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摄政大明-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渐渐地,严如安在“阉人巷”内的影响与势力越来越大,到了现在。严如安在“阉人巷”内也算是一大势力的领袖了
所以,那些敌视严如安的阉人们,渐渐的都不敢再找严如安麻烦了,他们固然妒恨严如安,但也更加的敬畏严如安。
***
此时。严如安被一些阉人拥簇在中间,却是不言不语,只是静静的思索着什么。
事实上,在即将进入内廷、成为一名宦官之际,严如安开始有些不受控制的回顾自己的人生轨迹!
他原本是一位举人,虽然赴京赶考后并没能杏榜题名,但他的人生依然充满着希望。
毕竟,即使这一次落榜了,但还有下一次机会!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因为无意间得罪了几个阉人,严如安被这些阉人袭击了,并且在受袭期间,严如安的阳根受到重创,从此再也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人生也彻底失去了希望!
幸好,赵俊臣这个时候救下了他,并为他指明了新的道路——内廷十二监!
按照赵俊臣的描述,郑和、魏忠贤、刘瑾、王振……这些人都是太监,但哪一个不是呼风唤雨、权势滔天?又有哪一个不是留名千古、世人皆知?达到了这般地步。又何必在意身体是否完整?
身体不完整之后,严如安迫切需要一些东西补全自己的人生,而赵俊臣的描述也确实令人着迷,所以严如安接受了赵俊臣的建议。
正如赵俊臣所说。若是他像郑和、魏忠贤、刘瑾一般权势滔天、可以肆意掌控他人的命运,那么即使他是一位阉人,又有谁敢小看?
就这样,严如安的人生方向终于确定了。
事实上,此时的严如安对于自己加入内廷、成为太监的事情,不仅没有丝毫反感。反而有些迫不及待了!
***
而就在严如安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在阵阵喧哗声中,内廷终于开始选拔招人了。
严如安也回过神来,带着一些阴鸷,突然低声笑道:“不能九鼎食,亦当九鼎烹……”
喃喃之间,严如安已是迈步向前走去!
前行的脚步,义无反顾!
~~~~~~~~~~~~~~~~~~~~~~~~~~~~~~~~~~~~~~~~~~~
内廷在招收新人的时候,有先后两个步骤。
首先是体测,审查应征者是否有传染疾病、身体残疾、以及……是否已经自宫。
然后则是面试,询问应征者的基本情况、审核应征者的籍贯文书、并检视应征者的品貌是否合格。
最后,若是担任面试考官的几位太监大都同意的情况下,应征者就算是合格入选了。
过程看似很简单,但标准很严格,每年都会有大批“自宫者”被淘汰。
*
体测这一关,严如安很顺利就通过了。
接着,长时间的排队之后,严如安又进入了面试的房间。
负责选拔新人的太监共有三位,他们坐在一张桌子后面,先是打量了严如安几眼,又不引人注意的相互对视了一眼,眼神皆是意味深长,然后就开始向严如安提问了。
为首的太监问道:“你的姓名是什么?”
“李如安。”严如安缓缓答道。
严如安自觉愧对于家族先辈,在加入内廷之际,虽然没有改变名字,却换了姓氏。
从此之后,世上再无严如安,只有李如安了!
另一位太监问道:“看你的样子,有些像读书人,认识字吗?”
“认识一些。”
第三位太监问道:“哦?识字?那为什么要进内廷当太监?”
“家里没钱,又欠了一大笔债。”
听李如安这么说,三位太监皆是点了点头——这是很常见的理由,也是很常见的现实。
接下来,三位太监又问了几个问题,并审核了李如安的籍贯文书——这些东西赵俊臣自然早已经准备好了——在确定了李如安的身世清白之后,又相互间商议了几句,就宣布李如安入选了!
出于意料的简单,没有任何的意外与波折。
事实上,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李如安的品貌在阉人之中鹤立鸡群,又是识字的稀缺人才,最重要的是,赵俊臣花了一大笔银子帮着李如安打通了关系人脉,所以李如安的入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随着李如安的入选,赵俊臣渗透内廷十二监的计划,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事实上,在赵俊臣的渗透计划之中,李如安的存在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
PS:嗯,第三更!今天共更新九千字,算是小爆发吧。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六章。立场。
……
……
离京之前,赵俊臣在京城中留下了许多计划。
到了现在,在这些计划开始逐步实施了,其中有一些产生了效果,又有一些完全没有效果,甚至还有一些出现了反效果!
不过,赵俊臣已经没办法再去修改的这些计划了。
因为,赵俊臣此时正在淮安城内,距离京城两千三百余里之遥。
所以,赵俊臣并没有担心京城里的风云变幻——即使担心也没用——对于赵俊臣而言,重要的是处理好眼前的事情。
比如,前任淮安知府李欣的贪污案。
这件事究竟应该如何向德庆皇帝交代,是需要花费大心思的。
*
来到淮安城的第二天,赵俊臣与霍正源、鲍文杰一同前往淮安府衙,开始复审李欣的贪污案。
进入淮安府衙之后,赵俊臣等人很快就见到了淮安知府贺恒泽——如同传闻中一般,贺恒泽是一位很容易交流的“好好先生”,当赵俊臣与霍正源、鲍文杰表明了身份与来意之后,就受到了他的热情招待,对于赵俊臣等人的诸般要求,贺恒泽也是有求必应、积极配合。
面对贺恒泽的殷勤与奉承,赵俊臣不由再一次感慨——为什么在官场之中,容易相处的总是贪官呢?
或者,是因为贪官没有太多原则的缘故吧——只要不触犯他们的根本利益,贪官们总是明白“变通”与“忍让”的重要性。
不过,赵俊臣并没有感慨太久,很快就陷入了忙碌之中。
翻阅档案、收集线索、寻找证人、并再次提审李欣……
经过了两天时间的忙碌,渐渐的,案情真相越来越清晰,而鲍文杰的面色也越来越难看。
当初,太子朱和堉之所以会断定李欣是位贪官,一来是因为淮安境内的一些贪官污吏被太子朱和堉抓捕入狱后,皆是信誓旦旦的举证李欣就是他们的主谋;二来是因为东厂收集到的“情报”皆是显示李欣有过贪污受贿的迹象。三来也是因为李欣家中抄出了巨额银两。
所以,太子朱和堉在“证据确凿”之下,也轻易的断定了李欣是一位贪官,并将李欣罢官免职、抓捕入狱。
然而。赵俊臣、霍正源、鲍文杰三人仔细的复查了案件之后,所得到的情报却是截然不同。
根据这三人所查到的情报,前任淮安知府李欣显然是一位清官,为官期间没有任何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迹象。虽然家资丰裕、抄家时抄出了数万两白银,但考虑到李欣的祖辈皆是著名商贾。所以这笔银子也很可能会是李欣继承祖业所得,皆是干干净净的银子。
至于东厂所收集到的“罪证”、以及其他贪官们的举证,更是完全不可相信。
各方面的情报皆是表明,东厂曾经向李欣索要过好处,却被李欣断然拒绝了,而东厂出于报复心理,才会罗织罪名诬陷李欣,而淮安境内的其他贪官们大都是因为李欣提供的情报才会被太子朱和堉定罪的,他们为了报复李欣,也纷纷在东厂的暗示下提供了伪证。
所以。李欣是一位清官,他是被冤枉的!
确认了这一点之后,鲍文杰的神情不断变幻着,似乎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因为这件事情,太子朱和堉英明圣武、明鉴万里的形象,在鲍文杰心中出现了一丝裂痕。
鲍文杰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像是太子朱和堉这般圣明睿智的人竟然也会犯错!而且还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竟然将一位有口皆碑的清官诬陷为贪官,并且让这位清官在狱中受尽了折磨!
在提审李欣的时候,李欣浑身伤痕、虚弱至极。一副随时都会顶不住的样子,显然李欣在淮安为官期间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入狱之后被某些人趁机报复了,这段时间以来受尽了折磨。若是赵俊臣等人迟来几天,或许李欣就要冤死在狱中了。
因此,鲍文杰心情矛盾之余,对李欣也多了一些同情,毕竟他本身也是一位清官,看到李欣的模样。不免有些心有戚戚焉。
…………
查明了案情之后,这一天晚上,赵俊臣、霍正源、鲍文杰三人聚在一起,商议着他们接下来应该如何向德庆皇帝禀报案情。
最开始的时候,三人皆是沉默不语,只是等着其他人表明态度。
毕竟,如今案情真相已经很明显了,但若是据实禀报,就会影响太子朱和堉的声誉,更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里面的“政治责任”任谁都承担不起,不过若是他们知情不报、虚构事实的话,却又是欺君之罪,这般罪名同样无人可以承担。
如此一来,三人皆是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地。
其中,鲍文杰尤为矛盾,一方面是自己的良知,另一方面则是维护太子朱和堉的声望,两者之中必须要舍弃一个,这般情况让鲍文杰的心情无比纠结。
不过,沉默之间,最终还是鲍文杰率先表明了态度,缓缓道:“如今,案情很明显了,李欣是一位难得的清官,也是我大明朝的忠臣,这样的人不应该蒙受冤屈,所以我们应该据实禀报陛下,归还李欣的清白。”
最终,因为耿直的天性、心中的良知、以及一些同情心理,鲍文杰做出了这般决定。
虽然,这个决定会给太子朱和堉带来一些麻烦,但鲍文杰相信,太子朱和堉也会支持他的选择。
因为,“太子党”基本上是由清官与清流构成,这关系到“太子党”的根本利益!
然而,赵俊臣与霍正源对视一眼后,却纷纷摇头了。
赵俊臣当先说道:“我并不赞成鲍大人的提议,咱们身为朝廷重臣,无论什么都时候都应该以大局为重!所以在这个时候,咱们应该优先考虑太子殿下的声望,而不是某位官员是否受到了冤屈,所以我建议以‘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为理由,维持太子殿下的原判,不过考虑到李欣为官期间确实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而太子殿下也有些量刑过重了,咱们可以请求陛下为李欣减罪,让李欣回家养老、颐养天年,这样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因为事前有过交流。所以霍正源也同样赵俊臣的看法,点头道:“我同意赵大人的看法,相比较太子殿下的声望,李欣是否受到冤屈并不算什么,所以李欣必须有罪!为了大局。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也是臣子应有之责……当然,咱们也不会让李欣白白受冤,维持原判之后,为李欣减刑也是应该的,我想这也是陛下的心思,否则陛下也不会让我们复审此案。”
鲍文杰原本以为赵俊臣与霍正源都会支持自己的观点,毕竟太子朱和堉的声望受损之后,对他们二人而言皆是有利无弊。
此时,听到赵俊臣与霍正源的提议之后。鲍文杰不免有些吃惊——难不成,赵俊臣与霍正源会真心为太子朱和堉的声望考虑?——鲍文杰只觉得自己耳朵出现了问题。
有那么一瞬间,对于赵霍二人的提议,鲍文杰确实心动了,认为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良策。
不过,设身处地的为李欣考虑之后,鲍文杰还是摇了摇头,依然是坚持己见,道:“对于李欣这样的清官而言,名声就是他一生最看重的东西。若是咱们依旧维持他的罪名,怕是比杀了他还让他难受!所以赵大人的提议绝不可行。”
顿了顿后,回想着赵俊臣的提议,鲍文杰又觉得有些好笑。道:“以‘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为由维持原判?我可不记得我朝还有这么一项罪名!”
赵俊臣缓缓道:“我朝确实没有这项罪名,但天子金口玉言、言出法随,只要陛下认可了,那么这项罪名自然就有了。毕竟,李欣的家产高达近十万两白银,但他没办法将这些银子的来历全部说清楚。其中说不定就会有贪污受贿的银子,所以这项罪名也不算错。”
鲍文杰冷笑道:“这天底下的官员,又有谁能说清楚自己家产中每一两银子的来历?这项罪名一旦成立,岂不是天下官员人人有罪?更何况,李欣的家产虽然数额巨大,但与赵大人相比,却只是九牛一毛罢了,赵大人提出这项罪名,就不怕将来自掘坟墓?”
赵俊臣笑眯眯的说道:“所谓‘清官’,是‘清廉’的‘清’,而不是‘清贫’的‘清’,这一点我自然明白,但如今为了太子殿下的声望考虑,也只能寻找这么一个理由了,毕竟咱们实在抓不到李欣的其他把柄。至于鲍大人说我这是自掘坟墓……我也多谢鲍大人的关心,不过我既然敢提出这个建议,我就不会担心将来会有人用这一招对付我,还请鲍大人放心就是。”
事实上,赵俊臣的提议,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维护”太子朱和堉的声誉,还有更长远的考虑,不过赵俊臣并不会向鲍文杰详细解释就是了。
至于鲍文杰说赵俊臣的这项提议是“自掘坟墓”,赵俊臣更是毫不担心。
像是赵俊臣这般层次的权臣,所谓“罪名”根本就是最无关紧要的事情,若是赵俊臣倒台的话,他的政敌们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为赵俊臣罗织七八十种罪名,根本不需要寻找“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理由:若是赵俊臣没有倒台,所谓“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理由也根本无法对赵俊臣造成任何影响。
事实上,一旦李欣因为“巨额财产来历不明”而定罪,那么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只会是朝廷中下层官员,而这也是赵俊臣提出这项建议的真正原因!
*
最终,经过反复辩论之后,鲍文杰、霍正源、赵俊臣三人依然是各自坚持己见,鲍文杰坚持要为李欣翻案,而霍正源与赵俊臣也坚持要维持原判。
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鲍文杰明明是太子朱和堉的铁杆亲信,但他却是坚持推翻太子朱和堉的判决,而赵俊臣与霍正源明明与太子朱和堉是敌对关系,但此时却偏偏以维护太子朱和堉的声誉为首要目标!
说根到底,在官场之上,所谓“立场”往往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随着利益出发点不同,所谓的“立场”往往也会发生变化!
霍正源为了讨好德庆皇帝,所以要维持原判,赵俊臣除了要讨好德庆皇帝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考虑,所以他也坚持要维持原判,至于鲍文杰,他之所以坚持为李欣翻案,何尝不是因为他自己同样是一位清官,所以心有戚戚焉呢?
最终,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赵俊臣、霍正源、鲍文杰也就不再坚持辩论了,只是等待德庆皇帝驾临淮安之后,再分别向德庆皇帝阐述他们各自的看法。
而且,根据消息,德庆皇帝也很快就要驾临淮安了!
……
PS:不知道为什么,周末反而会很忙,总是有一堆事情缠身。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七章。深远谋划(上)。
……
……
第二天,下午申时。
万众瞩目之下,德庆皇帝的南巡御驾终于来到了淮安。
在德庆皇帝驾临之际,诸般礼制、迎接流程,看似庄重热闹,但只是千篇一律,毫无惊喜意外之处,所以自是不用多提。
却说德庆皇帝来到了淮安府的临时行宫之后,第一时间招来了赵俊臣、霍正源、鲍文杰三人,询问前任淮安知府李欣贪污案的查案进展。
面对德庆皇帝的询问,三人不敢隐瞒真相,将案情详细向德庆皇帝解释了一遍。
听到赵俊臣等人的解释后,德庆皇帝若有所思,沉吟道:“这么说,李欣确实是被冤枉的?他为官期间当真没有任何把柄可抓?”
不待赵俊臣与霍正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