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文史的坐标-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身兼比赛裁判和国家队主帅两职的宪宗皇帝果断亮出红牌,调出国家队,去江州地方队历练。

  白居易傻了,不就是次越位嘛,给张黄牌处罚一下也就算了,怎么会给这么严重的出发呢?但宪宗皇帝没傻,白居易攻击性太强,对方全体队员身上都被他踢伤,虽然是合理冲撞但已经让主裁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再这么下去这个裁判的位置迟早要玩完,于是当机立断红牌出场,再顺便把他赶出国家队,随便找个足球环境差的地方去折腾他。

  近来奥运会盛况空前,但中国男足却是为中国争金夺银的大好形势摸了把黑。所以这里忍不住也恶搞一下,在国家队一次又一次让人失望之后。我不禁怀疑看国家队还不如看我们自家的浙江绿城。所以白居易被调出和中国国足有一拼的京城宫廷,也未必算是件坏事。

  但白居易和他老婆肯定不这么看。白居易不必说了,杨氏是谁啊,大诗人白居易的妻子,官员白居易的内眷,京城名媛沙龙的主角。现在去江洲,一没有了交流的女伴,二没有了以前的名头。一个江州司马的妻子,算得什么?三没有了长安那养人的环境,江州穷山恶水的,还不搞的水土不服么?

  于是,两口子的矛盾终于爆发,白居易是宅心仁厚,但对自家母老虎却是无能为力,好言相劝她不听,出手打老婆估计还打不赢,那怎么办?干脆凉拌。谁都不理谁不就好了。

  三十五岁时,白居易写出长恨歌,从此名动京城,仕途一帆风顺。而在写长恨歌之前,他只是一个小县衙里的寂寞小官吏。没想到十年之后,他又是以一个左迁之官的身份贬谪九江。就这么从人生和仕途的高峰跌落下来,虽然身边有了老婆却还不如十年前没老婆还可以想想湘灵写写杨贵妃,现在的人生,怎一派惨淡了得?

  老婆对自己爱理不理,有没有钱去弄一班家妓,去青楼###他又没有那么好的身体。那双一直关注女性的眼睛,现在居然没有女人可以观察了。

  可令他和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一位女子,主动地关注起我们的白居易来。

  请大家记住这个传奇性的名字,浔阳江畔,琵琶女。

  
  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篇文章贴在网上的时候,有网友质疑白居易的女人缘问题。其实白乐天一直以来女人缘都不错,应该说只要他需要,身边总会有女人来陪他唱唱歌喝喝茶什么的。但一来白居易对女性的要求很高,多年以后的他就因为自己家里的那套演唱班子年老色衰演唱水平下降而在十年内换了三次。另一方面,和MM约会是要钱和精力的,就算江州司马俸禄颇丰,落寞的白居易恐怕还是会选择和几个同僚借酒消愁。就算喝酒的时候有营妓助兴,但让正落寞神伤的白居易打起兴致和红粉佳人春风一度,估计也不太可能。

  一个人在受到重大打击后,往往会陷入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阴影中,走出这个阴影需要的时间对不同的人来说往往相差颇大。白居易算是幸运者,因为琵琶女的出现,白居易只沉沦了一年,就在精神的荒漠中重新振奋起来,以一首光照千古的琵琶行迎来了自己艺术生命的另一个高峰。

  那么,这个琵琶女何许人也?

  白居易有序说得明白:“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一个委身商贾的歌妓,和一个左迁落魄的京官。同是天涯沦落人固然没错,但“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就显得多余。本来就不可能相识的两个人,白居易却偏生要写“何必曾相识”。似乎有隐藏自己和这位歌妓曾经相识的这一内幕。而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莫非是怕自己年老色衰,让昔日相好失望?

  再从这个角度推论下去,“家在虾蟆陵下住”也显得不太正常。白居易虽然在京城呆过一段时间,但并非是京城人,琵琶女应该不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地把自己的家庭地址都告诉一个陌生男子。而这样离奇的现象的唯一解释就是其实两人认识,琵琶女再给白居易不能相见的暗示,白居易也心领神会,但在诗里实在留下了太多破绽,为了避免有人象苏小三那样找到“证据”给老婆打小报告。白居易写下一篇序来欲盖弥彰,但相信大家都看得到,这件事的整一个流程,序的叙述和诗的叙述是不一样的。

  
  序里的顺序是:白居易等人听到琵琶声→和琵琶女交流→琵琶女自述身世,但并不详细→白居易等人请其弹曲→琵琶女弹奏以后再叙述自己生平→白居易感动为她写诗。

  诗里的顺序是:白居易等人听到琵琶声→白居易等人请琵琶女出来相见→琵琶女没有和他们交流就先弹了一曲,弹完以后再叙述身世→白居易因此感动,也讲了自己的身世。最后琵琶女再弹一曲,白居易等人全部落泪。

  显然流程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但如果把这个当证据似乎还有些不充分,毕竟诗歌里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但序里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显然和诗里的情感表达有所不符。应该说诗有相赠之用,应该是当场所写,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但可能写完白居易暗暗觉得有些不妙,所以补充了一篇序,免得自己和这位琵琶女的故事被外人知道,而事实上外人也只能猜到这两人隐约有些关系,至于是什么关系就只能问两位当事人才能明了。

  因为外人的确很难想到,这位琵琶女,很可能就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京城名妓湘灵。而当年客游长安的白居易,很可能就是五陵年少中的一员。才子和###的知音,虽不能厮守一生,却可以在两人沦落时重新相见,虽然一个使君有妇,一个罗敷有夫。但同时又是一个空守闺房,一个老婆断粮。当天晚上是否重现了二十年前的那段往事,我说,其实很可能。

  在那次相会之后,两个人的故事也就没有了下文,也许这样正好,白居易可以写诗寄给她,她也可以在寂寥之际有个寄托。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场相会之后,白居易无论是艺术生命还是自然生命都焕然一新,尽管今后没有更优秀的诗歌面试,但白居易已经可以用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惨淡的人生和昏暗的世界。

  从此以后,白乐天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乐天居士,而他和湘灵姑娘的那段往事,可能就成了弟弟白行简传奇小说《李娃传》的素材,把那篇小说和这里所叙的故事结合起来看,也许就拼接出了一个可能的真相。

  那么李湘灵,这个被历史遮掩的女性,毫无疑问是白居易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浔阳江畔的相见,也会被诗歌计入历史而熠熠生辉。

白居易:一生只为红颜苦(4)
白氏家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在江州司马以后, 白居易一路担任了四川忠州、浙江杭州、江苏苏州三地刺史。与当年的江州司马这一闲职相比,刺史这个官职却是位高权重。但就像蜘蛛侠里面说的那样,有多大的能力就意味着有多大的责任。白居易在地方上做官,天高皇帝远,正好试试看自己的政治手腕和行政才能,为百姓做点事情。

  比如在忠州,他整顿地方行政,奖励生产,放宽刑罚,平均赋税,把当时的豪门地主不纳税的格局改变过来。在杭州他建白堤,利用西湖蓄水功能灌溉良田,在苏州他也很努力地工作,最后身体吃不消才要求离任北上。结果苏州城里黑压压一片人哭着送别这位长官。刘禹锡的诗句“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虽不免夸张,但白居易的政治功绩却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京城里却是乌烟瘴气。

  几年前他曾经有在京城里留任的机会,但他最终选择了今日的人间天堂苏杭两州。应该说今天的苏杭能有如此风光,和当年白居易的一些工作是分不开的。不求惊天动地,但求经天纬地。京城里的政治环境太过于恶劣了,虽然说能有受宠而一步登天的机会,但尔虞我诈的官场,搞不好一脚刚要登天,另一脚就踩空,堕下地狱。

  白居易曾经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离开,而当他回来时,他发现昔日长安已经无安。

  宦官,这个从唐玄宗以后就一直纠结着大唐的政治问题,正在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处理。而党派斗争这一帝国颓唐的征兆也开始愈演愈烈。白居易倒是悠哉游哉地做壁上观。谁不知道白居易当年写诗骂遍大小官吏。又有谁敢去拉拢这个瘟神。

  所以么,没人去拉拢他,也就没人去攻击他。官位越做越大,但实权却越来越少。俸禄越来越多,但人生却越来越闲。

  他没事可干,于是修订诗集,并妥善保存。他的人生趋于完美,再也没有几十年前那种强烈的情感冲突,艺术的生命渐渐终结。倒不是白郎才尽,写诗对他来说和下围棋一样都是轻松之事。据说白居易围棋下得不错。估计可以和晚些时候的藤原佐为一较高下。

  那么那段时间的白居易,人生中最重要的女子又是谁呢?

  说起来,应该是他的家妓。

  两位杭州姑娘充实了他的生活。樊素的歌喉,小蛮的舞姿,是白老爷子在他为数不多的时光中的最美好的享受。家妓在当时隶属于主人,但主要是作为家庭乐队的存在。千万不要把当时蓄妓的官员看作是老不正经。君不见道学先生韩愈老师,农民代言人李绅先生,都是蓄妓之官。在大唐当时的环境之下,士大夫家里没有几个唱歌的美貌少女,反倒要叫人鄙视了。

  在我们今天,法律规定了一夫一妻的制度。而对于古人,依然有从周公手里流传下来的礼仪宗法。一个男人娶一个妻子是被伦理所确定的,如果要再娶那只能算妾,和妻的地位完全不一样。至于家里的歌妓,那比妾的地位更低,主人也不会随意和她们乱来,毕竟有老婆盯着小妾看着,要乱来也很难。

  但,正妻会给你脸色看,小妾则是温柔婉转,秀色可餐。歌妓更是青春貌美,不但可以听可以看,宴会的时候请出来炫耀几番,作为主人也是倍儿有面子。

  易中天先生总结道,妻不如妾,妾不如妓。所以我一直怀疑如果贾宝玉同时娶了宝姐姐和林妹妹,可能最后是薛宝钗当正妻,林黛玉作小妾。宝姐姐规劝仕途经济,林妹妹陪他吟诗作赋。倒也是各得其所。

  所以,白居易“三嫌老丑换蛾眉”只是因为听家妓唱歌听厌烦了,想换一拨人唱唱别的口味而已。就跟我们今天听歌,从录音机到CD到MP3那样改朝换代差不多。樊素和小蛮和他感情也很深厚。裴度曾经想要用宝马换樊素,结果白居易一口回绝,而当白居易年老体衰,想要让樊素和小蛮离开之时,她们也是依依不舍,再三恳请挽留。不要以为是她们无法安身,恰恰是白居易为了让她们找到好人家而让她们尽早离开。白天王的音乐造诣是出了名的,樊素她们耳提面命这么多年,作为入室弟子,身份自是非比寻常,一般的公子王孙,只怕她们还看不上眼呢。

  七十岁白居易退休,退休金多得花也花不完,最后捐了一部分出来做慈善事业,虽然不象比尔盖茨那样千金散尽。但也算难能可贵。而在死前留下遗嘱,把写墓志铭的活儿交给后生李商隐,其实是变相送给他一笔不菲的润笔费。李商隐性子倔,如果白送可能面子上不好看,这样一举两得,死去的和活着的,你好我也好。

  似乎白居易这样的人生很圆满了,但其实不然,关盼盼和张公子,作为白居易人生的两大污点,似乎跳进长江也很难洗干净了,最后一部分,我们来讲讲这两个人。

  
  关盼盼和张公子:是是非非难言尽,曲曲折折任谁评

  如果是在百度百科上搜索白居易,应该会有如下资料显示:

  “关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后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室。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诗。两年后张愔病逝,姬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一晃,十年过去了。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既已坚持这么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成就千古美谈呢。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只见上书: 

  
  黄金不惜买娥眉, 

  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 

  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误会张愔自私,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愔名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诗作讽,逼她殉夫,怎不悲愤?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一个出身风尘的女子,本来就无法以忠诚贞洁来要求她,就算良家妇女为亡夫守节,也只是个人选择,或取决于夫妻感情。

  
  像关盼盼这样痴情重义的,只能说是张愔的福分,遇上一个知恩图报情深意切的女子。注意,关盼盼守了十年,而不是一年半载地摆摆姿势,沽名钓誉。

  
  惨淡哀戚地活十年,不是更难于一死了之吗?但是,向来都很悲天悯人的白居易不仅不同情她的境遇,还狠推一把,认为她应该自杀殉情,用粗暴的男权主义给她指出一条绝路,译成口语就是,你怎么不去死?

  
  殉葬这种事有多么不人道,已不用再三论证,而殉情,完全要看个人意愿,你死了,我也无法独活,那我们就一起去。可白居易作为一个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呢?

  
  吃人的礼教终于生吞了关盼盼,她临死前念了一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你白居易稚若幼童,怎识得我冰清玉洁。

  
  她以自己高贵的死,回敬了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听闻死讯也大为后悔。若干年后,他归隐洛阳香山,心知时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其实这是白又犯下的第二个错误,两个小妾本就命苦,又已是“残花败柳”之身却被老白扫地出门,老白看来是没想过她们其实也是也自己一样的人),不想她们重蹈关盼盼的悲剧。”

  
  樊素和小蛮的故事上文已经讲过,一来二人不是小妾而是家妓。在古代礼法中,小妾的地位虽然和正妻天差地远,但还是有一定的地位,不会随随便便就被扫地出门的。至于残花败柳?天晓得白居易那样的身体吃不吃得消。

  至于关盼盼,按照江湖夜雨的说法,其实白居易压根就没有写诗给她,她是张愔的爱妾不假。后来独守寂寞也是真的。但故事实际上是张愔的堂兄张仲素向白居易讲了自己弟妹的故事以后,做了三首诗,而白居易自己也和了一首,但并不是上面所述那首“黄金不惜买蛾眉”。一来这首诗名字《感张仆射故妓诗》中张仆射并不是张愔。二来这首诗到底是感慨人生无常还是斥责那位没有殉节的家妓。我个人认为很难说。毕竟白居易一生的视角对广大妇女群众都充满同情,这种道学先生的职务还是让给韩愈老师比较好。

  更何况把白居易贬斥为儿童,更是荒谬之语,白居易当时怎么说也老头子一个了,算是盼盼父亲一辈都显得有些大,盼盼要感慨,也断然不会说出这么不敬之言语。

  由此可见,百度知道的审核也不严谨啊,如此一来,白居易的声望一下子就到了快要跌停的地步。虽然现在想要“恢复名誉”也估计效果不大了。而另外一件事情,倒真可能是白居易的错。

  李国文先生在《李国文说唐》之中,以一篇《谁人得似张公子》来为张祜(hu4)打抱不平,说是年轻的张祜在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的时候去拜访他,在白居易拿他的诗开玩笑(颇象当年顾况取笑白居易)的时候,张祜居然也不客气地取笑白居易的第一杰作长恨歌。这一来白居易心里就不太舒服。加上张祜和杜牧两个人年少才高,做事情有点张扬跋扈。可能白居易有些看不过去想惩罚他们一下,也有可能是张祜的宫词(写后宫帝王嫔妃等的诗词)流传太广,使得白居易很有危机感。总之,当张祜请白居易为主考官推荐他的时候,白居易不但没有推荐他,还和元稹联手剪灭了张祜高中的可能。元稹是泡妞高手,更是难整人高手。曾经因李贺一事弄得连韩愈老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