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暴君的伟大-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雁门郡城即为有名的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北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千古兵家征战之地。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凭借关城之险,慎重防守,击败匈奴十万人马;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廖战,大获全胜,威震塞外。这也是为什么杨广一行在知道始毕可汗带了十万的突厥骑兵来拼命往这里挤的原因,就是想借险关来面对来势汹汹的突厥大军。
八月13日,突厥骑兵包围了雁门郡城,几十万骑兵入塞,穿过隋定襄、马邑二郡直入雁门,将杨广御驾后妃宫女宰相百官等十几万人围得铁桶一般。杨广一行猝不及防,上下惶恐,撤民房修筑工事以作守御。其时苏夔领城东面防卫事,用一夜时间造作了“弩楼车箱兽圈”,但是几次交锋,猝不及防的官军均不利,雁门郡四十一座城被突厥很快攻占了三十九城,只有雁门、哼县还在坚守。时雁门郡城有兵民十五万,粮食仅可支两旬,情势危急万分。突厥的几次猛攻,箭头有的甚至落在皇帝杨广的跟前,弄得杨广狼狈不及,抱着幼小的儿子赵王失声痛哭,哭得“目尽肿”。城外杀声震天,城内乱作一团。关于战守之策,将相们意见纷纭,杨广甚至诏令裴矩和虞世基宿于朝堂,“以待顾问”。面对自己扶持起来的滔滔突厥骑兵杨广唉叹道:“向使长孙展在,不令突厥至此。”
大将军宇文述建议杨广率数千骑突围,尽早脱身。纳言苏威反对,认为万乘之主不宜轻动,且“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则彼之所长气”,避长就短十分危险。民部尚书樊子盖同意苏威的意见,说:“陛下万乘之主,岂宜轻脱,一朝狼狈,虽悔不及,未若守城,以挫其锐,四面征兵,可立而待。”接着,樊子盖又垂泣而谏:“愿暂停辽东之役,以慰众望,圣躬出慰抚,厚为勋格,人心自奋,不足为忧。”
近臣虞世基也同意樊子盖的看法,“劝帝重为赏格,亲自抚循,又下诏停辽东之事。”内史侍郎、皇后之弟萧璃总结他人的意见,并进一步献策说:“北蕃夷俗,可贺敦(即可汗的皇后)知兵马事。昔汉高祖解平城之围,乃是阔氏之力,况义成以帝女为妻,必恃大国之援。若发一单使以告义成,假使无益,事亦无损。”一向专断独行的杨广在窘迫中采纳了众大臣的建议,先“发使诣可敦谕旨飞”。24日,诏天下诸郡募兵勤王。于是,附近郡守县令各来赴难。在各路勤王队伍中,有太原李渊率领的兵马,就连远在江都的王世充,也“尽发江都人,将往赴难。在军中,反首垢面,悲泣无度,晓夜不解甲,藉草而卧。”
杨广还在城内亲巡将士,当众宣布:“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阵,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又下令“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大官以次增益”,又派使者往各营慰劳,相望于道。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大业十一年(615)大军从帝国的四面八方滚滚而来,突厥始毕可汗一时攻不下雁门郡城,当东都大队勤王兵马到达忻口(今山西忻县),距雁门只有咫尺之遥时,远在沙漠汗庭的可贺敦义成公主也见到杨广的使者,派人谎报始毕“北边有急”。九月15日始毕可汗率突厥铁骑解围而去。
突厥退走之后,杨广派人出城侦察,确认不是突厥搞得计策时,果断派出二千人的小队骑兵追击,抓获了突厥二千余人。突厥骑兵走路,杨广安全了,18日,杨广回洛阳的途中下诏赦免太原、雁门郡死罪以下犯人。(未完待续。。)
第八十三章 和亲公主
关于雁门之围,在《旧唐书》上记载了十六岁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份功劳。说李世民曾向屯卫将军云定兴献策:“始毕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旗幅相续,夜则钮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突厥侯骑察见满山的军旗,驰告始毕,“王师大至”,由是解围而去。这里的意思很是明显说杨广被围在雁门是李世民用计让始毕退走的,把这么一大功劳往年竟十六岁的他脸上贴,明显就是编写史书的人往李世民脸上贴金。另外《旧唐书?萧瑀传》记:“突厥解围而去,于后获其谍人,云:成公主遣使告急于始毕,称北方有警,由是突厥解围,盖公主之助也。”天下之安危,系于一妇人,多亏了义成公主。说到这个公主就不能不说她三十年的和亲之路。
义成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启民可汗,而启民可汗早先娶过一位大隋的公主叫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给启民是因为安义公主死的早,这启民可汗也就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娶了两位中原公主的可汗。安义嫁给启民时,突厥和大隋战败分裂成为东、西突厥,连年的战事,使得安义公主随着启民可汗东奔西走,惊吓过度,和亲刚刚三年就客死草原。原本杨坚对启民可汗可谓是“仁至义尽”,安义公主死了,启民可汗害怕大隋追究安义公主的死因,出兵来讨,越是这样启民可汗越是觉得对不住死去的安义公主,正要亲自去长安请罪的时候,发生了高句丽进犯中原的战事,他不但没有因为大隋发生战事窃喜不用再烦恼安义公主的死。反而更加坚定要亲自到长安请罪。当东突厥的启民可汗走到半路时,遇上大隋的送亲队伍,由于杨坚的交代,这一次启民可汗被免去罪责,不需要请什么罪了。启民可汗考虑再三,最终决定用十分隆重的仪式迎回义成公主,并直接册立为可敦(皇后)。
在北方少数民族看来,如果能够得到中原王朝的公主,实际上也就得到了中原王朝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支持。启民可汗再次与隋和亲后,很多部落纷纷向他归附。
义成公主出嫁突厥度过10个春秋后。即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染病而死,他的儿子咄吉继立,是为始毕可汗。始毕可汗上表求娶义成公主为妻,杨广以突厥风俗如此表示同意。
这次义成公主冒着事后可能被始毕可汗杀掉的危险,向始毕可汗谎报突厥的北方有变,借此让他不能全心攻杨广车驾,并最终退兵,事后始毕可汗也没有杀她。甚至连她的可敦之位都没有被废。
唐代隋,李渊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病死,其弟俟利弗设继立。是为处罗可汗。按照突厥的婚俗,处罗可汗又以义成公主为可贺敦。中原纷乱,大隋亡国,义成公主就像多年前嫁到突厥的北周千金公主(大义公主)一样对中原取代杨家天下的人有一种国仇家恨的感觉。她也像千金公主一样试图借用夫家东突厥的力量来复国。
为了网罗隋王朝的遗臣遗民,武德三年(620年),义成公主派人到河北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处把杨广的萧皇后迎到突厥。萧皇后是杨广的遗孀。杨广一死。她先落到宇文化及手里,后来,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接管。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义成公主便代表突厥可汗前来要人。窦建德不敢得罪兵强马壮的突厥人,就乖乖地将萧皇后及其小孙子,送给了义成公主,此外,还带上了谋害杨广的叛臣——宇文化及的脑袋。
同年,义成公主与处罗可汗又把原隋齐王杨晾的遗腹子杨政道立为隋王,还把战乱期间逃亡到突厥的万余中原人送给杨政道,并按照隋朝制度,建立百官,俨然又是一个独立的小王朝。武德四年(621年),义成公主和处罗可汗又想夺取并州,让杨政道居住,突厥大臣大都以为不可,纷纷劝谏,处罗不听,说:“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但将要出师时便卧病不起。义成公主“饵以五石,俄疽发死”。
义成公主和始毕可汗结合后生下一子叫奥射设,这时已十一二岁,处罗可汗死后,汗位本应由奥射设承袭,但义成公主嫌他儿子长相丑陋,性格懦弱,便把他废掉,改立处罗之弟满腹才华的咄芯继承汗位,号称颉利可汗。这样,义成公主重新做了颉利可汗的可贺敦。
颉利可汗在位时,突厥更加强盛。义成公主、已经投奔突厥的义成公主之弟杨善经和王世充使者王文素一起劝说颉利可汗:“以往启民兄弟争国,赖隋得复位,子孙有国。今天子非文帝后,宜立正道以报隋厚德。”
于是颉利可汗每年侵唐。唐王朝由于“方经略天下,故屈礼,多所舍贷,赠赍不赀,然而不厌无压之求也”。就是唐朝每年都要向突厥进贡。
武德四年(621年),颉利可汗又亲率万名骑兵与苑君璋联合入寇雁门,扣押唐朝使者汉阳公李壤、太常卿郑元琦、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等三人。次年,李渊派使臣出使突厥,答应颉利可汗的和亲请求。这样双方关系才开始好转,颉利可汗放回了所扣押的三位唐朝使者。同年八月,李渊又派郑元琦出使突厥,并劝颉利可汗说:“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虽得唐地,不能居也。今虏掠所得,皆入国人,于可汗何有?不如旋师,复修和亲,可无跋涉之劳,坐受金币,又皆人可汗府库,孰与弃昆弟积年之欢,而结子孙无穷之怨乎!”
颉利可汗也觉得交战不如和亲,便带兵撤离已占领的雁门。至此,双方战火暂时停息。
然而,事过不足一年,颉利可汗又亲率将士围困马邑城,战斗十分激烈,每天交战十余回合,一时难分胜负。当唐朝援军到达松子岭时,颉利可汗大为吃惊,为了找条后路,便提出与唐和亲李渊回答说:“释马邑之围,乃可议婚。”颉利可汗同意撤兵,但义成公主坚决反对,要求继续围攻,把唐朝将士困死在马邑城,颉利可汗只好把善于制造攻城器械的高开道召来,连夜攻打。颉利可汗虽然攻下了马邑城,但并没有长期占领,而是以此作为再次向唐求婚的资本,唐权宜答应和亲后,颉利可汗便将马邑归还于唐。
颉利可汗之所以一再攻唐,这是因为:第一,义成公主及公主弟杨善经的一再劝说煽动;第二,颉利可汗势大野心也大;第三,李渊建唐在突厥人心目中不是正统。李世民就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直到贞观四年(630年)正月他还说:“天下未一,人或当思隋。”
贞观四年(630年),唐出兵偷袭突厥成功,坚持复国的义成公主被李靖所指挥的苏定方所杀,颉利可汗被俘送到京师长安。从此东突厥灭亡,这仿佛就是多年前北周千金公主遭遇的一个轮回,让人感叹一个和亲公主的悲惨与痛苦。
雁门之围解了之后,杨广与十月初三回到东都洛阳。经过这事之后,东突厥与中原大隋王朝的敌对关系公开化了,并开始没有顾忌的入境掠夺重新成为了大隋北方边境的大患。为防备突厥的掠夺,杨广下诏任命能征惯战的名将王仁恭官复原职,领马邑太守。他一到任就遇到了始毕可汗亲自带领几万铁骑入侵马邑。
同时突厥的二特勤奉始毕可汗之命向南纵深入寇。面对如此情形,身为马邑太守的他从郡兵中选出精锐,主动出击,大破突厥并斩杀了突厥的二特勤。而后不甘失败的突厥再次入寇定襄郡,再次被王仁恭打败,丢弃六畜而归。从这里就能看出,东突厥虽然开始崛起但是依然没有与隋争锋的实力,这也是始毕可汗不敢大规模的入侵的原因。为加强北方边境,杨广再次下诏李渊统领太原本部人马,和王仁恭一起北备胡人。(未完待续。。)
第八十五章 河南瓦岗
杨广南巡,带走了大隋在中原的大部分精锐军队,使得中原统治处于一种比较空虚的状态,这使得依然在挣扎的农民起义得到了喘气并发展壮大,同时也让有野心的贵族阶级看到了反隋的希望以及有了反隋的勇气。
虽然隋朝的农民在大业七年的时候就开始了并且声势浩大,但是在杨广军队的强力镇压下依然没有成势的可能。直到杨广的第三次南巡,在隋军的强力镇压下只能挣扎保命的农民起义的春天似乎来了,他们在这时开始发展壮大。在后来,北方农民起义汇成了两支强大队伍: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这两支队伍加上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成为隋末农民反隋的强大三主力。其中由贵族领导的瓦岗军是三支队伍中最为强大的,它甚至一度问鼎中原。
曾任东郡法曹的翟让,犯法当斩,狱吏黄君汉知道他武功高强,认为他“可救生民之命”,便不顾个人安危,私自释放了他。大业七年(611),逃命到瓦岗的翟让与同郡人徐世勣(即李勣)、单雄信起兵于瓦岗(河南安阳),这也是瓦岗军的名称来由。参加起义的有故县吏邴元真、善于占卜的贾雄和翟让的兄长翟弘等。翟让以贾雄为军师,邴元真为书记,徐世绩、单雄信为领兵将校,所部多齐、济间渔猎手。瓦岗军初期活动于东郡一带,瓦岗军初期活动于东郡一带,翟让后来听从徐世绩的建议,分兵西上,进入大运河所经的郑、宋边界,阻截往来的公私船舶,资给丰足,归附者日众。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但是不知道是隋军镇压的厉害还是作为首领的翟让没有多大野心与能力,起义后的瓦岗军直到大约十二年(616)的时候还是像隋末大部分的农民义军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都是为了活命聚在一起的“土匪”队伍。但是在大业十二年的十月,他的加入改变了瓦岗,改变了天下。他就是参加过大业九年杨玄感叛乱的大贵族李密。
杨玄感兵变失败后,在衙役手中逃脱的李密与王仲伯先投奔逃到平原(山东平原)一带的义军首领郝孝德处,但郝孝德却不以礼相待,于是李密又投另一义军首领知世郎王薄,王薄对其也不重用。是年,山东闹饥荒。李密二人沦落到削树皮用来充饥。
不久,王仲伯离开李密偷偷回至天水,李密则逃到淮阳(河南淮阳),住在村中,改姓名刘智远,当起了私塾先生。几个月间,李密郁郁不得志,便作了一首五言诗,哀叹自己的凄凉处境:
“金凤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途士,空轸郁陶心。
眺听良多感,慷慨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器。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诗成之时,他自己悲从中来。竟至落泪。当时有人感到奇怪,便把此事告于太守赵佗。赵佗遂派人前去抓捕,李密闻风而逃。躲过此劫。李密无处可去,只好躲在他妹夫雍丘县令丘君明家里,丘君明不敢收留,便让他藏在游侠王秀才家,王秀才还将女儿嫁于李密。不久,丘君明的从子丘怀义向官府告发,梁郡通守杨汪相知前去抓捕,汪相知派兵包围了王秀才家,命大的李密正好外出,因此得以逃脱,而丘君明和王秀才却因此事被杀。
走投无路的李密在翟让的部将王伯当的推荐下于大业十二年(616)十月,投奔翟让。
李密来到瓦岗军后,其中有人知道李密是杨玄感的亡将,朝廷通缉钦犯,可能是怕招来朝廷的大规模围剿于是暗中劝翟让将李密除掉。李密闻后,心中大惧,便通过翟让部将王伯当向翟献计:“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翟让闻后,说:“吾侪群盗,旦夕偷生草间,君之言者,非吾所及也”。从此对李密礼遇有加。
当时有个叫李玄英的人,从东都逃出来,在众义军中寻访李密,并云“斯人当代隋家”。别人问其故,李玄英说:“比来民间谣歌有《桃李章》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谓逃亡者李氏之子也;皇与后,皆君也;‘宛转花园里’,谓天子在扬州无还日,将转于沟壑也;‘莫浪语,谁道许’者,密也”。待与李密相遇后,遂委身事之。还有前宋城尉齐郡人房彦藻,自负其才,但却无法施展,因而参与了杨玄感之事。杨玄感失败后,房彦藻隐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