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暴君的伟大-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规模。大隋在经历了两次辽东惨败和杨玄感造反后,衰败不可避免地来临了。墙倒众人推,余杭刘元进起兵,东海彭孝才聚众为盗,宋子贤、向海明、杜伏威、辅公佑、苗海潮等大小二十余伙农民队伍纷纷扰动一方,河间赵万海、平原高士达都悍然立国,一向软弱的百姓们突然都暴戾起来,一个个争相干这株连九族的买卖。
第七十八章 三征高丽
按理来说镇压叛乱稳定国内应该成了隋朝和杨广的中心工作了,但杨广两次东征高丽的已经骑虎难下,杨广和大隋都无法承受两次败于高句丽这样一个小小属国的严重政治后果,帝国和作为帝国主人的杨广都必须用一场胜利来及时挽救自己摇摇欲坠的霸主威严。于是在大业十年(614)二月,杨广硬着头皮第三次发动了征辽战争。
大业十年(614)元旦,没有回京的杨广是在高阳(今河北定县)行在所度过。这年元旦,百济又遣使朝贡,杨广接见了其使者并再约以夹击高句丽之事。二月初三,杨广诏百官商讨再伐高句丽,全体官员竟沉默了数日。因为对于被他们连征两次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高丽国他们不想放弃征服它的机会,然而群臣知道杨玄感叛乱虽已平定,但国内“群盗所在皆满”,局势已乱,征辽闹得天怒人怨,百官明知安抚国内动乱才是当务之急,可是杨广驻跸高阳对高句丽志在必取之举,群臣们只好沉默。
而后,杨广下了一道的诏书,以皇帝的身份对前面几次的征辽事宜做出总结,诏书称“往年出车问罪,将庙辽滨,庙算胜略,具有进止。而谅昏凶,罔识成败,高颎愎恨,本无智谋,临三军犹儿戏,视人命如草芥,不尊成规,坐贻挠退,遂令死亡者众,不及埋藏。今宜遣使人分道收葬,设祭于辽西郡,立道场一所”。
诏书中杨广对于为征辽事业献身于辽东的文武将士表达了惋惜悲悯之情。同时派人收葬弃于荒野的隋征辽士兵骸骨,设立道场祭坛超度死者亡灵。然而作为高傲的皇帝杨广并没有在诏书中坦承自己前两次征辽的失败。反而把自己亲征失败时在辽东留下的将士骸骨归为开皇年间弟弟杨谅和宰相高颎时留下的,这也是作为皇帝杨广的无奈之举。因为他是皇帝,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他不能正大光明的承认自己的错,但在二月23日杨广下诏第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的诏书中他还是以“黄帝五十二战,成汤二十七征,方乃德施诸侯,令行天下”含蓄的承认自己的前两次征辽的失败。
二月23日,奉命出征的大军又一次跟随杨广无奈的脚步走上了辽东前线。和前两次一样也不一样,征人四远奔赴如流,舳舻相次千余里。役夫往返在道者常数十万,死者臭秽盈路,逃役者不计其数。如唐初名将刘弘基从征辽东,家贫不能自备行装,自度失期当斩,遂与同伴杀牛,让官吏来逮自己进县大牢。征辽路上,征人与逃亡者几乎是擦肩而过,人流汹涌。25日。杨广来到北平郡卢龙县的临渝宫(今河北抚宁县境),在旷野设坛祭祀黄帝借此希望振奋军心。
虽然一路上各地变乱的消息不断传来,但有点无奈的杨广只有一面发诏各地官员征讨镇压,一面继续行军。由于逃亡不断。行程很慢,走了近3个月,七月17日杨广的车驾才赶到塞外辽河边上的怀远镇(今辽宁怀远县)。身为皇帝的杨广虽又一次亲临前线。但原先征发的军队多失期不至,士兵厌战。役夫逃亡,加上秋凉已到。时间不多,隋军虽多,但实际上战争的希望很是让人担忧。此时,来护儿率水军泛海先于辽东半岛登陆,占领了高句丽的毕奢城(今辽宁大连市北),但水军副总管周法尚则在进军途中遇疾而亡,死时遗言以未能亲见灭高句丽而遗憾。高句丽举兵迎战来护儿军,被击败,来护儿于是勒兵将转攻平壤,高丽王高元震恐,连年守土作战已人疲马乏,自己又主动毁坏稼禾,实行坚壁清野,虽顶住了隋军进攻未致亡国,但三年不种稼穑,野无青草,举国饥荒,亦举动困弊,全国大饥无力再战,于是遣使执送隋叛臣斛斯政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下,上表乞降。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当时的隋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败落,当时杨广君臣再鼓一把劲灭亡高句丽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但是由于前两次失败,杨广以及大部分君臣对取胜也不像先前那样有把握,对战局的发展也没有底,国内的频频叛乱和军粮转输困难使他们颇为沮丧,心乱如麻,难以下台收场。七月28日,当高丽王高元的使者囚送叛国的斛斯政来赎罪乞降时,杨广异常兴奋,这不是给自已台阶下吗?于是,杨广立即下令隋各路大军停止进攻,接受高句丽降款,并遣人持节往来护儿军中,诏其率水军回师。
来护儿刚打了胜仗,一雪前次平壤战败之耻,且水军随船带粮有运输条件,士卒士气较高,对战争前景持乐观态度。接到回师诏令,来护儿大为不满,即召集部众喊:“三度出兵,未能平贼,此还也,不可重来。今高丽困弊,野无青草,以我众战,不日克之。吾欲进兵,径围平壤,取其伪主,献捷而归”。不肯奉诏,上表请战。长史崔君肃认为诏命不可抗,来护儿激愤地说:“吾在阃外,事合专决,岂容千里禀听成规,俄顷之间,动失机会,劳而无功,故其宜也”。
他认为胜利进军中未达目的突然退兵太轻率,表示宁可获罪也要擒得高元,况舍此成功机会,今后就不会再有了。来护儿为了灭掉高丽,不惜抗旨都要出兵,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将军的痛苦。一直以来大隋的将帅在战场上无论是南陈还是突厥都是无往而不胜的,可对于他们眼中的弹丸之地的高句丽竟然三次倾全国之力都没有将其灭掉,而如今趁胜有机会彻底征服它却让他收兵回国不让他们抓狂才该。这时,崔君肃也大声向众将喊叫:“若从元帅,违拒诏书,必将闻奏,皆获罪也”。诸将恐惧,都劝来护儿奉诏退军,护儿无奈,只好率水师回还。本来还有一点希望的第三次出征就这样因为崔君肃的胆小不想出征而破灭。
八月初四,秋凉阵阵,杨广自怀远镇班师回朝,三次大规模的征辽军事行动就此结束了。冬十月初三,御驾回到东都洛阳,未作休整就继续西行,十五日回到京师长安。杨广让高句丽使者押斛斯政亲告于太庙,算是献捷。于是下诏征高丽王高元入朝,彻底激怒了杨广的高元知道去了肯定是回不了高丽的,所以高元根本不敢入朝,对于杨广的诏令不加以理会,杨广火大,拘留高句丽使者,并下敕令将帅整装严备,向高丽展现出再度举兵问罪辽左的决心意图给予高丽王高元压力使他入朝,但是一穷二白的高丽王就是不怕,弄得杨广很是下不了台。
其实第三次杨广君臣也未必就是轻信了高丽王投降的谎言,否则肯定会按照惯例,逼高句丽割地赔款、遣子入质后再撤军,而不会刚听到一句服软的话,就急急带着大军撤了回来。显而易见,此时的大隋朝也已经困顿不堪,杨广急于收兵回国休养生息;更觉得难以彻底取胜,担心重蹈前两次东征的覆辙,被陷死在这个泥潭中拖垮。其实到了尴尬的第三次征高句丽的时候,应该说杨广和大隋君臣的战争目标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要彻底灭掉高句丽让其成为大隋版图变成了征服它让它臣服在大隋的脚下。所以不能说是隋朝君臣被高句丽人欺骗,而是他们认为高句丽服软那是一定的。此次杨广能知难而退,不与高句丽继续打两败俱伤的消耗战,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百姓之福,更是一种理性和政治智慧的体现,足以证实他并非很多人印象中的那种不知进退,一味穷兵黩武的战争狂人。(未完待续。。)
第七十九章 李敏之死(一)
杨广第三次征辽之后,大隋帝国突然就流传了一条“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这条谶言在隋末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名声。这不仅仅是因为隋末历史中李密、李渊、李轨均先后以之号令天下,当然最后只有李渊的成功应验了这句谶言;还有的就是有一场历史冤案与这条谶言的出现有关,那场冤案就是李敏之死。
话说当这条谶言在大隋帝国上下流传的时候,作为皇帝的杨广有点担心帝国的未来杨家的统治了,但是又不能杀进天下所有姓李的人,于是他就在满朝文武中重点排查,最后李敏就被认为最有可能是谶言中取代杨氏统治的李姓,最后杨广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把李敏宗族32人处以死刑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敏冤案。
为什么李敏会成为杨广最怀疑的对象呢,这是有原因的。其实当时在大隋帝国,最有权势的李姓除了李敏一家族外,还有李渊与李密家族,当然那个时候李密已经在亡命天涯。他们三个都是关陇贵族最原始的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家族后人族辈。但是在当了杨广时期李密家族已经没落,后李密又参加了杨玄感的叛乱在那时已经亡命天涯;后来取代杨氏的李渊家族在那时也并是很露角;相对于没落的李密与尚未有势的李渊来说李敏家族则不同了。
李敏的爷爷是北魏大臣李贤,李贤有一个弟弟李远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可以说他们家从北魏开始便是权势显赫。到了李敏的父亲这一代时。李敏的父亲李崇以父贤勋封乃乐县侯,后归顺杨坚被封为广宗郡公任幽州总管。在幽州总管任上抵抗突厥入侵的时候战死沙场,于是李敏继承父亲爵位。因为李崇死的时候。李敏还很小,杨坚便把他放在宫里养着,这让他与皇室很有关系。等到李敏成年之后,李敏娶了当时乐安公主的女儿宇文娥英,成为皇亲国戚。
这隋朝的乐安公主就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杨丽华曾经是北周宣帝宇文贇的天元大皇后,宣帝死后又被儿子静帝尊奉为皇太后,杨坚取代北周后就从皇太后变成了公主。杨丽华的女儿宇文娥英,到了婚嫁的年龄时。其外祖父杨坚下旨为她选婿,奉皇帝的命令到弘圣宫聚集等待相女婿的贵公子弟,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人。作为母亲的杨丽华亲自在帷帐之中为女儿把关,最后外貌风流倜傥姿又善骑射、对歌舞管弦无不通解的李敏被杨丽华相中,选为女婿。杨坚可能觉得亏欠女儿,于是在李敏娶宇文娥英时假借一品的羽仪,其礼就如娶皇帝的女儿。
后来在一次侍奉杨坚饮宴前,杨丽华打算为女婿向父亲要官,便事先对李敏说:“我把天下都给了皇上。只有一个女婿,我当为你求柱国之职。皇上如授你当别的官,你千万别致谢应承。”等到进见杨坚时,杨坚亲自弹琵琶。让李敏歌舞。杨坚十分高兴,对杨丽华说:“李敏现任何官?”杨丽华回答说:“他只不过是一个白丁罢了。”杨坚便很大方地对李敏说:“现在授你仪同之职。”仪同是五品,这已经是很高了。但是李敏不应承。杨坚只好再说:“不满你的意吗?现在授你开府。”开府是三品了,这李敏又不应承致谢。杨坚懂了。便说:“乐平公主对我有大功,我又何必对其女婿吝惜官职呢!现在授你柱国之职!”柱国是二品了。李敏这才舞蹈拜谢。
到了杨广为皇帝是,李敏依然被杨广重用信任。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杨广第三次出征高句丽的时候,李敏被杨广任命为在后方督运粮草。这个位置曾是杨玄感做过的,但是杨玄感在这个位置上造反了,对于这个位置杨广在第三次的出征过程鉴于杨玄感的教训他只能把他交给自己绝对信任的大臣,于是李敏做上了这个责任重大的位置足见杨广对他的信任。
虽然李敏做了皇亲国戚,而且深受皇帝的信任重用,但是李敏个人在当时的隋朝根本不突出,甚至比不上李渊,这与李敏几乎没有在地方上任职及没有在朝堂上任实职有关。然而李敏的家族却在大隋非常的突出,异常的显赫,因为李敏有一个叔爷爷李穆。
如果要为隋初大臣地位排名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做了二十年开国宰相的高颖肯定会排在首位,但是在隋史中真正排在第一位的却是李穆,即李敏的叔爷爷。
李穆在北周末年的时候就进位上柱国食邑九千户,拜大左辅,实任并州总管。杨坚专权的时候,尉迟迥起兵反叛,曾派遣使招李穆。李穆锁拿其使,向杨坚交拿尉迟迥的书信。当时李穆的儿子李士荣,认为里穆镇守的并州乃是天下精兵说在处,就暗地里劝李穆反杨坚。李穆拒绝并派人向杨坚奉上十三环金带,这是天子之服饰。后来穆又以天命有在,密表劝进让杨坚登基称帝。后来杨坚打算做皇帝时,对远在并州的李穆下诏曰:“公既旧德,且又父党,敬惠来旨,义无有违。便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不久后李穆就来到长安,高兴之余的杨坚降坐礼之,拜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并让他有赞拜不名的特权。而后李穆的子孙即使还在襁褓,悉拜仪同。据说当时李穆一家族在朝堂上上朝的人就有上百人,至于有官职的人那更是不可计数。李穆一家贵盛,当时无人能比。虽然李穆在开皇六年的时候就死了,但是他的子孙封爵任官的人依然很多,他的家族在隋朝依然强盛,风头盖过所有姓李的。李敏就是生在这样有着历史积累的权势大家族中。话说当”李氏当有天下“的这条谶言出现的时候,在杨广的目光扫过朝臣后,便发觉这个家族是最有实力即最有可能成为谶言里的李氏。本来被怀疑皇帝怀疑上了就不是什么好事,更郁闷的是这个家族的一个家伙的名字让本来无法认证的事情有了眉目,让虚无缥缈的事情视乎变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了,他就是李敏的小名—洪儿。
据说杨坚在位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做梦梦到了洪水淹冲大兴城(都城),当“李氏当有天下”这条谶言出现后,杨广就联想到父亲做的这个梦,他就把这个“洪水淹冲大兴城”理解为“洪儿推反隋朝”,很不幸运的是李敏有一个小名就叫做洪儿,于是家世和小名让他成为了谶言里那个姓李,最后李敏被莫名其妙的杀了,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灭的差不多一干二净。
就这样李敏的死成为一桩千古冤案,这一桩案子也成为杨广疑杀功臣的罪证。事实上,杨广杀李敏、李浑一家族几十口人绝对不是因为怀疑他们,因为当这条谶言出现之后,联想到李敏小名洪儿的杨广曾经特地找了他,叫他改名字以避忌讳。至于最后杨广还是痛下杀手那是在大臣宇文述的忽悠下,完全相信了李敏、李浑要造反才痛下杀手的。其实宇文述并不是要忽悠杨广而是要陷害李浑,因为李浑这家伙曾经狠狠的忽悠过他,所以他要报复李浑,而李敏只是宇文述报复李浑顺带的,又或者说是他报复的工具罢了。
具体李浑怎么忽悠过宇文述,这还得从李穆的死讲起。李穆死前不仅有着太师等勋职,而且还有申国公的爵位,这爵位是可以世袭的。所以他一死,他的爵位按理就有他的大儿子继承。可是这李穆死的时候,他的大儿子李惇早已死了,于是李惇的儿子李筠以嫡孙的身份袭封祖父申国公之爵。李筠继承爵位在古代法理上是无可争辩的,所以李穆的其他在世儿子就算有什么想法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未完待续。。)
第八十章 李敏之死(二)
这李筠继承了李穆的爵位就意味着继承了李穆留下来的所有东西,这包括家族地位以及家族财富。李筠继承了整个家族之后就对家族财富拥有绝对的支配权,这也就意味着李穆的其他还活着的儿子们还需要靠他这个族长生活。这李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抠门。当他掌握家族财富的时候,对李姓家族里叔叔李浑等许多长辈们依然很是抠门。
本来对他继承爵位有点看法的叔叔李浑一看这他这样,就越看越不顺眼。这样一来,旧怨加新恨的李浑就叫同样对李筠不满的李家侄子李善衡喑杀了李筠。李筠被杀之后,朝廷来查凶手。身为凶手的李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李筠在家族里很是不受欢迎,与他关系不好的人有很多,所以当朝廷的人来了之后,作为朝廷重臣的李浑就出面作证说李筠是被与他关系不好的堂弟李瞿昙所杀,结果李瞿昙做了李浑的替死鬼。
李筠一死,这申国公的爵位又空出来了,这下李浑又有心思了,他想以李穆儿子的身份继承爵位。可是如果按照正常的爵位继承来说,他是没有机会的,因为他是李穆的第十个儿子,虽然大哥死的早,但是在他之上还有很多兄弟活着,怎么算也没有他的分。
没有继承的份,那李浑就想办法。于是他找到大舅子宇文述,这时的宇文述是太子杨广的心腹,在杨广的身边很说的上话,李浑就叫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