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随身种田-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快的,一个花篮的底座就开始成型,一切的变化就在短短的几分钟之间。
这个时候,郭海兰才明白,其实艺术并不一定要在精美的房间里创造出来,粗陋的农家院子依旧可以成为孕育艺术的温床。一时间,刘家宏粗糙并能看见老茧和血痕的双手,在郭海兰的心中被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看似平常的双手,把那些平淡无奇的竹条勾连在一起,编织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越是在刘家待的时间越长,郭海兰越是觉得这里到处充满了惊奇,只有深入地融入其中,你才会感受到乐趣无处不在。和省城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相比,这里处处鸟语花香,没有汽车尾气的毒害,也没有空调病的侵袭,一切都让人感觉舒适。
如今,看到竹条在刘家宏的双手下,化腐朽为神奇,在短短的半个小时中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小花篮,让她是惊讶不已。
“刘叔,你编织竹器已经多少年了?”看到刘家宏把小花篮放到边上的成品筐中,郭海兰忍不住问道。
郭海兰刚才一直不敢出声,生怕自己的声音惊动了刘家宏,影响他的思绪,最后导致艺术品的不完整。不过当他发现刘家宏完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在第一时间询问起来了。
“具体多少年我也不记得了。”刘家宏偏着脑袋想了一下,说道:“从我记事以来,就开始跟在村里的老人身后看着,至少有三十年了吧。”
“三十年?!”郭海兰小小地吐了吐舌头,继续问道:“那您都是去哪里学习的呢?”
在郭海兰的心中,这样的技艺都已经可以成为艺术,不仅仅是民间的手艺而已。
“学习?”刘家宏一愣,继而笑道:“这点乡下的把式还用去学习嘛?跟在老人家身后学一点,自己琢磨,慢慢也就会了。”
“自学的呀,好厉害!”刘家宏的话让郭海兰立刻想起了《卖油翁》的故事,熟能生巧!
“小郭,你喜欢什么样的款式,叔叔给你编一个?”看着郭海兰一脸惊讶的模样,刘家宏倒是有点开心,开口问道。
“我呀?”偏了偏脑袋,郭海兰想了想说道:“刘叔你给我编一个笔筒,可以吗?”
郭海兰想到自己的办公桌上的陶瓷笔筒被碰掉之后,还没有来得及买新的,倒不如现在让刘家宏编织一个笔筒,拿回去摆上也很不错的。
“笔筒呀?”刘家宏一听,连忙笑着说道:“这个没有问题,你就等着吧!”
一开始刘家宏还担心郭海兰提出一些让自己有些为难的款式,不过笔筒的话,也算是刘家宏很熟悉的一种竹器。以前,他就曾经给刘睿几兄妹编织过形态各异的竹筒,根本就不用重新设计,他手底下就忙活起来了。
从地上捡拾起几根细细的竹篾,和一小块竹板,相互比划了一下长度,刘家宏略微一思考,就开始动手。
刘家宏先是用蔑刀把竹板略微修一修,变成一块近似圆形的板子,这就是笔筒底座的主体。接着刘家宏用竹篾细细地编织,巧妙地把整块竹板都包在竹篾里面,看不见一丝破绽。顺着笔筒的底座,刘睿开始加入各种长度、竹皮颜色不同的竹条,飞快地编织了起来。
不过,和刚才编织竹篮的轻松惬意不同,刘家宏在编织的过程中,不时地打量笔筒,眉头紧皱,嘴里还在嘀咕着什么?郭海兰看到刘家宏的创作似乎陷入了僵局,她更加不敢出声打扰,只能是静静地看着。
刘家宏编了一会,又开始返工,换上另外一些不一样的竹片,整个工序就变得更加爱复杂和繁琐了。郭海兰能够看得出来,若是刘家宏中规中矩地编织,一个笔筒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不过这一次,刘家宏似乎在追求完美!
过了大半个小时,一个直径十厘米,高约20厘米的笔筒终于是新鲜出炉了。
刘家宏拿着笔筒审视了一番,又拿起小刀修剪了一些不整齐的地方,最后用纱布细细地摩擦,把上面的毛边都摩擦掉。
再三看了几次,刘家宏吹了一口气,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
“嗯,给你!看看满意不满意?”伸手把笔筒递给郭海兰,刘家宏眼神里有一种叫做骄傲情绪一闪而过。
“谢谢刘叔!”郭海兰能够感觉到刘家宏真是很用心在编织这个笔筒,连忙站起来双手接过。
入手的笔筒温润光滑,并没有扎手的毛边,让郭海兰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每一根竹条大小都接近,让笔筒的构成并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感觉,细密的编织让笔筒的质感很好。郭海兰知道,哪怕在工艺品市场上,这样的高级货也不见得随随便便就能买得到。
不过,当郭海兰的眼光转移到笔筒的外壁是,她不禁瞳孔一缩,呼吸都有点急促了。
淡青色的笔筒外壁上,一些深色的斑点看似杂乱无章地排列,但是却构成了一个郭海兰熟得不能再熟的字。
‘郭’,一个郭字很显眼地出现在笔筒的外壁,这如何能不让郭海兰感到惊喜呢?
这个时候,郭海兰总算明白刚才刘家宏为什么会进度如此慢,一个小小的笔筒都花了大半个小时才编制好,原来他反复地返工就是为了把这个‘郭’字标注在笔筒的外壁上。
“谢谢柳树!”郭海兰把前因后果想清楚之后,忍不住给刘家宏鞠一躬。
刚才郭海兰开口让刘家宏编织笔筒,原本想着能有一个普通的货色,当作从刘家带回去的回忆就好。但是她玩玩没有想到,刘家宏的技艺竟然如此高超,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竟然编织出一个专属于郭海兰的笔筒。其中的艺术技巧和用心良苦都是让郭海兰感到震惊,也让她对于刘家宏这个普通的老农有了更多的敬意。
在一旁的曾莹看到郭海兰这样的表现,倒也是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她刚才一直沉浸在《凡尔登湖》的世界里,并不太清楚笔筒的事情。
第131章 特殊竹编
刘家宏高超的编织技艺也让曾莹大吃一惊,原本她以为摆放在她礼品店里的竹器已经代表了刘家宏的最高水准,没有想到刘家宏还有这样一手。
笔筒编织得细腻如画,深色的竹片斑点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很显眼的‘郭’字,在笔筒的外壁异常吸引眼球。虽然这个‘郭’字并不像那些油漆刷成的字体标准,但是略带着自然风味,倒是更为弥足珍贵。
“刘叔,原来你还有这一手,我怎么一直都不知道?”细细地把玩着手中的笔筒,曾莹脸上吃惊的表情一览无遗。
“呵呵,乡下人的手艺!”刘家宏憨笑着挠挠头,说道:“要不我也给你做一个吧。”
以前给曾莹的礼品店制作竹篮果盘的时候,因为只是商品,刘家宏并没有太过用心,没有在上面编织各种特殊的图案。这一次难得郭海兰这个城里的姑娘喜欢自己的手艺,刘家宏特意给她编织了一个特别的笔筒送给她。
对于曾莹,刘家宏还是很感激的。
当初出院之后,刘家宏什么事情都不能干,整天坐在椅子上看着桂花树的喜鹊在自由跳跃飞翔,内心的失落是有他清楚。就在刘家宏最灰暗的日子,曾莹的‘馨莹花店’就像天使一般出现了。
刘睿通过周国栋的关系,拉来了‘馨莹花店’的生意,让坐在轮椅上的刘家宏有了新的寄托。他每天坐在桂花树下,跳跃的是他手中的竹篾,还有他的心情。
有了编织竹器的工作,刘家宏的心情越来越好,逐渐从伤病的阴影走出,刘家头上的乌云也是慢慢散去。最近一段时间,虽然刘家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刘家宏还是坚持在空闲的时候帮‘馨莹花店’编织竹器。
“好呀!那刘叔你就看着办吧。”听到刘家宏要帮自己编织特别的竹器,曾莹也是有些开心。
刘家宏点点头,从地上拿起几根竹条,双手无意识地拨弄,脑海急速转动,寻思着给曾莹做一个什么样的竹器呢?
这个时候,刘家宏的目光投向了停在院子外面树荫下的汽车,挡风玻璃后面那一个彩色塑料的抽纸盒映入他的眼帘。想了想,刘家宏很快就作出了决断。
制作抽纸盒比笔筒要更为辛苦一点,更难办的是要把一些特征完美地标注在抽纸盒上,就更加难上加难了。
不过还好,刘家宏浸淫在竹编手艺三十年,早已经是变成了本能,很快地找到了感觉,开始动手。
一个小时之后,一个略带竹皮特有的淡青颜色的抽纸盒成型了,刘家宏用砂纸细细地把抽纸盒边边角角的毛边都磨掉,终于是大功告成。
“看看!”刘家宏把抽纸盒递给曾莹,有些疲惫地靠在椅子上。
这样难怪,连续编织两个特别的竹器,绕是刘家宏正值壮年,也是觉得有点疲倦。
曾莹接过抽纸盒,发现它轻重合适,而且每一条竹片都是编织得紧紧的,一点缝隙都没有。翻过另一侧,仔细一看,曾莹不由地感到特别的高兴。
原先,曾莹不过想着刘家宏能够编织一个和郭海兰的笔筒一样,有着自己名字的抽纸盒,但是没有想到刘家宏的心思倒还是蛮细腻的。
在抽纸盒的一侧,曾莹车子的车牌号码,一个汉字,英文字母再加上六个阿拉伯数字,一连串熟悉的字眼排列着,在午后的阳光中,似乎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谢谢刘叔!”曾莹这时候才明白郭海兰刚才的表现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自己也不例外。
“没事的,难得你们喜欢我的竹编,就不用客气了。”刘家宏摆摆手,说道。
之后,刘家宏有点疲倦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休息。
看到这样,郭海兰和曾莹也不太好继续打扰刘家宏,各自捧着自己艺术品,回到自己的座位细细欣赏。
坐在院子另外一端的刘睿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微微一笑,也不再多言语,整个院子进入了一片安静的气氛中。
从小时候,刘睿就知道父亲高超的编织技巧,几兄妹平时所用的笔筒上都是有着独特的个人标志,甚至家里不少竹器上都会有专属于刘家的标记。不过,一直以来,竹编的生意并不好做,哪怕是刘家宏身怀绝技,也不见得能够转化为经济收入。
和‘馨莹花店’的合作是一个尝试,第一次让刘家宏的作品能够给家里带来经济效益,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小睿,村里面和刘叔竹编技术接近的人多吗?”过了良久,曾莹打破了院子的寂静,开口问道。
“这个呀,不多!”刘睿听罢,摇摇头说道:“整个梁村几千号人,最多有二十个人!”
说这句话的时候,刘睿脸上分明有一种骄傲的表情一闪而过。
上下梁村五千多人,又有着竹编传统,有很多竹编高手,只不过刘家宏是其中最特别的人员之一,在这个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
一般来说,竹编手艺大抵上分为三类,代表了不同的技术水平。
第一种就是可以把竹条编织成各种器材,略微粗糙,但是可以勉强胜任平时的日常生活需要,比如簸箕、竹漏勺、竹筛、竹篓等等生产生活用具。大抵上,梁村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达到这个标准,毕竟梁村上下竹编的氛围是很浓的,就是刘睿也是属于这种范围。
接下来就是可以把竹片进行更深加工,更为细致一点,编织竹篮、果盘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定制,编织特别的款式。这个等级的手艺人编织的作品可以被称为手工艺品,不仅实用,而且还有一些观赏价值。要到达这样的等级,就有点困难了,整个梁村上下顶多也就两三百人能够胜任。王华国在村里组织的竹艺公司,大部分的技术人员都属于这种等级,可以勉强满足市场的需求。
至于像刘家宏这样,能把竹片编织成各种款式,不仅在功及以上有着极高的水准,还能注入各种特殊元素的手艺人已经可以被称为民间艺术家了。据刘睿所了解,整个梁村除了少数的老人之外,年轻一辈就是刘家宏的手艺最好了。
“这样呀?!”曾莹听到这样的回答,就越发觉得手中的抽纸盒更为弥足珍贵,转头对刘家宏说道:“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贸易公司,寻找一些特殊的订单,让刘叔您特别制作,这样比制作一般的竹编要好得多。”
“这个倒是不错,不过小曾你花店的竹篮怎么办呢?编织这种特殊的竹编可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刘家宏自然知道这种竹编的价格会更高,巴不得呢,不过考虑到花店的竹篮和果盘供应。
“没事的,那些普通的花篮就交给村里的竹艺公司,刘叔你以后就专注在特殊订单就好了。”曾莹摆摆手,很快就作出了决定。
“那敢情好!”听到曾莹这么说,刘家宏也是松了一口气。
花店每天需要的花篮、果盘数量不少,刘家宏每天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被占据了,若是能够脱身出来那就是最好的结果。至于特殊的竹编,刘家宏明白因为价格的缘故,需求不会很高,虽然单体制作比较麻烦,不过总体还是能轻松一些。
“刘叔,这样,你和华国支书商量一下,把你们这样的老手艺人在竹艺公司单独列成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特殊订单,并且教授比较有潜力的年轻人。”郭海兰不愧是商场精英,很快就作出了一个应对方案。
郭海兰知道,虽然这些特殊的竹编制作麻烦,价格会高一些,但是社会上有些人最不缺的是钱,只要有独特的商品,总能吸引人家花钱。别人郭海兰不知道,但是就她自己,肯定愿意花大价钱去定制属于自己个人的工艺品,相信和她相似的人不会少。
以其让刘家宏这样的民间艺术家去编织那些普通、毫无艺术美感的竹器,那就是最大的浪费了。倒不如把他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竹艺公司、手艺人和贸易公司的三赢。
“这个没有问题,回头和就和他们说!”刘家宏也是明白了郭海兰的意思,点点头说道。
看到刘家宏答应,曾莹和郭海兰的心头没由来的一阵轻松,她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她们俩已经被刘家的高超技艺所折服,对于这些艺术品发自内心的喜欢了。她们下意识就是要把这种精美的艺术品推广到更多地方,让更多的人都能领略这些被埋没在大山深处的民间艺术。
看到父亲的表现,刘睿也是很高兴,若是父亲能够专注于特殊竹编的制作,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强度,而且还能找到他最喜欢做的事情。至于收入,也会有所提高,当然了,金钱并不是刘睿的首要目标。对于刘睿来说,只要父亲能够快乐,一切都好说。
对于曾莹和郭海兰来说,来到梁村的时间越久,越能够发现其中更多的魅力。在不轻易之间,她们就会被村子里特有的东西所打动,越来越喜欢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
对于将来的投资,二女的信心就更加坚定了!
第132章 和谐相处
日头逐渐往西边坠落,热力也是慢慢地消失,正午时分那似乎要燃烧的空气也迅速冷却下来,变成了习习凉风。
躲在阴凉地方休息的黄喉貂和小花它们,似乎又找到了活力,开始在院子里四处乱窜,把院子里的鸡弄得四处乱飞。不过,让刘睿放心的是,原本在丛林里把各种野生禽类当成美餐的黄喉貂来到家里之后,性情收敛了许多,并不会祸害家里的家禽。
它和小花只是喜欢玩闹,一定要把院子弄得一阵乱糟糟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它们的存在一样。一开始的时候,张桂芝还有点担心黄喉貂会伤害家里的小鸡,不过看到它们只是玩闹罢了,久而久之也就听之任之了。
时间一长,刘家大院的热闹倒也是让刘家上下都习惯了。
小黑还是懒洋洋地趴在墙根的阴凉处,伸着舌头喘气,对它来说,这种秋老虎肆虐的天气,它还真的不是很有爱。
附近山上的树林传来几声高亢清亮的鸟鸣,那是那几只黄鹂鸟在欢唱,或许,对它们来说,这片安全的山林就是天堂。刚才在窝里休息的喜鹊们也是开始出动,它们在桂花树上来回跳跃,似乎在和树林的同类呼应,一时间,场面变得热闹了许多。
坐在椅子上的曾莹和郭海兰,听着悦耳的鸟鸣,仿佛感觉到自己触摸到了山林的气息,空灵而又充满活力。对于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她们,何曾有过在家里就和大自然如此亲近的体验?这个时候,她们有一个错觉,就是整个刘家大院根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完美地融入了周围的环境,无可剥离。
听到树上的喜鹊叫唤,刘睿就知道又到了喂食的时间,微笑着放下手中的书,起身进入屋里取来了一钵玉米。
这些玉米是刘睿按照传统方式种植收获的成果,味道一般,刘睿就拿来喂鸡喂鸭喂鸟了。为了让那些小鸟和小鸡崽能够更轻松地吞咽这些玉米,刘睿还特意拿到了村里的碾米厂,磨成了颗粒状。
至于那些空间里和用泉水浇灌生长的玉米,因为味道实在是有点好吃,刘睿和家人亲戚趁着新鲜的时候吃了不少,剩下的也是晒干了储存起来,磨成粉,熬玉米粥。
看到刘睿手上的不锈钢钵,树上的鸟儿和院子里的鸡崽顿时眼睛一亮,纷纷朝着刘睿的方向飞奔。对于他们来说,每天下午从这个闪亮的圆形物体之中吃到美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