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血铸新明-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入关劫掠大明,只是战略上的需要,目的是打击大明的战争潜力。
    至于说获得的战略物资,肯定不如朝廷有系统有针对性的购买得到得多。更何况,有些战略物资多在江南沿海,大清鞭长莫及。
    再说,入关劫掠,那也是有风险的,战争毕竟是要死人的。
    没有这些晋商的帮助,皇太极说大清危在旦夕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怪不得以当初父汉如此嗜杀之人,对大明晋商也是恭礼有加,从未刁难他们,原来根由在这里。
    皇太极见多尔衮频频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如今的大清,确实需要他们二人携手,方能渡过危机。
    “晋商对大清的作用,并不仅于此!”皇太极锐利的眼神紧盯着多尔衮,沉声说道:
    “大明幅员千里,疆域广袤,戴甲之士百万,其一举一动大清根本无法察觉。
    可晋商商栈遍布大明全国,朝中权贵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便是西北叛贼,也和他们过从甚秘。
    所以,大明但有风吹草动,第一个得到情报的总是他们。
    否则,单凭大清布在大明境内的暗探,打打杀杀跑跑腿的事情尚可,可要和大明朝廷上层有什么联系,却是力有不逮,更不用说得到情报……”
    说到后面,皇太极肥胖的脸上唏嘘不已,显然是痛惜晋商的毁灭。
    皇太极的举动,多尔衮感到很是怪异很是可笑。大清的君主,居然怀念大明的商人,这要传出去,简直要令多少人诧异。
    “可笑吗?”皇太极背负双手,眼中隐晦莫名,说不清是庆幸还是伤感,只是喃喃自语说道:
    “朕早就说过,大明是一个庞然大物,大清和其相比,不过是萤火之光,微不足道。
    我们现在的举动,充其量只是一群鬣狗,趁猛虎不注意,从他的嘴里夺食。等他们醒悟过来,大清将无任何机会。
    这也是一直以来,朕愿意和大明和议,甚至宁愿牺牲一些名分上的东西。可惜,大明崇祯皇帝却死活不答应。
    哪怕他们军事上节节败退?”
    皇太极慷然叹道。
    大明的铮铮铁骨,他是有领教。过去,军事上节节胜利,尚无法让崇祯低头。现在,恐怕会更难。
    想到这里,皇太极摇头对多尔衮沉声说道:
    “曾经有一段时间,朕以为大清照此发展下去,积蓄实力,待到时机成熟,终将有机会入主汉人江山。
    可惜,此次辽东大战让朕看清了事实,汉人终究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大清不如多矣!
    秦浩明、阎应元、张云、卢欣荣、吴锋、颜蛰……原本皆是籍籍无名之辈,不意却让大清损兵折将,以至于岌岌可危。”
    皇太极这段时间功课做得很足,把定南军留在辽东和朝鲜将领都派人了解打探,此刻竟然如数家珍。
    “也不尽然!”多尔衮有些不服气的傲然答道:
    “不说他们,便是大明历届辽东督抚中,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中,哪一个不是大明的英雄人物?
    可他们,又有谁能阻挡大清崛起的步伐?
    说到底,他们根本无法掌控辽东将门,大明的内耗是……”
    话说到这里戈然而止,多尔衮终于回过神,同时也明白皇太极今日到此的目的和他所看到的忧虑。
    大明军队作战能力真比大清差吗?
    多尔衮统兵多年,自然深知不是如此。
    都是两个肩膀一个脑袋,谁也没三头六臂,不见得谁比谁强。
    甚至,许多辽东将门世家子弟,从小习武打熬体力,个人作战能力并不比大清勇士差。
    四川白杆兵、浙江戚家残军、关宁铁骑、九边军将,都足以和大清一较高下。
    而且,在许多小规模作战中,他们可能更胜一筹。
    却唯独在大规模作战,即使在大明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失败的一定是明军。
    原因何在?
    还不是人心不齐,军中山头林立,派系众多,谁也不肯出死力导致。
    谁都把自己的家丁看成是保命的本钱,不肯用于战场厮杀,方有大清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赫赫威名。
    当然,大清也有八旗,也有派系,也有争斗,可毕竟人少,便于掌控。再加上皇太极威望日渐高涨,故而此类现象较少。
    想到这里,多尔衮眼中复杂难明。
    自己和皇太极相比,终究在眼界和格局上多有不如,尤其是在细微之处。
    PS:感谢书友元宝妈妈111、书友20170411132658683打赏,铭感盛情!感谢诸君的继续支持,阿土唯有半夜码字拜谢!
第六百三十八节 有他们在,就无大清(新年快乐!)()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为什么他不提辽东的历届督帅和将领,却偏偏提定南军籍籍无名的诸将?
    稍微思索,多尔衮终于发现其中奥秘。
    说实话,如今盘踞在金州和旅顺的定南军,不比在山海关和宁锦防线的蓟辽边军,对于大清来说,无疑还很弱小。
    可皇太极却无视蓟辽边军,反而对定南军高度重视。这其中固然是因为他们打败过大清的缘故,但更多的还是对其长远的恐惧。
    纵观辽东大地,各方势力风起云涌,其盛衰之间,皆有迹可循,包括满人的崛起。
    首先,任何新兴势力,必然有一位灵魂人物扛鼎,手下将领出身微末却忠心耿耿,整个团体蓬勃向上。
    其次,这个团体要有不俗的战绩,骨干将领要敢打敢杀,步调一致,统一听令。
    如此,则强军可期。
    无疑,刚刚冒头的定南军不仅满足这两个条件,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经过皇太极提醒,以及他麾下曹振彦的汇报,多尔衮这才发现,定南军并非单凭秦浩明一人的诡诈阴谋而崛起。
    镇守辽东金州和旅顺的张云、阎应元二人,多尔衮和他们都有交手。尤其是阎应元,当初在济南城就见识过他的厉害。
    同样,作为主帅的张云在此次辽东大战中,其表现亦是不俗,让多尔衮留下深刻印象。
    大明海军统领卢欣荣,听说曾经是一个落魄的秀才。
    多尔衮虽未直接和他交过手,可就凭从朝鲜得到的情报,他的两个手下颜蛰和吴锋二人,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二人,却能掌控整个朝鲜时局,掠夺海量人口物资为大明服务。
    仅次一项,便由此可知他们的手段谋略,绝不只是摆设。
    想到这里,多尔衮低声叹气,心里无比酸涩。
    大明汉人诚如皇太极所说,真是人才济济,如浩瀚星河数不胜数。
    而定南军只不过是大明其中的一个小团体,可凝聚的人才已经让人触目惊心。
    多尔衮完全有理由相信,现在留在辽东半岛的只是一部分优秀人才,在闽粤总督府,将还有大量的优秀人才。
    要知道,大清大学士范文程与他的兄长范文寀,原来不过大明沈阳县学生员,连个举人都不是,可现在呢?
    就是这样两个人,在大明狗屁都不是,如今却是皇太极的左膀右臂。
    还有其他许多大明降人,原来只是大明小小的武将或者文人,在大明连台面都上不了,可在大清却得到重要。
    这其间,固然是皇太极心胸宽广,敢于用人。但也由此可知,汉人的人才是何等优秀?
    当然,他们彼此不团结,太喜欢内斗。也正因为这样,大清才有机会的崛起。
    只是,皇太极和他有杀母夺妻抢皇位之仇,自己又焉能和他彼此相安无事?
    这一刻,多尔衮突然想起当初秦浩明在济南城下,曾经写给他的那封信,心中左右摇摆,脸上惆怅万分。
    皇太极若和他没有这么多恩怨,那该有多好啊?
    他多尔衮一定发誓,全力效忠大清雄主,只可惜
    多尔衮的表情变化很是细微,一般人可能就此忽略过去,可皇太极是何等人物,早把这些一一瞧在眼里。
    更明白多尔衮一直埋藏在心里的不甘,以及和他过往的恩怨情仇。
    知道想要破解多尔衮多年心头的那根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要是没有辽东之败,没有秦浩明,没有定南军,皇太极一定无视多尔衮的想法,可现在形势逼人啊!
    皇太极摇摇头,沉吟片刻,最终从怀里掏出一封信件,递给疑惑不解的多尔衮,正是瓦房店战斗中,秦浩明活剐多铎后让人送来的那封信。
    多尔衮缓缓拆开信件,认真看起来。
    大明闽粤总督兼兵部左侍郎秦浩明谕:
    敌酋皇太极,豫亲王之事实非所愿,其实本督大可下次大战活抓,再凌迟他不迟。
    然尔等连一位人尽可夫的女子却不肯牺牲,定南军将士愤概莫名,本督不得已而才把他千刀万剐。
    纵观尔等大金部落,客观的说,你比老奴做得好。至少在屠杀汉人方面,你罪孽还不算深重。
    只可惜你们终究是蛮夷,多尔衮兄弟和你们族人一味屠杀汉人,本督甚是愤怒。
    见此信时,本督发誓,今后定让建奴部族再无一人,望共见证!
    还有,本督有一事相告,关雎宫里的海兰珠,若无意外,将在明年十月左右香消玉损,望你认真对待。
    信与不信,全凭阁下自己判断。
    不要美人气已绝,英雄心欲碎。
    更不要问本督如何得知,想想你们的爱子如何殒命,或许有些事情值得你警惕。
    再有,你逐渐垂垂老矣,多尔衮却如旭日初升,万一事有不测,你的儿子如何是他对手?
    至于说福临,是否是你的种还是多尔衮的,想来你也不确定。
    但本督知道,多尔衮无后,福临将是他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我们汉人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你是否懂得?
    当然,本督告诉你这些,也是不怀好意。
    一则,本督非常讨厌多尔衮,一个男人忍辱成这样,仿佛一个毒蛇,本督不齿。
    你们自相残杀也罢,忍辱负重也好,皆是相看两厌,却唯独本督心喜之,甚是期待你们的选择!
    二则,希望海兰珠和你身体安好,他日本督亲率大军,斩下你的头颅警示后人,海兰珠则请军中将士代为照顾,想来也是一桩美谈。
    不知能让你深深眷顾的女子,究竟有怎么样的功夫?
    大明将士们,非常愿意小尝一二!
    好了,英雄男儿死当敬,国仇民恨杀无情。生死皆是等闲事,何妨一笑再点兵。
    对大明勇士而言,你们建奴将是定南军的一块磨刀石,唯有踏着你们的尸体,才能让天下绥靖,四海臣服!
    言尽于此,来日再战!
    大明崇祯十三年十月初六卯时。
    看完秦浩明的亲笔信,多尔衮抬头望着皇太极,脸红一阵白一阵,相当丰富精彩。
    背上早已冷汗津津,不知如何开口。有心说什么,却发现不知从何说起。
    皇太极摆摆手,长长呼了一口心中的闷气,缓缓踱着方步,来到多尔衮身前,开口诚挚说道:
    “十四弟,你必须要知道,抛开那些虚妄之事,信中说要屠尽满清之事,恐非妄言。
    今日的秦浩明,只要按此发展下去,便如昔日的辽东王李成梁,有他们在,便再无大清的存在。
    你知道为什么吗?”
    ps:感谢书友abcde4869 、爻释、20170411132658683打赏,铭感盛情,阿土祝愿诸君初一快乐!
第六百三十九节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面对皇太极锐利的眼神,多尔衮脸色赫然,嗫嗫不能言。
    心中一方面讶然于皇太极的魄力,为了拉拢取信自己,毅然把大明将领秦浩明别有居心的信件给自己看。
    这封信内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辩不明道不清,根本无从说清。
    现如今,皇太极不惜脸面,大大方方的展示给自己,顿时让这封信失去应有的效果。
    另一方面,多尔衮又感叹于皇太极思维敏锐未雨绸缪。定南军才刚刚斩头露角,就如临大敌片刻不敢松懈。
    到底是为君者,考虑事情周全而缜密。
    不似自己,短于政务战略,格局终究有限。
    “纵观近年大明优秀将领,唯有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最令人称道。可二者在治军间的手段谋略,却又颇为不同。”
    多尔衮回答不上来,皇太极也不在意,而是自顾喝了一杯酒,自问自答。
    毕竟,他知道多尔衮在行军打仗上或许有些天赋,其他的只是中人之姿,并无什么出彩之处。
    今天过来,也只是碍于时局恶劣,过来点拨一番。
    目的是要多尔衮认清事情原委,一则避免内部争斗,二则却是要他鼎力相助。
    “戚继光以制度带兵著名,李成梁则依仗个人的威望和号召力,对有功将士奖赏很厚,以荣华富贵激励士气。
    二者皆有利弊,很难说谁好谁坏。
    戚继光守规矩重制度,奖罚分明,百战百胜,这是戚家军的优势。
    可弊病是循规蹈矩太过僵化,手下很难有优秀将领能冒头。
    有他在,自然万事无忧。
    可若没有他,戚家军也就此烟消云散,很难继续传承下去。
    而李成梁用战功奖励手下健儿,其后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祖宁等辈皆富贵,各拥一城,威震辽东。
    其一生育有九子,分别是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
    九个儿子个个骁勇善战,立下了战功赫赫,时人称为李家九虎将。
    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连他们的部下都骁勇善战,立下战功无数,在辽东传为佳话。
    虽说到了后期,早年的进取之心丧失,功业逐渐由盛而衰,暮气难振
    但不管怎么说,辽东大地现在还是他的将领在抵抗着大清的扩张”
    对于戚家军的评价,皇太极只是寥寥数语带过,但对李成梁家族,却如数家珍般一一道出。
    满人崛起于黑山白水,兴起于辽东半岛,历史非常短暂。
    一部家族史,就是目前建奴的整个历史过程。
    而这,都是伴随着辽东王李成梁一生兴衰,所有的建奴都对此知之甚祥。
    李成梁少年时代就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四十岁以生员袭职。起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隆庆元年进为副总兵官,协守辽阳。
    隆庆四年,被提拔为辽东都督佥事,驻节广宁。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
    此后十年间,明朝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李成梁莅任即募四方健儿抗击蒙古、女真各部的侵扰,与是军声始振。
    在明将官吏贪懦,边备废驰的时代,李成梁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强豪,力压北方各游牧部落,拓疆近千里。
    先后奏大捷者数十,万历皇帝动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
    而李成梁武功之盛,自太祖、成祖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
    除了他自己位望益隆,其子弟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
    最终,辽东大地成了大明一道坚固的屏障,并在开原、清河、抚顺等地开办贸易市场,与当地部落贸易。
    李成梁死后三年,万历四十六年,老奴努尔哈赤才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廷宣战。
    可以说,李成梁若未死,老奴哪里敢反明?
    当然,话说回来,成也萧何败萧何,如果不是李成梁养寇自重,老奴也没有崛起的机会。
    包括大明朝廷对满人建奴的称谓,正是因为努尔哈赤年轻时曾经是李成梁家中的奴仆,且出身于大明建州左卫,故以此相称。
    随着皇太极娓娓道来,逐一分析其中得失利弊,多尔衮结合自己和秦浩明交手的经验,终于明白他为什么如此忌惮定南军?
    盘踞在旅顺和金州的定南军,不仅融合了戚家军的规矩和制度,更是和李成梁一样,大力培养手下将领。
    张云、卢欣荣、阎应元、李想、殷雨昂原本的籍籍无名之辈,随着此次瓦房店大战,扬名整个辽东。
    与蓟辽边关的明军相比,他们敢打敢拼无畏生死,根本无惧大清将士的赫赫威名,打出自己的威风。
    假以时日,凭着大明的财力物力人力,还有他们的新式枪炮,只要有十万这样的大军,满人还真不是他们的对手。
    想起满人对汉人的残暴手段,以及定南军主将秦浩明对辽东满人的报复杀戮,皇太极担忧灭族并非危言耸听。
    念及此处,多尔衮对皇太极的眼光愈发敬佩,心里对他的仇恨也开始松动起来。
    确实,在面对举族危急存亡之际,个人恩怨似乎可以暂时放下。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