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后本来是不想在女人的名分上与戚夫人计较的,但没想到戚夫人得寸进尺,居然染指国家大事了。刘邦在哪个女人的床上睡觉,作为政治家的她可以不关心。但是废立太子,则是关系国之根基的大事,更何况这涉及她自己的前途命运。
  吕后这回不干了。她没有把戚夫人当情敌,但这次不得不被逼把她当政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残酷###已经不可避免。
  吕后是谁?她不仅是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发妻,而且是刘邦的政治同盟,是共同打天下的战友,是开国的功臣!戚夫人又是什么东西?一个撒娇发嗲的情人,一个会唱歌跳舞的戏子,一个只供男人享乐的工具!这样的人也敢来争太后的地位,还有没有天理!
  没等吕后对废立太子一事吱声,刘邦的大臣们闻讯先不干了。御史周昌一点不给刘邦面子,在朝堂上大声为刘盈辩护。无奈这老兄是结巴,只能像喊口号一样说一句话:“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吕后在朝堂外听到了这次讨论。散朝之后,她当众向周昌下跪叩谢:“要不是你,太子就要被废了。”
  在废立太子之争上,戚夫人是用眼泪来换取刘邦的支持,而吕后则是用政治来唤起群臣的帮助。毫无政治智慧的戚夫人,在这场斗争一开始,就败局已定。
  秦末有四位饱学诗书、德高望重的隐士,为避战乱躲入今陕西商县东南的林壑之中修隐,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立汉以后,一直想请四位高人出山为国家效力,但“商山四皓”却始终不理这个茬儿。吕后在谋士张良的引荐下,与“商山四皓”搭上了钩。这老四位被吕后和太子刘盈诚意打动,下山做了太子的宾客,辅佐刘盈。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反叛,当时刘邦正在病中,他想让刘盈率兵###。但这四老却在背后劝吕后千万不能让儿子领命。他们认为那些老将根本不会听刘盈的,所以这场仗根本打不赢。当时的形势是,戚夫人整天给刘邦吹耳边风要换太子,而如意成天围着刘邦转。刘盈如果无功而返,便是没有本事。这正好给刘邦换太子的口实。吕后一听在理,急忙到刘邦那里说情,最后刘邦只好自己抱病出征。
  刘邦平叛回来,在一次宫中宴会上,猛然看见刘盈身后肃立着四个白胡子老头。当他得知这就是他不曾请动的“商山四皓”时,便知道大势已去,刘盈的太子是废不掉了。他无奈地对四老说:“那就请诸位好好调教太子吧。”
  “商山四皓”告辞后,刘邦把戚夫人叫了出来,指着四人的背影说:“我想换太子,可这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羽翼丰满了,难动啊!以后就是吕后掌权了。”
  戚夫人知道大势已去,不禁低头垂泪。
  刘邦说:“给我跳个楚地的舞蹈吧,我来给你唱支楚歌。”刘邦唱的是:“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缴(音“增酌”,捕鸟的射具),尚安所施。”刘邦悲怆的楚歌,让悲切的戚夫人几不能持,舞到最后,已经是泪流满面。刘邦转身而去,从此再不提废立太子之事。
  戚夫人在第一回合斗争中落败,但更不幸的是,她的靠山刘邦此后不久也撒手人寰。
   。。

一首歌要了她的命(2)
吕后开始了她的政治复仇。
  吕后把戚夫人抓了起来,将她的头发剃光,脖子锁上铁链,穿上用红土染色的囚衣,每日在禁闭的地方捣米。公允些说,这是这场###始作俑者应付的代价。换个角度,如果戚夫人胜利了,吕后的境遇也不过如此。历史从来不原谅失败者。
  如果戚夫人认败服输,那么她很可能就在这样的“劳动改造”中了其余生。但是她不仅不服,而且发出了可怕的政治威胁。
  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在捣米的劳动间隙,原创了一首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这是一首不仅能要她命,而且能要她儿子命的歌。我们不知道戚夫人以前是否创作过歌曲,但不管怎样,这都是最臭的一首!这明显是让她儿子如意来给她报仇,自己愚蠢还不够,非把无辜的儿子也给拖进来。
  刘邦是深知吕后性格的,因此在死前对后世已经做了精心安排。他甚至想方设法把鲁元公主(这是他和吕后生的女儿)丈夫的赵王爵位给废了,为心爱的儿子如意腾出了一个位子。死前,他又害怕吕后对如意反攻倒算,把曾经有恩于吕后的结巴大臣周昌派到赵国,名为辅佐如意,实为保护他。要知道,周昌本是刘邦身边的重臣,如今却成了地方官员,还不都是为了如意的安全吗?
  结果,刘邦的苦心白费了。没脑子的戚夫人每天都在呼唤儿子回来报仇。
  吕后本来没想拿十几岁的如意怎么样,但听了戚夫人每天在唱的歌,她就不得不小心了。对于一般的家庭,这也许只是私仇;但是在宫里,这就是政治呀!是涉及政权能否稳固的大政治!戚夫人重开斗争的新回合,吕后也不得不应战。
  吕后连续三次派人传召赵王刘如意进京,周昌知道凶多吉少,每次都把如意拦下。周昌是只认主子的忠臣,虽说当初他无意中帮了吕后的忙,但他的初衷是为刘邦着想的。现在刘邦托孤于他,他就要保护好如意。吕后也拿周昌没有办法,只好调虎离山,召周昌进京。周昌前脚离开赵国,吕后派人后脚又召赵王如意,还不太懂事的如意只好奉命赴京。
  如意同父异母的哥哥,也是当朝皇上刘盈是个宽厚软弱的人,与如意的关系非常好。他知道自己的亲娘吕后要杀如意,就拼命罩着弟弟,同吃同住,片刻不离,这倒让吕后好长时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但是,有一天,刘盈早起去练射箭,而如意贪睡懒觉,没有跟去,机会就这样给吕后抓住了。她派杀手来到刘盈的寝宫,将毒药灌进了正在熟睡的如意嘴里。
  戚夫人挑起的第二回合斗争,又以失败告终,甚至连翻盘的本儿都赔个精光。如意死后的戚夫人,已经成为吕后刀下的羔羊;而事实上,她比羔羊还要悲惨,她成了“人彘”(音“至”,猪)。
  吕后下令将戚夫人的手脚全部砍掉,只剩下脑袋和躯干,然后又挖去眼睛、焊上耳朵、灌下哑药,最后将她丢进粪池里。
  几天后,吕后将儿子刘盈叫来观看“人彘”。刘盈不知何物,吕后告诉他:“这就是戚夫人哪。”刘盈听后当场放声大哭。历史上的这段记录一直被认为是吕后残忍性格的铁证,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到刘盈怯懦、无能的性格,我们也许能理解做母亲的良苦用心。吕后是在教育刘盈,政治是不能讲温情的,否则,对手的下场就是你的未来。
  可惜刘盈天生就不是一个政治家。从此大病一场,在床上躺了一年多。他派人给吕后带话说:“这都不是人干的事呀!我作为你的儿子,实在没法再治理天下。”
  从此,刘盈喝酒搞女人,不再打理朝政。而吕后大权独揽,充分施展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在位七年后,被淘空身子的孝惠帝刘盈病死,年幼的刘恭继位。吕后正式称制,在前台署理国家大事,在她治理下,大汉王朝欣欣向荣。
   。 想看书来

重婚民女成太后(1)
汉景帝刘启不仅上边有一个胡搅蛮缠的妈妈窦太后,身边还有一个诡计多端的女人王。
  王的家乡是今天陕西扶风县槐里镇。她的母亲臧儿出身名门,后家道中败沦落至此。臧儿曾两度出嫁,与先夫生一男两女,王信和王、王息;与后夫育两子—田(音“坟”)和田胜。
  由于家境不好,作为长女的王早早就嫁了人。她的丈夫名叫金王孙,名字大气,但命运不济,他们育有一女名金俗。就在王踏踏实实过她的农家日子时,她母亲臧儿却不甘心自家的落魄,请人来算了一卦,结果相士说她的两个女儿有大富大贵的命。臧儿一听来了精神,她终于有了指望!
  可这时王已为人妻,怎么办呢?臧儿厚着脸皮跑到金家,要人家把女儿退回来。金家大怒,对于这等无理要求坚决不答应。臧儿没了办法,只得把王送到长安,进太子宫做了宫女。
  王毕竟是做过人妻、生过孩子的女人,对于男女之间的事情,比那些少不更事的小宫女要精通百倍,很快,她就把当时的太子刘启给钓上了。
  刘启本来是有正妻的,这位太子妃还是刘启的奶奶薄太后的侄孙女,但这个小薄氏的命运与她的姑祖母老薄氏出奇地相似,始终被丈夫冷落。不知为什么,刘启从心眼里不喜欢这个远房的表妹,两个人的感情一直不好。更要命的是,小薄氏始终没有为刘启生下一男半女,这就意味着她没有本钱。
  这些跟王还没啥关系,她这时不过是让太子痛快高兴的玩具。况且,刘启宠爱的并非王一人,最受宠的是栗姬,他首先为刘启生出了儿子刘荣。王虽说也没闲着,但一连三个生的都是丫头,量虽多可质不行,这让她在栗姬面前抬不起头。
  王肯定是一个从骨子里就不服输的人,她又把妹妹王息拉进太子宫帮忙。妹妹年轻貌美有资本,姐姐成熟老到有经验,刘启哪里招架得住,王息自然成为红人。她也的确争气,一连为刘启生下了四个儿子。也许是急于争面子生育过度,王息在生下第四个儿子后不久便去世了。
  苍天不负有心人,王终于又有了。她对刘启说:“我梦见一个大太阳钻进我的肚皮了!”刘启高兴地说:“这可是个好兆头!”
  这个儿子还没出生,刘启的爸爸文帝就去世了,刘启继位,史称景帝。这时,发生了刘启的母亲窦太后要刘启立他的弟弟为储君的事情。景帝刘启为保证江山在自己这一脉中传承,决定立太子。由于皇后小薄氏无子,刘启只好立长子、栗姬生的刘荣为太子。
  栗姬感觉更加良好。但争强好胜的王也更加地不服气。
  这时的王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儿子,这是刘启的第七个儿子,但却是他当皇帝后得到的第一个儿子。王为这个希望之苗取了一个贱名:彘儿—也就是猪儿。他的大名叫刘彻,就是后来如雷贯耳的汉武大帝。王有了儿子做本儿,身价也就高了,被册封为美人,这是后宫中很高的级别了,从道理上与栗姬平级,享受同等待遇。
  但风头正劲的栗姬根本没把王放在眼里,她现在虽然不是皇后,却已经是太子的妈了,当皇后是早晚的事情。这时来巴结她的人也越来越多。
  景帝刘启有个亲姐姐,被封馆陶公主的刘嫖,这位权势极大、威望极高的姑奶奶也找上栗姬的门,希望能把自己的宝贝女儿陈娇许配给栗姬所生的刘荣太子。这在当时是非常合理的婚配。栗姬如果能攀上刘嫖,就几乎半个屁股坐到了皇后的位子。可利令智昏的栗姬却以为自己已经坐上皇后位了,居然愚蠢至极地回绝了这门婚事。
  大姑奶奶刘嫖哪里受过这等屈辱,心中与栗姬结了梁子。她又找到王来提亲。聪明的王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不仅爽快地答应了这并不般配的婚事(她的儿子刘彻比刘嫖的女儿陈娇小得多),而且对刘嫖感激不尽。这让姑奶奶心里非常舒服。
  于是,刘嫖开始没事就到弟弟刘启那里说栗姬坏话。后来,景帝刘启终于把窝囊的小薄氏的皇后给废了,但也没有册立栗姬为皇后。而且,景帝对自己所有的儿子、妃妾一再嘱咐:“我死了之后,你们也一定要善待薄氏!”
  脑子进水的栗姬本以为自己可以立马转正,见没有动静,心里存有怨气。她又出昏招,居然与景帝耍性子,故意不听话,经常肆无忌惮对被废的薄氏出言不逊。景帝对此很恼火,但因为栗姬毕竟是太子母亲,强压怒火没有发作。
  栗姬在往绝路上狂奔的时候,王也驶上了希望的快车道。她明白景帝没有马上立栗姬为皇后,是对她不满。于是,王使了挺阴损的一招。她撺掇大臣写奏章,请立栗姬为后。这个大臣不懂政治,认为这既顺理成章,又能巴结未来的皇后,立即上奏,称“古人言‘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如今太子他娘该封为皇后啦”。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重婚民女成太后(2)
这道奏章触动了景帝敏感的神经,他阅后大怒,认为这是一个阴谋,立即传旨将奏事的大臣宰了。而且,景帝很自然地联系到这主意肯定是栗姬出的,于是他要解决栗姬的问题了。从根上说,栗姬儿子的太子位必须要废,否则栗姬总有翻身之日。
  倒霉的刘荣就这样被母亲牵连进去,曾以母贵,终因母贱。栗姬这才明白自己的愚蠢,她根本就不是王的对手!但一切都晚了,她已经连景帝的面都见不到了,最后在抑郁中死去。
  在王忙于设计搞掉栗姬的同时,另一项工作也在抓紧进行—树立儿子刘彻的形象。不过这事不用王出头,她的亲家母刘嫖比她还起劲,整天扒在弟弟景帝耳边夸她这个女婿多么多么的好。
  景帝对这个儿子印象本来就不错,王怀刘彻时就出现吉兆,而且怀上他不久刘启就继位当了皇帝,所以景帝刘启动了换太子的念头。而请奏栗姬为皇后事发后,无疑更坚定了景帝废掉刘荣太子的决心。
  刘荣被废后,那个爱捣乱的窦太后又恰到好处地跳了出来,要景帝重新考虑由弟弟刘武接班的事,景帝只好速下决心,要立刘彻为太子。
  但刘彻是景帝的第七个儿子,废了长子刘荣,按体统也轮不到老七接位呀,所以只能从刘彻他娘王身上找辙。如果王成为皇后,那么立她儿子刘彻为太子就顺当多了。
  中国官场上的规矩历来复杂,绕开规矩的方法就更复杂。这就培养了一大批的天才。
  就这样,王不容争辩地必须要成为皇后。王可算是中国历代后宫中的一景,她以有夫有女之身不仅混进皇宫,而且最后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这不要说在宗法制度严酷的封建社会不可思议,就是在已经开放的现代社会也难以想象。她至少犯有重婚罪呀!
  王就任皇后之后仅十二天,年幼的儿子刘彻就受立太子。九年后,景帝去世,刘彻接班,王顺理成章成为太后。由于刘彻最后成为一位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圣君,所以人们也就不再对这种歪七扭八的变通方式多嘴了。
  王真正是母以子贵了,她的族人也跟着涨价。她活着的娘臧儿被封平原君,死去的爹被追认共侯。她的亲哥王信被封侯,她的同母异父弟弟田、田胜也都受封侯爵,田最后官至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当田权倾一朝甚至胡作非为时,姐姐王没少为他提供毫无原则的支持。至于王生的三个女儿和她妹妹王息生的四个儿子,就更没问题了,他们也都算当今圣上的儿女,女的都受封公主,男的均封王。
  王成为皇太后之后,与太皇太后窦氏又斗了几次法,因为都是为各自的局部利益,两方外戚互相牵制,反倒酿不成“外戚之乱”。
  当皇太后把一切都搞定后,她最挂念的就是与平民丈夫所生的女儿金俗了。儿子刘彻对母亲这不太光彩的过去表现出了难得的理解。当他得知宠臣韩嫣已经找到他失散在民间的这个姐姐时,不禁责怪说:“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汉武帝刘彻马上派人侦查,在长陵镇找到了金俗的家。此时的金俗早已嫁人并生儿育女,这里应该是她的婆家。随后,刘彻让人备车,亲自去迎接异父姐姐。当车队赶到金俗家弄堂口时,发觉弄堂大门紧闭。刘彻让人砸开,驱车直到金俗家门口。刘彻又让警卫员把金家团团围住,然后自己进院去请姐姐。
  这番折腾,院子里哪还有人。金俗的婆家人早已被这些浩浩荡荡打砸抢的官府人惊着了,吓得四处逃窜,金俗也藏到了床底下。刘彻只好派手下人四处寻找。当左右找到金俗,将她扶出门外,拜见皇上弟弟时,刘彻赶紧下车,慨然问道:“大姐,你干吗藏得这么难找哇?”
  刘彻让金俗上了自己的备用车,一起疾驰回到皇宫,直奔母亲王所住的长乐宫。王见了风尘仆仆的儿子,不禁问:“你一脸倦色,干吗去了?”刘彻得意答道:“我今天去了长陵,把我姐姐找回来了!”说罢回头大叫:“姐姐,来拜见太后!”母女相见,禁不住悲喜交加,金俗伏地痛哭,王也是老泪横流。
  刘彻设宴敬酒,庆贺家人团聚,并且赏赐大姐大批的人财物。面对如此孝顺的儿子,王只有连声谢谢,说:“让皇儿破费了。”
  后来,太后王对这个失散多年的女儿及其一双儿女格外偏袒,但最后都不成器。
  由于儿子刘彻身体好,加之王生刘彻时已逾三旬,母子年龄相差较大,所以王没有熬死儿子便先他而去,这一年是公元前126年,终年大概在七十岁左右,也算寿终正寝了。三十六年后的公元前87年,王儿子汉武大帝辞世,终年七十岁。母子的享年差不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