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暴君的伟大-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月二十日,陈叔宝在“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的情况下,决定孤注一掷,命令各军出战,在钟山南20里的正面上布成一字长蛇阵,鲁广达率部在最南方的白土岗列阵,向北依次为任忠军、樊毅军、孔范军、萧摩诃军。但陈后主没有给予大军一个统帅,使得诸军各自为战,毫无背城一战的统一决心。各军行动互不协调,首尾进退不能相顾,这为后来的灭亡加快了脚步。
第十七章 南北统一
隋军的大将贺若弼未待后续部队到达,又一次冲动地率先头部队出战南陈鲁广达部,虽初战不利,但贺若弼燃物纵烟掩护撤退,尔后又集中全力攻击萧摩诃部使其溃败,陈军一部溃败,全军随之瓦解。在这同一天,韩擒虎进军石子岗(江苏南京雨花台),南陈大将任忠迎降,引韩擒虎一部直入建康的朱雀门,隋军随即攻入了建康都城。很快,城溃兵逃,南陈百官遁跑。后主陈叔宝自己也跑到景阳殿后,藏入井中躲避。隋军冲进宫内,遍寻后主不见,最后发后主陈叔宝藏匿于枯井之,于是一国之主的陈叔宝狼狈地被隋军擒获。与之相比,时年十五岁的太子陈深沉毅安详,安坐阁内,一旁有太子舍人孔伯鱼侍立,隋兵闯入时,陈深安坐如常,并发言问候:“戎旅在途,非常辛苦吧”。成日攻伐杀戮的隋兵此时也为这位少年的雍容气度所慑服,全都立于原地向陈深行军礼。
运兵神速且一路领先打到建康城下的贺若弼,自以为必定能夺得灭陈首功,然万万没有料到,他还是晚了一步,晚了关键之关键的一步。韩擒虎先进入南陈都城建康,并抓到南陈皇帝陈叔宝。首功被韩擒虎所得,贺若弼恨极,恨得食而无味,恨得夜不能寐,恨得咬牙切齿。应该来说他的恨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率领的军队激战、鏖战、死战,扫清了陈军的主力,却为韩擒虎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他气不能平,要与韩擒虎争个明白。后来还把这事争到了杨坚的御前,他怒不可遏的申诉道:“臣在蒋山死战,大破对方精锐部队,显耀了上国的威武,遂得以平定陈朝。韩擒虎少有大战,岂能与臣相比!”韩擒虎毫不退让,辩白道:“臣奉君旨,与贺若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而贺若弼不遵君旨,竟然挥军先行,逢敌而战,以致将士死伤甚多。臣以五百轻骑,兵不血刃,直取建康,收降任蛮奴,擒拿陈叔宝,占得府库,覆灭其老巢。贺若弼直至黄昏之时,才扣北掖门,臣开城迎入,其充其量不过是将功补罪,岂能与臣相比!”贺若弼闻言大怒,拔刃刺向韩擒虎,幸被旁人劝开。
且说都城建康被隋军攻下后,南陈尚领有长江中游、三吴与岭南地区。开皇九年(589年)1月22日,英姿飒爽的杨广意气风发挥军进入建康,随即命令被俘的陈后主发令招降。坚守江夏的周罗睺、陈慧纪与守备长江中游诸城的守将陆续投降,三吴地区的吴州(江苏吴县)、会稽(浙江绍兴市)二城坚守拒降,岭南守将徐璒阻挡隋使韦洸于南康前,不愿意归附隋朝。于是杨广亲率军南下三吴、岭南等地征讨,而后各地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
杨广一边安排消灭陈国各地的抵抗势力;一边安顿吏民,斩杀南陈佞臣施文庆、沈客卿等人,为民除害;同时杨广派高颎和元帅府记室官裴矩搜集图书古籍、封存府库,对江南资财一无所取,江南民众都称颂杨广的贤德。在他的指挥下,得陈国三十州,一百郡,四百县,军功赫赫,隋朝最终得以统一南北。
在后来编写许多的野史甚至正史中对于杨广指挥的这场统一战争完美的找不到杨广一丝的瑕疵时,为了污蔑和证明杨广是一个好色之人。便涂改历史说杨广进入建康城后派属官高德弘去取拿陈后主的妃子绝世美女张丽华,而高颎以“从前姜太公蒙面斩妲已,今天怎能留下张丽华这个祸水”为由拒绝理会杨广要求的同时并把张丽华给杀了,从而杨广就记恨上了高颎并在即位后找了个理由把他给杀了。可是《陈书》记载“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这张丽华明明是被杨广亲自下令斩杀的,但是一些后来的编写史书的史官与写野史的文人骚客为了迎合唐初时唐王朝所宣称的杨广是昏庸好色之徒,而去涂改那对于杨广本是完美的一次江南行。其实他们的编写是经不起推断与历史事实的对质的,后文中我会通过事实来证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被人认为是昏淫好色的杨广其实并不是传说中那样的,他对女色起码很节制。
开皇九年(589)四月,杨广把陈后主陈叔宝和陈国的王侯将相二百多人连同陈国的服舆宝器、天文图籍等等,一并展览似地用铁骑围押着,在长安的骊山向父皇杨坚和整个大隋帝国上演一场“献俘”的大戏。看到自己心爱儿子如此的出色,杨坚毫不犹豫的加封杨广为太尉并赐与大量财物,同时加封与杨广一起出征的秦王杨俊和高颎、杨素等一大帮文武大臣。而后杨坚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命内史令宣诏痛斥南陈君臣的过失和亡国罪行。陈叔宝与陈国王子、群臣都惶恐跪伏,屏息流汗。虽然杨坚把他所篡夺的周朝宗室皇族杀得一个不剩,但不知道为什么杨坚对陈叔宝一族却很宽厚。后来每次朝宴时还怕陈叔宝伤心,嘱咐乐师不许演奏江南音乐。不料陈叔宝奏称说每次朝会自己没有官号,要杨坚给他实封一个官当当,杨坚苦笑,说道:“叔宝全无心肝”。听监守的人说陈叔宝天天喝得大醉,很少有清醒的时候,杨坚还真为陈后主身体着想,让监守官员节制供酒,不久就又下令:“任他喜欢供酒吧,否则他不畅意喝酒,日子肯定也过不舒服。”并把陈氏宗室子弟分置各州,赏赐土地衣物,派人护卫。在南北朝皇朝迭兴、杀戮至惨的时代,只有南朝陈国五个皇帝及宗室子弟皆得善终,也真是个奇迹。后来,跟随杨坚东巡游幸,陈叔宝还献诗一首:“日用光无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称颂杨坚功德,表请封禅。杨坚心中十分快意,他目送陈叔宝下殿时,又叹息说:“如果陈叔宝把作诗和喝酒的心思用于治国,又怎会有今天呢。”
或许后来的陈叔宝经过亡国之后对于政治有了新的认识,又或许感觉到了以前史书里记载的亡国之君的下场后变得“懂事”了吧;所以为生存下去,不得不学学前辈蜀汉后主刘禅“此间乐,不思蜀。”式的无知与献媚。
南陈亡国后,与陈后主求的生命运相比,杨广的人生简直就是完美。因为这场统一大战的胜利,杨广的声望在大隋帝国的朝堂上与帝国的角落里直线上升,盖过了他的其他兄弟。以前杨广的一切都可以说是因为有一个父亲是皇帝的杨坚,但是现在后的杨广可以说是由于自己的能力走到大隋帝国政治的前沿,成为这个帝国耀眼的明星。因为杨广指挥的战争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延续了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得大隋帝国成为了近300年来的重新统一的大帝国。这在当时来说绝对一件最大的事业,而当时的皇帝杨坚也被后人认为其贡献与作用不亚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确实,隋时的南北统一使的经济上同样繁荣的黄河、长江两流域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推动了华夏间的民族融合,消除了南北经济交流的障碍和人文的交流,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唐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及让统一的思想再一次的植入人心与社会观念中。
在这次的大战中,杨广表现了北方人对南方士人少有的认同与欣赏,因而在江南短短的两三个月中除了处理军政大事外,他还抽出时间来招揽江南的士人。短时间内就招揽到虞绰、庾自直等人,同时被杨坚亡国的后梁宰相柳?(字顾言)也来投奔“姑爷”杨广。杨广的表现与北方人群的不同很大的原因是来自有一个江南的妻子,她对杨广的思想以及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江南士人对杨广的看法与认同感,这也为杨广将来镇守江南提供了可能和希望。
第十八章 半壁江南
有人认为杨广从一开始招揽江南士人就是为了谋夺他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个人认为这是明显的一种好笑的观点。首先杨勇在当时的太子地位是毫无疑问,根本不存在动摇的可能的,当时杨勇的势力对于杨广来说几乎是不在一个等级;而且杨广的其他兄弟如秦王杨俊也招揽江南士人,只是杨广对于江南士人有不同于其他兄弟认同和欣赏,甚至重用。再者在当时在大隋帝国的任何人心里杨勇都是未来继承杨坚帝位的太子,包括杨广本人。所以说杨广灭陈时招揽江南士人是为了太子之位而做的一种政治积累的话是多么可笑的,相对后世的李世民**裸为争太子之位的招揽天下文人与勇士行为都没有被别人认为是不妥,这对杨广是多么的误解与不可思议。事实上历史上杨广能够登上太子之位江南士人出的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李世民能够发动政变取得与他大哥李建成之间的争斗的胜利出力最多的就是他招揽的那些文人与勇士。
凯旋回到长安的杨广在当年就又被父亲杨坚派到并州镇守,肩负着监视和抵御当时大隋帝国最有可能且最强大的敌人的重任,虽然北方的突厥在早些时期被杨坚利用长孙晟的计策弄的四分五裂,国力大减,但是作为一个曾经辉煌过的草原帝国突厥的军力并没有完全打残。况且突厥的所有势力也并没有都臣服于大隋,就是臣服的也未必不是在等待时机强大然后南下进攻大隋呢。所以北方就成大隋杨坚灭陈之后的重点,故杨坚在开皇十年(590)二月亲临并州巡视、查看儿子杨广在并州的工作和北方边防。在两个多月之后杨坚才并州起驾回长安,足见杨坚对北方边防的重视以及对儿子杨广的器重。
杨广没有想到父皇杨坚回到长安没有半年的时间后就再一次的下诏让他速回长安,他更不知道等待他的是已经烽火连天的帝国半壁江山需要他的再一次出力。
杨坚灭掉了南陈,在地理上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大功绩,但是统一的路不没有因为南陈政权的灭亡而结束,这或许是杨坚以及大隋帝国的大部分文臣武将所没有想到的吧。这或许应证了那句话“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杨广从江南回去后,杨坚就命令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秦王杨俊出任扬州总管,镇守江南,节制江南44州的军事。同时为了防止再有人利用自古以来就有“龙盘虎踞帝王州”美称的建康(南京)连接南北、山环水绕、地势险要的地理天然形势建都割据,决定毁灭六朝古城,便下诏:“建康城邑平荡并耕垦”。于是隋军彻底毁坏建康宫殿、庙宇、城墙,甚至民居建筑,荡平作为农田耕地,城市贬为县郡。三百年的六朝豪华都城于是在这块土地此时被杨坚的一纸诏书毁灭了。但南朝赖以维持的社会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南北分治300年之久,经济、政治、文化都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差距日大,南方土著与南迁侨民的抵触隔阂并未消弭,南陈亡国的散兵游勇和地方武装仍潜伏于各地,一般民众对北方统治者的不理解以及由此自然产生的不认同的心理普遍存在。而要把这样两个异质社会统一起来,必然会产生许多现实的矛盾与冲突,需要周密计划、谨慎行事,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宽容与耐心。
然而事实却是杨坚与大隋帝国的高层被隋军的迅速全面胜利所误导,而将改造江南的任务想象得过于简单和容易化了。隋杨坚虽然通过武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却没有象灭东吴之后的西晋武帝那样,从政策上探讨和解决江南地区“易动难安”的问题,而是在江南广大区域内厉行异于南方的北方政策与制度。
一是大量改变原南朝行政区划。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二十九日,也就是攻克建康后不到十日,杨坚就派遣第一批使者巡抚江南。监察御史房彦谦奉召安抚括州、泉州等十州,足迹几乎遍及江南;左领军长史长孙炽“持节使于东南道三十六周,废置州郡,巡省风俗。”这广大南方地区行政区划的变更给江南士民刚刚亡国心理带来的冲击是却是显见的事实。
二是大规模撤换南方地方长官。平陈以后,原陈朝上层地方官员不是被押往北方,就是被废黜在家,罕见留任,取而代之的主要是隋朝任命的北方官员。如韩洪和郭衍先后任蒋州刺史,皇甫绩和刘权任苏州刺史,杨异和宇文弼任吴州总管,王世积任荆州总管,韦洸任江州总管,杜彦任洪州总管,侯莫陈颖和李圆通任饶州刺史,席世雅和杨荣任宣州刺史,杨初任常州刺史,马敬和刘景安任杭州刺史,韦冲检校括州事等等,这种局面直到杨广执政时期才逐步有所改变。与此同时,杨坚把陈朝君臣带回京城,供养起来,示以怀柔,并将江南士人“悉播迁入京师”,意欲以此除却将来动乱的因素。但实际上,对于南陈大部分宗室,杨坚并没有勤加安抚,以消解其反侧之心,江南人士在隋朝亦仍被视同蛮夷,在重臣苏威等人关于江南人士学业、世务不得兼得的论调下,难于求进于新的隋朝,境遇凄凉,于是纷纷奔走于出镇宗王的府邸,更有甚者以至于“郁郁思乱”。
三是强制灌输北方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杨坚大力倡导孝治,并派尚书右仆射的苏威以儒家所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来江南宣传贯彻。这些纲常伦理并非泛泛空言,苏威曾将“五教”具体化,责成地方官每年进行检查处罚,并在平陈之后将整套措施搬到江南,强制灌输,令“无长幼悉使诵五教,威加以烦鄙之辞,百姓嗟怨”。隋朝大力倡导和贯彻儒家伦常,旨在提高中央集权,削弱豪族势力,但在政策推行中,却无视广大江南地区的社会特性与历史背景,因此与江南世族谋求巩固其地位的普遍意识形成了直接的冲突,其严重后果接踵而至。
其实前面提到杨坚的三大政策只是让隋王朝变成了南陈旧地对立的一面,矛盾是在隋军的高压下爆发的。因为这些政策并没直接威胁江南豪族的大部分的利益,或者说是没有影响他们的眼前利益。我们都知道杨广率领的南征大军是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之内就把江南的半壁江山给拿下的,而这不仅仅是杨广大军的厉害与南陈军队不堪一击,而很大部分是实际掌握着江南资源的江南世家豪族没有做任何像样的抵抗,并且选择与隋王朝配合与合作。所以如果不是其既得利益受到严重损害,那些“顾恋巢窟”的地方豪族是不会冒着亡家灭族的风险起兵与隋朝廷对抗的。
而杨坚的另一大政策的实施就直接地触动了那些真正掌握江南土地与人口的江南世族豪门的一贯利益,于是矛盾升级,并且爆发。
尚书右仆射苏威“持节巡抚江南,得以便宜从事”。他被杨坚派到江南来不仅仅是为了宣传“五教”,因为作为与高颎共掌朝政的大隋朝廷顶级大臣来做这种宣传事宜似乎有点委屈苏威了,况且杨坚给予他便宜从事的权利,想想作为大隋帝国的宰相难道连个宣传事宜都要皇帝给予的便宜从事的权利。这就说明苏威的江南之行不仅仅是为了“五教”的宣传,而是另有重要任务。其实苏威可以说是出生在理财之家,他的父亲苏绰,是精通算术和计账户籍之法的专家,在北周时期担任大行台度支尚书和司农卿,主管财政和钱粮支出事务,而杨坚派他到江南来也就是为了江南的财政,这就是从江南有钱人口袋里拿钱的活。
第十九章 江南叛乱
《北史·附苏威》说得明白:“江表依内州责户籍”,就是隋王朝要在新拿到的江南半壁江山实行在北方一直实施的户籍政策。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王朝时代人口和土地对于统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杨坚的行动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必须的一种统治作为。但是杨坚和隋王朝的大臣们忽略了江南与北方已经存在的差距与隔阂,而且他们的步伐太快并缺乏一定的耐心。
被杨坚派到江南的苏威的另一重大任务就是整顿江南户籍,统查人口与土地的;在刚刚拿到的江南实施“输籍法”。这一方法其实是针对世族豪门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因为在历朝历代,政府官员都可以享受免税待遇的,这其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特色。于是就有小民将自己的田产寄名在豪强名下逃税,而豪强从中抽成。输籍法的实质是对田主的应缴赋税进行社会评议,评议的标准是由国家制定的,按照户等高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定额税,称为“输籍定样”。地方上按照这个“定样”,由三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