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轻的女人被隐喻成花,有着迷人的色彩、外形和芳香,吸引了蜜蜂和鸟儿。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明:男人为女性的美貌而着迷,同时也对其美貌的不可靠和短暂易逝而耿耿于怀。谚语也借用花的隐喻来表现美貌的凋零,例如:玫瑰变成了玫瑰果(法语),花无百日红(汉语)。
  令人吃惊的是,在非洲只有极少数谚语把女人比做花,而撒哈拉以南地区几乎就不存在这样的隐喻,但在亚洲这样的隐喻却相对较多。在亚洲,(带刺的)玫瑰显然是谚语中最常见的花儿了。而在非洲的谚语里,女人的美貌似乎更多地与食物和水果相联系。
  谚语强调的不仅仅是处女那完好无损的奇妙新鲜感,而且也强调了伴随着快乐而来的痛苦和悲伤:
  姑娘是[像]玫瑰,人人都想摘。(广泛流传的阿拉伯语)
  姑娘就像还未切开的西瓜。(亚美尼亚语)
  爱笑的玫瑰结出的果实就是玫瑰香水的眼泪。(波斯语)
  若想闻到玫瑰香,就得忍受玫瑰的刺。(土耳其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4)
玫瑰有无刺,摘花人自知。(汉语)
  人人都闻的玫瑰,失去了它的芬芳。(希伯来语)
  花儿虽美,刺扎人。(俄语)
  荷花只在南亚和东亚的谚语中出现过。除了荷花和玫瑰外,还有日本的牡丹、百合和耧斗花,阿拉伯地区的玫瑰月桂,以及在其他语言和文化随处提到的一些别的花,如樱桃花、杏花和棉花等。在日语中,“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用来隐喻“尽管周围的环境道德败坏”,但仍能保持贞洁的年轻女人。出污泥而不染的花儿只是其中的一个隐喻,反映了人们理想中的贞操观和贞洁观。可想而知,贞操在这里被隐喻成诸如花苞或刚刚开放的鲜花这样的事物。实际上,摘取花苞就意味着男人采走了姑娘的贞洁之花。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知道”不只一个男人的女人一方面很有吸引力——人们如此认为是因为她更容易接近——而另一方面也很危险:
  女人的美貌像春天里的花儿,女人的贞洁如夜空中的星辰。(美国英语)
  泥沼里开出的花儿虽然苍白,却可致命。(古巴西班牙语)
  “泥沼里的女人”这一说法在古巴流传广泛。人们反复强调,贞洁高于美貌,而且比美貌持久。
  和容器的隐喻一样,在花的隐喻当中,女人的纯洁和谦卑似乎也是人们所珍视的理想品德,而且同样也有对女人失去贞洁、不忠和轻佻多变的担心。一则泰语谚语指出“女人如同荷叶上的水滴一样变幻无常”;而且还有一则汉语谚语提出了这样的警告:“女人水性杨花。”此外,还有无数则谚语也强调了这一点,这些谚语借用生物界以外的喻体,把女人比做天气、秋日、长空、月亮、冬夜、人一生的福气。
  对于花儿那摄人心魄的美丽和大树花开满枝的灿烂,人们既欣赏又怀疑。美丽的花儿很快就会凋零,但这盛开的短暂并未影响它们恃宠而骄、装腔作势。美貌和懒惰联系在一起就意味着无利可图。打个比方来说,就是迷人的花朵、美丽的花丛和漂亮的叶子都不能保证会带来丰裕的收获,反而意味着一无所获。因此,人们认为,美丽的妻子不会是个能生孩子的好女人:
  叶子多了不结果。(齐昂塔语)
  花多果就少。(日语)
  此外,人们还认为,最让人热切盼望的果实也最让人失望:
  无花果表面虽好,内里却爬满黑蚂蚁。(赫赫语)
  外面红,里面烂。[指水果和女人](墨西哥西班牙语)
  树的隐喻也肯定了这种看法。美丽的女人比相貌普通的女人更容易生病和死亡,正如美丽的大树一样:“笔直的树先被砍。”(朝鲜语)虽然人们欣赏美丽,但看重的还是它所能带来的利益。与利益有关的树的隐喻大多把生育和后代比做果实、鸟儿、树枝或树叶:
  葡萄树的美丽在于它所结出的葡萄。(土耳其语)
  没有鸟儿眷顾的树不结果。(泰语)
  大树没有叶子,即使有树冠,又怎么能算得上美丽呢?(中国藏族语)
  开出美丽花儿的树不要砍。(奥罗莫语)
  树根、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梢也可表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最新的一个变体指出,好的树可以结出好的果实;虽然偶尔坏的树也可以结出好果子来,但通常,看树长什么样就可知道它的果实如何,反之亦然。因此,如果树的根是甜的,那它结出的果实也肯定是甜的;而且梨树结不出苹果来;灌木丛不好,也长不出好的植物来,如此等等。“先看看玫瑰,再摘取花苞。”这是一则土耳其语谚语用隐喻的手法对婚姻提出的建议:吃果子之前先看看结果的树,或者摘取花苞之前先看看花开得如何。
  不结果的树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被砍掉,扔到火里。这是一条严厉的建议。然而,一条莫尔多瓦语谚语却为这可怜的树辩解说:“苹果树也不能不结果呀。”而且,还有一些谚语建议人们要有耐心。此外,花、植物和树也可表示妻子的大家庭,男人只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他必须照顾妻子娘家的人,尽管有些不太情愿: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5)
要摘走南瓜,也得把叶子带上。(赞比亚汤加语)
  你能喜欢浆果而痛恨那结出浆果的灌木吗?[指的是男人喜欢某个姑娘但却不喜欢姑娘的母亲](索托语)
  喜欢gombo[gombo是种植物]的人,也喜欢它的叶子。(马提尼克岛克里奥尔语)
  花、植物、树和果实都和它们所生长的花园、田地、草地、果园或种植园有关,而谚语督促人们,不要在果实还未成熟时就去摘来吃。长在路边的果实和果树颇为可疑,因为任何一个过路人都可以把它摘走。此外,采摘和享受果实需要合适的时机,人们应该耐心等待这一时刻、日子或季节,而且还要注意不能错过大好时机,因为错过时机的话,果实就会枯萎、熟过头、生虫或腐烂无用。和有关容器的谚语一样,各种各样的有关花、树和果实的意象在谚语中也很常见。
    【把女人比做动物】
  一直以来,母鸽使公鸽叹气,母狮使公狮咆哮。(阿拉伯语)
  第三大类关于女人的隐喻也遍布世界各地。这类隐喻把女人与动物世界联系起来。谚语中大概有一百来个不同的动物隐喻,有恼人的昆虫、漫不经心的鸟儿以及像驴子和牛那样负重的牲口,还有温和的斑鸠和瞪羚,也有带毒的蝎子和凶猛的鳄鱼、豹子及豺狼。这些动物用来比喻女人,因为它们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假想特征,如美丽、丑陋、力量、脆弱、固执、愚蠢、聪明和残忍,它们可以干活,也可以生育,或者因为它们也是美味食物——也就是说,可以达到性的高潮。
  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动物的起源地和有关谚语之间的联系。但笔者发现,居住在沙漠里的人们没有关于青蛙或鱼的隐喻,在欧洲和北美洲都有一些关于狮子的谚语,但是大部分关于老虎的谚语都来自它们所生存(或者说,过去所生存)的亚洲地区。在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洲也有这样的谚语。不管怎样,动物隐喻通常受到人们所熟悉的动物的启发。人们和这些动物生活了一辈子,一直在认真地观察生活在周围的它们。无怪乎鸟、狗和母鸡这样的动物几乎遍布世界各地,而且也是人们在日常语言和有关性别角色及性别行为的谚语中最常用的隐喻。
  隐喻在许多方面把人类和动物的行为等同起来。例如,母亲对子女的爱被转移到了动物身上。这种丰富的爱被延伸到各种不同的动物(从昆虫到脊椎动物)身上。这些动物都一样,因为它们都体现出同样的母性——即自己的孩子最棒,而且这一母性遍布世界各地。听一位甲克虫、蟑螂、乌鸦、黄鼠狼、刺猬或狗母亲深情地表达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更加让人感动,因为这样做是在把我们作为孩子、母亲或既是孩子又是母亲所了解的那种情感“陌生化”。在前面有关母子相互依恋的谚语中提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和情感,在谚语的动物隐喻中又得到了肯定。但至于那些不是母亲的女人,动物隐喻却提出了一些不太一样的看法。
  女人能干活,这一点与一些勤劳的动物联系了起来——“娶了个像蜜蜂一样勤劳的老婆,那个男人真有福气!”一则德语谚语如是说道。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动物都可以负重,如水牛、骆驼、母牛、公牛、驴子、大象、马和骡子等。而且不要忘记,女人还被比做像蝎子和蛇这样有毒动物,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谈到过。
  谚语中的动物隐喻这一话题足可以写一本书。把女人比做动物的隐喻和话题各种各样,数量繁多,我们在这里只能详细讨论其中的一小部分。笔者选择了母鸡及其对立面公鸡,因为笔者发现,与之相关的谚语无以数计,多达六十多种语言,遍布世界各地二十多个国家。动物隐喻在谚语中如此受欢迎必定有其原因;毫无疑问,该原因一定与人们把自己的经历与动物的行为或处境等同起来有关。前面的章节曾讨论过母鸡及其雄性伴侣:母鸡及其各种特征被认为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与公鸡身上的假想男性特征相对;而在粗俗的语言中,公鸡也可指“男性生殖器”。强调女人和母鸡、男人和公鸡之间共性的谚语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基本点展开: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6)
一只母鸡只属于一只公鸡,而公鸡却可以有许多只母鸡。
  母鸡必须保持沉默,而公鸡有权利也有义务打鸣。
  母鸡要下蛋,而且作为母亲还要照顾小鸡。
  围绕这三点有许多观察和看法,说明了残酷的现实以及理想的生活。这里只能总结其中一些主要观点,其中大部分都反映出两性间的利益冲突。公鸡被当成老板,母鸡应该服从,但是母鸡常常并非无条件地顺从,虽然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它们应该如此。于是,矛盾和叛逆就产生了。一则印度尼西亚谚语向公鸡提出了一条明智的建议,建议公鸡有时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为了和平起见,就做回母###”。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首先,理想的状况是,母鸡满足于自己的地位——仅做一只公鸡的妻子,然而实际上她受到怀疑甚至指责,因为她喜欢去拜访别的公鸡。但同时,她也受到威胁,告诉她不要这么做,因为如果她跑到别的公鸡的鸡窝去,出来时总是会被拔光鸡毛的。一则智利西班牙语谚语向公鸡提出了这样一条生硬的建议,如果母鸡到处乱跑,就该把她踢出门去:“在自家吃食却跑到别人家下蛋的母鸡,养不得。”这则谚语建议丢弃那只在自家吃食却跑到别人家下蛋的母鸡,其背后也同样反映出对于孩子父亲身份不明的担忧。
  同时,公鸡自己却因天生的滥交本能而受到同情。谚语指出,不管是小公鸡还是老公鸡都一样,难道不是吗?而且性功能减弱的老公鸡还会指责母鸡不可靠。谚语中强调,没有了公鸡,母鸡就不能生存,因为多亏公鸡她才有个窝。因此母鸡受到告诫,最好不要和公鸡吵架。否则她又去哪里安身呢?
  因此,迫于环境的压力,母鸡要体面地屈从于她的身份。一只明智的母鸡知道该怎么做。她是端庄的典型:晚上早早去睡觉,避免别人说闲话;早晨公鸡不发出信号,她是不会乱动的。她一直待在家里,因为到处乱跑的母鸡是不下蛋的。她也不会飞到很远的地方,除非公鸡和她一起飞,因为她明白如果母鸡飞得太高,就看不到自己的窝了。如果偶尔她自己飞远了,她也会谦卑地道歉说,这不是她的错,是风把她吹到了别的地方。此外,谚语也反映了这种顺从的另一面:一旦对母鸡进行控制和压迫的公鸡离开了母鸡的窝,或一旦他死了,人们就会怀疑母鸡们——她们终于感觉到自由,于是就开始放纵享乐。
  其次,打鸣的是公鸡,在自己的鸡窝里或在外面,随心所欲,而母鸡的任务就是下蛋和孵小鸡。公鸡打鸣似乎是对母鸡这种独特成就的一种必要补偿。在世界各地,公鸡和母鸡都被用做隐喻(人们也满怀感激地承认这个隐喻),以传播表达人们愿望的智慧,即女人应该保持沉默,而男人应该说话。母鸡打鸣是被禁止的,而且也应该受到禁止。为什么呢?首先,人们着重强调:母鸡发言有悖“自然法则”——如果母鸡胆敢打鸣,天是不会亮的。而且,即使她想试一下,她也会彻底失败的,或者至少也不能做得那么好。此外,还有一个有力的理由,就是打鸣违背了母鸡自己的天性,正如她不可能像公鸡那样扇动翅膀。
  然而,大多数谚语并没有真的否认母鸡可以打鸣,它们只是认为这不是件好事。反对母鸡打鸣的原因有许多。首先,上帝自己就不会同意这种不体面的行为。一只打鸣的母鸡,就如在公开场合讲话的女人一样,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也就是说,她是嫁不出去的。母鸡打鸣会把家变成一个糟糕的地方、一个不快乐的地方和一个不幸的地方,等等。从日本到俄罗斯、从芬兰到###,从阿根廷到美国,各种各样的谚语都在反反复复地重复这一点:一旦母鸡开始打鸣,她会施展自己的影响对公鸡加压或夺权,而这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母鸡越界本身不仅仅是件错误、可耻和可悲的事情,而且也预示着最严重的悲剧。母鸡打鸣意味着和平的结束,意味着我们的家园要变成废墟,意味着家庭的末日,也意味着死亡的降临,或诸如此类的坏事儿。
  

一  把女人比做物品(7)
虽然有对这些灾难的描述,有些谚语还是郑重地承认:母鸡只需公鸡在附近或公鸡还活着的时候保持沉默。甚至有些谚语还接受了母鸡打鸣,条件是只要她不在公鸡面前打鸣就可以;即使在公鸡面前打鸣,声音也不能比他的大。有时谚语也承认(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公鸡打鸣是种虚弱的表现,仅是为了面子,就好像:“‘我说了算,’公鸡说;‘当我不在的时候。’母鸡说。”(荷兰语)
  但是究竟为什么母鸡要打鸣呢?她这么做能有什么好处吗?又或者,她只是在自找麻烦?一些谚语承认,母鸡打鸣可能会对她有好处。打鸣的母鸡想要吃谷物或想找个雄性伴侣,她这样可以让自己很显眼,别人也能听到她的声音,于是她有时也会得到很好的回报。那些吹口哨的姑娘们(上帝呀)亦是如此,她们可以成功地吸引漂亮的男朋友——但肯定不会给家里带来好运。
  还有一些谚语反映妻子对于不能打鸣这件事的心理及看法。这些谚语指出:母鸡并不愚蠢,她清楚地了解周围的一切,当然有能力打鸣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但是,公鸡需要这份荣耀,而她不需要。她不是可以孕育新生命吗?公鸡在能体面地打鸣之前也许还需要母鸡的鼓励呢,正如前面曾引用过的一则日语谚语所言:“得到母鸡的鼓励,公鸡才可以报时。”母鸡让公鸡去打鸣,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果真如此的话,世界肯定是要颠倒了。相当大一部分谚语都非常赞同:一只好公鸡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得了主,而且可以随意地在所有或任何一个鸡窝里打鸣;同时他会严厉禁止自己的母鸡顶嘴,如果母鸡不敬就会以暴力制裁相威胁。
  第三,公鸡不会下蛋,一则伊博语谚语干巴巴地指出。下蛋和做母亲是母鸡的事儿,这又产生了另外一系列隐喻。在此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问题:美貌与生育相对立,聒噪也是如此。母鸡怀孕会失去美貌;颜色鲜艳的漂亮母鸡应该不太会下蛋,而一只咯咯叫个不停的母鸡也可能下不了几个蛋。人们对母鸡咯咯叫的看法似乎也不尽相同。有些谚语认为,咯咯叫意味着母鸡想要下蛋了;而另外一些谚语则认为,这表明她已经下完蛋了;还有一些谚语认为,母鸡咯咯叫,是因为鸡蛋丢了。
  母鸡吃得越好,下的蛋也就越好,而下蛋会让母鸡高兴——下了一个蛋后,母鸡会咯咯唱!但有一些谚语批评了这种吵闹,其中一则谚语把一只下了蛋的、兴高采烈的母鸡与在威严的沉默中下了一千只蛋的乌龟相比,认为龟的行为理当更值得称赞。这会不会是那些不能下蛋的一方所表现出的一点点忌妒呢?
  下蛋之前必须要把窝准备好。有时人们认为这是母鸡自己的责任,有时又认为这是公鸡的责任。一旦窝准备好了,母鸡就迫切地想要下蛋,而且她也会尽快这么做。然而,不要让她一天之内下两个蛋,而且记住:珍珠鸡生不出公羊来。通常,邻居家的母鸡和鸡蛋都比自家的个儿大,样子好看;而且,是的,邻居家的母鸡同时下了两个蛋。偶尔,人们也要求吃鸡蛋的人要注意母鸡下蛋时的痛苦。下面这则加勒比地区的谚语就提醒那些从中获利的人们,母鸡在生育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