不少的政府官员也走上街头为死难者默哀。
在中国大多数的地方官员和蒋介石眼中,中国死上几万或者十几万人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叹的事情①,每次打仗死的人数都要比这多得多,那么多的人在他们的眼睛中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已。这点在军队中表现尤为突出,军官们大多都有吃空缺的习惯,不管是主力部队还是地方部队,这种现象都十分普遍,更为突出的苛扣军饷,倒卖军用物资。
军官们把士兵当做炮灰,并不注重他们是干什么的,看见了壮丁就抓进了部队。在他们眼中只要保证一定的数量的炮灰就可以,士兵大多是强迫抓来,还有部分是没活路只好当兵吃粮,他们心里也只是来混日子的。军队的成分相当的复杂,不说国家,就连部队中小到连队级别的作战单位都无法有个稍微比较正规点的花名册,战死了除了几个好友和同乡根本就没有人知道。
中国军队中医疗力量极为薄弱,大部分的伤员都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极端缺乏的是医护人员和医药品。很多受伤并不严重的伤员,却因为医护人员的不足,延误了救助时间,或者因为药品不足,只能采取截肢等极端的手段来保住患者的性命。这些并不是那些官员不清楚这样的后果,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中国专业医护人员过少无能为力,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蒋介石和那些军官们却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只要稍一“动员”便可拥有百万之兵,为伤兵花费高昂的医疗代价去挽救他们并不值得。
一方面部队需要的是有经验的老兵,一方面无能力也没有足够尽力去挽救那些受伤的士兵,导致了军队在战斗后只能抓那些毫无战斗经验的士兵上战场,在敌人的凶猛火力下,他们只能当作炮灰,也是导致中国军队高伤亡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士兵也因为对受伤的恐惧变得胆小怯战,直接导致了一个形成军队战斗力差的恶性循环。
李成坤的部队却借鉴欧洲军队的经验,为每个士兵配发了金属的士兵牌。上面有简单的姓名,年龄,部队内部番号甚至血型等信息,不仅方便在阵亡后确定死难者身份,也可以在急救中提供一些方便。只要金属牌不被大口径火炮直接命中,战后基本上都可以掌握每个士兵的情况。在各地户籍管理单位和征兵单位,都有士兵详细的家庭关系,参加时间和所在部队番号,以提供内部查询。
当初为了应付间谍和破坏分子建立起来完善而周密的户籍管理制度,极为精确的统计了人口和其它资源,甚至在相关的部门,每个房屋街道都存有详细的建造图纸,那些潜入的破坏分子和间谍在他们的严密监控下无处藏身。严密的户籍制度也是在动乱时期控制地方的最有力的武器,在新疆实行的统计人口等户籍制度让无数的武装分子,马贼,土匪武装因为无补给,无落脚点最后都一一被剿灭。
然而对其他地方来说,那些官员们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除了当初为了防备共产党而建立的保甲制度,户籍管理简直乱成一团。多年的战争和争权夺利让那些官老爷们对老百姓的死活早已不放在心上,他们唯一关心的是不是有什么人可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丝毫不理解老百姓经历二十多年动乱渴望和平的想法,一意孤行一再为自己利益发起战争,错过了一战后大好的发展时机。
对于这次示威活动,蒋介石早有准备,他也并不打算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他唯一感兴趣的事情是,到底是否顺应这次事件的发生全面的对日宣战?蒋介石请来陆军大学代理校长蒋百里,时蒋介石兼任校长一职。在武汉的时候,蒋百里就曾经在《大公报》发表了《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文,剖析了日本的诸多弊端,指出日本侵华必败的种种要害,轰动一时。
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最后写到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日寇)讲和。”同时也把他一生的军事著述和讲稿精选编成《国防论》,在扉页上写道:千言万语,只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早期的对日准备工作都可以看到蒋百里的身影,各地的国防工事无一不透出他的心血,早期的对日战斗大的前提都是按照他制定的计划来实行的,蒋介石对其也倚之甚重。
早在三五年他就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的身份考察欧洲,归来后,向蒋介石提出加强经济建设、加强国防力量的长篇书面建议,促其抗日。三七年初,蒋百里奉命秘密视察南北防务,风尘仆仆,奔波万里,足迹遍及十多个省。尔后登庐山,为暑期训练班各省高级将领授课。从前方的防御体系到后方的兴建的国防工厂和基地无不倾透他的心血。
他的作战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蒋介石,他悲哀的认识到中国的现实:战斗与生活是一致的。大半个身子还留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只能用防守来抵消敌人的进攻。他给蒋介石写道:“我们对于敌人制胜的唯一办法就是事事与之相反。就是他利于速战,我却用持久之方针来使他疲敝,他的武力中心放在第一线,我们却放在第二线,而且在腹地深深地藏著;使他一时有力没用处。”
要说做为一个军事家他的眼光无疑是雪亮的,对日本的研究也深刻的,可是他无力改变的是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现实,甚至连军队也无力改编提升战斗力,针对这种情况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想出最符合“国情”的抗战之路。蒋介石也认同了他想出的,在目前条件下最好的对抗日寇的办法,可是现在北方战局发生重大改变的同时,全国其他地方也必要做出调整。
原本蒋介石并不想和日本宣战,虽然被迫接受了和日军交战的情况,但是他明白一旦宣战必将使得日军大规模的国防动员,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在他眼中,宁可日军犯战略性错误,对华北,华南是逐次增兵,这样不仅对自己的压力小,更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时间拖得越久他就感到越有利。在他内心的并不愿意因为宣战把日本的眼光完全吸引过来,更愿意看见李成坤和日本两败俱伤。
战争开始后,蒋百里变得更忙碌起来,最近一直抱病在身,长时间操劳使得脸色有些苍白无力。如果不看他的眼中闪出的光芒,很难想象这个病泱泱的老头居然制定了全国防御计划,制定了全国抗日总纲领。他主持修建的吴福线在南京江苏一线顶住了日军南下的步伐,政府内迁后他几年前修建的军工厂和基地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的高瞻远瞩也赢得别人的尊重。
“我们当初制定计划之时,是做最坏之打算,也低估了李成坤军事实力,他一系列的作战不仅是让国人震惊,同样也让世界叹服!当初我军仓促从东北撤退,三十余万军队不敌日军五,六万之敌,虽有数次大捷,却丢弃了长城以北所有地区,让人在惊叹日军强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国军战斗力的低下。我们大多部队并不比参加了长城会战的军队强多少,我们制定计划也是依据这来的。
然而李成坤在日本人强大的压力下不仅没有跨掉,而且发展壮大起来,上次把苏联打得落花流水,让苏联人又是谈判又是赔钱的,丢尽了斯大林的面子。对日本现在也一直保持了进攻的态势,照我掌握的情报看来,他们这次是把几年全力准备的家当全部拿了出来,平均每十个人都要供给一个军人,这种压力对他们有多重是可想而知的。按照他们现在的想法应该就是再最短的时间内击败日本,至少也是将日本赶出东北去,赢得必要的修整的时间,否则他们经济再也支撑不起战争的需要。
我认为,这是一次机会,我们必须团结起来首先要把日本人赶出去,否则会尽失民心军心,对政府是很不利的。对日宣战必然导致日本再次升级战争,但日本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动员,即使再增加军队,也不会有多少来进攻华南。毕竟他们首要目标是保住华北和东北,应付李成坤的进攻或者击败李成坤,无论我们是否宣战他们都不会有太多的军力来对付我们。但是他们的海空优势对我们很明显,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所准备才行!”
“我原来也认为日本人要打败中国不可能,中国人要单独将日本军队打出中国去,至少在短期内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我一再提出,中国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世界问题的解决;中国问题的解决,必将得到世界民主国家的和援助。我国我军今后的任务就是坚决抗战,决不和谈,决不妥协,力争取得最后胜利。但目前形势对我有利,我们应该立刻对日宣战!宣战手续问题甚是简单,为了保持最后希望,我们在民众面前已经隐忍很久了。这次也的确是我们的机会,我将亲自给那些民众答复的!”
在和蒋百里谈话后,他立刻对全国发表了讲话:“……日寇侵我东北,进犯淞沪,我国政府尚不放弃大规模冲突之可能,希望日本退出中国之土地,日寇却以屠刀示我,对我民众犯下不可饶恕之罪状……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直到此时起,中国才正式对日本宣战,此时距日寇入侵我东北已经过去九年了,即使如此还是值得全国庆幸的,但是正是同胞的鲜血让政府下定了和日本血战都底的决心,这又无论如何让人高兴不起来。今天“号外”上铺天盖地的对屠杀的报道让国人对听到对日宣战的消息的热情消退了不少。那些从前线发来的报道简直催人泪下,日寇从来就没有把中国人当做人看过,他们对待在他们统治下的温顺的“满洲国民”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了,与其死在他们的屠刀下,不如轰轰烈烈的战死沙场上!
…………………………………………………………
①这也是一种悲哀,中国从古到今不管号称多么仁义的当权者,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淡漠,连中国古文化中也充满了这种味道,其血腥程度令热人不寒而栗。近代文化大革命中,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先把名声搞臭了再让你死,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一个冤枉里有多少的委屈?多少没有死在敌人的大炮刺刀下的将军就这样毫无尊严在别人甚至是自己亲人的辱骂中冤死,每当想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明朝的袁崇焕,也许对他们而言军人可能最好的下场就是战死在战场上!
昨天精神比较好,休息。本来可以多写点的,无奈写了半章停电,WORD光盘坏了用记事本写的,丢失,无奈下雨出去转了圈,晚上继续。
第二部 第二十八章 屠杀9
当把从前线空运回来的第一批照片冲洗出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定住了,大家想到了发生的屠杀的残酷,可是还是低估了日军的凶残。照片上所拍摄到的是人做的事情吗?甚至连禽兽都不如,发回来的报道更是让人伤心落泪不止,那死状各异的尸体,那烧焦的,无头的,缺胳膊少腿的,被碾过的,被野狗分食的……那血红的大地和燃烧的建筑都在无言的控诉日军的暴行。人们看着照片就忍不住流泪,死亡者不分男女不分老幼,都无幸存,光是照片就是何等的一幅人间地狱,更不要说现场的情况了。
报社的工作人员含着泪水将这些照片刊登上了报纸和杂志,将拍摄到的电影胶片经过整理制作成记录片准备散发到各个军队工厂学校等各企事业单位以及,甚至要散发到全国各地去,让全国人们都亲眼看看日寇的凶残毫无人性的暴行。让人们记住这个悲哀而耻辱的事件,让子子孙孙都能够永不相忘。也告诉世界,日寇的暴行并不会将中国人们吓倒,恰恰相反,迎接他们的是更猛烈的进攻,他们的暴行也激发了中国人民无穷的斗志,坚定了和他们血战到底的决心。
被侮辱的后屠杀的妇女,堆积如山的尸体,漂浮在池塘将整个池塘染红的景象,那被碾成肉酱的中国老百姓,四处弥漫的毒气和四处流行的瘟疫病毒,全城无一完好无损的房屋,让人根本不相信这里就是一个原本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城市。在日寇暴行过后这里真真切切的变成了一个空城,变成了一个鬼蜮!
和那些让人震惊的照片一起刊登的是前线发回来的,那些幸存者的访谈以及记者们和军队看到的残酷景象。在文章后还附着节选的对死难者的悼念诗词。“白下残墙劫后痕,夜寒休唤未招魂。论交都欲虚前鉴,讳史长留误后昆。国富友邦自轻慢,江多屈鬼易烦冤。一衣带血浑忘却,乞得强邻几日元?”
“国破国还完,一向山河碧。劫到红羊变几多,不改虫沙迹。风雨压青磷,况人心无色。使值商歌激楚时,会见回天力。”“歌舞效东邻,旧血年年碧。谁把新诗和劫烧,来扫屠城迹。骷髅竟虚陈,江表空颜色。残酒支香祝毗昙,乞我苍生力。”“墙石似花红,岸柳垂湖碧。昔日能盘虎与龙,昨日全无迹。数十万尸陈,几十年颜色。还要防狼子野心,知耻而强力。”
一个名叫张如女记者在前线采访回来后调查了所有的幸存着,用翔实的资料和幸存者的口叙以及找到的日军命令和少量日军自己在屠杀时拍摄的图片,写下了记实文学《大屠杀》!这本记录了中国人民在日寇血腥屠杀下悲惨遭遇的书被翻译成了几十种文字流传于世间,它无言的向人展示了那曾经发生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灾难。在文章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这段话也在随后的日子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也传遍了世界:远离野蛮,远离战争,呼唤文明,呼唤和平,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告慰,这是生者对后来者的承诺。国耻不能忘记,我们祭奠数十万亡灵,是为了铭记他们的不幸,是为了人类永久的安宁,历史是不能淡忘的,历史是不允许淡忘的!
那些在哈尔滨的外国记者的请求很快就被受理了,他们被安排在向前线输送物资的上抵达了前线,他们很快就被眼前的这一切惊呆了,听说过,看过中国人给的图片和亲身的感受是决然不同的。看看这片还有不少地方还在燃烧的土地,城市中还是有滚滚的浓烟,再看看手中的防毒面具,回想起在出发前紧急注射的疫苗,如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