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并虎-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时,韩福却是连忙言道,并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全部向丁靖述说详尽。

    听到这里,丁靖也彻底明白了,便松手将韩福放开。

    另一边的史阿也收回长剑,恢复了孟坦的行动力。

    韩福、孟坦二人恢复自由后,连忙向丁靖恭敬一拜,道:“拜见恩人!”

    “不必如此!”丁靖连忙将韩福和孟坦扶起,却是问道,“对了,我还没问你们,刚才为何突然袭击我俩,我俩就这么像贼匪么?”

    韩福和孟坦不禁对视了一眼,脸上满是尴尬地看着丁靖,歉然道:“恩人不要见怪,你们虽然一身风尘仆仆,但是外表却是极为规整,倒不像是贼匪,只是你们未着军甲,却有百骑而来,因此我们以为你们是一伙前来劫掠的马匪,故而才冒犯的,却不想竟是场误会,还差点害了恩人,请恩人责罚我们!”

    言罢,韩福却是要想丁靖再拜。

    丁靖连忙将其拉住,道:“不知者不罪,不过我倒是很不解,你们如此紧张我俩的身份,不会是这附近真的有马匪悍贼吧?!”

    韩福闻言一愣,眼中露出哑然之色,却是点了点头,言道:“恩人真是料事如神,这河南尹确实有一支马匪!”

    “哦?说来听听!”丁靖连忙问道。

    韩福立即解释道:“恩人应该也知道,自从董卓迁都之后,这河南尹就荒芜凄凉,其他势力也不愿插足至此,故而这里便成了一个没人管的地带,许多贼匪走投无路,便在此结寨立窝,躲避官军的围剿。”

    “就在前段时间,这河南尹境内却是来了一批马匪,人数约两百左右,领头是一个名叫卞喜的悍酋,武力过人,常常劫掠河内、颍川等地,十分嚣张!”

    “如今,我们谷城虽然尚未恢复昔日光景,却是也有了点积蓄,故而唯恐卞喜惦记,这才如此小心谨慎!”

    听完韩福的解释,丁靖也彻底明白了,心中便有了一个想法,他想要帮韩福保住这谷城,保住这个因毁灭而再次重新建设的城池。

    让这座谷城成为河南尹境内的一道曙光,希望谷城能够像荒野里的野草一般,安然而坚强的生根发芽,让这片荒野成为绿色的生命之所的源头。

    没错,丁靖就是要让谷城成为一座标杆,一座令所有流离失所的民众,看见希望的标杆。

    突然,丁靖从自己的怀中掏出了一枚并州军令牌,这是并州军传达军令的信物。

    丁靖将这块令牌递到韩福手中,言道:“你拿着此令去河东找徐晃将军,请他派官军来此保护你们,甚至可以让他们将卞喜一伙给彻底解决,我想徐晃将军绝不会拒绝的!”

    韩福听着丁靖的话语,又看着手中精致的令牌,心中顿时意识到了什么,能够驱使徐晃的家伙,绝对不是简单的人物,一时间韩福对丁靖的身份,有些格外的惊颤起来。

    “恩人,你难道是……”韩福看着丁靖,有些颤巍巍的问道。

    丁靖摇了摇头,道:“别问这么多!做你该做的就够了,希望下次我来到这谷城的时候,这里可以变成一座真正的生机复苏的城池!”

    听到丁靖的话语,韩福的心中如同雷击,一股莫名的意志油然而生,似乎寻到了某种人生目标一样,脸上变得格外坚定毅然。

    “我会让谷城恢复昔日的繁华的!”韩福对着丁靖坚定说道,似在对丁靖做出某种保证,又似在对自己做出某种保证。

    (本章完)

第337章 南阳诸葛庐() 
丁靖没有在河南尹多留,次日天还未明,丁靖一行人便离开了谷城,一路继续南下,依靠着颍川和南阳的交界线,向着汝南行进。

    如果按照最短路线的话,丁靖应该直穿颍川郡,经陈国地之后,就可直接抵达汝南。

    只是,这条路线的路程虽然最短,不过对丁靖而言,却不是最快速的一条路。

    毕竟现在颍川和陈国都归属于曹操统治,又因为许昌就在颍川郡内,这里便成了曹操治下最重要的领地之一,所以这里驻扎的曹军也不少,并且还是曹操的大将曹仁统御在此。

    这曹仁无论地位和本事,都是曹操麾下排的上号的人物,其人稳重严整、奉公守令,善领大军,尤其擅长盘踞坚守。

    历史上曹操之所以能够在群雄并据的中原打败所有的对手,制衡称霸整个北方,就是因为前期发展之时,他手下有三个能力出色的兄弟在鼎力帮助。

    而曹操的这三个兄弟,就是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三人。

    这三兄弟中,夏侯渊擅长进攻掠地,曹仁擅长固守要险,夏侯惇擅长统筹后勤。

    三兄弟各司其长,相互协力,这才有了不可阻挡的胜势,这才帮助曹操脱颖而出,从一个中小型的割据势力,数年间就发展成了一个大诸侯。

    因为此前在河内郡的争端,丁靖与曹操私底下小摩擦不断,虽然并未公开敌对,但是却都视彼此为重大隐患,互为眼中之钉。

    若是有机会的话,丁靖绝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干掉曹操的机会,当然反之曹操也是一样。

    因此,丁靖不敢轻易进入颍川,以曹军的能力,必不可能让他这支百骑队伍能快速地行地跨郡。

    若是遭到曹军阻拦盘查等事而拖延了时间不说,甚至还可能引起曹军猜忌,极可能暴露丁靖的身份,那时候恐怕丁靖就有些麻烦了。

    毕竟颍川驻守着的可是大将曹仁,面对这样的人物,一向胆大妄为的丁靖,也不得不小心谨慎起来。

    故此,丁靖才选择沿着颍川和南阳的边界线行路,这样虽然路程饶远了一些,但是却更加安全,反倒是让行路速度提快了不少。

    自从董卓灭亡之后,关中之地的牛辅却是领了不少精锐军卒,顺利逃出了潼关,并且占据了这处南阳郡。

    并且牛辅在占据南阳之后,完全听从李儒的建议,独自割据在南阳,无论周边何方势力想要招揽他,或者想要吞并他,都遭到牛辅的强烈反击。

    袁术、刘表、曹操都在牛辅面前吃了闭门羹,甚至彼此间还产生过一些摩擦,不过牛辅虽然势力弱小,但是手下的却有一支精锐的董卓旧军残部,此军名为飞熊军,人数有数千人,是昔日董卓最嫡系的军队,战斗力不可小视。

    凭着飞熊军的威势,各个诸侯也不敢和牛辅正式交战,那样只会得不偿失,尽管南阳虽然是一方大郡,但是却先后已经遭受黄巾、袁术的剥削,并不是一个非要占据住的地盘。

    因此,费尽兵力钱粮和牛辅开战,所得到的收益太低,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倒不如先攻伐其他地方,等来日更加强大之后,再吞吃了南阳不迟。

    此刻,南阳尽落在牛辅的掌控之中,然对丁靖而言,这南阳却比颍川要安全许多。

    至少在丁靖的认识里,牛辅可比曹仁要简单许多,应对起来也更加容易。

    就这样,丁靖沿着南阳和颍川的边界线,依靠在南阳郡的境内,不断地向南而进,准备由此绕行至汝南。

    果然不出丁靖预料,为了不引起非必要的猜忌与摩擦,这两郡交界的沿途中,真的没有任何军队驻扎游弋,除了官道之外,连路卡都少有。

    就这样,丁靖一行人畅通无阻,仿若进入了无人之境一般,连续快速奔行了一个白日,直到傍晚时分,才减缓速度。

    眼看着就要天黑,为了保持队伍的行径速度,必须要有足够充沛的精力才行,丁靖决定找个地方扎营休息,等明日凌晨再行。

    丁靖看向身旁的郝昭,问道:“郝昭,我们差不多到了哪里了?”

    郝昭连忙拿出地图,估算了一下大家行进的路程,再根据沿途中所见的景物为参照,与地图上的标示对比了一番后,立即回答道:“主公,前方不远就是叶县了!”

    因为出发前做过一番准备和调查,丁靖倒是知道这个叶县。

    这叶县虽然不是什么大县,但是却是颍川和南阳交界处上,最大的一座县城,是两郡来往交流的重镇要隘。

    对于叶县这种重要的地方,丁靖料想城中必有大军驻扎,若是自己这百骑人马冒然靠近的话,定会引起提防,很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缠与麻烦。

    丁靖取过郝昭手中的地图看了看,目光顿时汇集到了叶县西南十多里之外的地方,这里有一处小镇子,镇名为博望。

    如果丁靖没料错的话,历史上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战,那场火烧博望坡的伏击战,便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丁靖将目光集中在这博望之上,并非因为这里发生了诸葛亮的处女战,令他想要去欣赏膜拜一下,而是因为这里不但是绕开叶县的必经之处,还是一个靠近水源,十分适合驻地宿营的好地方。

    丁靖将地图还给郝昭,随即立刻下令道:“全军向正南方向前进,我们去博望驻营一夜,争取在日落之前抵达博望!”

    ……

    叶县内,这里有三千牛辅军驻扎,而统军的首领,是一个名为胡车儿的西凉壮汉,据说这胡车儿本事不俗,有“力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的称赞。

    而从这句称赞中,可见胡车儿的不一般,不但证明了他的力气很大,而且还显示了他的御马耐力很强。

    不过就是这个本事过人的胡车儿,此刻在叶县城中,却也不得不对站在他面前的这个人唯唯诺诺,马首是瞻。

    令谁也没想到,此刻的叶县城中,除了胡车儿与三千大军之外,竟然还有一个儒袍文人在此。

    此人便是和牛辅一样,同为董卓女婿的李儒,如今他已是牛辅的军师,包括牛辅在内,整个南阳的军队,都对李儒言听计从、不敢怠慢。

    话说李儒为何在此,原因却是这叶县城中,前几日刚刚迁来定居了一个人,而此人对李儒而言,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为何如此说呢?

    那便要从南阳如今的形势说起!

    (本章完)

第338章 暗中观察三兄弟() 
经过李儒的不懈努力,牛辅虽然在南阳站住了脚跟,成功割据一方,但是却依旧还是不够,想要保住大家的性命,不但要割据一方,还要找一个更大的诸侯做依靠才行。

    毕竟他们是董卓旧部,还是董卓的女婿,因为董卓的倒行逆施,这天下已经包容不下他们了。

    因此李儒十分清楚,他和牛辅最多在南阳割据一方,想要做到更进一步,几乎是不可能的。

    若是他们稍微露出一点侵略之心,必定会遭到其余诸侯的联合进攻,这样的话,他俩只有死路一条。

    而不扩充势力,只是割据一郡的话,迟早要被人吞吃个干净。

    因此,在李儒的思虑中,割据一方也只是暂时性的政策,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靠一个强大的势力,不过却不能轻易随便投靠,否则必定还是会被过河拆桥。

    所以,李儒必须让牛辅及其军队表现出足够的狠戾,令各个诸侯在担忧恐惧之时,也能生出一份招揽占有之心。

    正是这个原因,在进入南阳之后,李儒才会令牛辅强硬对待周边的诸侯,让周围的诸侯已经见识到了他们的力量与价值。

    果不出其所料,不少的诸侯都向他们递来了招揽信,曹操、袁术、袁绍等,甚至连远在汉中的张鲁,都有意与牛辅军亲善。

    不过,这些诸侯都不是李儒心中的结交对象,在他的认识里,袁绍和袁术都是最好的归处,但是这两兄弟分立南北,日后必定会有一战,在不确定两兄弟谁胜谁负的时候,李儒不会轻易押上筹码。

    另一个还算有实力的诸侯,就是占据兖州的曹****,曹操的实力虽然不如袁氏兄弟,但是却最为朝气蓬勃、锐意进发,正值实力的暴涨期,而且还在举兵攻伐徐州。

    此刻李儒和牛辅去投靠曹操的话,相当于雪中送炭之举,必定受到重用。

    只是曹操已经迎奉天子,以朝廷百官对董卓的憎恨程度,必不可能接纳他李儒和牛辅。

    哪怕就算接纳了,也难免会过河拆桥,寻机将他二人处决雪恨。

    因此,曹操虽好,却不是李儒和牛辅的归处。

    而汉中的张鲁,虽然也是实力不错,但是张鲁其人却有些野心不足,只可合作为盟,不可归属投靠。

    在李儒的想法中,他最想要投靠亲近的,反而是南方襄阳的刘表。

    这刘表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对当今的皇帝却有些不以为然,否则也不会在当初诸侯联合讨董的时候,一点支援之声也不发,完全是坐山观虎斗的自守状态。

    而且,现在刘表刚刚收服荆州,除了襄阳、南郡的蔡家和蒯家支持他之外,江夏的黄家,荆南的各郡,都对刘表只是面上顺服,实地里却是不太尊令。

    如果有了他李儒和牛辅的投靠,刘表就可用他们来制衡荆南和江夏,让刘表完全统辖荆州。

    同时,他李儒和牛辅,也可以顺势与刘表结为一体,相当于给一棵大树绕上了浓密的藤蔓,令这棵大树更加雄武。

    如此两相有利的事情,李儒觉得刘表必定会答应的。

    只是,李儒他们和刘表从无交集,甚至还发生过一点摩擦。

    这种情况下,李儒担心自己即便向刘表阐述了亲近投靠之意,恐怕刘表也会猜忌犹豫,甚至以为有诈而更加隔阂。

    因此,他李儒必须找一个刘表可以信服的人作为使者才行,而这样的人物,李儒在南阳之地却是始终没有遇到。

    直到前几日,这个合适的使者人选,终于出现在了南阳之地的叶县境内。

    而此人,便是诸葛玄!

    这诸葛玄出生琅琊诸葛家,早年曾是刘表的属官,与刘表的关系莫逆。

    前段时间,诸葛玄听说自己的兄长诸葛珪去世,便辞别刘表回到家乡琅琊,照顾兄长的遗嗣,准备亲自将他们养育成人。

    可谁想在这个时候,曹操竟然大举进攻徐州,一时间徐州战乱不断,而为了避祸,他带着兄长的三子两女,一路逃到南阳,在这叶县的博望附近,寻了处地方结庐定居,躬耕田野,再不问外事。

    此刻李儒来到叶县,就是为了这诸葛玄而来,他想通过诸葛玄,来为自己给刘表沟通联系,以求可以与刘表联合依靠为一部。

    ……

    博望东南数里外,丁靖一行人在此扎营休息,准备养精蓄锐,以便于明日继续快马行走。

    可丁靖不知道,距离他们数百米外的一处山丘后,有一片茂密的竹林,而在竹林中,却有好几间庐舍。

    这庐舍之中,却是住着三国时期,最鼎鼎大名的一家人。

    没错,诸葛玄就住在这里,而跟着诸葛玄一起居住的,还有三男两女。

    说到这三男,便是三国里大名鼎鼎的四兄弟之三,除了诸葛诞不在这里之外,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均三兄弟,都住在这里。

    此刻庐舍之中,诸葛亮和诸葛均兴奋的闯入大哥诸葛瑾的房间,忍不住大声叫道:“大哥,我们发现竹林外面有股贼人!”

    诸葛瑾此时正在挑灯读书,被两个小家伙突然打扰到,顿时有些生气。

    又听到两人话语,诸葛瑾顿时一愣,连忙说道:“快去通知叔父,让他报官求救,等等,我们应该拉上叔父快点离开这里,免得被贼人所害!”

    诸葛瑾之所以如此反应,是因为从徐州迁来这里的途中,他们见到了不少贼匪肆掠的乱世局面,无数的经验告诉了他们,遇到这些悍匪,还是尽量远离躲避最好。

    不过,诸葛瑾突然脑海一闪,他意识到事情有些不对,这里可是颍川和南阳的交界处,虽然两郡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隐患而导致的摩擦,这里的贼匪几乎被曹军和牛辅军各自剿灭殆尽,根本不可能有贼匪在此纵横,这也是诸葛玄选择这里躬耕结庐的根本原因。

    诸葛瑾又看向二人,想要再确认一下,便又问道:“你们两个给我仔细说说,你们在竹林外,到底看到了什么情况?此事关乎大家生死,务必尽数说清!”

    诸葛亮和诸葛均两个小家伙,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心智却远超同龄人,顿时明白了大哥诸葛瑾的担忧,也不敢有丝毫马虎,仔仔细细的将自己看到的诉说了出来。

    (本章完)

第339章 诸葛三兄弟() 
诸葛亮仔细想了想自己看到的情况,抓了抓脑袋,言道:“大哥,竹林外那帮贼人数量过百,而且每个人都拥有一匹马,还都是不错的战马,虽然他们没有明持兵刃在手,但是却各个面露杀气、凶相毕露,我看他们又无旌旗、盔甲来显示身份,故而猜测他们是一帮流寇贼匪。”

    十多岁出头的诸葛亮,很是有理有据的说着,脸上满是坚定之色,他跟随叔父诸葛玄从徐州来到南阳,一路上见过无数贼匪凶兵,对这些残暴之徒的气质很是熟悉。

    诸葛瑾一听完,脸上也再次露出凝重之色,对于自己的这个二弟诸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