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青春我作主-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校,亨利先生派我来告诉您,工作组平安无事。〃  〃啊呀,谢天谢地!他们在哪儿?〃  〃他们正从鱼雷工厂往外运鱼雷呢。〃  塔利叫道:〃鱼雷工厂?你是说它还没倒塌?〃  〃没有,先生。火头好像朝另一边吹,所以亨利先生和汉逊弄了些卡车,并且……〃  〃你跟我走,〃塔利说。〃布朗奇,我回那边去了。〃  可是等到中队司令和那个水兵到达熊熊燃烧的海军基地时,已经没有一条路能通鱼雷工厂了。倒塌的建筑物和冒烟的废墟把每条通码头地区的路都堵住了。塔利驾着一辆征用的吉普车,穿过滚滚的烟雾,避开弹坑、瓦砾以及尖叫着飞跑的救护车,徒然地绕来绕去。〃塔利上校,我想,我看见那些卡车了。〃皮厄斯说。他指着小桥对面的一块草地,那里挤满了车辆、救护车和行人。〃看见了吗?就在那水塔旁边。〃  〃灰色的大卡车吗?〃  〃是的,先生。我想,他们就在那里,先生。〃  塔利把吉普车开到路外边停下,挤过桥去。他发现拜伦·亨利坐在卡车上的一堆鱼雷上面,正在喝可口可乐。他的手、脸、胡子上全是煤烟,简直认不出来啦。三辆卡车装满了鱼雷,还有两辆起重卡车上也装着。一辆小军用卡车上高高堆着印着字的板条箱和各种盒子。菲律宾司机坐在草地上,吃着夹肉面包,用他加禄语讲着笑话。〃乌贼号〃工作组的人都疲惫不堪,横七竖八地躺在那儿,只有汉逊坐在那里抽烟斗,背靠着拜伦坐着的卡车大轮胎。  〃喂,拜伦。〃塔利叫道。  拜伦转过身来,想一跃而起,可是在一堆长长的圆筒上面却办不到。〃噢,下午好,先生。〃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战争风云》第六十一章(3)
〃你搞到多少个?〃  〃二十六个,先生。后来非离开不可了。火逼近了。〃  〃我看见你还挖了一卡车零件呢。〃  〃那是汉逊的主意,先生。〃  〃汉逊是谁?〃  拜伦指了指那个鱼雷兵,他一认出塔利上校,马上跳了起来。  〃你是什么级别?〃  〃一等鱼雷兵,先生。〃  〃那你可说错了。你是鱼雷兵班长啦。〃  汉逊的满嘴大胡子张开了,喜气洋洋地微微一笑。他望着亨利少尉,两眼炯炯发亮。塔利环顾了一下抢救出来的鱼雷宝藏。〃有雷管没有?〃  〃有,先生。〃  〃那很好。你把这一批东西拉到马里韦莱斯去吧。〃  〃是,是,先生。〃  〃拜伦,关于这事我想要一份报告,把你工作组的人员和这些司机们的姓名、级别都写上。〃  〃是,先生。〃  〃还能有办法从那里多搞出一些鱼雷来吗?〃  〃那要看这场火能留下多少了,先生。我们走时,工厂还没烧着,不过这会儿……我就不知道了。〃  〃好吧。这事我来照管。你们走吧。〃  第二天早上,拜伦去见塔利上校。这位中队司令在马里韦莱斯港海滩上的一所活动房屋里,正坐在写字台前办公。这个海港是多山的巴丹半岛的一个小小的深湾。塔利的晒黑了的光头后面,一幅蓝黄两色的马尼拉湾大地图差不多盖满了白板墙。拜伦递给他一份两页的报告。塔利看了一遍说:〃这个材料太短。〃  〃事实和所有的姓名、级别都写上了,上校。〃  塔利点点头,把报告放到文件篮里。〃布朗奇告诉我,你讨厌写公文。〃  〃很抱歉,先生,我没那份儿本事。〃  〃那么,他跟你讲了我为什么要找你吗?〃  〃是关于抢救物资的事,先生。〃  〃拜伦,日本鬼子不久就要登陆了。我们大概守不住马尼拉。只要麦克阿瑟抓住巴丹不放,这个中队就能从马里韦莱斯往外继续作战。这个鬼地方比起我们现有的或者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可能有的任何别的潜艇基地离日本都近得多。〃塔利站起来,指着墙。〃所以,我们的想法就是把剩下来的每一项物资,只要是我们用得上的,都从甲美地和马尼拉撤出来,运到这儿。你好像有一种清道夫的本事。〃塔利笑了。拜伦也有礼貌地回笑了一笑。〃'乌贼号'出海作战以前,你就干这个。柏西菲尔少校负责这项工作,你现在就到马尼拉哈特海军将军的司令部向他报到。他等着你。〃  〃是,是,先生。〃  〃你到了那里,去看看哈特海军将军。你晓得,他是潜艇上的老手。我对他讲了那些鱼雷的事,他很赞赏,正写保举信呢。〃  〃是,上校。〃  〃呃,附带说一下,我写了一封信给你爸爸,谈到你立了功,不过天晓得,那封信什么时候怎么样才能到他手里。〃塔利上校犹犹豫豫地取下眼镜,望望站得笔直、没有表情的少尉,在转椅上转来转去。〃喂,拜伦,咱们这儿闹得这样乱七八糟,你还想到大西洋去吗?〃  〃是的,先生,我想去。〃  〃现在只有我们这个中队在海上跟日本鬼子作战,只有这儿才是战场,在这种时候,你还要走?〃  拜伦没作声。  〃至于你在意大利的妻子和小孩,真是运气不好,不过你晓得,她现在就要成为敌侨啦。〃  〃先生,我们还没跟意大利交战哪。〃  〃啊,那是避免不了的。你知道,希特勒预定要在今天发表演说,大讲这个问题。谁都料得到他会宣战,墨索里尼也就会马上跟着来。你妻子会被拘留,不过那也没什么可怕。过一阵子就可以交换回来。意大利人是文明人。我敢说她不会出什么事。〃  〃塔利上校,我妻子是犹太人。〃  中队司令看来吃了一惊,脸色有点变红了。他避开拜伦的目光。〃噢,那我可不知道。〃  〃我的艇长知道。我告诉过他。那些意大利人,说得更具体些,那些德国人会把我的小男孩也划成犹太人的。〃  塔利呼呼地喘了口长气,说:〃好吧,那倒是个问题。不过我还是不知道你有什么办法可想?我们潜艇在大西洋的军事活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次要的。这里才是需要你的地方。〃他抬头望望没有表情的立正站着的少尉。〃不管怎样,拜伦,我要发一封公文,建议把你调到大西洋潜艇舰队去,可是要等到'乌贼号'找到接替你的人,之前可不行。〃  拜伦·亨利没露出半点他心里感到的快慰。〃谢谢您,塔利上校。〃  中队司令打开了桌子抽屉。〃还有一件事,你的指挥官同意发给你的,祝贺你。〃  他把一枚金质别针放在拜伦面前的桌上,那是发给潜艇人员的海豚奖章。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战争风云》第六十二章(1)
对美国作战  (摘自《失去了的世界帝国》)                                  希特勒的失策  十二月十一日,发生了最后的灾难。经过四天连历史本身都吓得不敢透气的踌躇以后,阿道夫·希特勒召集国会,对美国宣战了。  弗兰克林·罗斯福在十二月八日向国会发表宣战演说时,连提也没提到德国。这是很有理由的!他的国家所掀起的汹涌澎湃的战斗热情,是百分之百地针对着〃可耻〃的日本。如同一向所做的那样,这个狡猾的总统连一英寸也不超过舆论的范围。  在这焦灼不安的四天里,我们参谋本部的一些人认为,珍珠港的袭击对我们可能证明是战争的重大转折点。可以想象,美国会从欧洲整个地转过身去应付日本。罗斯福所制造的歇斯底里的战争压力,都会发泄到太平洋去,停止《租借法案》。这样我们终于会有了透口气的机会,把英国绞死,把苏联打倒,然后我们就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时间和方式对付美国。  然而元首却受到日本的强大压力,要他〃尊重〃所谓三国公约。                                 公约变成陷阱  公约主要是宣传上的欺骗手段,像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钢铁公约》一样。日本在一九四○年加入了《钢铁公约》,因此这就变成了三国公约,从而产生了虚妄的世界闻名的〃轴心国〃。这是一句虚张声势的假话。意大利等于零。日本想借德国去吓唬美国人,而希特勒想借日本去吓唬美国人。这两个穷国用公约结合起来,希望使介于它们中间的一个富国瘫痪到不能动弹的地步。  然而地球是圆的,在另一个方向还有另一个强大的国家介于它们中间……这就是苏联。这种情况有所不同。德国和俄国是由里宾特洛甫的互不侵犯条约联系着的,所以我国的外交家们在三国公约中列入一个条款:跟苏联的关系不受这个新条约的影响。  我们对俄国开始作战的时候,日本人发现我们的这个条款是他们逃避义务的一个可喜借口。他们很有礼貌地引证这个条款,以及他们当时跟俄国签订的中立条约,不愿进攻俄国。他们说,一旦情况许可,他们会这样做的……这就是说,要等到德国打仗流血差不多了,胜利近在眼前的时候。但是珍珠港事件发生,世界的情况突然逆转过来;现在日本要求德国帮助它进攻美国了,尽管它以前没有帮助德国去进攻俄国。  不言而喻的是,希特勒对日本人并没有什么亏欠。三国公约规定,缔约国的任何一方受到第三者的进攻的时候,有互相援助的义务。把珍珠港事件叫做美国对日本的〃进攻〃,即使在东方人的修辞中,也是牵强附会的语言。希特勒当然有权至少要求日本应该对苏联宣战,作为对等交换。日本这一行动的消息会使我们在俄国冰天雪地中作战的军队无限地提高士气。这样也就会使整个情况有所改变。  但是希特勒从来没有提出这个要求。他让日本跟俄国继续保持中立,而他自己却把德国人民投入对美国的战争。随着这一个叫人迷惑不解的失策,元首把他的历史性的胜利和帝国的前途抛弃了。                                   为 什 么?  元首到柏林去宣战的时候,我本人正飞往莫斯科前线进行空中视察。十二月中旬,当我又在〃狼|穴〃里见到他的时候,他把美国看作花花公子,毫不放在心上。有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也在场,他把美国叫作一半犹太化一半黑人化的一个杂种民族,不可能进行重大战争。他得意洋洋地说,美国忙于应付日本,大概要被打败。它不可能还有机会干预欧洲的事情。这就是他说的话。但是我那时相信,现在依然相信,这些话都是他叫部下高兴的胡说八道,不然就是自欺欺人之谈。跟日本的领袖们不一样,希特勒深知一个关于美国的决定性的军事事实:切勿做那种唤醒和团结这个混乱的、爱争吵的、奢侈腐化的巨人的事情。但是珍珠港事件却做了这样的事情。  这场战争根本上是一盘以人和国家为棋子的棋赛,是两种意志和两种世界观的较量。自从一九三三年以来,阿道夫·希特勒和弗兰克林·罗斯福就已经在下这盘棋了。在工厂、人口、盟国和天然资源方面,希特勒一开始就让了一车两卒,那就是工厂、人口、盟友和自然资源。这些条件逼得他采取虚张声势和不顾一切的方式。而那个坐在轮椅里的人却能够慢慢地、小心地下着棋子,等待他的对手用拙劣的赌博使自己失败。  年复一年,希特勒仿佛很出色地胜过罗斯福。他在一九三九年之前的不流血的胜利,他对波兰和西欧的迅速征服,以及一九四一年他对俄国欧洲部分的惊人的占领,使这盘棋局大大对他有利。正当阿道夫·希特勒眼看着就要将死对方的时候,日本突袭了珍珠港。这正是罗斯福早在等待着的一个机会。  我深知有一种习惯的说法,说希特勒觉得我们既然事实上已经在大西洋跟美国作战,为了威望的缘故,要用宣战把罗斯福打倒。还有人甚至认为,对美国宣战是一个提高士气的聪明举动,使公众不去注意我们在东线的停顿和挫折。但是这些推测都忽视了我们没有要求日本对俄国作战的这个致命弱点,以及当时这篇宣战书的措词。这个缺乏政治家风度的文件是出于绝望和愤怒而对罗斯福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叫喊。我一直认为,希特勒是看到这盘棋已出乎意外地失去赢的希望,于是一怒之下把棋盘踢翻在地。

()好看的txt电子书
《战争风云》第六十二章(2)
德国的结局  其他的作者们跟着丘吉尔的说法,把战局的转折点放在一年以后,归结在三件同时发生的事件上:斯大林格勒、阿拉明和北非的登陆,当时战场上已有明显转机。然而真正的转变还是珍珠港事件。  毫无疑问,只是到了一九四二年,在珍珠港事件和莫斯科受阻很久以后,我们才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把我们短命的帝国扩大到惊人的最远的地方。我们的潜艇差不多完全控制了大西洋,把整个英美舰队击沉海底。我们的军队开进高加索山脉、里海和尼罗河。我们精力充沛的盟国日本,在迅速的辉煌胜利中取得了它的东亚帝国。  但是,在获得这一切胜利期间,一个记忆常常萦绕在我的心中,这就是珍珠港事件刚发生以后我飞往莫斯科前线的空中旅行。我在空中看见德国的坦克、卡车和炮车在几百英里荒凉的平原上蹒跚而行,在阴郁而低沉的俄国太阳下面,冻结在泥淖里,深陷在雪地中。我看见躺在雪地上的死马,我们的士兵用刀砍碎它们冻硬的尸体,吃它们的肉。我们的飞机往往降落在一群成年的和年轻的士兵中间,他们穿着破烂的灰绿色夏季军服冻得发抖,在汽车下面燃起一堆火,使引擎散热器免于冻裂,使汽油免得冻成粘性流不出来。我听到他们没完没了地抱怨缺乏靴子、厚袜、手套、防冻剂以及一种据说可以使坦克上的望远镜转动的软膏。望远镜一旦冻住,没有软膏使它转动,坦克兵就成了瞎子,无法操纵坦克和保护自己。那些冷得发抖的士兵,穿着戈培尔征募来运到前线的女人皮大衣和皮毛围巾,实在可怜。  我的那次旅行使我看到了莫斯科的阻塞气球和高射炮火。在那里,我充分体会到使人苦恼的停顿的痛苦;在那里,我第一次听到我们又跟美国作战了。我心里明白,这表明德国的结局终于来到了。  在一九四一年以后,德国就像一个脑壳里中了一颗子弹的横冲直撞的大象,在倒下以前,使出它的全副力量去践踏、撞死折磨它的人们。那一颗子弹就是珍珠港事件。                                 失去了的世界帝国  我用这些评论结束了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役分析的第一卷,给它作个总结是理所当然的。  乔治·马歇尔将军在他一九四五年的胜利报告中,把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叫做〃恣意掠夺的三个犯罪国家〃。但是假使我们胜利了……那是我们差一点儿就要做到的……要上绞刑架的领袖人物该是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和马歇尔先生。犯罪国家就该是盟国,它们为了竭力保持几世纪以来它们财阀掠夺得来的东西,因而从空中屠杀了德国和日本的妇女和儿童。希特勒并没有下命令轰炸广岛和德累斯顿!  世界历史上从没有道义可言。只有依靠暴力和死亡来造成潮流的演变。胜利者写下历史,宣布判决,把失败者绞死或者枪决。实际上,历史是根据旧政治结构的腐朽和新政治结构的兴起而发生的一连串连绵不断的霸权的变换。战争是那些变换的高热度转折点。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永远会发生;而惟一的战争罪行就是战败。这就是现实,其他的都是感情用事的胡说。  我们自始至终跟随着阿道夫·希特勒,从难以相信的胜利直到空前的灾难,从珍珠港事件到柏林的陷落,因为他就是我们民族的命运。他是一位浪漫主义的理想家,一位鼓舞人心的领袖,抱着到达人类可能的新高度和新深度的伟大梦想,而同时他又是具有钢铁意志的冷酷的谋略家。他是德国的灵魂。我们是一个富于幻想的民族,希特勒便是德国幻想的化身。如果不正视这一事实,我们民族的真实历史就永远也写不出来。他有他的缺点,包括确切地嗜好残忍,某种根深蒂固的小资产阶级粗鄙,对他自己军事才智的夸大评价,以及人所共知的令人遗憾的反犹倾向。这些都是这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的缺点,但是人类谁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英译者按:阿尔明·冯·隆把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役分析的两卷著作正确地以珍珠港事件作为分水岭。在《失去了的世界帝国》中所包括的时期内,一场欧洲战争以差不多的阵容,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猛烈地进行着,所以温斯顿·丘吉尔把它叫做休战以后的继续,这两次大战合在一起成为一次新的三十年战争。但是这整个期间,美国没有参加进去。到了珍珠港事件以后,我们已经深深地陷进战争里面,因而成了第一次的全球性战争。但那是另一篇故事了。  隆的第二卷的梗概,书名《世界性的大破坏》,最近已经在德国出版,主要分析德国的失败和崩溃,但是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成功。  他对希特勒的总结性的评价忽略了一两个小地方。这个能干而坚决的杀人狂利用现代德国作为他的屠杀工具,直接造成二千五百万到三千五百万人的死亡;这个数字永远不会精确地算出来。为了制止他,全世界耗费了亿万美元,或许一万亿美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