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霸主德意志-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当事方之一的德意志联邦政府,以及埃里克总统的各项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就在洛林事件过去二十四个小时后,埃里克总统视察全国生产进度的行程仍然继续,1919年8月3日上午,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陪同下,启程前往索林根。
索林根是德意志联邦目前比较成熟的钢铁冶炼基地,也是不锈钢生产和附属产品研发转型加工区。自从弗里德里希?冯?毛拉将不锈钢生产技术进行多次改进后,埃里克集团最终将生产基地选定在索林根。原因不言而喻,因为这地方历来属于德国的老牌工矿基地,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对较少,投入成本不多,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意义深远的经济效益。其次就是它的安全性,毕竟不锈钢是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并没有攻克的难题,保密性十分重要,而索林根历来不是德国传统商贸重镇,人员成份并不复杂,所以,埃里克和黛娜通过多次考察论证,确定索林根为目前德国最为理想的不锈钢生产基地。
基地选定以后,还涉及到许多配套项目的分类与细化,由单一的产品向不锈钢多元化产业转型升级,并逐渐发展成为有计划、有规模、有系列的产业园区。同时,国家也倡议全国零、散、乱的小型加工企业采取分批落户的方式进驻索林根产业园,这样一来,生产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既缩减了运输成本,又节约了人力物力的重复投入,可谓皆大欢喜。
总统埃里克这次对索林根的考察,主要是针对不锈钢生产过程进行升级改造的论证,弄清楚在支撑民用生活用品和部份企业设备的同时,以目前的产能是否还足以担负起国防战备的需要。战争是个大溶炉,坦克、大炮这样的钢铁消耗大户虽然是企业的潜在主顾,但也会对国家经济调控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期间,都必须做到未雨绸缪。钢铁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强大的梦想,也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材料,其开采和加工量的提升以及和平储备,极其重要,尤其是与不锈钢有着相连关系附属产业,如果能找到可以替代的原料,便意味着能匀出更多的原料进行国防储备。
洛林危机虽然看似风险极大,但通过国安部和国防部的认真分析,只要采取柔性政策进行平息,大可以淡化此类问题,同时正在全国各地进行民生考察的国家副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也对法国政府纵容闹事者的行为在各大报刊上进行了严厉遣责。有趣的是马克斯?霍夫曼、埃尔温?隆美尔、伦德施泰特、古德里安等一帮在各大集团军坐镇的战将也纷纷致电总统,不必对法国闹事者进行姑息迁就,也不必担心事态会持续恶化。
埃里克举起各方电文,对在场的随员们大声说道:“国家柱石大有人在,区区刁民闹事岂能破坏德意志联邦建设国家的大好局面?”
所有人、包括索林根地方官员们都哈哈大笑,纷纷表示要抓紧和平的大好时机,把国家经济和军事建设做好做强。
此时,埃里克?艾德里安也深知法国算得上是最不愿意与德国作战的国家,哪怕是法国曾在和谈期间拿到了德国的几乎所有坦克,但法国仍然不敢轻易开启战端。这与法国的地理位置和外交政策有关系,更与以前的两次重大失败有关,1870年的惨败和1918年的惨败让法国人患上了德国恐惧症。退一步想,就算法国真的敢将想法付诸于现实,埃里克也有信心、有决心让德国有限的武力坚持到英、美两国的援军登上法兰西的国土,因为英、美两国是绝不会坐视法国打压甚至消灭德国,这一点上,埃里克心里非常清楚。
对比埃里克总统的从容淡定,以国防部长勃劳希契为首的武官却措辞强硬,在洛林事件上毫不退让,这些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武将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让法国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洛林事件发生后,国防部部长勃劳希契、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霍夫曼等人力主针对法国政府的不作为采取强硬措施,并一再催促埃里克总统加强莱茵河以西的武装力量,在原来驻扎的10个师的基础上增派第B集团军进驻鲁尔地区,以保证德国工业区的心脏不被法国暴乱所波及。这帮武官都是从前让法军闻风丧胆的一战名将,包括法国老将斐迪南?福煦元帅都曾惜败凡尔登,因而,虽未直接交锋,但法国各界却早已对这几个人畏惧三分。
对于向莱茵河以西增兵的做法,埃里克不是没有认真考虑过,基于“柏林和约”的有关承诺和美、英两国的面子问题,埃里克并没有急于实施。实际上,只要德国部队没有干涉法国的领土完整,没有踏入法国的国境,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敏感时期,一个集团军的动作未免有些骇人听闻,搞不好真的会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作为内阁总理的施特雷泽曼第一个表示反对,国安部部长汉斯也都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埃里克总统综合了各方意见,也觉得现在为莱茵河以西增兵的意义不大,便没有立即批准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提案。
洛林事件在法国愈演愈烈,远在美国的赫尔曼?米勒与法国驻美大使经过了长达三个小时闭门磋商,但由于双方意见分歧较大,结果没有对外发布联合公告,也没有举行任何形式的新闻发布会。
米勒很快就向国内发回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个人提案,基于德国在洛林这件事情上做得确实有违“和约”条款,也有违德国道德水准,提案倾向于法国的程度较大。这个提案实际上是美国人从中斡旋的产物,因此,法国人认为自己占据了道德高地,对洛林的矿藏开采做了有利于法方的调整。
埃里克总统明显不吃这一套,立即在柏林发表强硬声明,并指出,洛林矿藏的开采权属于德国,主要生产设备也是由德国一力承担,而且《柏林和约》上也没有明确指出矿藏产量的总额,所以,法国索要50%的份额不知从何而来,声明反复强调事实胜于雄辩,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的签字墨迹未干,奉劝法国不要为了一已之私利而失信于全世界,否则,德国的忍耐限度是有限的。声明还说,如果法国一意孤行,任由事态不断发酵,德国将奉陪到底,并为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惜征战。
埃里克总统发表讲话声明后不久,勃劳希契收到了埃里克的行动指令,驻扎于巴伐利亚的第B集团军抽调第87、第88两个步兵师分别驻扎在鲁尔区西北和西南两个区域,担负起德国军方对外宣称的所谓必要的、有限的、善意的自我防卫任务。两个步兵师的动静并不大,但却给英、美、法等国敲响了警钟,也让他们看到埃里克说到做到的决心,毕竟这个狂人是个敢说敢做的主,也曾经给欧洲大陆制造过极大的麻烦。
远在汉诺威的黛娜也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则消息,但她非常镇定,因为埃里克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办事冷静、果断,她相信丈夫有策略、也有胆魄力挽狂澜。
儿子海利斯是在玛琳堡出生的,对周围的环境适应非常快,没几天就欢欢喜喜地跟着外公到山上打猎去了。黛娜异常感激爸爸妈妈的支持,没有了后顾之忧后,她才会有大量的时间帮助自己的丈夫完成国家强盛大业。秋天快来了,汉诺威凉爽得比较早,她抽时间给儿子买了几套换季的衣服,然后整理行装准备回柏林。
第126章 洛林危机(三)()
德意志联邦政府总统的声明和军队的迅速调动,无疑对外界展示了自己对洛林事件的强硬态度,也让美、英两国很敏锐地嗅到了欧洲大陆释放出来的火药味。与之前的淡然处之相比,美国体现了明显的焦虑。
针对德国对莱茵河以西增兵的做法,法国采取了四步走的步骤,第一是利用“和约”签字国的影响给德国制造舆论压力;第二是紧急动员美、英两国采取外交手段进行斡旋,并努力制衡德国在莱茵河西岸增兵的危险之举;第三是平息国内动乱,派出特使出面以和平方式解决洛林争端;第四是由老将斐迪南?福煦元帅统领的国家军队随时做好应对边境事态变化的准备;
“柏林和约”签署的时候,埃里克总统之所以同意了法国老总理克里蒙梭的苛刻条件,甚至可以说屈辱和不平等的条约,是因为他早就考虑过这种不平衡的态势将来一定会被打破,而德国将来可以利用任何一次机会将部队填充到这片空白土地上去,然而,时间却并不太长,埃里克就以“洛林事件并非偶然”为借口将部队部署到位了。“和约”的多项条款在洛林就被彻底颠簸了两条,而且是最要命的两条。虽然法国激进人士的举动让国内民众稍稍获得了一时之快,但实际上得不偿失,反而使得“柏林合约”千辛万苦争取到的条款一一丧失殆尽,这让法国高层恨得牙根直痒,结果也只能是打断牙齿和血吞,赔了老本却还做不得声。
埃里克总统在军事上展示了强硬以后,却故意向美、英两国鸣冤叫屈,并频频示弱,甚至打算在美、英两国鞭长莫及、考虑法国利益而不顾德意志联邦生死的情况下请苏联方面出面为德、法之间调停,以挽救德国军事力量空白的危局。
米勒在美国充当总统传声筒的同时,埃里克随即又派出利赫诺夫斯基以总统幕僚长和总统特使的身份出访英国。
一石激起千层浪,德国的弦外之音已经不言而喻,美国总统威尔逊再也坐不住了,他非常清楚,“和约”签署的时候,德军虽然保有几个集团军,但武器装备老旧落后,有的甚至成了摆设,德国这次故意强硬增兵,其实是外强中干,如果真象德国外交部长米勒所言,一旦德、法再起争端,德国肯定熬不到美、英两国增援的时间,到那时,德国国内真有可能彻底倒向红色苏联,这是明白无误的事情。加上德国现任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是个言出必行的人,此人向来不按常理出牌,在这种情况下,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来。
美国总统特使到达伦敦之后不久,埃里克?艾德里安派出的总统特使利赫诺夫斯基也在当天晚一些时候到达。为了显示其诚意,英国特意安排美、英、德三方同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在会谈的过程中,利赫诺夫斯基多次重申了德国贫困交加的经济状态,也谈到了这次洛林事件的起因,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德国想一门心思发展经济,但由于国内资源匮乏,又得不到美国的支持,使得许多民生举措难以得到落实,然后才出现了人穷志短的问题。
美国总统特使传达了总统和美国国会的态度,对国际上许多禁运的物资暂时无能为力,有时自顾不暇,但一定会尽其所能为德国经济建设争取获得谅解。但他同时阐明,美国在尽全力帮助德国,但德国也不能自甘堕落而倒向红色苏联,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一点。
英国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利益相契合,也同时表明了他们在法、德两国分歧上的立场。英国乐见一个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的德国,愿意为德国下一步的经济建设提供帮助,但也明确指出,在对等待法、德双方利益关切的时候,英国从来没有选择,而是非常坚定地站在了德国一边。下一步,英国将联手美国共同对法国施压,尽可能迫使法国重新收拾民意,放弃对德国的敌视情绪。但是,这是有限度的,英、美两国不可能让法国无限委屈。
就在法国向洛林派出“洛林问题”调解特使的当天,媒体披露了一条来自德法联合警察局的一项调查报告,使得本身千头万绪的复杂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洛林事件再一次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一天一晚的冲突中,联合警察局抓捕了多名激进组织成员,经过轮番隔离联合审讯,发现了一个对法国极为不利于的证人证词。在这起暴乱中,有不少法国现政府执政人员,有的甚至身居高位。暴乱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法国将为此百口莫辩。
暴乱的性质很快由民众自发变成了有组织、有预谋的国家政府行为,这为法国的国际申述设置不可逾越的障碍,也让法国在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形势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局面。
反观德国,政府一面低调处理该事件,一面为法国激进团体进行人道主义支助,即时派出医护人员,并无偿提供药品和食品等等。
有苦说不出的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立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声明法国政府绝对没有参与此事,也绝对不会参与此事,这次全国性的暴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政府势力导演的阴谋,是栽桩陷害,与现政府毫无关系。本届政府将高度重视,坚决彻查,给国际社会一个交待。
广播讲话后,克里蒙梭随即在巴黎召开了一个有欧、亚多国参加的记者招待会,并郑重说道:“各位记者朋友们,我想澄清的一点是,德国确实在履行‘柏林合约’时采取了断章取义、以偏盖全的策略,这是非常可耻的行为,对此,大家可以参考‘和谈’翻印版本中的条款逐条进行比对。在执行双边关系时德方也大打了折扣,远的不说,就昨天,他们竟然公然单方面撕毁由美国主导的和谈条款,将大军压在了法国的东北部,这一点,我相信大家有目共睹。”
当被问及他对此次洛林事件有何看法时,克里蒙梭说:“洛林的归属问题本身存在争议,但在法国做出重大让步的时候,德国却变本加厉地蚕食着法国的土地和矿产利益,这是什么行为?这是背信弃义!我想,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我们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发表抗议,这是人之常情,但德国人给我们扣上政府行为的帽子,我们感到非常地无奈,希望国际社会对德国的愚蠢做法给予适当的约束。”……
克里蒙梭的讲话和记者招待会为法国挽回了一点点面子,也获得了非洲部份国家的声援,但是并没得到英、美两国的认同。
法国巴黎出现了很多种声音,有些人甚至大胆猜测这次暴动是由政府部门推波助澜搞出来的,不明真相的民众只是随波逐流。就在法国陷入外交被动的时候,所谓的内幕“知情人士”也开始在幕后暴出一些猛料,而且指名道姓地说某某政府议员进行串联等过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道消息一旦传开,便会无限制地泛滥,不久,这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在法国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各大媒体开始大肆渲染,“洛林事件幕后推手到底是谁?”,“谁在说谎”,“政治不是玩具”等等这些醒目的标题占据着大小报纸的头版头条。法国政府拼派人四处灭火,但最终却让民众越来越反感,并视其为狡辩。
埃里克总统在索林根考察了两天后又于8月4日赶去了什未林的福克飞机配装厂,在他的心里,洛林危机那一篇已经翻过去了。
这种反差极大的政治秀,看得英、美、法三国领导人目瞪口呆。就在法国国内各大报刊捕风捉影、形象生动地声讨政府高层的时候,德国国内各大报纸却在正面宣传他们的总统埃里克?艾德里安。在洛林事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日子里,总统先生并没有刻意追根究底、也没有讨论谁是谁非,而是继续脚踏实地地为国计民生而奔波……这种宣传极大的削弱了洛林危机爆发后德国政府的负面影响,反而让外界高度赞扬埃里克总统对事态高度克制的领袖作风。
埃里克?艾德里安一下子变成了反战人士、和平楷模。
洛林危机如果不及时解决,终究会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美国和英国在法国政府高官参与洛林事件的丑闻背后,始终不改初衷,为了尽快平息事态,两国开始联手国际社会共同对法国施压,要求法国限期撤回闹事人员,并主动还国际社会一个公道,给德意志联邦一个交待。
埃里克?艾德里安很少对“洛林事件”表态,他总是以一个稳重的、宽宏大量的政治领袖形象出现,行事而不急,处变而不惊。
施特雷泽曼总理受命全权处理事关德国主权问题的“洛林事件”,此时此刻,只有总理出面才最为合适,首先是能够代表德国表态、拍板;其次是施特雷泽曼睿智的处事风格和能力;因为艾德里安作为国家总统,他必须站在这些人的身后,而不是莽撞地冲在第一线。
谁都知道,由美国主导,英国出面协调的两国纠纷,必然会有一个结论,不管这个结论对谁不利,双方都必须签字,否则,它便是被英、美联合打压的对象。埃里克总统让总理施特雷泽曼出面,很大程度上让德国仍保有回旋余地,至少在总理谈判出现僵局时,总统可以随时站出来圆场。这就是政治的张池作用,用好了,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用错了,还有纠错余地。
德意志联邦现在还没有任何能力与法国交恶,但也不会任由他人随意摆布。米勒的外交努力还在美国进行,如果没有美国的协助,达成理想贸易协约的可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