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死亡-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穿越死亡》是一部扎实的作品,他着力写出了很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如江涛、张莉、刘宗魁、姜伯玉、林洪生、上官峰以及他的三个班长,还有程明、梁鹏飞,还有杨雯,甚至于得水。他们中间很多人物是我军的脊梁。这些形象各异,构成了现实的真实的多彩的军旅群像。以我个人的好恶,我最喜欢的是刘宗魁和上官峰,前者是我们军队农民出身的基层军官到中层军官的典型,后者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新型军官,是刚刚从绽开的蚌壳中,显露出光彩的明珠。当然,作为审视文学形像这个视角来看,很多人物,即便是带严重缺点的,甚至于像灵魂上带有重荷的不称职的程明和梁鹏飞(他们是我国军事文学中罕见的人物),我都很赞赏,因为他们不像剪纸,而像是雕塑,是立体的人。
《穿越死亡》在创作意旨的可贵之处,是它给人们看到:人穿越死亡,也是超越自身负担的过程之艰难和痛苦,同时也给人看到穿越的激奋豪迈。
这本书虽然浑厚凝重,却极有可读性,特别是后大半部,精彩感人,令人不忍释卷。这是我国军事文学中有重大突破的作品,它把我国军事文学向前大大延伸了一步。
(叶楠原载《文艺报》1995年12月15日)
◆朱秀海和他的长篇小说《穿越死亡》
海军作家朱秀海的长篇军事小说《穿越死亡》,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后,被视为“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军事文学力作,是当今少见的沉思型战争小说”。
在当今军事文学面临着创新和发展的时刻,作为军人作家,朱秀海教年来一直在孜孜追求,苦苦探索。《穿越死亡》,可谓是他历尽艰辛磨砺的讴心之作。1979年和1985年,他曾两次深入前线作战部队,与前沿官兵一起战斗、生活之后,写出了多部(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报告文学《河那边升起一颗星》获1983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和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短篇小说《第一次战斗》获总政治部“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优秀作品奖”;长篇小说《痴情》获1991年全国优秀图书奖。但是朱秀海并没因此而驻足。他忘不了那些为祖国为人民流血、捐躯的将士们,那些活生生的形象一直在他的眼前跳动着、呐喊着,即使生病躺在床上,他也难以忘却那些血与火的场面,难以忘怀那些迎着炮火穿越死亡面升腾的灵魂……于是,一部以新的视角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巨著,开始在他的心中孕育,开始在他的手中笔耕。
《穿越死亡》是一部以全新的内容、思路和笔法,描绘当代战争和军人命运的长篇军事题材小说,作者以史诗般的规模,亲身参战的深切感受,细腻感人的笔触,真实地向读者再现了一场可作为经典战例加以研究的现代战争,并以此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组富有个性的军人英雄,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他们艰难曲折的战争经历和心理历程,揭示了当代军人在战争环境锻造与铸炼自己英雄品格的特殊过程,展示了平凡、普通的军人在精神品位上迎着死亡与炮火走向纯净与升腾的轨迹。
作者着力刻画的江涛,出生于将门,从小在军营长大,称得上是“军中骄子”。他目空一切,看不上与他观点、行事不同的人,尤其瞧不起农民出身的刘宗魁。他多了刘宗魁所没有的聪颖,却少了刘宗魁一类人的纯朴。他把名誉、地位、前途看得重若生命,他把战场看作是炫耀、展示自己的舞台。以致战斗尚未打响,他便设想了胜利后的自己。但是,他在个人生活上却又放荡不羁,即使战斗迫临眼前,箭在弦上,也仍不放弃自己认为应有的享乐和对美丽女性的追求。江涛并不是一个盲目行事的人,而是他的出身、他的经历、他的干练、他的聪慧,决定了他是一个自信的人。大战来临,他有自己独到的周密思考和部署,而且认为胜券在握。第一阶段战斗告捷,更使他认定胜利必属自己,然而在第二阶段战斗中,他的部队却意外地遭到了重大挫折。一向高傲的他,这时却几乎精神崩溃,陷入了绝望的边缘。他以为自己彻底失败了,名誉、地位、前途也将付之东流。但他决不甘心这样的结局,他决心亲自去夺取最后的那块高地,以维护自己作为一个军人的荣誉。就在他带领部队奔赴战场的路程中,面对敌人的残酷,面对倒下去的战友,面对死亡与求生的本能,使他终干找到了自已。
刘宗魁,是作者着力描绘的另一个人物。他为人真诚、善良、纯朴,然又不无偏狭心理。他原本对江涛这类自以为是的“天之骄子”就带有一份成见,对其指挥能力更是怀疑。然而,由干战争的需要,他却又不得不从C团带着自己的小分队,来到A团按受江涛的指挥。这无疑就带来了两个人物的个性磨擦,而且是在一场经历着生与死之考验的激烈战斗中。刘宗魁及小分队在战场上却意外地与劲敌相遇,走进了江涛无意置他于死地的陷阱。于是,一场拚死的战斗开始了。尽管刘宗魁和他的小分队以死与敌相搏,以巨大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终因伤亡过重难再支撑。刘宗魁是一个经历过战争的指挥官,懂得爱惜士兵的生命,为了使部队少受伤亡,不得不向江涛请求增援,然而江涛却出于全局考虑,未能完全接受他的请求。刘宗魁在愤慨、暴怒之下身不由己地走向了“冒险”,一方面,他擅自中断了与指挥所的联系,欲以失败来“惩罚”妄自尊大的江涛,另一方面,却又为了夺下最后一块高地,并保住幸存的战友,毅然独自扑向雷区,向敌人发起了勇猛冲击。
上官峰,也是作者精心刻画时另一代表人物。他是一个天资过人的学生官,他对生与死有着自己的定律,他认为“我不是为了打仗才生到世界上来的”,“我到世界上来另有原因和使命”,“没有完成那些使命之前就让我死亡是不公正的、没有道理的……”即使如此,在严酷的战争面前,在血腥的战火里,他最终也穿越了死亡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和基层指挥员。他率领5名战士在进行最后一次冲击时,生与死的概念已不再纠缠,想到的仅仅是履行军人的职责,完成军人的使命,他们抛弃了生的希望,不顾一切地向敌人冲去。正是他们这最后的行功,导致了守敌精神堤坝的彻底崩溃,为我军赢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与以往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穿越死亡》的成功与贡献,在于作者冲破了以往的英雄模式,向人们展砚了一种全新的当代英雄意识。
作者在创作中,大胆地以全新的视角,对原有的“英雄意识”给予了一个符合人性真实的深刻改造,驱散了人为地设置在英雄头上的雾障,使之恢复了普通人的本来面目。在这里,无论是江涛,还是刘宗魁、上官峰,他们都不是拔地而起的英雄,他们的成长都有着自己的根基,他们是在穿越了死亡之后,才纯净了自己的灵魂。相对于以往的同类题材作品,《穿越死亡》中的英雄形象,更多具有了人和军人的多种本质,即英雄与世俗交织在一起的精神特质。作者在这部诈品中,以过去同类题材作品少见的犀利笔锋,大胆地直逼“死亡”这一战争文学重大主题,并以它为镜子洞彻人的灵魂,烛照人性的深层,真实而准确地为每个人物找出了“穿越死亡”、成为英雄的各不相同而又雄辩有力的动机,从而大大深化了当代战争文学的思维空间与表现层面。
《穿越死亡》的成功,还在于作者订破了概念化的制约,摆脱了以往某些创作只注重人之社会属性、政治属性的单一性,着力于将人之本性与社会性融于一体加以表现,自觉地蕴含道德的审视和判断,让作品中的人物去充分表现展示自己,而不是依据人物之社会属性,确定他们的任务,安排他们的行动。《穿越死亡》尽可能地把一个个整体存在的人表现出来,尽可能地写出平常与平凡中的实实在在的人。就军人而言,他们是担负着特殊使命的人,但也是日常的平凡人。他们的特殊性与共性是统一的。《穿越死亡》把当代军人既放在了持殊的战场上,又放在了社会大环境之中,从而多侧面、多角度完整地考虑了当代军人,完整她表现了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对爱情、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比较准确她展现了当代军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作者在作品中对战地男女爱情生活的深入刻画,对参战军人精神成长过程的真实记述,对几位主人公及其他人(包括被战争淘汰了的人)的战争心理的精细而又准确的描写,在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都是少见的。
《穿越死亡》,堪谓是当代军事文学的重大收获。它像一轮冲出云层的月亮,使我们看到了军事文学未来的希望。
(宇卓原载于《中国科协报》1996年1月28日)
◆“南线战争的总结”之作:《穿越死亡》
——访军旅作家朱秀海
朱秀海是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的。多年来,他总是不急不躁,以一副平常心看待创作。这种放松的状态,保证了他文思的自然流淌,反而使他的创作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上均获丰收。他已出版了长篇小说《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东北抗联征战纪实》、《红四方面军征战纪实》;中篇小说集《空山》、《深夜十一点钟的火车》、《维也纳的故事》;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并创作了长篇电视连续剧《百姓》第一部(18集)、第二部(20集),《波涛汹涌》(15集)等。曾获第二届全国报告文学奖,一、五、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全军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去年又刚获得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朱秀海是真正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作家。24岁时,他便经历了那场边境战争。当时他刚刚从部队调到军区机关,突然就接到了和部队一起参战的命令。那以后的五个月他的经历和任何一个参战者的经历没有不同,恐惧死亡,留恋生命,内心情感的冲撞异常激烈,用一双将死的眼回望世界和自己短暂的一生,趟过雷区、挨过炮击,在最前沿的阵地上钻过猫耳洞,在弹雨横飞的夜晚和一车炸药睡在一起,没有想过自己还能活着回来却活着回来了,而他的一些同龄人却没有回来。虽然回来了内心中却积存了许多问题,解决的途径就是写作。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还要解决。他始终没能真正在人的生命和死亡之间找到令自己信服的一条和解之途。他在自己的书里写了那么多死亡,但真正一直在写的其实是人如何才能不死。他为那些死去的人设计了许多死的理由,内心却无法承认任何一个人的死是合理的。不,那是不合理,他今天仍然没有找出说服自己的理由。
朱秀海1995年出版的43万字的长篇小说《穿越死亡》,是我国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收获,被称为“南线战争的总结之作”。从此,朱秀海在我国文坛上成为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名字。
这是一部对军人战场心理和命运进行大胆描绘的探索之作。场面恢宏,气势磅礴,情节曲折,高潮迭起。小说讲述了一个南线现代战争的故事,步兵团团长江涛和他的部队走上战场,在惨烈的战斗中,许多人死去了,活下来的人在穿越死亡的艰难历程中,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洗礼。小说既让我们看到了战壕、雷区、指挥所、阵地、弹坑这些战场景观,看到了穿插、炮击、冲锋、固守、抗击的战争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黑暗部分如何袒露、变形,并缓缓钻进美好部分的背后藏身的情景,看到了人的灵魂在炮火中被冶炼并一点点去掉杂质的过程。这种对具象的东西的超越,提升了我们对人的认识,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
《穿越死亡》在全国读者中引起广泛影响的同时,也被各个奖项的专家们看好,入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等,但是终因现在我国与越南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而未能获奖。20多家电视台争相要拍电视剧也未能实现。不过它还是跻身“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之列,并摘取了第五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大奖”。
《穿越死亡》最引发读者和专家们看好的就是,其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面对战争人们产生的恐惧感。朱秀海说:“恐惧感是人性的表现。它并不限于临战时那样一种薄刃在喉的冰凉感觉,它常常还应包含着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对自己和世界、自己和战争关系的突然和全新的发现;直接面对死亡时对生命的担忧与留恋。没有对生命的留恋,人们就不会恐惧,谁能说人在生死未卜之际留恋生命不是一种真正的人性的表现呢?在战场上,恐惧感固然有其消极的意义,但一般说来它也总会有其更为积极的意义,比如让你似乎是本能地生出强烈的求生愿望并且采取行动,再比如它会和你的正常人格——那个一向骄傲和自豪的你——发生激烈碰撞,让你由恐惧而羞怯,从而变恐惧为英勇。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上了战场没有恐惧感会发生什么情况,他会是一个不顾一切的人,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被打死的人。如果每个人对战争都没有恐惧感,世界将变得多么可怕!有了恐惧感,战争或者仍然会成为我们的命运,而没有恐怖感,战争就一定会成为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有人会说英雄们就没有恐惧,那其实是他们恐惧过了,对自己置身其中的死亡环境惊讶过了,并且得出了只有做英雄才能摆脱或者战胜这种环境或者命运的结论。长期以来,我甚至有一种比较极端的看法:没有在战争或者自己的生活中品尝过恐惧感的人,很难说他能真正成长为一个无所畏惧的人。”
(奚同发原载于《河南工人日报》2002年2月4日)
·76·
附:相关评论及访谈
◆《穿越死亡》讨论会发言纪要
(1995年11月28日)
长篇战争小说攻坚战的重大收获
高洪波(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兼创联部主任):
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我一口气看完。我不是研究长篇小说的,完全是出于一种前军人的浓厚兴趣,觉得它对和平时期的局部边境战争提出了非常尖锐非常深刻的看法,是对对和平时期军人这种职业的深切关注和理解,也是对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做了整体观照。我看这部作品老想起朱苏进,后者善于写军队高层人物,还有一批军队作家善于写连队,一个战壕里的真实,一个司令部的真实,《穿越死亡》既写了团指挥所,也有连队真实,用大量的战争的实际的考查来焕发艺术的感觉,两种真实都写得非常好。
这部书中既有军事题材小说的冷峻,也有哲理性的反思,它在情感的热和哲理的冷之间,处理得非常好。这部书还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种族、国家高于一切。”这里可能有些永恒的东西,它给人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启示。
这部书和军事文学的其它一些优秀作品,对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军事文学怎么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雷达(著名评论家):
这部书让我觉得,战争文学里面那种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要从旧的茧壳里挣脱出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样一部厚重的书,对今后写战争有很大的借鉴价值。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期,但战争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情。战争既给民族带来悲剧,也是民族的净化剂。这种书是给民族提气的东西,应该向出版社和作者表示祝贺。
朱向前(军艺文学系副主任):
我对这部书是比较喜欢的,可以说是非常喜欢。我也是读得非常及时的。秀海把书寄来,我顺手一翻就放不下来了,以后两天等于什么事也没干,一口气把它看完。以后就向很多朋友推荐,给一些刊物的主编推荐。
我个人的看法是,这部书是目前为止写南线战争的一部总结之作,甚至可以说是当代写战争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长篇小说,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充沛的理想主义激情相结合的厚重之作。它具有俄罗斯油画一样的质感,写得细腻绵密但不乏大气,写得舒展从容又有力度。
曾镇南(著名评论家):
我很认真地把这部书看了三天。一是感觉到它有点思想。现在很多长篇小说没有思想,有的是有灰色的思想,有的思想比较混乱。它有思想,比较沉重,但又不失昂扬。小说写战争,有三个没有回避,一是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二是不回避我们军事指挥上的某些失误,三是不回避我们好多指战员是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进入战争的。尽管不回避这些,整部小说的思想还是爱国主义的,昂扬的。第二我感到小说结构不错。现在很多人写长篇信马由缰,拉拉杂杂,抻面条似的,真正有点结构的不多。第三个我感觉其中有些人物写得不错,我最欣赏的是刘宗魁,这个仗其实是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