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并虎-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一种默认准则,但是谁敢保证没有意外,这刘备虽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但是却挡不住其出生幽州的身份。

    幽州何地?边塞也。

    这边塞苦寒,民风悍勇,不知文化,谁也不能保证刘备会不会动黑手。

    了解到此中状况后,孙乾却是没有一丝害怕,作为北海最出名的言辨之士,孙乾除了对自己嘴皮子的要求外,对自己的时政、局见、世势等也要求深刻。

    对于刘备此人,孙乾也了解过,知道刘备有大志,但无奈起步太低,几乎是从平民开始晋升,大战无数才摸到小小平原的县令位置。

    当听闻刘备接替田楷残兵领导权,入主青州,将近半青州收入囊中之后,孙乾甚至想过去投靠刘备。

    就在刚才孙乾拜访郑玄之时,二人也商谈过刘备此人,郑玄对刘备也称赞有加,言说刘备可能将成为刘虞、刘焉、刘表之后的又一位汉家宗亲诸侯,而且认为刘备坚毅程度还高于另外三人,有汉家中兴之姿态。

    若非孔融突然急切求见于他,孙乾说不定已经走马临淄,投奔刘备去了。

    “乾愿意!”孙乾应道,毅然请愿领命,甘当使者之职位。

    听到孙乾同意担当使者,堂中诸人尽皆彻底放心,脸上亦是眉目舒展,笑颜不止,皆称颂孙乾毅勇过人。

    唯有孔融面无表情,虽然孙乾的承担让使者人选无忧,但是孔融心中却有些芥蒂,觉得让孙乾这样邋遢之人代表自己去出使,可能会损伤自己的威仪形象。

    不顾堂中众人的态度,孔融却是突然说道:“我觉得这使者人选,还是……还是再择他人,如何?”

    听到孔融话语,堂中众人顿时沉默无声,所有人都看向孔融,不懂孔融为何突然变卦。

    尤其是孙乾,脸上已是阴沉一片,心中的愤怒几乎要爆发出来,若非他现在无权无势,不可与孔融争锋,他定会立即张口向孔融声讨个说法。

    此时孙乾心中,只觉得自己受到了一股极重的羞辱,他不懂为何孔融急着召见自己,让自己充当北海使者,却又突然会对自己转变想法。如此变卦之举,即便孙乾现在地位平凡,亦是心中愤懑。

    见孔融如此举动,就连王修也有些看不下去了,立即出列问道:“太守大人,何故如此?”

    孔融却是不予回答,似乎心意已定,不容劝阻。

    见王修一人反驳无效,堂中的另一人也急了,此人正是孙邵。出使探查之策正是出于他手,此时孔融不愿让孙乾担任使者,孙邵顿时惊慌无比,还以为孔融是要转变主意,让他去做那使者呢。

    如此,孙邵亦是立即出列,言道:“太守大人突然变卦,此举实在不妥,有言而无信之嫌,恐天下人耻笑也!”

    孙邵话语一出,孔融顿时变色,亦是略显惊慌。在孔融心底,权力、物利等皆不在他眼里,他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声。

    作为孔子后人,孔融自小就立下德誉名天下的志向,因此从小就修身养性,极度注重自己的德行,就是为了不缀自己孔子后人的名头。

    听闻孙邵话语,孔融也有些担心,亦是害怕因此损了自家名声,如此就有些因小失大了。

    孔融无奈,只好改口答应,言道:“既如此的话,就依你们了,就由孙乾去出使刘备,顺便探查一下刘备军的虚实吧!”

    就在此时,堂中又传来一道话语,言道:“若要孙乾出使刘备,不可如此随意!”

    (本章完)

第124章 孙乾见刘备() 
说话者正是王修。

    此时孔融已经对王修颇有些微词了,见王修如此言语,孔融不禁一怒,言道:“王修,提议举荐孙乾的是你,为何现在你又变口改词!”

    王修却是摇了摇头,言道:“太守大人误会我了,我并不是不要孙乾出使,而是觉得让孙乾以白身平民的身份作为使者,难以展现我北海态度,甚至可能让刘备觉得我等是小视他。”

    孔融闻言也觉得没错,若让孙乾以白身之位去行使者之事,狂妄藐视感太深,而且容易让世人诟病小视北海,言称北海无人可用。

    当鉴于此,孔融立即任命孙乾为北海仓掾曹,行使者之职,前去出使刘备。

    孙乾点头领命,脸上虽是面色自若,心中却是横堵不已。

    议事完毕之后,王修找寻到孙乾,安抚孙乾心态,让他不要怨恨孔融,言称孔融只是一时心急,故而口语不周。

    此时虽然王修极力开导孙乾,然而孙乾却是已生二意,准备暂时先充当着北海的仓掾曹,借这个机会去接触一下刘备,若刘备贤明可靠、待人温诚,那么他孙乾再立即转投也不迟。

    不一日,孙乾就以使者之身份,前来营陵城刘备军中拜见。

    刘备听闻后,立即亲身迎接,喜笑兴奋,亲拉孙乾入军帐之中,而军中已是酒菜齐备,招待周全。

    孙乾被刘备亲善之举感动,觉得刘备乃温和谦逊之人,亦是对刘备青睐异常。

    原来刘备之所以对孙乾如此亲切,并不是因为孙乾乃北海名辨,而是想借此拉拢孙乾,探听北海的情况。

    此时,孙乾前来拜访,有着探查刘备军虚实之嫌,而刘备亲善孙乾,亦是有着探查北海郡虚实之意。

    在刘备的意识中,他知道北海乃青州大城,郡城富庶,士卒众多,若是硬攻,难以夺下。因此,刘备决定借孙乾之手,将自己的影响力插入北海中,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北海势力,若此事成功,则刘备就算暂时不能拿下北海,亦是在北海留下了一些潜藏的种子,日后必有用处。

    孙乾来到刘备军中,见刘备军士卒勇武,兵力充足,心中知晓刘备必是意有所图。

    帐中宴席上,孙乾看向刘备,突然言道:“刘将军,我观你帐下大军数千,却屯兵在这小小营陵城,可是另有所图?”

    孙乾突然发问,刘备却是早有准备,言道:“公祐(孙乾字)不必担心,我听闻城阳郡黄巾贼纵横,祸患郡县,故而起军准备征讨,并无染指北海之意。”

    听闻刘备话语,孙乾却是思索片刻,随即试探言道:“刘将军,城阳虽然富庶不下北海,然而已遭黄巾劫掠,已是存储空虚、底力不足,并非好地。且城阳又南临徐州,西接兖州,四战之地也,若无北海后卫连接,恐难坚守占据!”

    刘备听完孙乾回答,心中虽是了然,但是却亦是疑惑,他不懂孙乾作为北海孔融的帐下官员,为何要担心起自己的事情来。

    刘备却没有因孙乾的好意分析而兴奋,反而觉得孙乾有居心叵测之嫌,便假辞说道:“我非欲占据城阳,而是要剿灭黄巾,还城阳太平,如此就足矣!”

    孙乾知晓刘备心有野望,当然不会相信刘备的话,他知道自己现在身份属于北海,冒然探说刘备军事,必会引起刘备警戒假辞。

    为了展现自己的心意,孙乾随即改口,言道:“刘将军,恕我直言,这北海之地,可比城阳之地好上许多,何不先弃北海,后谋城阳?”

    听到孙乾说辞,刘备顿时一惊,不懂孙乾为何作为北海官吏,却鼓动自己夺取北海。

    “公祐这是何意?北海孔融海内名士,且忠于汉室朝廷,我何能与他争夺?”刘备惊慌问道。

    孙乾知道刘备依旧顾忌防备自己,这也难怪,毕竟孙乾也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份,绝对算是一个外人。

    终于,孙乾做出了决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脱口而出,言道:“刘将军,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汉室江山已到存亡之秋,非贤主雄主不可鼎立宇宙,重振汉室。”

    “实不相瞒,我观北海孔融只为一腐儒俗士,非明主英杰,北海在其手,守成尚是不足,迟早易主,如此基业不保,何谈匡扶?”孙乾振振有词,继续言道,“反观刘将军,实在出乎乾之所料,竟能以白手起家,行这青州统辖,比之昔年高祖,亦是不遑多让!”

    “如此,乾若再是不分高低强弱,岂非是蠢笨?”说到这里,孙乾竟是不禁微微一笑。

    见孙乾如此谈论,刘备心中亦是惊诧,想不到面前谈吐高论的北海使者孙乾,竟然并非孔融亲信下属,而且反而对自己青睐有加。

    得知孙乾如此想法,刘备当然不会错过机会,连忙举杯与孙乾对饮,趁机拉拢孙乾。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二人已是把酒言欢,相谈互投,孙乾更是对刘备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刘备其人也佩服不已,已是向刘备宣称效忠。

    不过刘备并未立即让孙乾投在自己帐下,而是让孙乾继续在北海为孔融仓掾曹,以此作为刘备在北海城内的暗桩,作为刘备私底下在北海的代言人,帮刘备收买北海的世家、官吏。

    孙乾知刘备有逐鹿天下、匡扶汉室的雄心,而刘备此时的小目标就是彻底统领整个青州,然而不取北海郡,不足以领青州。

    鉴于此,孙乾向刘备出谋划策道:“主公,若欲领青州,则必取北海,然北海兵多城坚,若是强攻谋夺,必定损失惨重,且成败不知。”

    听孙乾话语,刘备亦是沉吟不止,连忙恳切问道:“公祐言出如此,必是有了计较,请教我!”

    “主公不知,此时城阳黄巾管亥已是粮草不足,且遭兖州曹操、鲍信和徐州陶谦的封堵围击,如此主公可修书一封给管亥,言称与其共讨北海孔融,战后平分北海城县与钱粮。”孙乾出言说道,“如此管亥必会出军进攻北海,届时主公可以支援为由,从而进军北海,再趁机夺取北海。”

    孙乾话语言毕,刘备却是立即摇了摇头,孙乾计策他很熟悉,和袁绍骗公孙瓒共分冀州的套路一样。

    然而此事风险极大,事情极容易败露,袁绍有四世三公的名望在身,世人信任他,不信袁绍暗中苟且操作。但是他刘备可不同,他刘备现今坐拥近半青州,有一夜暴富之态,世人必是妒忌不忿,若再以苟且动作谋夺孔融,必被世人鄙弃。

    若如此,届时即便刘备成为青州之主,也必是人心背离,势力崩塌不稳。

    刘备言道:“管亥黄巾贼人也!孔融当世名士也!我岂能通贼人,而害名士!不妥,不妥!”

    见刘备如此,孙乾并没有觉得刘备迂腐做作,反而觉得刘备有大气、有轻重、有缓急,对刘备的独断见识更是佩服。

    孙乾再言道:“主公之态度,雄主也!若如此,我问主公对北海,可是急迫想要获得?”

    刘备却是摇了摇头,言道:“我十日间就得到临淄、乐安、东莱三郡,已是经略疲惫,有心无力,若再急着攻打北海,岂非是蛇吞象举,自我灭亡?”

    “实不相瞒公祐你,我之所以屯兵营陵,是来试探孔融的态度,心中惊恐孔融不容我入青州,故而防备于此!”刘备继续解释道。

    见刘备并不是真的急着想要攻取北海,孙乾也放心了许多,随即向刘备建议道:“若主公不急着取北海,那就暂时退兵回临淄最好,如此可放松北海戒备,孔融亦不会攻伐主公。”

    “如此息兵等待,只需一月不到,则城阳管亥必定粮绝,其到时候必自会北上北海劫掠,届时我再在北海城中宣扬一番,恳请孔融求救主公,到时候北海岂不是自送上门?”孙乾言道。

    刘备听后大喜,立即让张飞领军撤回临淄,而刘备亦是送返孙乾回返北海,直送出二十里外才止步。

    孙乾深感刘备厚重,临别之前,顺便向刘备举荐了一人,言道:“主公,东莱黄县有一人,名为太史慈,武艺高强,兵事通晓,主公可前去招揽。”

    刘备见孙乾如此特定嘱咐,心中亦是留下了计较,撤军退回临淄之时,亦是顺路黄县,前往招揽那太史慈。

    (本章完)

第125章 赵云突围() 
魏郡,邺城。

    却说丁靖和袁绍二人为了邺城归属大战,已是开战近二十日,大小战事无数,彼此皆有伤损。

    尤其是那日,文丑亲登邺城大战,丁靖亲骑突击帅阵,这一日的战斗,是二人军战交锋之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

    此战之后,丁、袁双方尽皆损失惨重,彼此几乎元气大伤、伤筋动骨。

    尤其是丁靖这一边,一日伤亡就近七千余人,以至于当此之时,邺城内的并州军人数,只剩下五千余,情况已是危急万分。

    而袁绍虽然总损失近一万五千人,但是却依旧尚有顽强战力,可战兵马尚有过两万。

    唯一让丁靖觉得庆幸的就是,还好赵子龙将袁绍的器械官宋柯给抓住了,而且夺得了袁军唯一的云梯车图纸,令袁军短时间内无法再造云梯车这件利器。

    没有云梯车,即便袁军五倍于邺城守军,依旧不敢全力攻城。否则,丁靖早就果断弃城而走,还在这顽强抵抗的话,无疑是自寻死路。

    不过袁绍也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除了有些优柔寡断之外,袁绍具备了一切雄主应有的品质,这些品质中的大多数,即便现在的丁靖也不具备。

    袁绍让大将文丑环环围住邺城城门要路,不放过邺城内的任何生物走脱,一面又让武将朱灵每日佯攻不止,投石车日夜工作不息,对邺城城头无间断的进行攻击。

    此外,袁绍还令下回渤海,让留守渤海的大将淳于琼分拨调遣点人马,速速前来邺城支援。

    丁靖知晓袁绍攻城乃是佯攻动作,目的就是为了疲惫自军,令我军士气、锐意顿挫。

    虽知袁绍此时的攻城举动,乃疲军之计,但是丁靖却也只能严加防备,唯恐袁军攻势中虚中参真。

    若袁绍突然真的大举进攻,届时邺城再想严防,可谓为时晚矣。

    如此下去,丁靖军的情况极为不利,时日若久,则军心必定涣散,袁军也迟早会攻夺下邺城。

    对于这一点,城中不少人都看得清晰,就连丁靖也十分清楚,但他也别无他法。

    难不成打了这么久,损失这么多,就撤退了么?就将这富庶完好的邺城,拱手献出么?

    丁靖绝不甘心呀!

    沮授眼见战况对自军不妙,立即向丁靖献计道:“主公,可让人前往广平求援,让高顺、张绣将军领军来援!”

    丁靖闻言点了点头,此时袁军也是最后的奋勇时刻,必不可能分兵攻打广平、赵郡,若如此则高顺军和张绣军就可以拨派用上,不用担心。

    而丁靖给高顺和张绣的命令是,死守广平、赵郡,不可妄动兵事。

    守为上,攻为下,这是丁靖留给二人的命令。

    想起这条命令,就连此时的丁靖也不禁有些后悔了,只怪自己之前过于自信,甚至有些自大,从没想过自己过万兵马纵横,会遭到需要求援二人的境地。故而丁靖将命令下得太死了,坚决要求二人只需防守便可,天塌下来也不要随意动兵,按照二人性格,必不会违背自己。

    如此,若想要让二人领军来救邺城,必须另派人前往传令才行。

    可这邺城各城门出口要路,皆被袁军大将文丑占据,严防紧守,埋伏众多,即便倾尽城中全军,说不定都难以闯出去。

    就在众人皆觉得不可能有人突出文丑防守埋伏,前往广平求援之时,赵云却是出列言道:“主公,子龙可出城一闯,去寻救援!”

    丁靖闻言,顿感子龙勇武豪胆,却也不敢同意,言道:“子龙勇胆,尤胜于我,然文丑武力不下于我俩,且其早有准备,此去必是危险重重,犹如独闯死境!我怎敢让你行这险事?”

    听到丁靖话语,在场众人尽皆点头附和,皆言劝阻赵云,说道:“君虽英勇,然敌势甚盛,不可轻出!”

    “若坐以待毙,亦是穷途,不如末路一搏,死战求生!”赵云却是全然不在乎其他人的劝阻,心神胆色赫然,毫不畏惧的样子。

    赵云如此执意求战,丁靖若再拒绝,必会寒了将士之心,虽是极力不忍赵云冒险,然而却也只能同意。

    丁靖立即修书下令与赵云,千叮咛万嘱咐,让赵云以保护自身为重,若是在突围不行,就立即撤回来也无罪。

    赵云见丁靖关切,心中感动,内心态度更是愈加坚决。赵云立即擐甲上马,腰带弓矢,手持铁枪,饱食严整,待士卒放开城门,赵云一骑飞出,杀奔闯袭。

    顷刻间,赵云就至路径要道,袁军将士见状,齐众来战堵截。

    赵云铁枪来回刺杀,接连搠死数人,突破第一道包围。

    此时,袁军大将文丑见邺城有人出来,向北面而去,料想必是前去求援救兵的,便自引过百亲军骑赶来,包围堵截赵云。

    赵云连忙将铁枪挂在马上,拿出腰间弓矢,奔射不止,应弦落马者无数,令袁军不敢靠近来追。

    无奈赵云箭矢有限,壶中箭尽,亦才射杀十多个袁军。

    见赵云箭矢用尽,袁军立即趁势一拥而上,八面围定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