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不用担心打人的后果,所以你就总是“忍不住”。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中所体会到的东西,或好或坏,都会给儿童留下终身的印象和一生影响。喜欢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家长多半在自己童年时代也遭受了不少的家庭暴力吧。一个孩子从小挨打受骂,虽然他本人就是家庭暴力教育的受害者,可他长大后多半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而顾及不到孩子的感受。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不会爱,缺少爱的能力。常听有人这样说,我脾气不好,遗传了父母的脾气,仿佛这“脾气”是娘胎里带来的。事实上“脾气”不是来自血脉的生物遗传,是来自生活体验的心理传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声叱责是人们相互关系中修养很差的基本特征。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用大声叱责(家庭中还有拳头)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去了感觉别人最细腻的感情的能力,他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周围的美,他非常冷漠无情,毫无怜悯心,在他的行为中有时会出现往往是人身上最可怕的表现——残忍。
我认识这样一位女士,她的工作事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很出色,却经常在家里打骂孩子。有一次和她聊天,谈到父亲时,这位家长历数父亲的不是,说自己小时候,父亲就经常打她。她觉得父亲当年打她的那些理由一个都站不住脚,对父亲的行为充满蔑视,甚至有一种仇恨感。聊到孩子时,她又历数孩子的不争气,讲了一串孩子该打的事例。我就表示她对孩子的态度是来源于她父亲的粗暴时,这位女士对此断然否定,说她和父亲不一样,她父亲打她没有道理,而她打儿子都是有理由的。
打骂孩子的妈妈,几乎都这样说,孩子实在太让人生气了,能不打吗?
家长此时打骂孩子也许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经常挨打的孩子,他的身心两方面都会受到损害。他从家长那里感受到的是屈辱,体会的是自卑,学到的是粗暴,激起的是逆反。打骂的方式绝不可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只能让人的心理扭曲。一个心理残疾的人,远比一个生理残疾的人更糟糕,而且多一层可怕。媒体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件可怕的事情,2008年奥地利曝出一件让整个国家蒙羞,让全世界震惊的事件,一位叫约瑟夫的男子,在地下室囚禁他的女儿长达二十四年,并对女儿实施性迫害,致使女儿生下七个孩子。当代社会为什么还存在这样的“超级野人”?而这个叫约瑟夫的男子在童年时,经常遭受来自母亲的暴力和虐待。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很典型地说明,畸形的家庭教育会给一个人带来怎样的恶果。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指出,儿童的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后所经历的对待造成的。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地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第33节:不打就真的成不了才?
每个妈妈会经常在孩子的问题上情绪起伏。但我要说的是,妈妈们一定不能任性,要学会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高兴时把孩子宠上天,一不高兴就打骂孩子。妈妈们要确立一个信念:不管孩子多大,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原因,都不打骂孩子;要记住,凡通过打骂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
不打就真的成不了才?
有的妈妈说,现实生活中不也有很多“不打不成才”的例子吗?的确存在,可是这些孩子忍受的是什么样的痛苦呢?
前几年报纸上有一篇报道,说某省有一个十二三岁男孩,在国外举办的国际青少年小提琴大赛上获得了冠军。而据家长讲出的“经验”却是男孩的妈妈在这四五年内用教鞭抽打男孩五百多下得来的。这仿佛是一个典型的“不打不成才”的例子。
又有几个妈妈会站在这个男孩的角度去想问题呢?一个平均两天就要挨一顿打的孩子,他会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呢?教鞭抽打在身上的痕迹很快会消失,但留在心理上的创伤能消退吗?男孩要长大,他将不止是个“拉小提琴的人”,他也可能成为一个老师,会成为一个家长。他将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呢?它不代表一种成功教育,只能代表一种畸形“成功观”下危险的做法;它在用一个单一的“成就”,去扼杀孩子整个的人格健全与一生的幸福。
我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位大学生女孩Niki,正上大三,人长得很漂亮,学习也很优秀,在学校学生会担任秘书长,性格活泼开朗。同学们在她身上几乎找不到缺点。可是Niki却总是没有食欲,大二时去医院检查,患上了慢性胃病,可她却没有在意,大三一天半夜,胃绞痛得厉害,寝室的同学把她Niki送到医院,住院一两个月才有所恢复。医学上早已发现,慢性胃肠疾患和人的消极情绪以及压力有关。从Niki的疾病及偶尔流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医生认为Niki儿时的生活一定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心理创伤。果然,Niki有一次和我随便聊起来,她说她妈妈从小打她,打得非常狠。比如放学回来,自己累了就回屋里睡会儿,等妈妈回来,看到她没有练琴,上去就朝她头上打去。有时候Niki妈妈半夜加班回来,一把将Niki从被子里拎出来,暴打一顿,就因为妈妈知道Niki考试排名又降了一名。而类似的事发生过很多次。
Niki可能是为了维护妈妈的面子,说她一点都不怪怨妈妈,甚至说正是因为妈妈那样严格要求,她才有今天。Niki总是无节制地吃各种零食,尤其是刺激性的食物。医生说她的胃已经很虚弱,需要好好保养,而Niki根本就不顾医嘱暴饮暴食,又发生肠胃绞痛,甚至有些出血,导致三四个月不能吃饭,等到稍好一些,又开始无节制地吃。医生劝她一定要少吃零食,Niki说她经常心情不好,吃零食能缓解心理压力,所以顾不了那么多——这个坚强的女孩,真是把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食物成了她一直以来的心理去痛片。真不知道Niki的妈妈知道这些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想到女孩的身心健康时,心里是否还能骄傲得起来?
“不打不成才”的个案,也只能说明有的人确实在挨一场打之后有很大变化,但变化的内驱力不是挨打本身,而是另外一些积淀已久并较为完备的东西;并且这一场打骂之所以能奏效,能让一个人警醒,也正可贵在这“偶然一次”上,如果是经常性的,还有用吗?
“暴力”只会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只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下只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第34节:孩子的文明从成|人那里来
孩子的文明从成|人那里来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者。把一个人的美德归功于他个人的用心和社会的培养没错,但不要忘了给从小抚养他的那个人挂上一枚奖章。
而对于一些“恶棍”,尤其是一些刑事罪犯,我认为他的家长没有权利得到同情。尽管他们的家长主观上没有把孩子引上歪路的恶意,但他们粗暴的教养方式扭曲了孩子的心灵,是他们一步步地教会孩子如何恶劣地对待他人。仅仅把某些人的犯罪归结到社会、时代或最多具体到学校那里,这是板子打在空气中,不能够切实地找到问题的根源,不能触动家长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上。从人格成长的承接性和延续性来说,每个罪犯的家长都应该向他的孩子忏悔,向社会和人类忏悔。
只想对家长们说,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顺你的心就去打骂他。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
我经常在书中和周围的人群中看到,凡是优秀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般都很民主,遇到事情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探讨解决,非常讲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态度是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只是就事论事,决不牵扯其他,当然更不可能打骂。他们取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操心费力。
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家庭生活制度从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欧美很多国家从法律上严格禁止对儿童施行暴力。我国打骂孩子现象之所以现在还比较普遍,首先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父母打孩子就是教育孩子”;再一个是缺少法律制约。我国也有相关保护少年儿童的法律法规,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具有现实约束力。打孩子从来被认为是家务事,无须他人干涉,只要不把孩子打残打死,就不会上升到法律层面解决。全社会普遍漠视未成年人的精神损伤,很少有人认为父母打骂孩子就是虐待儿童。
在家庭教育研究中,不少学者呼吁家长注意自己的一切粗暴行为。家长的素质事关未来公民的素质,国家应大力开展家长教育,全面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同时,也应该尽快针对家庭教育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严禁打骂孩子,剥夺不合格家长的抚养权。
家长们不要以为生活在文明时代,穿了西装就变成了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男孩与女孩:大人的心态要阳光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甚至向坏的方向滑去。
第35节:“结婚”的诺言
“结婚”的诺言
儿童很会模仿,往往看到很多新奇的事情或者听到一些新的词语,很快就学会了,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事情或词语表达的意思。
妞妞刚上幼儿园时,一天下午放学丽文去接妞妞,回家的路上,妞妞就兴冲冲地对丽文说:“妈妈,我最喜欢和李煜一起玩啦,我长大要和李煜结婚!”丽文笑笑说:“好。”妞妞看妈妈同意了,很高兴,过了会儿又说:“爸爸也肯定会同意吧?”
丽文笑着说:“回去问问爸爸吧。”妞妞一路上惦记着要问爸爸自己结婚的事情,一回到家看见爸爸在书房,就急忙问爸爸:“爸爸,我长大了要和李煜结婚,你同意吗?”妞妞爸爸当时也很高兴听了孩子的梦想,非常痛快地说“同意”。
妞妞跑到客厅高兴地蹦了半天,说:“喔,爸爸妈妈都同意啦!”一旁的丽文和老公看着自己的女儿高兴的样子,两个人也笑了笑。妞妞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停下来跑到丽文身边问:“那,我要是结婚了,你和爸爸怎么办啊?”丽文说:“你说呢?”
妞妞好像在想了一下说:“我和妈妈住,李煜和爸爸住吧。咱俩是女生,他们是男生,对吧,妈妈!”丽文笑了笑,说:“好!”妞妞还陶醉在自己的“结婚”中。
丽文听幼儿园老师说,妞妞和李煜这两个孩子都比较懂事,不和小朋友抢东西,两个人比较玩得来,俩人在一起玩从来不闹意见。看来幼儿园也有“合得来”这回事。
等到妞妞上了小学后,小男孩李煜和妞妞不在一个班。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男孩和女孩的兴趣爱好就有了明显的差别。小学生的特点是,一般是男生和男生玩,男孩之间有共同的兴趣;而女孩也有她们之间的爱好,所以也就女生和女生玩。妞妞有几位非常要好的女同学,几个小姑娘只要有空就在一起。
丽文和老公有一次想起妞妞的“婚事”,开玩笑地问妞妞:现在还和李煜玩吗?长大还要不要和李煜结婚啊?妞妞说他是男孩子,不喜欢和他玩。丽文逗她,“那还让他和爸爸住吗?”妞妞说不让。看来妞妞已经“变心”了,不喜欢和男孩子玩了,从那以后就真把李煜丢到后脑勺去了。
第36节:“早恋”是一种什么恋
“早恋”是一种什么恋
儿童十三四岁,开始进入心理学上的“青春期”。不少家长就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早恋”了。家长们一提起孩子“早恋”的事就头疼。
有一次丽文在收拾妞妞的书本时捡到一张纸条,丽文猜想可能是妞妞班上一个男孩写给妞妞的。纸条上的内容,无非就是觉得妞妞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要做好朋友,能看出这个男同学对妞妞有些朦胧的好感。丽文笑了笑,把这张纸收藏起来,准备等将来妞妞长大了还给她,这也是孩子一段美好的记忆吧。
周末妞妞在家时,大多数的电话都是找妞妞的。丽文也接到妞妞的男同学打来的电话,丽文并没有意外,也没有表现不一样的态度,就像接到女同学打给妞妞的电话一样,很自然地喊妞妞来接电话,然后丽文就回避开,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信任她的,也许是班上的活动,孩子们能方便地通话。
妞妞有次接到某个男同学的电话,聊了很长时间,放下电话时就显得有些不自在。丽文知道女儿的情感可能有些变化,就在晚饭后选了适当的时间,去妞妞的房间里和她聊天,假装无意中把话题引到情感方面,心平气和地对妞妞讲些想法,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和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才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了。
丽文说,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消解妞妞心中的不安,让女儿知道,原来自己对异性有好感,或别人对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事情。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茭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一位妈妈张女士来找我,伤心地说起女儿“早恋”的事情。
她的女儿学习一直很优秀,长得也端庄秀气,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张女士就密切关注女儿的一切信息。每天女儿一回来,她就问“今天和谁一起回来的”、“中午在学校和谁一起吃饭的”等等。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家晚了半个小时,她追问了女儿一个晚上,女儿说是学校让学生们看抗洪英雄事迹的光碟,她就是不相信,还给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核实女儿说的是不是事实。张女士天天如此,女儿上初中几个月后就反感妈妈,女儿回来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理。
每次女儿洗澡时,张女士就对女儿的书包进行“大清点”,翻看女儿的日记。有一次看女儿上网聊天,就问女儿和谁聊天,女儿不理她,她就逼着问。女儿实在没有办法,就说班里的男同学,张女士又开始盘问,还强行要看女儿的聊天记录。她一把拽开女儿,发现女儿和几个男同学称呼很别扭,什么大哥,二哥的,那几个男同学称呼女儿是小妹妹。张女士说她一下子血压升高,就动手推了女儿一把,还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女儿一生气甩门跑出去了。等她出去追时,已看不见女儿跑哪里了。一晚上,女儿都没有回来,张女士打遍了女儿同学家的电话,都没找到女儿。第二天清晨,张女士就赶到女儿所在的学校,在学校大门口等来上学的女儿。见到女儿,没问出孩子一晚上到哪里去了,张女士一怒之下就找到女儿的班主任,把女儿一夜未回家的事对班主任说了。而班主任老师觉得事情很严重,又跑去对教导主任讲了,教导主任马上召开年级班主任会议,严重批评各个负责老师,并且宣布初二女生某某小小年纪就在外面过夜,要求各班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事情并不是妈妈想的那么复杂,这个女孩只是赌气到女同学家里借宿了一晚上,她妈妈打电话时,她不让同学的妈妈说在那。只想吓唬妈妈一下,气气妈妈,什么事情也没有。可是,当这个孩子来到学校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好像她那个晚上真的干什么去了。而张女士知道真相了也后悔把事情弄大了,看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