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验不是单纯靠智力和用功解决得了的,尽管有时它们能起到促进作用。人生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你不到那个年纪,你就永远不会做出那个年纪的事。所以从年纪上讲,刘邦比项羽要见多识广,也注定他不会像项羽那般口无遮拦。

第二,身份的差别。

大家有个误解,以为项羽是贵族出身,刘邦是个泼皮破落户,所以项羽气质高贵,刘邦无赖到家,或者说项羽比刘邦素质高。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对。素质看表现在哪里,看品质,项羽肯定比刘邦高,刘邦喝酒逛窑子,作风不敢恭维;看诚信,项羽也比刘邦高,刘邦身上分文不带就敢去喝人家的蹭酒,这事项羽无论如何是干不出来的。但要论政治,项羽就不如刘邦了。项羽家底再厚实,祖宗再荣光,也不过是个富二代、官二代,他本人仍属于无业游民之列,没有什么具体的营生可干。那刘邦再不济,也是个底层公务人员啊,耳濡目染,政治素质肯定比项羽高。所以见到秦始皇,刘邦会说羡慕的话,而项羽则只会说反动的话。

第三,情感的差别。

项羽对秦始皇只有恨,因为他觉得秦始皇抢了他的威风。项家世代为楚国将军,爷爷项燕更是楚国的柱梁,衣食无忧、受人尊敬。在击退李信的二十万大军之后,项家也达到了荣耀的顶峰。但这种光鲜维持得太短,王翦六十万大军压境,项燕兵败后自杀,项家从顶峰跌落到谷底。从风光到落拓,这个弯儿项羽不是一下子能转过来的。

家族的荣耀相去未远,挥之不去,这就成了项羽心底的一个死结。犹如一个失意的官员,总是回忆自己过去的威风一样,在谈笑风生的表面,深埋着失落和沮丧的遗憾。尽管项燕死时项羽才十岁,记忆可能有些模糊,但叔父项梁却是记忆犹新的,他未必不会将他的那种情绪传递给项羽不是?项家落到这般田地,都是拜秦始皇所赐。所以秦始皇越威风,项羽就越失落,这种失落之情,有时会激发人的野性。野性出来,也就无所谓怕了,所以他敢说犯天下大忌的话。

刘邦对秦始皇没有恨,作为秦朝的一个地方小吏,吃着秦始皇给的俸禄,享受着秦始皇给的权势,他应该感谢秦始皇才对。即便偶尔不如意时发发牢骚,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他对秦始皇也不应该有实质性的恨,因为秦始皇并没有损害过他的利益。

【6。不同的影响】

二人不同的言论,也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变异着、存在着。

项羽的取而代之,杀气腾腾,火药味十足。后来这种杀气变成了霸气,处处锋芒毕露,他破釜沉舟,是为了争夺天下,争夺原本属于他的荣耀;火烧咸阳,是为了毁灭天下,毁灭秦始皇的旧有秩序。他为所欲为,视天下为囊中之物,任由自己放纵。他的霸气终于达到了沸点,燃烧起来,让他忘乎所以。

虽说当时刘邦没有太大奢望,可这种天上地下的强烈对比,也会让他的内心翻江倒海、五味俱全,也会引出他内心的那种不安分,进而激起他的万丈豪情。秦始皇的威风刺激了刘邦,也给了刘邦一个企盼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是模糊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只是很快地一闪,瞬间便消逝得了无踪影,但却在心底留下了痕迹,一旦条件成熟,它就会重新翻腾起来。

正是因为当时的羡慕,所以刘邦以后会不断地憧憬未来。随着反秦风暴的蔓延,刘邦有了自己的地位,他成了反秦大军中的一份子,是要取代大秦帝国的一份子。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其想法也是模糊的、不成形的,有时不过是在心情低落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但这已经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因为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人的目标、信念的形成,往往都是从最初的不安分开始的。刘邦内心的躁动,也就成了他理想的雏形。尽管当时这个雏形还是毛茸茸的,离长上翅膀还差得很远。随着天下只剩下刘、项对决,刘邦的雄心才彻底激发出来:原来我也可以那样的。那时刘邦的心境完全发生了改变,他不再认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当他的威风越来越接近始皇的威风,这种梦想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进而成了一种目标。正是靠着这个目标,刘邦有了前进的向导和动力,才有他后来的一系列成就。

【7。项羽有魅力,刘邦有欲望】

项羽的话传递的信息就是要拿下、取代,过程直接而短促。刘邦则是憧憬、向往,要实现则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二人简单的说话,也可以得出二人的性格特点,那就是:项羽有魅力,刘邦有欲望。

项羽的性格个性突出、张力十足,感染力颇强,因为他有棱角。他像一个游行侠,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性随心,快意恩仇,活得很真实,也很自我。这样的人适合交朋友,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心机,他会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翻脸。

刘邦则像一个普通人,他很现实,有欲望,知道凡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会让他性格相对柔顺些,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会分析利弊,变得有心计。

相比之下,项羽更让人喜欢,因为他直接、干脆、透明。刘邦则让人佩服,他沉稳、包容、老辣。他们都注定不是平凡人。

第二章 路子·成材的密码

【1。学历与能力】

学历与能力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今的观点是:学历和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学历高的不一定能力强。有人还会举出无数事例来论证此问题的正确性,比如某某某小学文化,后来成了大老板,公司都开到国外去了,手下雇佣的都是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某某某学历高,结果干嘛嘛不成,只会纸上谈兵,等等。

这个观点其实最多只是部分正确。你举多少例子,它也是特例不是?特例之外的无数事实,还是在证明着另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学历高的,能力也会稍强些。其实,有能力、有本事和有学历之间并不矛盾。这话原本是抨击循规蹈矩的教育体制的,并非单列出来的学术问题,所以也不必较真儿。

有阵子社会上流行“读书无用论”,一些人颇以没文化为自豪,恣意张扬其无知者无畏的个性。现在这样的人很少了,可这种观念依然存在,只是他们嘴上不说,潜意识里却仍旧排斥知识,突出的表现是:他宁肯花二百块钱吃喝而满不在乎,却舍不得花二十块钱买本书来读。这是认识问题,也是素质问题。

我们总说经济、文化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这种提法其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两者的不同步,因为已经实现了的问题是不需要强调的。我们经济发展得如何且不去说,单就文化来讲,人们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经济那般深刻,因为后者更加直接、实惠。其实,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不光体现在GDP上,它更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也包括文化和教育。

单就某个人来说,成功也绝不是偶然的,他是自身储备到一定程度后的集中释放。储备的东西很多,包罗万象,比如经历储备、经验储备,以及能力储备、关系储备,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还是知识储备。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学历。当然,知识不等同于学历,学历只是知识的一个量化标准,而知识是不能做到完全量化的。但不管怎么说,你没有学历,你就缺失了接受更高一等教育的机会,也缺少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这总归是个缺陷。

获取学历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努力、认真去学,而不是靠混、靠抄、靠走后门、潜规则得来的学历,含金量就高,也就在某种程度代表了你的能力。遗憾的是,如今好多学历得来轻而易举,甚至可以花钱去买,也就无所谓能力了。

能力的大小和先天素质有关。同样的高学历,有人头悬梁锥刺股,精神可嘉,有人却学得轻松灵活,富于创造,表现出的能力就大不一样。能力的大小,还和用心程度有关。所谓术业有专攻,你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激发出你的创造力。人非圣贤,一个人再聪明,学历再高,他也有未涉足和未知的领域。你资质平平,学历不高,但你只要在某个领域用了心,你一样可以成为佼佼者。

啰嗦半天,就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人不学习不行,没有知识也不行。

刘邦打败项羽并不是偶然的,那四百余年的汉室基业得来并不轻松,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很复杂,但有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就是知识储备。

这里说的知识,并不单就那些书本而言。知识涵盖的范围是广阔的、深邃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经历积淀,都属于知识的范畴。项羽和刘邦二人都没有什么学历,书本知识都不多,一个是不好好学,一个是没机会学。但刘邦却掌握了另外一门知识:社会学。相比之下,项羽在这方面就欠缺了很多。

【2。项羽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项羽小时候读书,很快便对那些枯燥的文字心不在焉了,于是“学书不成,去学剑”,弃文从武,结果学剑“又不成”。文也不成武也不就,他的监护人项梁就生气了。项梁是项羽的叔父,项羽十岁那年父母亡故,自此便跟着叔父过活。面对叔父的震怒,项羽的一番解释是:“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学那么多课本知识没用,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武功再好,也是单打独斗,战场上派不上用场。要学我就学万人敌的兵法,学指挥打仗的能力。

从《史记》的这个记载中,我们对项羽在学生阶段的学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它至少传递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往好了说,项羽在学习上有激情。

不管学得怎样,学生时代的项羽,无论对文还是对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他最后还确定了自己最终的选学项目:万人敌。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选择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始终求知的过程。激情伴随,无言放弃,最多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从文学系转到了体育系,最后选修了国防科技和现代化教育。

第二,往坏了说,项羽学习没有持久性。

这个不用多说,项羽对学习兴趣是有,激情也有,就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的兴趣总会发生转移。最后项羽要学万人敌,叔父项梁长舒一口气,以为他这次的专业终于固定下来,很高兴,就给他花钱请来先生授业,以期培养出个孙子、吴子出来,结果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和前两门学科一样,又半途而废了。

第三,项羽有个性、有主见。

项羽的这种做法不管对不对,最起码他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也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了。他毫无顾忌地张扬着他的个性,凭感觉作判断,完全不受外界影响。项羽关于学文与学武的那段表述是有一定道理的。最起码说明他不迷信书本,也不迷信什么盖世神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的思维是独特而超脱的。

关于不识字当官,民国时期有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说张作霖下令:帅府重地,午夜一过,任何人不准出入。某夜张作霖本人晚归,门房以过了时间为由拒绝开门。张大帅无法,只得绕到后门进入。第二天,张作霖召见门房,破格升他去当看守所所长。门房表示自己不识字,做不来官。张大帅不以为然,说:“那好办,给你找个识字的当秘书。”

由此看来,当时项羽年纪虽小,却志存高远:他想做的是领导而不是秘书。。电子书下载

还有学武。你说你是练家子吧,在街上不一定打得过地痞流氓,那些花架子锻炼的都是基本功,为的是让身体更协调,反应更灵敏,真打起来谁也不按套路拆招,和武侠片不是一回事。武侠片中的对打和游戏差不多,一招一式都是排练好的,我打你脑袋,你就招架脑袋,下面不用管。真打架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打急了眼,那才叫变化莫测、防不胜防。那些古惑仔们的王八拳简单实用,招呼起来又快又狠,拳拳到肉,招招都奔要害,你根本顾不上拉开架势,也没时间想你在后花园葡萄架底下学的那些三脚猫功夫。程咬金不是就会三板斧吗?可一般人你还真不是他的对手。

项羽看不上单打独斗的功夫,这个也无可厚非。说明他的思路还是很开阔的,站位比一般人要高。

第四,真实的项羽武功并不高。

因为西楚霸王的名头,因为破釜沉舟的气概,人们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武功盖世的高手,但根据《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基本可以断定:项羽的武功并不高。项羽对武功有过一段时间的兴趣,但时间并不长。功夫,功夫,那是由时间和汗水凝聚起来的,没有速成的道理,所以真实的项羽并没有什么过高的武功修为,绝不是飞檐走壁、出手如风、认穴极准的武林大腕。

项羽后来“力拔山兮气盖世”、两军阵前无人敌,其实靠的不是什么武功,而是他的天生神力和霸蛮的气势。项羽身体素质那是没得说,“长八尺余,力能扛鼎”,身高体壮,力大无穷,身上都是硬邦邦的腱子肉。俗话说,身大力不亏,你练多少年功夫,也不一定能有项羽这身体条件。要不现在拳击散打比赛都分公斤级呢,百十来斤一瘦弱汉子对付泰森,他站着不动你也打不倒他呀。

除了天生神力之外,项羽和那些街头古惑仔一样,没少进行实战演练。项羽叔父二人本生活在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后来项梁杀了人,便带着项羽一起逃到吴中避难,没多久,“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籍就是项羽,项羽本名项籍,字羽。)所谓“吴中子弟”,肯定不是什么等闲之辈,老百姓家的孩子不叫子弟,都叫狗剩、臭蛋的,没那资格,“子弟”一定是有权有势人家的孩子,穷文富武,都练过几下子,有事没事都要惹个事或者上街调戏个妇女啥的。这样的人能害怕项羽,估计没少和他交手,而且有聚众斗殴的可能。所以项羽没少进行实战操练,出拳快、准、狠,抄砖头、抡板凳,戳眼、踢裆、掐脖子,这样练出来的都是实用的功夫。项羽“才气过人”、天赋异禀,身体素质杠杠的,没法不成为老大。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学生时代的项羽:他是一个充满热情,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的人。他求知欲极强,渴望拥有真本领;他的好胜心也很强,有着超人一等的愿望;他活泼好动、生性豪爽,不会在小事小节上过多纠结;他有自己的主见、思维灵活,对事物有着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而且这个认识别人很难改变。

同时,项羽又是一个叛逆的人。他不愿意循规蹈矩,不愿意按照前人的老路子给自己的人生定位,他总是试图找到一条便利的捷径,但他又脱离不开传统的框架;他做事没有恒心,毅力也不是很坚定。项羽总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既想有所突破却又往往囿于困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两者的冲突不断闪现,所以他可以破釜沉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会在火烧咸阳后选择衣锦还乡,向家乡父老炫耀他的风光。

总之,项羽不能算是个好学生,但可以勉强算作一个有个性的学生。

【3。刘邦的知识来自哪里】

刘邦没有项羽的条件,项羽毕竟曾是楚国的贵族,世代为将军,虽说后来没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邦依然不能望其项背,他就是个普通的庄户人家的孩子,而且家境贫寒,连吃饭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自然没有项羽学文、学武、学万人敌的资本,更没有项羽挑肥拣瘦、挑三拣四的资本。不过这样也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邦因此得以过早地走向了社会。

尽管项羽在学习上有些随意、乖张,过于自我,但他仍属于接受正统教育的范畴。相比之下,刘邦则更像一个社会油子,他身体力行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社会大熔炉中百炼成钢。如果说项羽不是个好学生,那么刘邦根本就可以归类为社会青年了。

刘邦虽没机会上学,却不等于他没有学到知识,他和伟大的高尔基先生一样,上的是社会大学。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可能脱离开社会,即便你学习完书本知识,也终究还是要走向社会的。而过早地步入社会也让刘邦获益匪浅,他很快学会了为人处事、投机钻营,学会了夸夸其谈、拉帮结派,也学会了蝇营狗苟、尔虞我诈。

人总是要做事的,绝不会吃饱了没事傻等到天黑睡觉,只是每个人做的事不同、做事的方式不同而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做了这个,就做不了那个,你把精力专注于此事,你就会做好此事,在这个领域上有所建树,但在没有涉足的领域,你就不一定出类拔萃。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人的智力差别本不大,谁也不是先天生而知之、后天无所不知的神仙,只是对某件事物的专注程度和用功程度的不同。任何人,只要在某个领域浸染久了,都会成为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